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审计师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单位财务会计内部审计意义
摘要:
不管是财务会计还是内部审计,其终极目标均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与真实,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单位(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以及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更进一步论述单位进行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的意义,两者共存是单位实现现代化会计管理的必然。
关键词:
内部审计;财务会计;必要性;意义
1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的明确规定
新《会计法》并非只强调了会计监督,同时使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获得了法律依据,它的颁布、实施为单位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提供契机,让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获得更加完善的、科学的尺度[1]。内部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活动的一种,是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要做好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处理,并且审计人员还需要按照具体的规定,做好方法和程序的选择,然后利用专业的技术知识进行审核与鉴证,并且对于下述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合规性等进行直接的评价,并且分析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同时针对单位工作的改进提出建议。
2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密切联系
新时代下高校内审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
摘 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作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专业胜任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直接影响内审工作的效率及效果。高校内审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审计实务的发展变化,加强继续教育是关键。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内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新时代对高校内审人员发展的新要求,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继续教育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自 1982 年宪法确立了审计监督制度以来,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相应演变,内部审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出台的加强审计监督的政策措施,也对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的关键。高校内部审计发展与国家内部审计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教育审计制度方面,2020 年 3 月教育部修订出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 47号)(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在 2004 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基础上,结合中央对内部审计规定的新要求、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规定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新需求的现实条件,提出了新时代教育内部审计的定位、机构、人员、职责、权利、监督等具体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针对内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规定》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予以明确说明:“单位应当支持和保障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参加业务培训、考取职业资格、以审代训等多种途径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内部审计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着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是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完成的一项长期持久且艰巨复杂的工作。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在理论与实践的深远发展使得内部审计在职能目标、业务领域、技术要领等方面都在不断深化、拓展与创新,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标准和机遇把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问题
1.继续教育管理流于形式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审计署、教育部以及各省人民政府均相应准则、公告或工作规定予以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单位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组织、实施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负责管理已经取得国际注册内部师(以下简称 CIA)资格的人员的后续教育。持有 CIA证书并不是内审人员具有审计报告签字权的必要条件,相对于内审协会对 CIA 后续教育的统一、集中管理,非CIA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由其所在单位部门管理,严格程度与考核方式通常流于形式。目前我国 CIA 资格持有人约为 4.8 万,远远低于高校内审人员总数,仅仅依靠内审协会针对 CIA的后续教育管理很难达到整体提高我国高校内审人员职业素质的目标。
2.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建立起独立、客观、专业的审计体系则离不开根据组织的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组织等配备的具备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组织协调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定》除了强调单位应当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所需人员编制、严格一般审计人员配备标准外,还强调“总审计师、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审计、财务、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职业准入前教育层次不同,理论与实践经验衔接不当,这意味着高校内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区别对待。其次,由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人员职责分工不同(如审计机构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助理人员等),相应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的职能岗位应在继续教育内容上有所侧重。
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企业的需求也不再仅限与传统的审计业务,非审计业务的开展帮助企业在纳税、管理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非审计服务也在我国蓬勃发展。本文对我国非审计服务进行详细的了解,对非审计服务现状、开展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进行说明,和提出对策。
关键词:非审计服务;审计独立性;影响;对策
一、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
我国审计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审计业务以其特有的性质使会计师事务所不会轻易落败。通常,当事务所被公司雇佣来审计其财务报告时,不少公司只关重审计的成本和审计意见,而不关注事务所是否具备合理审计意见的能力。就这样,公司不断更换、选择费用更低的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所的客户严重流失,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这将使事务所在开展业务时面临困境,一方面是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是职业道德的两难境地。对事务所来说,非审计服务的发展有利于盈利能力的逐步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确保公司的财务安全系数。减少对客户依赖性,将影响审计人员判断能力的外界干扰消除,提高独立性,从而使审计市场形成良性竞争。
2.有利于提高审计独立性
内部控制在疾控中心科研管理中应用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力的增强,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疾控机构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日益增多。内部控制理论作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内部管理具有控制、评价和监督的作用。将内部控制理论运用到疾控中心管理中,对防控科研管理的风险,顺利推动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内部控制理论,对其应用在疾控中心科研管理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内部控制;疾控中心;科研;管理
近年来,国家在医学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疾控机构科研经费也迅速增加,科研实力水平已成为衡量疾控中心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包括纵向课题如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及单位内部自立课题,以及横向课题,而疾控中心科研管理能力相对不足,给科研管理带来挑战。本研究采用内部控制理论,探讨在疾控中心科研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1]。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研究;50年代,美国颁布了《会计与审计法》[2],明确了政府部门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内部控制理论研究,2006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3],明确了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2012年,国家财政部统一了行政事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明确了内部控制目标,加强了内部控制的力度和方法。2014-01-01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6年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4]。上述规定也适用于我国的公立医院、疾控中心等事业单位,可以提高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力水平,有助于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发展,标志着公立医院、疾控中心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开始。
2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分析
2.1内控建设重视不足。由于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内部控制管理思想意识不强[5],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研课题负责人对内控的重视不足,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学习不到位,意识不到科研管理中的风险以及实施内控的必要性。而且从单位领导到科研管理部门均不熟悉内部控制,缺乏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的顶层设计,不能真正使用内部控制原则来指导科研管理。
政府绩效审计问题探微(4篇)
第一篇:政府采购绩效审计问题与优化
[摘要]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是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效益、促成公共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随着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拓展,近年来我国对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认识逐步深化,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针对当前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健全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完善绩效审计标准、提升绩效审计技术手段和提高绩效审计队伍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和优化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政府采购;采购绩效审计;现状;发展对策
一、转型期我国政府采购审计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一)政府采购的规模越来越大
高校预算管理的完善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1.预算编制方法失之简单。有些高校在预算编制中没有对预算项目进行细化,只是大概进行匡算,一些高校把预算只是看成一种简单的编制任务,不重视编制过程,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造成预算编制与执行相脱节,对预算支出没有进行详细考查与预测,而是盲目制定。预算编制过程也不太透明,预算编制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仓促完成等等,这一系列原因造成部门预算不太准确。结果,预算数与实际支出情况差距会越来越大,有些单位甚至出现严重虚报的情况,造成资金配置不合理,其弊端在实际管理中越来越明显,而且实际执行中也会出现只能增不能减的现象,导致单位之间的苦乐不均,又不利于合理控制支出。
2.预算执行缺乏监控。除了预算编制内容不尽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失之简单外,另一个突出问题是预算执行缺乏监控。一旦超支就要求追加经费,从而破坏了预算的严肃性,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上述各种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观念落后。一般人甚至高校自身都认为,高校是事业单位,是吃“皇粮”的。国家给多少钱,花掉多少钱,只要不把钱弄到自己的腰包中,就不会存在问题。应该说,这是一种极端落后的错误观念。不错,高等教育是事业,还是一种崇高的事业。但事业是需要经营管理的。财务预算管理自然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此,高校财务部门和高校领导应该给予必要的重视。
2.预算编制人员素质较低。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是吃“皇粮”的等落伍观念作祟,一般而言,高校不重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似乎高校不需要高水平的会计师、审计师。因而,尽管不少高校拥有一流的管理学院、商学院,但管理水平却不高。财务管理人员包括预算编制人员素质较低,也是造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论文
【摘要】
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其顺利跨入职场,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大学期间考证,加入“考证族”的大军,期望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能在求职途中增彩添色。本文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特点,以ACCA为例分析了职业资格证书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并提出考证建议。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就业能力
商务英语顾名思义“商务”+“英语”。英国著名的BEC教材编写者LeoJones和RichardAlexander(2012)说明商务英语是GeneralEnglish+SpecialTerms(李蕾,2012)商务英语专业旨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同时拓展商务知识,内容涉及企业管理、贸易、谈判、财务等知识和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但是随着逐年增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提高自己就业能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一、就业形势严峻源于低就业能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约748万,然而十年前,2005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只有338万,十年时间,毕业人数增加两倍多。面对如此庞大的大学生就业大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如何在职场中脱颖而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国际劳工组织(ILO)将求职者这种获得工作的能力称为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即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贾利军,2007:25)。高校毕业生要想获得这样的就业力,一般会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增加知识储备,获取技能并提升能力。这也就是通常人力资源部门提到的KSA概念。K即knowledge(知识)、S指Skills(技能)以及A代表A-bilities(能力)。通常技能会通过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证书来体现,例如:一名合格的律师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一名合格的审计师必须通过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市场逐步规范,一些岗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已成为必然。于是,面对如此就业环境,高校大学生们义无反顾的投身于考证大军,期望用各类证书增加就业的砝码。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同样如此。
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环境绩效审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及加拿大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14000标准。加拿大环境审计师协会(CEAA)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撰写了《环境审计的原理和实践》一书。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1999年,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制定了《有关环境效益审计指南》,至此,环境绩效审计开始走向规范化道路。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向各成员国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重点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2、国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该论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杨智慧(2009)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机构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及综合分析,并按一定的评价标准评定其环境管理责任的现状和潜力,提出环境绩效管理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控制活动。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基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对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的倡导和我国目前开展的一些环境绩效审计业务,马秀萍(2010)、王素梅(2014)等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应围绕绩效审计的三要素,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外,还应加上环境性这个因素。综合以上四个要素,我们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第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项目效益进行的审计;第三,对被审计单位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第四,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主体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为标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实现对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履行过程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在实务研究方面,审计署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环境资源审计的探索,主要围绕各类环保资金和项目展开;1998年,审计署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标志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尝试开展环境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的重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环境审计同世界接轨的充分体现;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实务开展上皆有发展,但是距离国外的研究及发展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理论指导,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尚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