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基础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审计理论基础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审计理论基础

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现在我国正大力推进国家审计事业的发展,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开始日益重视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发展较慢,且缺乏大量的国家审计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通过分析国家审计学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科建设与审计人才培养的对策,有利于推动我国国家审计事业的发展,加快把我国建成法治国家的步伐。

关键词: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18年3月,我国成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由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国家审计得到了空前重视,地位显著提升。国家审计是国家为了进行经济监督,由国家审计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执行政府预算收支情况和会计资料实施检查审核、监督的专门性活动。我国国家审计的目标是服务并致力于实现国家有效治理,推动国家的经济治理、确保经济社会健康稳定运行。当前我国不断发展国家审计事业,急需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来支撑、引领国家审计的发展。同时,在学科建设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促进我国国家审计向纵深发展。实践需要理论进行指导,从而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协调健康发展。如今,我国在不断发展国家审计实务,不够重视学科理论建设。国内各高校开设的审计学专业大多以财务审计为主要培养方向,课程中也有涉及国家审计,但并未专门设置国家审计学科来为国家审计培养专业审计人才。并且,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体系,不能在体系制度上支持相对应的高校课程。当前,我国从事审计的工作者大都出身于财务审计,缺乏大量国家审计人才。实务中,国家审计和财务审计在专业领域上差别很大,国家审计工作中的很多问题是不能靠财务审计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的,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国家审计理论知识来处理。因此,为了向实务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以及为国家审计领域培养专业审计人员,必须建立完善的国家审计学科体系,推动国家审计的科学发展。

二、国家审计学科中存在的问题

1.对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不够重视。当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审计学科从属于会计学科,属于管理学大类下的三级学科,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专门的审计人才。审计学科没有和会计学明显区分开来,也没有特意区分审计学科之下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审计学科,了解审计学的特点,区分会计学和审计学,将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我国审计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大多属于社会审计领域的内容,只是初步进行了国家审计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成果,并存在一些空白领域有待探索。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都具有经济监督的职能,社会审计还多了一项鉴证的职能,可以看出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差异很大,也就是现实情况中国家审计学科建设远远落后于社会审计,这些都导致国家审计难以借鉴社会审计。我国国家审计学科理论与实务发展程度和受重视程度不同,导致理论不能促进实际工作的发展,这些都要求加强学科建设。

2.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加强。国内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开展较晚,尚处于经验学科层次,学者还未开始关注基础理论研究,国家审计的实务工作者也只是停留在实践工作中,没有归纳总结实践经验并形成理论。现阶段的审计学教材大多都很深奥,没能结合具体案例,缺乏实践意义和针对性,不够规范和实用,不能够使教材使用者很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由于国内学者没有充分开展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使得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不牢固,不足以支撑国家审计的理论发展。因此,只有抽象、提炼、升华和概括出国家审计基础理论,才能使国家审计开始走向成熟。

阅读全文

双基础财务报告编制策略

摘要:财务报告反映着会计信息,可以称为是整体运作状况的说明书。笔者认真研读和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关于财务报告的国内外最新发展情况和研究成果,确定本研究主题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通过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目前财务报告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从完善编制方法体系,做好固定资产计量折旧,提供专业人员支撑,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统一核算口径等方面探讨相关策略。本研究经过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为完善“双基础”财务报告编制提供参考和指导,为财务报告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双基础”;财务报告;编制工作

1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财务报告是一份综合报告,全面反映着财务状况,各种活动以及业务的结果。对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进行调查分析,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有助于丰富关于财务报告的研究成果,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基于数据和资料,从完善编制方法体系,做好固定资产计量折旧,提供专业人员支撑,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统一核算口径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国外经验,探讨完善财务报告体系的策略。本研究有助于完善财务报告体系,为推进财务报告的完善提供重要支撑,有助于实现“双基础”财务报告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提高了对财务报告的重视。各国和学术界普遍认为,强大透明的会计体系对经济稳定和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产生深远影响。一些国外学者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讨论了会计改革的问题。如Mccullch和Ball(1992)关于新西兰公共部门管理改革及其对主要部门财务报告影响的研究。指出中央服务财务报告应采用已在私营部门采用的公认会计做法,转为完全权责发生制,并提供清晰的服务绩效报告。Seal(1999)利用组织域模型讨论体系因素对英国地方的竞争性招标和会计改革的影响。由于地方是组织领域的中心,它也受到义务、监管和竞争市场的三种体系力量的影响。逐步采用竞争性招标程序,开始引入和深化会计改革。一些研究人员从信息经济的角度研究了公共会计改革的问题。如Evans和Patton(1987)基于不对称信息,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说明与公共部门会计和控制决策相关的信号传输和监测激励。在公共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下,人们认为,信号和监管激励措施的激励措施可能会影响财务报告和审计的质量。目前,世界审计组织已经为国家审计机构出版了最严格的国际审计标准———财务审计基本准则(ISSAI200)以及具体准则(ISSAIS1000-2999)。一些建立和发展综合财务报告系统的国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财务报告系统。

阅读全文

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的融合发展

摘要:在企业财务活动中,财务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企业财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而且影响着企业财务资金效益。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面临的巨大的挑战,随之财务审计工作的难度也有所增加,因此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其审计方式,以此满足当前财务管理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融合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创新融合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财务审计;审计业务;创新;融合发展

一、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想更进一步的发展,必须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将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发展。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强化企业管理活动的需求

企业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其工作模式缺乏综合性,进行的财务审计工作主要是审核财务体系和财务报表,并且其审核工作基本是通过账本、凭证等单据来进行,最后再将审查的结果制作书面报告后上报。这一工作模式即使可以让企业相关的权益者通过这份审计报告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经济情况,但是这样的审计方式缺乏综合性。主要是因为审计报告的内容并不全面,企业的管理者很难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进而改进企业管理活动,弱化了企业整体管理能力。

(二)突破了传统的审计模式

阅读全文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协调

【摘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司规模和经营范围逐步扩大,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公司面临的风险点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司管理规范而采取的措施方法更多,同时从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二者关系上看,他们需要从公司内部制定出相互协调的有效措施,才能有助于通过内部审计的工作,降低公司经营管理风险,实现公司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

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实施风险导向控制

一、两者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和共同的最终目标

(一)两者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和共同的最终目标。

两者同属于委托人理论和信息管理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在委托人理论关系中,投资者和经营者在公司的权、责、利等方面,存在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投资者为了集团利益,对经营者和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不足,存在较大地偏差,所以就必须采取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来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制度而产生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监督服务职能,则有利于公司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化解公司风险管理,实现委托人对人的监督和绩效评价,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是为了降低管理风险,提升管理效率,实现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发展。

阅读全文

合作思维下审计专业英语教学运用

摘要:审计专业英语涉及会计、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学科知识,范围广、交叉多,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近年来,合作教学模式应用到审计专业英语课程建设当中已取得理想的效果,但由于缺少对合作思维的理解和融入,使得培养出来的审计人才国际化思想与合作思想缺失。为此,文章对审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工作进行探讨,从多个层面对相关方法和手段加以运用,为审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审计专业英语;英语教学模式;合作思维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审计与国际社会审计工作的趋同越来越明显,对国际化、专业化的审计人才形成了旺盛的需求。很多高校开设了审计类的专业,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审计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但是,审计英语的词汇术语化较为明显,句法结构复杂、语义表达追求客观,使得审计专业英语的学习难度长期处于高位。有必要把合作教学模式引入到审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和机械训练的姿态转换为主动参与和积极创新的姿态。鉴于此,本文对审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工作进行探讨,从多个层面对相关方法和手段加以运用,为审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审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与瓶颈分析

按照经验,审计文本形式一般都存在于审计法案条例和书面报告当中,其措辞极为专业,表达十分严谨。审计英语中出现与之相关的专业术语时,就会让审计文本的表述更加“艰难”,力求表意的完整与结构的严谨,才能以英语的形式表达长句子的涵义。[1]比如,关键词汇会出现重复讲解,对语义表达的解释较为模糊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教师、学生和教学模式直接相关。不断提升师生对审计专业英语的认知,才能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实现审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一)审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第一,部分教师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潜能的挖掘,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助学习与自我学习的结合。这样,在教师与小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很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较之于以往有很大进步;第二,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能够借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升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视角上,能够适应团队学习的模式,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其他组员的沟通和交流,借鉴他人的审计专业英语学习经验,纠正自己学习的缺点;第三,教师把学生视为审计专业英语教学的主体,两者之间通过互动、交流以及课堂讨论,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审计专业英语教学的现实困境。(1)在学生层面上,审计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较大,习惯把更多精力放在理解和翻译文本内容方面,对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却并不关注。这就难以通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资料的形式,提升对审计专业发展动态的认知。(2)在教师层面上,审计专业英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其教学时长却十分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让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的全面掌握。

阅读全文

风险基础审计与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审计方法也随之不断完善。审计自产生始发展到现代,箕审计方式也经历了三次沿革,即帐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   在审计开创期,审计界主要采用传统的帐目基础审计,它是以全部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帐目为基础,从直接依据会计资料进行普遍审查人手,搜集有关审计证据,并主要依靠此类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审计单位规模的扩大,经济业务急骤增多,审计方法也由帐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检查研究,并在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决定审查的范围和重点,进行实质性测试‘采用这种审计方法,大大节省了审计的时间和费用。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面临着机遇和风险,经过审计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仍不免会破产倒闭,因而社会上对于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度基础审计也遇到挑战。   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因审计人员工作质量而引发的法律诉讼事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屡屡出现。在我国,1991一1993年连续三年发生的因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而产生的“原野”、“长城”的诉讼案件,于是审计界特别是民间审计不能不越出内部控制系统的视野,在审计业务中引入风险机制,从而产生了现代的“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审计证据,统筹使用各种审计测试方法,以形成合理审计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以审计风险的确定为出发点的审计方式,促使审计人员更加重视社会需要的研究,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更充分的社会效益,同时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分析检查和具体业务的细节检查方法,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基础在于审计风险观念和重要性原则。   审计风险指审计人员所做审计结论与审计对象的事实相脱离的可能性及其相应损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审计准则说明书》中介绍的审计风险模型的基本形式为:AR=IR又CR又DR其中AR代表审计风险,IR代表固有风险,CR代表控制风险,DR代表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指被审计业务中产生重要错误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水平主要根据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确定,同时还要考虑帐户金额大小、被抽样检查的总体规模,前期审计结果、外部经济环境及管理人员正直性等方面因素。一般情况下,将固有风险定在50%以上,如认为发生重要性差错的可能性很大,则可将固有风险定为100%,从而收集更多的证据。   控制风险指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未能阻止和发现的重要性差错水平的估地,它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程度,如审计人员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完全无效,可将控制风险确定在最大值,即100%,内部控制越有效,控制风险越低,所需收集的证据量越少。   检查风险指在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现重要性差错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后仍未能揭示出这些差错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一定时,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成反比,检查风险越小,所需收集的证据量越多。   通过审计风险模式可帮助审计人员通过各种风险与证据量的关系,检查或评价抽样审计计划是否合理,决定在审计过程中应收集的证据(样本)的恰当数量,同时从审计风险模式中还可看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是在审计工作开始前就已存在,是审计人员预先确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这种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又叫期望风险。例如审计人员愿意承担的存货帐户10,000元错报金额的2%风险,即审计人员可容忍的存货帐户最大差错金额为200元.则实际差错金额只有小于20。元时,审计人员才能对财务报表是否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出肯定性意见。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风险无法量化,因此,期望审计风险的确定往往带有主观性,它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某些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把审计风险估计得高些,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可将审计风险确定的低些,这主要取决于(1)被审帐户重要性程度;(2)被审单位财务状况及财务发展趋势;(3)审计结论错误可能带来的损失;(4)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态度;(5)会计公司间的竞争程度等因素。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有些审计人员往往过高地估计审计风险,将期望风险水平定的很低,造成了审计时间和费用的增加。因此,审计人员要在风险与费用之间权衡,找到最佳风险点,既节省时间和费用,又保证质量。因此,重要性原则就成为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基础之二.。   重要性原则强调审计工作必须抓重点,在不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的前提下,允许审计结论与审计对象事实非重要性偏离的存在。例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对财务报表是否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出肯定性意见,并表明审计人员只有相当把握(如99%把握,即1%的风险)认定财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都是正确的,尽管其中还存在差错(包括查实的和未能查实的)。重要性原则的作用在于帮助审计人员确定抽取样本的对象及数量,比如对固定资产真实性进行审查时,除对固定资产帐表、帐帐是否相符外,还要按重要性原则选取一些应用较多,对生产经营较为重要,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折旧、净值等原始记录进行审查,并抽取一定比例的祥本进行测试,作出其财务反映是否与原始记录相符的审计结论。同时,在具体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将重要性原则量化后运用于整个审计过程。如在编制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要首先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初步判断数,根据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的审计目的以及不同的会计报表,确定多少金额的错误表达即为重要,再如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已定的重大错误金额为标尺,针对会计报表各具体项目确定可接受的最大差错金额。   总之,风险基础审计以审计风险的确定为基础,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兼顾审计时间和费用的节约,它已日益成为现代审计中重要的审计取证方法,并可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探析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效益审计模式,旨在结合企业审计指标来判断与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运行实施效果,确保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与流程建立在企业效益审计的量化评价基础上。中小企业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效益在进行客观判断时,必须要依靠企业效益审计的举措予以实现。具体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效益审计模式在全面推行过程中,现代中小企业有必要结合企业当前面临的效益审计模式运行缺陷,灵活调整企业审计模式。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基础、实践工具和外部环境等方面深刻剖析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从而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困境;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效益审计模式充分结合了企业审计业务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融合上述两个关键业务领域的做法来增强企业人才管理的整体实施效果,指导企业管理人员给出正确与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完善举措。由此可以判断出,企业效益审计手段应当贯穿于企业现阶段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实践运行环节,结合审计评价标准来改进企业管理手段。中小企业通过全面推进企业管理效益审计的做法,可以在根本上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各个管理实施流程逐步达到完善的程度,防止中小企业产生主观判断层面上的误差。与大型企业相比,有关中小企业此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十分匮乏。使得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审计难以在实践层面得到实质性的推进,进而影响效益的有效提升,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深入探析阻碍其实施的瓶颈并提出有效应对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审计理论基础研究薄弱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基本含义就是企业审计人员运用专门性的审计业务角度来审核企业当前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实施效益,进而给出完整与客观的企业管理效益判断结论,用于指导企业合理调整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管理实施手段,不断拓展与丰富企业管理内涵。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这两大专业领域结合在一起,试图采用审计专业知识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管理效益进行评价。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兴课题,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审计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成果也并没有明确界定其关注对象和研究方法等。为了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选取了两个理论研究体系已相对成熟的相关领域入手。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方面。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理论研究多数倾向于合法合规性审计,而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审计的研究为数不多。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实务中审计部门不知如何去衡量人力资源对企业所产生的效益,更不知如何通过可操作性强的模型或者体系发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效益审计实施困难。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价方面。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当前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从定性的角度进行理论探索,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各种理论模型,这些理论主要从单一线性、非线性和系统性等角度构建。这些研究只是定性地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测量应注意的问题,所提出的评价指标缺乏相应的力量支撑,在其有效性上没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分析发现以上理论大多立足于大型企业,这就导致在中小企业实施起来难度颇高。此外,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找后发现,目前很少有基于中小企业为背景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审计的公开文献。以上结论均表明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基础是非常薄弱的。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审计目前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审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养有待提升。在中小企业的范围内,企业审计岗位构成了中小企业不可缺少的关键岗位设置部分。然而在目前的状况下,仍然存在较多的中小企业没有充分认识企业审计岗位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就会导致企业审计人员仅限于处理企业的日常审计业务,忽视了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养提升。现阶段的企业审计人员由于欠缺优良的审计业务综合实施水准,进而导致企业效益审计与企业日常管理之间的衔接性没有达到紧密的程度,影响到企业效益审计的总体实施效果优化。中小企业目前需要应对各个领域与行业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小企业为了全面展现企业的良好业务竞争实力,那么必须充分依赖企业内部管理的举措作为支撑。然而,实际上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谋求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则会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以及企业内部的人才管理遭到忽视,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人才队伍素养提升。企业审计人员现有的岗位业务结构亟待加以调整,而且企业审计人员自身具备的实践业务素养也有待增强。

阅读全文

经济责任审计作用机制分析

提要:随着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其履责具有监督、威慑和促进作用,进而督促领导干部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本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分别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审计功能、审计结果和审计问责等方面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从而拓展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视角,并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预算绩效管理;作用机制

一、引言

“重分配、轻管理、重收入、轻支出”是我国财政管理存在的严重问题,源于我国财政预算透明度不高、财政监督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引致财政资金脱离公众监督、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挤占挪用现象屡出不穷。财政预算管理是从源头治理预算低效和预防腐败的关键,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是提高相关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效率,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针对党政和国企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2014年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对本部门(系统)、本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由此,有必要研究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机理。现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治理作用以及对财政收支配置的影响等方面,而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对滞后。本文结合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特点,分别从审计对象、审计功能、审计结果、审计问责四个层面探讨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机制,丰富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研究。

二、理论基础

(一)公共选择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等人创立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部分公职人员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进行钱权交易以追求个人利益,从而产生腐败行为。公共选择理论之所以对预算决策中所出现的矛盾问题能够更为透彻全面地得以分析把握,是因为它把政府行为和制度性因素纳入预算决策分析的框架中,从而才能克服完全理性预算理论中的政治因素带来的巨大弊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以及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以结果为导向”、“下放权限”、“加强绩效问责”的基本特征,是与公共选择理论的政策观念高度契合的。

(二)国家治理理论。国家治理是指国家主权的执政者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协调,配置和行使公共权力,利用公共资源,组织国家和社会事务,推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公众需要,达到其治理目标。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多样的、严格的监察审计,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点是对预算执行权的监督,研究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有助于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审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