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药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药学药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药学文献检索作为临床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后续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据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临床药学专业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学文献检索;临床药学;教学效果
徐州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建于1997年,经过20余年的发展,秉承“以人为本,药学服务”的现代药学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懂医精药,能力为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1-3],成效显著。药学文献检索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临床药学专业“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掌握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相应的科研素养[5],以利于课程论文和今后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随着“大数据”“精准医疗”“人工智能”等概念的提出,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专业数据库的出现,在丰富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内容,便利文献检索的同时,也为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本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为适应当前形势,实现我校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等措施对临床药学专业药学文献检索课程进行改革。
1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学制五年,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主要服务于后续的综合技能实验和五年级第二学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及撰写。因与前期开设的理论课程有明显脱节,时间跨度较长,学生对理论课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不知如何应用,缺乏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欠佳。如能在进行药学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整合与之相关的课程,适时安排相应实践操作,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药学文献检索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6]。针对上述情况,从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在本课程授课初期向学生介绍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本课程的目标、定位,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或科研设计的流程,使其认识到本门课程对后续综合技能实验课、毕业论文设计及进一步深造进行科研选题的重要作用,明确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和重要作用。在授课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突出重点,适当讲解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获取科技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的方法与要求。在课程的学时分配上,增加中英文数据库的检索及使用上机实践的学时比例,增加网络环境下获取文献的方法及途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教案设计时选择与临床药学学科密切相关的“合理用药”“精准医疗”等科研实例,讲解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班级竞赛的方式,在同时上课的两个班级中,通过随机提问或者让学生推荐的方式选出代表回答问题,作为班级的课程平时积分。利用大学生争强好胜和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7]。在课程安排上,相应的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安排上机实践,同时将临床药学专业的综合技能实验安排在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结束后的第二周,并将综合技能实验内容与数据库检索相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文献检索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上机实践和后续的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2引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文献检索课程主要内容为: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概述、中英文数据库的特点及应用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方法。从教学方式上又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设置30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部分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与前期所学的其他课程相关性不大,知识相对独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开展理论部分教学,由于内容相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8]。因此,在药学文献检索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与临床药学专业相关的科研实例或话题,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和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所给出的科研实例或话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联系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加深印象,又能更加容易地掌握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例如在讲授数据库检索及应用时,以学生所熟知的我院某个任课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例,介绍糖尿病发病机制及用药现状,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检索该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申请的发明专利,教师进行总结,介绍应用合适的检索途径和检索策略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介绍学术规范时,向学生介绍2017年湖北某高校知名学者的学术造假事件及其对学校和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行为,如何避免不端行为,通过积极讨论、主动答题等方式引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为了提高药学教育的实验教学质量,培养综合型人才,以延边大学药学院药学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为试点,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通过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完善实验教学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等方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用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改革,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间接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存续,有着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当前,民族医药产业与国际同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等药学人才的竞争,由此对我国高等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根据延边大学药学院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提出一套适合我校发展模式的新思路,通过实验教学改革,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人才。药学作为应用性、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在药学教育中占有较高比例,也体现了学科的进步。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加以少量的单学科的设计性实验。我们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开设综合性与开放性性相结合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思维与方法;在优化方法的同时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在当今世界医药产业大环境中更具有行业竞争力。
一、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以基础性实验为根本,综合性实验为依托,进一步积极地开展开放性实验。使实验教学在药学教育中合理发挥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发性,研究的主动性,思维的创新性。三种类型的实验科学搭配,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和作用。1.基础性实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经典实验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实验对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实验操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内容较为陈旧,所用方法和仪器较为落后,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对药学行业发展速度的要求。所以,基础性实验主要保留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熟悉、掌握药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操作方法,夯实基础,使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2.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可以为学科内跨章节的综合性实验,也可以为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设置时考虑各学科的合理比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图书馆和信息的能力、沟通和动手的能力。3.开放性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研究的方向,进而进行实验设计。也可以选择同一研究方向,进行不同的实验设计。例如,可以用药物分析的知识进行药物杂质的检查,也可以用生物化学方法进行动物实验等。通过开设开放性实验,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开拓学生的实验思维的同时,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的意识。
二、改进教学方式
1.信息化教学。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其在实验教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药学实验教学手段,就是教师对实验进行演示,学生在跟随老师的脚步进行操作。这样“灌输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下降。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实验的预讲解,以其特有的教学方式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乐于投入实验的知识中。其次,可以让学生在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操作,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仿真模拟实验不仅可验证所学的知识,而且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后学生也可以用仿真软件进行复习,从而加深对实验的理解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巩固。2.开放性教学。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基础实、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以长白山资源和民族药为依托,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具有地区特色的综合实验,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实验中去。如“蓝莓对于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研究”“黑果腺肋花楸多糖的免疫活性研究”等。通过开设不同实验方向的实验小组,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面,参与到实验中去,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在沟通中提高,在竞争中进步。在参与实验的同时,开展各实验小组的专题报告会,以汇报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不同的实验方法、专业方向和学科当前的研究进展。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学生不仅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学习及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更能在交流中融会其他学科知识,使之全面发展,成为当今社会所急需的符合性高素质人才,这也契合了高校人才教育的本质要求。
药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
摘要:本文根据药学学科的特色,结合科研评价的目的,对药学学科的科研绩效评价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要对药学学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业绩做出尽可能客观准确的评估和评价,要构建相对完备的药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除了将评价范围缩小在“学科”的范畴外,还需要考虑到行业的因素,不能够一概而论。
关键词:药学;学科;科研绩效
2015年10月5日,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先生喜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国人多年夙愿,一时间各大媒体热议,尤其是屠呦呦先生的所谓“三无”身份以及未发表SCI论文等特征,更引起了对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广泛讨论。屠呦呦先生获奖究竟折射出我国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的哪些问题?尤其是在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民对于健康的需求逐渐增大,我国创新药物研发逐步发展,开设药学类专业本科院校的增多以及医院药学在整个医疗服务链条中的作用日趋显著的背景下,如何能够客观准确地对药学学科的科研业绩进行认定及评价,以提高该学科的科研效率及整体水平,提高科研的投入产出效果等问题己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主要思考的问题。
1药学研究及药学学科
1.1药学研究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已经产生了最原始的药物。药物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以及在与疾病和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萌芽而产生发展的,在中国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纲目》等有关药物的著作均对我国药物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近百年来,随着西方药学的传入以及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医药知识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外,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制药工业的产生,带动了药学教育和药学科研的发展。近代我国关于药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药的药理和化学的研究,药品的生产以仿制和制剂加工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药科技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使我国在药物创新、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甚至在某些重要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尤其是在“十五”———“十二五”期间,在医药行业规划的指引下,更是取得了系列瞩目的科技成果。
1.2药学学科
中医药文化融入药学专业英语教学探析
摘要: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宇宙观、生命观和人生观的精华,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思维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精深的医学知识,还体现在丰厚的文化内涵,在高职药学专业英语中融入中华优秀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药学英语》MOOC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环节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关注学生语言习得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文化认知和思辨能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中医药文化;高职药学专业英语;有效教学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跨文化高职人才成为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的通用英语教育(EGP)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亟待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药学英语作为高职院校药学以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英语阶段的英语课程,是学生完成公共英语课程(EGP)的后续课程,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它既具有英语教学的通性,又具有药学专业知识领域的特性。药学英语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国际化医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各个领域和国际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其中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中医药逐渐地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要想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中医的发展,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推广势在必行。将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到高职药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帮助学生确立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的自我认同和自我重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与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自身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先进文化充满信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对未来文化发展有放眼世界的自信、担当和追求。[1]然而,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片面强调学习西方文化,从而导致了文化失衡现象。将优秀中国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让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形成全面、精准的认知,学会以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学会用英语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2]
(二)有利于学生对本国优秀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我重构。药学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既具有英语教学的通性,又具有药学专业知识领域的特性。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英语语法和词汇知识,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药学专业素养的培育。将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到高职药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的自我认同和自我重构,让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文化意义、文化地位和文化作用产生认同感,从而在今后的职业实践中产生精神力量的支撑感和获得感。
(三)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水平对学生今后职业规划和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日益增加的影响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也不断扩大和深化,药学领域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药学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势必将具备有超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药学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形成性评价的形成与概念界定
美国学者泰勒在“八年研究(1933~1941年)”《史密斯—泰勒报告》中,首次提出“教育评价”概念,他认为“教育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实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1963年,美国心理测量专家克龙巴赫提出了“形成性评价”思想,认为评价的重点应放在教育过程之中,而不是在教育过程结束之后,评价不只是决定优劣,同时也是为了搜集和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工作。1966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以决策为中心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使教育评价深入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芬在《评价方法论》中,首次明确提出将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思想。所谓“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是指为改进课程教学及其方案活动而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思想讲究信息的及时反馈以便给教学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认为“评价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谓“总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是指作出选择决策而在活动结束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讲究结论的全面性,以便给决策人员提供某种依据。1984年,美国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出版了《第四代教育评价》,认为评价结果并不依赖于其客观实际情况相同程度如何,而取决于所有参与评价者的意见一致性程度如何,评价应更加关注过程,关注非预期效应。1986年,泰勒在《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中,又提出“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思想和计划的过程”。
二、药学专业教学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成功的教学需要一系列与决策相互关联的评价,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学评价的实践可分为两个方面: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成果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或者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不同学生各自所达到的水准和彼此间的相对地位,并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一直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阻碍了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评价方式单调
目前高校药学教学评价形式基本上仍然以“总结性评价———考试”为主,存在几多几少现象:一是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二是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三是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四是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评少。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忽视教学过程评价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模块化教学设计
摘要:模块化教学是依据教学目的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层次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中都包含了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各模块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该文探索了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思路,力求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提升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生药学/教育;教学;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块化设计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校于2017年将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教学时数与理论课学时数相同,均为72学时,旨在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天然药物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天然药物新药研发的素质,使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思维、素质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1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根据课程特点,我校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安排了9次实验,每次实验8学时,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实验,由于间隔时间太长导致实验缺乏连贯性,学生对实验缺乏整体认识;其次,为强化规范化操作练习,教师提供给学生“菜谱式”操作流程,学生只需照单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更难以适应企业生产、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实际需要[1]。教学组对学生发放实验课满意度调查问卷,并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很感兴趣,但认为创新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不够,有的学生提出增加一些与毕业设计或就业相关的实验,如天然化妆品、保健品的制备等,可见学生并不满足于被动操作和机械重复,对实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2]。
2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模块化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组依据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或组合或分解成相应的模块(表1),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技能目标,明确学生在各个模块中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并最终实现培养目标。模块一的设计思路:本模块的实验项目多为经典验证性内容,旨在强化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如药材的前处理、回流、煎煮、过滤、结晶与重结晶、萃取、薄层色谱与柱色谱等,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加以熟练运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模块二的设计思路:由于传统菜单式、验证性实验内容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以应用和成果导向为目的的实验项目尤其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例如我校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多年来围绕新疆特色植物资源,结合课程的研究性和实践性特点,利用充足的研究经费和科研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挑选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如我们对肉苁蓉的研究取得系列成果,肉苁蓉苯乙醇苷制备工艺稳定成熟,是最好的实验教学范例,该实验既能体现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又切合生产实际,集中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药物开发思路,因此面向学生开设了实验“肉苁蓉中苯乙醇总苷的提取纯化和结构鉴定”[4⁃7]。此外,根据科研成果教学组还设计了“新疆地产药材苦豆子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及鉴定”。这些综合型实验涉及实践技能训练内容很多,主要有溶剂回流法的操作,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的原理、操作及结果判断,葡聚糖凝胶色谱法分离的原理、操作及结果判断,硅胶薄层法分离的原理、操作及结果判断等,让学生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方面得到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并培养了学生早期的科研素质[8⁃9]。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对家乡的资源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有些药材甚至长在家门口,看到熟悉的资源有如此大的药用价值,学生会涌现出无限自豪感,会更加热爱家乡,并树立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家国情怀,成为未来稳疆建疆的力量。模块三的设计思路:98.94%的学生赞同自主选择实验[2],说明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主人翁意识强烈,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愿意尝试创新性实验。教学组鼓励学生实践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自选模块主要由设计型实验组成,学生充分挖掘家乡药材资源如新疆鼠尾草、番茄、肉苁蓉、沙枣、红景天、枸杞等,经查阅文献、讨论并设计技术路线,完成实验等环节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通过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或实验报告、答辩等环节,培养了学生表达撰写能力、自主思考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培养。此模块充分体现了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特点,以基础技能培养为底座,渗透专业应用和思维创新,涉及到技能、能力、素质、思维等全方位的综合训练,为学生提供早期科研的舞台,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理念[10⁃11]。模块四的设计思路:上述三个模块是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构建的实训体系,对学生素质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层层递进的。然而,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任务,合理、系统的考核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以前实验考核只是作为理论课的附属部分,实验成绩等于平时操作成绩加实验报告成绩,且只占课程成绩的15%,该成绩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导致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的附属品[12]。为强化实验课质量,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质量,我们对实验课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1)将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单独立课,72学时(4学分),与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在第六学期同时开课,并选派优秀的高年资教师参与实验教学。(2)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成绩由实验理论考试(30%)、实验操作考试(40%)和实验平时成绩(30%)组成。实验理论考试为笔试,从建立的题库中抽取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问答题等组卷,卷面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实验操作考试由每个学生单独操作,按操作50分、结果判断20分、实验报告20分、卫生10分共计100分,此部分占总成绩的40%;实验平时成绩是对学生平时各次实验的操作、产物得率及纯度、思考题、卫生等方面的得分加以平均得出的,占总成绩的30%。(3)在理论课上强化实验课知识,课上对学生随机提问知识点进行检查,加固知识的梳理,然后由老师串联知识点和框架知识结构,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自从进行上述改革后,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大为改观,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操作水平和实验报告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的兴趣更加浓厚,致使天然药物化学SRTP项目成为热门选项,每年毕业生争相来实验室参加毕业设计,在学生中赢得良好的口碑。综上,模块化教学在设计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加强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创新思维训练、知识整合训练等多种实践训练,充分发挥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药物创新研究能力、全面提高药学人才质量。
中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依据《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要重视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建设校园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学习活动中奠定中医药思维的基础;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教学上彰显中医药思维特色;拓展第二课堂,实践中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凸显中医药思维培养;多元化成绩评价,着重突出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通过改革,提升了学生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了适应行业需求的中医药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
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且在海外的传播亦更为广泛,使得高等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使中医药得到更好地发扬传承,进行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以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为切入点的、多元化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不少学校的中药学专业建设存在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庞杂,知识结构零乱,实践适应性差,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论证不足等问题[1];同时中药西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保持中药特色已成为构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突破的瓶颈[2]。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了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准中指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坚持“双思维并重”。“双思维并重”即指科学思维与中医药思维培养并重,尤其为中医药思维,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3]。这是中药学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迄今中药学专业教育中所缺失的,更是培养本领域未来的领军人才不可或缺的。在当前应对中医药思维的培养给与高度重视和更多的关注[2]。目前中医药思维的诠释已比较完善。中医药学的辨证思维、整体思维、哲学思维、司外揣内思维、意象思维、类比思维、中和思维等思维方法独具特色,是当今中医药大学生在传承与弘扬祖国医学过程中,必备的思维品质[4],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中药学专业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乃至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中药专业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药学论文(共10篇)
(一)
一、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的研究
过去各教研室忽视了学科联系,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专业实验之间均缺乏沟通合作,资源难以共享,实验教学效果堪忧。曾有考研学生初试成绩名列前茅,而复试实验技能表现不佳。这引起了药学系的高度重视,意识到整合各个实验室迫在眉睫,进而从规划、建设、管理、资源四个方面对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1、统一规划
对药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所承担的学院临床医学、药学等13个专业: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药剂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药物毒理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的教学任务,采取统一领导,统一安排,统一分配师资,统一调配设备等措施。这使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能高效、顺畅运转。
2、集中建设
长治医学院药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于2004年随药学系的成立而建立。在建立之初就始终坚持集中建设的原则,采取提前规划、合理论证、集中审评等方法,最终确定了实验教学中心的规划与集中建设的方案。通过集中建设有利于完善实验教学中心功能结构,提高实验室的综合利用价值;注重了规划的实施效果和可操作性,使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良性推进;实验教学中心功能空间的有效整合,使各学科实验室既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结,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实验室的价值和使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和土地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