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学专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物遗传学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物遗传学专业

临床医学生物类主干课程整合分析

[摘要]课程整合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热点,也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该文将本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类主干课程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等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重排,增加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新的教学体系中,配置了适当的基于案例的PBL教学学时,进一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程整合;PBL教学;满意度调查

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生物类主干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然而,各门课程各自为营,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导致生物类主干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加重了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1],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较好的医学生。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大力推行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为理想[2]。整合课程(integratedcurriculum)包括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课程的教学设计,针对学科各自为战的现状,在教学环节上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全面提升综合应用能力[3]。中国医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排整合,分别出版了专门的教材[4]。笔者调研和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整合课程时,发现其将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和组织胚胎学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并配置了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设计,出版了相应的教材和讲义[5]。2019年以来,本教学团队结合本校师资和教学条件,将本校医学院四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类主干课程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等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并相应设置了PBL教学设计,在2018级班级中进行讲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课程整合方案

本教学团队承担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三门生物类主干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团队教师以及学生们普遍认为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程度的交叉和重复,比如,DNA复制以及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均有讲述,基因的结构则在三门课程中均涉及,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总学时数超标,并且严重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正是由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导致教师只能采用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即使有的教师尝试PBL教学以及“千问计划”等教学方法改革,也由于学生没有时间查资料和整理问题而导致教学方法改革成效不佳。因此,本教学团队从教学内容、教学学时和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改革,修订完善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本教学团队经过认真讨论分析,将现有的三门生物类主干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整合为医学细胞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原来生物化学讲授的核酸和蛋白质结构部分由细胞生物学细讲;基础生物化学从酶开始讲,涉及七个章节的内容,包括酶、维生素、脂质代谢、生物氧化、蛋白质分解和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包括分子生物学讲授内容基因的结构、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以及基因表达调控以及医学遗传学的讲授内容。整合之后,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分解,减轻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负担,降低了该课程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

(二)教学学时的设置。对应教学内容的整合,我们对理论和实验课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图1),其中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课时有所增加,增加了6学时的PBL教学和4学时的实验课时,实验课增加了细胞传代实验;基础生物化学课时大幅度缩减,由原来的的80学时理论课和28学时的实验课更改为34学时的理论课,6学时PBL教学和16学时的实验课;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课,增加了8学时的实验和6学时的PBL教学。综上所述,整合之后的三门生物类主干课程的理论总学时由原来的146学时缩减为98学时,实验总学时44学时不变,增加了18学时的PBL教学,综合学时由原来的190学时缩减为160学时。总体来讲,整合课程减少了总学时,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阅读全文

地方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

针对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通过优化实验内容,丰富实验材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放遗传学实验室,建立实验评价体系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地方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

遗传学实验是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的必修课.通过遗传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遗传研究能力,以及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1],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以验证遗传的基本规律为主,缺乏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多数遗传学实验经历时间长,一次实验课仅有约3学时,许多实验操作不得不由教师代替完成,学生真正动手操作时间较少,很难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教学手段上以一台显微镜打天下,实验内容多局限于细胞遗传学范围内;实验成绩评定上,不管实验过程和结果,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实验成绩就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2-5].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必须改变实验教学的传统思想和观念,开辟实验教学新思路,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为此,我们针对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优化实验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遗传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遗传学实验与生物专业中的很多学科的实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对实验体系和教学内容做了如下改革.

阅读全文

情景教学在医学遗传学的应用

摘要: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组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着眼点,将情景教学法引入医学遗传学课程之中:学生围绕不同的教学章节构建不同的剧情和场景,通过演绎的方法将课本上的知识展示出来,并且通过综合考核评定情景展示过程。结果表明,情景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本知识更加易于掌握,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医学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情景式教学;自主学习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1]。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主宰者、传授者、呈现者的角色:学什么、讲什么、练什么、如何学等都由教师决定。情景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组织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成为主导者,从而使学生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理领域得到整体发展。医学遗传学是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主要研究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传递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医学遗传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德高医精的新型医学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2]。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在医患沟通、临床技能、团队协作、持续学习、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情景式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3]。本校医学遗传学课程是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课程正面临着从基础生物学知识到临床主干知识的转型。如何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中,以高效率的状态学习掌握医学遗传学的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兴趣,是高等院校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并且解决的重要课题[4]。因此,我们在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遗传学情景[3],以直观形象的知识表现,丰富学生的实践锻炼;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起来,改变学生单纯接受遗传学知识的被动教育局面。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南昌大学医学院201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班-9班43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阅读全文

医学检验教学中的综合与自主设计

实验方案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基础要求、详细的实验步骤、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预期的实验结果、老师的评审意见。实验方案经老师讨论批准后,学生按实验方案所需的材料、试剂和仪器等用品申请单,主管教学老师审批签字后,交实验带教老师购买,领取实验用品后按照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小组内讨论,必要时请老师帮助解决。认真做好原始数据的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在专业课的自主设计性实验中,我们综合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系统理论基础,利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形态学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其他医学检验专业课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遵循“科学性、自主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原则,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如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G-显带制备方法、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影响因素、烯霉毒素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新生豆芽中酶含量的测定、洗涤剂中磷含量的测定、维生素C及抗生素对血液及尿液生化物质测定的干扰、竹纤维物品抑菌作用、林蛙油对肝纤维化的影响的组化免疫,这些自主设计性实验无论是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还是在医学科学研究中都是一些基础实验,同时也贴近生活,富有意义。自主设计实验不仅激发了我们主动参与实验的热情,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融会贯通,而且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培养了团队意识,增强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自主设计性试验中,我们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自主设计,亲自动手,从平时被动地按照实验指导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转变为主动设计实施实验,最终得到实验结果,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将实验结果发论文形式报告并向杂志投稿,有的一个实验小组发表了4篇文章。我们小组在自主设计性实验中,选择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G-显带制备方法”这个题目,确定了实验题目后,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初步拟定了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的审阅和修改后,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这个实验主要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和形态学技术,而且所需的实验器材与试剂、仪器设备实验室都能够提供。染色体显带技术在临床中对于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血液病的诊断举足轻重,临床上已用于疾病的诊断、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在预后判断和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遗传学和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课中却没有安排这一实验,所以我们选择本实验来补充我们检验专业的基础技能实验。在充分完成实验准备(包括试剂的配制、器材的清洗和高压灭菌)后,分别采集小组成员的静脉血加入植物凝集素在体外培养,72h后加入秋水仙碱应用液后经离心、低渗处理、固定、Gie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当小组成员在显微镜下看到自己的染色体时,兴奋、自豪和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分子生物学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核心,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有力地推动了生命科学向前发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就是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之前的许多课程都已经接触到了染色体,但一直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有了切身的体会:一条小小的染色体竞包含了庞大的遗传信息,控制着复杂而精细的生命活动,生命的奥秘如此神奇。在这一实验中,我们没有采用先经过淋巴细胞分离后再进行培养这一步骤,大胆创新,直接将静脉全血在体外培养以获得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考虑到淋巴细胞占外周血的比例非常少,而且分离步骤繁琐,尚需要分离液,分离效果不佳,容易丢失,最终导致实验失败。通过简化实验步骤,节约了实验成本,取得了预期的实验结果。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自主设计性试验,丰富了我们专业实验课程,充分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使我们初步具备了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让每一个同学都获益匪浅。

作者:霍毅 明盛金 李俊 尹彬彬 郝峰 王杰 李艳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

阅读全文

高中生物教学趣味性与实效性

摘要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和实质性进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学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主线、不断提高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等,努力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趣味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

高中生物;实效性;趣味性

一、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导向,是期望教学真正回归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僵化封闭、一味灌输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转变为开放式、多角色参与、探究生成式教学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基于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开展教学,关注所有学生。一是不要仅仅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应当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和体验,在整堂课教学中都要发挥其“主角”作用,教师只能是“敲边鼓”的引导者。二是不要害怕学生犯错。须知,真理总是与谬误相伴而行。学生在学习生物新知、探索生物学规律与奥妙的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改正错误就迈进了一大步。三是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无论是让学生讲个生物小故事、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代表发言,还是让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书本、权威,都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不要上来就给学生以冷冰冰的、程式化的所谓“结论”。四是明确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生物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与遗传学、伦理学、数学、化学、哲学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不仅掌握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增强趣味性并能学以致用,提升应用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与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宝贵品质,并增强民族自豪感,以钱学森、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甘于用科学的力量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二、贯穿“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主线

阅读全文

我国学校课程教学改革(6篇)

第一篇:植物免疫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植物免疫学”是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新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知识与应用结合紧密。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以及“植物免疫学”课程内容和发展的特点,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改革和探索,形成了基础知识、前沿进展与实践应用技术互为补充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引入了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案例教学、文献阅读研讨教学、参与式实验教学等教学模式,构建了从课堂、课下、实验、研讨以及考试等多方面的考核体系,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植物免疫学;森林保护;教学改革

森林保护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检疫和防控的科研、教学、科技开发与推广、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森林保护专业在1998年曾被取消归入到林学专业,但由于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有害生物灾害,教育部于2012年又重新设立森林保护专业。2014年,我国也首次从国家层面作出了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使森林保护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同时,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森林保护逐渐向森林医学演变[1]。为此,北京林业大学修改了森林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增设了“植物免疫学”课程。该课程为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学生通过“植物免疫学”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了解植物的抗病性,充分掌握其类型、机制、遗传规律、变异规律,发挥其在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应有的作用。笔者根据近2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植物免疫学”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植物免疫学”课程的特点

阅读全文

医学高职高专优生学课程改革

研究发现:平均文化水平低、缺乏相应的优生优育知识、环保意识差,是引发早期流产的主要因素[1]。针对此不良现状,必须加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和优生优育知识。医学院校不仅担负着培养合格医学生的教育任务,同时也担负着宣传和普及优生优育基础知识的服务职能[2]。我们在已开设的《医学遗传学》、《组织与胚胎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对《优生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优生学》课程思政的建立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医学是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的科学,因此,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医学理想、医学人文与科学精神以及高尚的医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医学生思政教育要与培养目标、具体课程相结合,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以活泼生动的形式,融入专业课课堂。如何把课程思政巧妙地融入医学专业知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专业课课堂,抓住一切可外延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改变以往思政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脱离的局面。从形式上,我们要灵活机动,可以是以一段相关的热点新闻引入,也可以穿插到合适的讲解过程中;从内容上,可以是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描写、一个成语。总之,凡是能增强正能量的事例或者语句都可以拿出来与学生交流。例如我们讲到《模块四:环境因子对优生的影响》: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殖细胞的活力,诱导突变,目前已经造成整个人类的生殖危机。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生殖辅助技术的研究,鼓励学生进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其深刻意识到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全民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或者可以举出更加贴近生活的实例:日本的水俣病,就是因为饮水中甲基汞超标所致,当人类食用此水源或受污染的生物时,甲基汞等有机汞化合物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造成生物累积。孕妇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海产品后,则可能引起婴儿患先天性水俣病。

2深化教材改革,整合教学资源

针对我校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我们改革以往按章节编排的形式,分模块编写校本教材。一方面减轻了非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业压力,更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模拟一个家庭从计划孕育新成员到新生儿降生的全过程,分阶段的设置教材。从遗传学相关背景知识的储备,到备孕期夫妻双方该如何选择受孕时间,如何调整生活方式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殖细胞的活力;成功受孕后,妊娠期应该做哪些必要的筛查,一旦患病用药有何禁忌,胎儿各时期的发育指标及如何进行胎教等。我们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对《优生学》教材的模块设置如下:选取了《医学遗传学》中的“遗传的分子基础与细胞基础”、“常见遗传病概述”、“遗传病的临床诊断与遗传咨询”三部分内容。重点讲述基因,染色体的分类及功能,遗传病的概念与分类。详细讲述临床常见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等常见遗传病。选取《优境学》中“环境因子对优生的影响”内容,详细讲述生物、化学、物理、空气、水源等方面对优生的影响。保留《优生学》教材中“优生优育临床常用技术”“妊娠期保健及常见疾病”两部分内容。增加《儿科护理学》中“新生儿常见疾病及护理”。尤其是模块六“妊娠期保健及常见疾病”中,我们从实际出发,增添我国最新的生育政策和生育服务:如孕产妇登记制度,符合生育二胎的育龄妇女免费查体制度等。针对妊娠不同的身体变化,体检项目,常见问题及保健建议重点讲解。

3建立优生学公众号

优生优育是关系到每个家庭和社会未来的大事[4],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微信公众号,在线学习视频、自我测试、环境污染调研报告、临床病例图库等板块。同时不定期编辑调查问卷,常见问题解答等文章。通过微信平台便于师生互动,同时实现了资源共享。

阅读全文

生物医学期刊的封面设计

摘要:融合科学性及艺术性的科技期刊封面图像,不仅能直观准确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还能提高科技期刊的艺术水平和品牌形象。本文以《Genes&Diseases》封面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不同封面文章主题的设计思路,提高期刊“颜值”,以期为生物医学类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提供实践经验,探索期刊影响力提升的新途径。

关键词: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科学传播;期刊形象;影响力

提升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不仅要高“言值”[1-2],也要有高“颜值”[3-5]。科技期刊刊载的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成果体现了期刊的“言值”,而封面则体现了期刊的“颜值”。基于前沿核心科研成果,融合科学与视觉艺术之美的封面,也是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的另一种形式[6]。以《Nature》《Science》和《Cell》为代表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对封面设计重视程度较高,封面设计感强,且综合利用计算机渲染技术、3D仿真模拟技术、卡通画、名画改编、融入民俗人文特征、故事化的情节以及借用物理、哲学等原理引出生物学概念等多种表现方式,引人入胜,为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提供了指导[3,7-12]。随着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程度加深,封面设计也逐渐得到重视。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资助的科技期刊中,具有较高分区、学术影响力较强的科技期刊更加重视封面的动态设计[5]。为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本文以《Genes&Diseases》封面设计为例,阐述生物医学类综合性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思路,以期为编辑同人同行提供借鉴经验。

1《Genes&Diseases》封面设计思路及典型案例分析

生物医学综合性科技期刊刊载的科技成果方向众多,学科分支较细。在设计封面时,编辑需结合目前前沿研究热点,确定封面主题,进而在封面设计中融入生物学、医学核心元素,体现生物医学内涵。《Genes&Diseases》作为一本综合性生物医学期刊,每期封面标注3篇亮点文章主题,以扩大封面信息量,并从中遴选1篇作为封面文章并设计封面图像,以聚焦本期重点推荐文章。封面设计思路是根据当期所选定的封面文章主题,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形象地展现科技成果,使得封面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生物学意义和医学价值。

1.1以疾病本身为出发点切入主题。医学研究往往基于特定部位的某种疾病,如乳腺癌、阿尔茨海默症、胃癌等。针对此类主题设计封面时,编辑往往跳过封面文章中对具体基因、蛋白的功能研究或者相关的分子信号传导途径,将设计的焦点集中在疾病上。以乳腺癌主题为例,2016年第2期封面以仿真模拟的形式直接描绘乳腺癌原发灶及内部血管和淋巴(图1(a)),直观表现主题。而2018年第2期封面以水彩画的形式展现2棵状态完全不同的树木,寓意女性乳房(图1(b))。左边的树枝叶茂盛,寓意正常女性旺盛生命力,而右边的枯树寓意女性患乳腺癌后,生命面临巨大威胁。这种设计隐去了女性的特征部位,但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乳腺癌对女性的危害,艺术性也更强烈。

1.2以概念为突破口引入主题。从分子水平揭示疾病的致病机制,常常被描述为解密“基因密码”。2016年第3期封面文章主要阐述引发人低背痛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可能由某些关键基因突变导致。因此,在封面设计时,通过对关键词“基因”“密码”“人低背痛”等关键词的提取,形象地融入DNA双螺旋结构、单核苷酸(A、T、C、G)、密码筒、人体及躯干骨架等元素,且以红色区域明确低背痛发病区域(图2)。整个版面采用左右分割的形式,以展示场景的转换。色调采用复古着旧的昏黄色渲染神秘氛围。封面采用叙事的方式讲述了该研究的来龙去脉,电影海报般的风格更加引人入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