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物效应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基础研究
【摘要】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推拿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常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众多科研院校对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与此相关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成果。结合近10年国内发表的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学位论文,从论文基本情况、基础研究的方法、生物力学机制、生物化学机制,及存在问题方面,梳理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基础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为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服务临床治疗。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推拿;研究生学位论文;基础研究
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关节软骨的进行性破坏和滑膜关节中软骨下骨的重塑,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疼痛、关节功能障碍和畸形[1-2]。目前,临床推拿手法治疗KOA已初步形成相应的诊疗体系,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进一步探索推拿治疗KOA的有效机制,对丰富和完善KOA的临床研究及诊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导师团队研究成果的体现,其学术成果能够对KOA治疗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梳理分析近10年国内推拿治疗KOA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基础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基础研究分析
手法治疗KOA的基础研究发文量为29篇,单纯基础研究25篇,基础加临床研究4篇;其中手法的基础研究22篇,膏摩基础研究6篇,手法结合针刀1篇。其中干预手法主要为揉髌法(12篇)、膏摩法(6篇)及舒筋法(2篇)。目前,KOA的发病机制有软骨细胞凋亡、自身免疫、软骨下骨内高压、自由基、细胞因子、软骨酶降解等。学位论文中,手法治疗KOA的基础研究主要围绕某种手法对KOA的病理组织学及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试图探索出其潜在的发病及治疗机制,为临床提供指导。实验步骤主要为选材、造模、干预方法、组织形态学观察、指标测定,标本多选取实验动物的血清、滑膜组织、软骨、关节液,针对不同的观测指标有其对应的检测方法,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光镜下观察HE染色后的关节软骨,并结合Mankind病理学评分标准。
1.1基础研究中的推拿情况分析
手法的选择以“揉髌”及“舒筋”为主,说明髌骨在KOA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揉髌手法多配合膝关节局部理筋推拿,牵伸旋转并屈曲膝关节,达到筋骨并治的功效。成都中医药大学董思佳等[3-4]研究的是“舒筋”手法,其手法核心为揉法、拿法、分筋、搓膝。广西中医药大学导师戴七一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围绕揉髌手法对软骨细胞因子学说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5]。膏摩法是外用中药与常规推拿手法相结合的疗法。膏摩的基础研究主要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薛明新团队和新疆医科大学的王新军团队,两者研究的膏剂不同,前者为羌活膏[6-7],后者为陈元膏[8-10],两者观测指标均涉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以及炎症介质细胞因子。
科技期刊传播科普内容思考
摘要:科技期刊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时,也要承担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利用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广西植物》为例,从科技期刊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普及植物学前沿科学知识、对关注度较高生态事件的科学普及、普及民族植物学知识这4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对科技期刊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提升科普传播的有效性,培养高素质的科普人才,提高期刊的受众覆盖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拓宽科技期刊的社会公益性。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普内容;《广西植物》;实践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大气、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已成为全民关注的重大社会生态问题[1]。为此,联合国宣布每年的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每年的6月5日为环境日。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讲话,强调“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2]。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科技期刊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时,也要承担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利用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内容优势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珍惜濒危植物面临灭绝的风险,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化学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亟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生态学方面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广西植物》是报道植物系统发育学、植物生理生态、植物与环境、植物化学等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在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学术质量同时,也重视科学普及,履行科技期刊的科普责任。
1科技期刊在科学普及中的内容资源优势
科技期刊主要发表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以专业性和科学性著称。科技期刊在报道某一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传播前沿科学理念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科技期刊以其专业媒介的属性要求也承担对公众传播新的科技成果,宣传最新的科技理念,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责任[3-5]。科技期刊在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方面具有强大的内容资源优势,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其他大众媒体和自媒体无法相比的。科技期刊的论文作者大多来自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所发表的论文大多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了解该领域前沿科学动态具有较强的指导性[6]。另外,科技期刊拥有学术水平很高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库,时需要经过严格的三审三校,在研究的热点来源、内容的准确性和质量把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因此,科技期刊要增加受众覆盖面,提升期刊影响力,需充分利用其权威的科学内容资源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在更大范围内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多种多样的植物、植物功能及资源利用、植物生存的环境、植物资源的保护等都是《广西植物》科普宣传的内容资源。植物科普的目的是要让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美丽新世界。本刊以自己的内容资源优势,按照不同层次的知识储备将目标对象划分为中小学生、普通民众、大学生、政府机关人员等,从植物介绍、植物功能与利用、植物与环境、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以生动有趣的文字配以图片、视频来帮助公众了解植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2《广西植物》传播科普内容的实践
2.1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还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舆论导向作用[7]。必须坚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点推介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支持的研究领域,对公众全面普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宣传研究热点内容,满足公众对前沿科学知识的渴求,在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以来,我国与有关国家不断拓展合作区域和领域,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针对“一带一路”热点选题,本刊在2018年第11期和2019年第9期刊登了“一带一路”沿线植物多样性研究专栏/专刊,主要介绍了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植物新资料、植物遗传多样性、植物生态适应性、濒危植物生境介绍及致濒危的原因等,对保护沿线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治疗膝骨关节炎基础研究
【摘要】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推拿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常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众多科研院校对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与此相关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成果。结合近10年国内发表的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学位论文,从论文基本情况、基础研究的方法、生物力学机制、生物化学机制,及存在问题方面,梳理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基础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为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服务临床治疗。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推拿;研究生学位论文;基础研究
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关节软骨的进行性破坏和滑膜关节中软骨下骨的重塑,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疼痛、关节功能障碍和畸形[1-2]。目前,临床推拿手法治疗KOA已初步形成相应的诊疗体系,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进一步探索推拿治疗KOA的有效机制,对丰富和完善KOA的临床研究及诊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导师团队研究成果的体现,其学术成果能够对KOA治疗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梳理分析近10年国内推拿治疗KOA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基础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基础研究分析
手法治疗KOA的基础研究发文量为29篇,单纯基础研究25篇,基础加临床研究4篇;其中手法的基础研究22篇,膏摩基础研究6篇,手法结合针刀1篇。其中干预手法主要为揉髌法(12篇)、膏摩法(6篇)及舒筋法(2篇)。目前,KOA的发病机制有软骨细胞凋亡、自身免疫、软骨下骨内高压、自由基、细胞因子、软骨酶降解等。学位论文中,手法治疗KOA的基础研究主要围绕某种手法对KOA的病理组织学及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试图探索出其潜在的发病及治疗机制,为临床提供指导。实验步骤主要为选材、造模、干预方法、组织形态学观察、指标测定,标本多选取实验动物的血清、滑膜组织、软骨、关节液,针对不同的观测指标有其对应的检测方法,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光镜下观察HE染色后的关节软骨,并结合Mankind病理学评分标准。
1.1基础研究中的推拿情况分析
手法的选择以“揉髌”及“舒筋”为主,说明髌骨在KOA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揉髌手法多配合膝关节局部理筋推拿,牵伸旋转并屈曲膝关节,达到筋骨并治的功效。成都中医药大学董思佳等[3-4]研究的是“舒筋”手法,其手法核心为揉法、拿法、分筋、搓膝。广西中医药大学导师戴七一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围绕揉髌手法对软骨细胞因子学说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5]。膏摩法是外用中药与常规推拿手法相结合的疗法。膏摩的基础研究主要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薛明新团队和新疆医科大学的王新军团队,两者研究的膏剂不同,前者为羌活膏[6-7]后者为陈元膏[8-10],两者观测指标均涉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以及炎症介质细胞因子。
国外科技期刊发展对我国科技期刊启示
在新媒体工具广泛运用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国外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探讨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传播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尽快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现以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主办的肿瘤学系列期刊为典型,为我国更富成效地建设世界一流肿瘤学相关科技期刊提供可借鉴、能实施、易推广的创新经验,从而提高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
1中国抗癌协会系列期刊概况
中国抗癌协会是国家一级学会,现有个人会员3万余人,团体会员单位遍布全国。协会丰富的学术资源为其集群化办刊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抗癌协会专门设立了期刊出版部负责刊群建设与发展,为发挥品牌优势,统领国内肿瘤学期刊集群发展,组建了由我国肿瘤学领域26种期刊(2015年统计数据)构成的中国抗癌协会系列期刊方阵,开展了集群化办刊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推广新成果、新技术,举办国内外肿瘤学术会议,为国内外肿瘤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我国肿瘤防治水平的提高[1]。
2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系列期刊概况
AACR是世界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致力于全面、创新和高水准癌症研究的科学组织,其科研范围广泛、成绩卓著,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其程序和服务促进了癌症科学家们知识和观念的交流,为新一代癌症研究人员提供了培训机会,也增进了公众对癌症的了解[2]。AACR也是有关癌症成因、诊断、治疗和预防进展情况的权威组织,通过推动癌症新知识的增长和传播而立于癌症防治的前线。AACR促进癌症及其相关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加速新的研究发现在科学家及研究人员之间的传播,推动全球对癌症的病因、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深化理解。AACR设有专门的出版部门,目前共编辑出版8种同行评议期刊,内容覆盖肿瘤预防、流行病学、免疫学、肿瘤转化研究与临床诊治,7本被SCI(ScienceCitationIndex,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4.3~15.9之间,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在国际肿瘤学领域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3我国肿瘤学科技期刊在出版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抗癌协会系列期刊遍布全国各地,办刊地点分散,主管单位各一,论文体例规范、审稿规范、广告制度等体制难以统一;各自办刊,媒介资源不够整合;报道范围相似,多为肿瘤医学临床与科研相关研究,以致于传播特色不鲜明,各刊难以形成自有品牌效应,作者投稿缺乏针对性;数字出版与网络出版发展还不够充分,由于资金或人力资源不足,微信平台没有建立或建立了而维护跟不上。
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国际被引影响因素
GarfieldE创立的科学引文索引和引文分析理论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基础,引文分析反映了文献引证和被引证的知识网络,“被引频次”是引文知识网络最直观的体现。虽然学界针对负面引用、错误引用、不良自引等行为提出“被引能否作为合理评价指标”的质疑[1],但不可否认,被引频次已经成为现今衡量论文学术影响力、期刊评价、学者评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强调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中国科研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对于提升中国科研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实施,人文社科领域积极开展国际性问题研究、召开国际会议、扩大英文期刊国际传播、加强国际学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增加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国际被引是扩大中国人文社科成果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表现,但期刊论文被引具有复杂性,受到主客观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因而,了解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被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助于我国学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模式和学术期刊,提高中国人文社科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1相关研究
1.1引用现象研究
AvramescuA[2]利用科学信息扩散论将论文的引用周期分为5种类型:广泛认可的引用曲线、基本认可的引用曲线、很少认可的引用曲线、“睡美人”型引文曲线和“昙花一现”型引文曲线。屈文建等[3]重新归纳为6类:将前3种统一为“经典引文曲线”、重新定义“指数下降引文曲线”、“睡美人”引文曲线2类、新增指数增长引文曲线、多峰引文曲线、波形引文曲线3类。高被引论文往往是领域突破性或创新性成果[4],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科学界普遍认可和重视,分析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因素、预测高被引论文方法拓宽了学界对高度引用现象的认识,科睿唯安的“引文桂冠奖”正是利用论文的高被引特征成功预测出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科学界也存在一些从未被引用的论文,但论文未被引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术价值,VanRAFJ[5]从这些零被引文献中发现被“延迟承认”的“睡美人文献”;国内学者杜健等[6]、LiJ[7]等对“睡美人文献”的特征、潜力预测等开展系统化研究。论文引用规律和引用现象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人们对引文结构网络的认知。
1.2引用动因研究
研究人员引用他人论文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引用行为不仅仅是出于对科研成果的认同,还有很多非科学因素[8],GarfieldE[9]最先提出引用的15种动机,HarwoodN[10]提出引用的11种动机,马凤等[11]归纳出6类引用动机,邱均平等[12]将引用动机分为内在引用动机(知识主张、价值感知)和外在引用动机(信息源便利性、引用输出、引用重要性)两类,内外动机相互影响信息行为。也有学者针对引用中对编委的阿谀奉承、为利益派别的不正当引用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负面引用并不能有效提高引用[13]。随着引用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尝试用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引用动因。段庆锋等[14]以规范理论和社会构建理论,提出引文是学术性和社会性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杨思洛[15]将前人对引用动因的理论解释归纳为5类:“科学规范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心理过程理论”、“自反引文理论”、“引文进化理论”;AksnesDW等[16]用“可见动态性”概念解释引用行为,认为引用也存在“马太效应”。
1.3影响因素研究
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功能助力科技创新
科技期刊作为承载科研成果的载体,是传播创新成果、传承创新思想、引领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凝聚学者群体的重要阵地[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15年《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目前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在论文学术质量、信息传播时效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2]。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仅关乎科技期刊的存在价值,也关乎其能否可持续发展。本文尝试从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基本作用的角度,探索科技期刊质量提升之道,使其成为我国学术影响力的象征,更高效地助力科技创新。
1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研工作包括科研选题、方案制定、项目立项及实施、成果发表及应用等方面,这些过程均离不开科技期刊的支撑。有研究表明,科研人员所利用的全部信息中70%来自科技期刊,可见科技期刊通过基本的发现、记录、传播创新成果来支撑学术研究;而科技创新为科技期刊提供了“源头活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繁荣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目前两者的发展水平极不匹配。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1)”显示,2001—2011年我国学者发表的国际论文中有12个学科的论文被引次数排在世界前10位,其中化学、数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4个领域排名世界第2,表明学科发展水平较高。然而,一项针对我国科学家的问卷调查显示,数理、化学、生命和医学4个领域科学家选择投稿国际刊物比例超过70%。可见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水平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主要问题有刊物内在质量有限、学术影响力低、刊发周期长、发表语言的限制等。笔者看来,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离不开发现、记录、传播科技成果,其中发现功能推动科技创新的效果最明显,而记录和传播功能往往易被忽视。因此,本文从科技期刊出版传播这一基本功能出发,探讨提升刊物质量、助力科技创新的途径,为办刊人选择适合本刊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2出版传播功能助力科技创新的具体途径
据统计,我国科技创新知识的发表,80%首选科技期刊,甚至相关学科领域科技创新知识的发表率高达92%。没有记录也就没有知识的积累,科技期刊的记录功能为信息连续传播奠定了基础,形成学术交流的连续和持续[6],从而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同时,科技期刊作为科学共同体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增强公众理解科学的渠道,随着科技期刊报道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能激发受众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路,使得同一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避免多走弯路,并在前人基础上快速推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在传播自主科技创新成果方面还有许多欠缺,在发表成果的首发性、时效性等方面还不够[8]。鉴于创新成果的出版传播受记录方式/载体、时间以及效率等多因素影响,科技期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使出版传播效果最大化,从而促进科技创新。
2.1改进传统出版方式,迎合科技创新需求
科技创新的时效性决定了科技期刊在记录研究成果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发表时间。缩短出版周期或加快发表周期是重要的优化途径,发表周期短的科技期刊能更快地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消息,更易吸引高质量稿件,实现良性循环。从缩短出版周期的角度来看,刘雪立等的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医学期刊随出版周期的缩短,即年指标呈增大趋势,但不建议盲目缩短出版周期。笔者认为,在科研创新活跃度大、成果创新性与发表时间依赖性强的领域,如分子生物学类期刊,可尝试加快出版周期,主要体现在稿件送审、退修以及排版环节:一方面,要尽量压缩每一环节中稿件在编辑部的滞留时间;另一方面,普及应用在线投审稿系统,实现作者、编者、专家之间的即时交流。《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自2012年实现无纸化在线投审稿系统操作后,专家审稿时间较之前缩短一半,发表周期小于180天的稿件占比超60%,缩短了优秀论文的发表时滞。科技创新伴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通常会带来新学科的崛起或者衍生出新的分支研究方向。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创办新的杂志或者在已有刊物基础上设立新的栏目,能以目标性、集中性更强的记录形式突出报道创新成果。例如,2008年《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创刊,其紧紧围绕我国卫生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报道。随着近年大数据研究的兴起,2015年《IEEETransactionsonBigData》《大数据》等杂志创刊,刊登大数据研究成果;为鼓励生物学假设性研究探索,《Cell》杂志推出Theory栏目,针对一个特定的生物过程,综合已有的实验数据作出一个新的、可测试的假设理论[12];《中国天然药物》开设“思路与方法”专栏,刊发院士对主题文章的评论,兼具创新性、前瞻性和可读性。这些新杂志和新栏目的创办,从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受众的思路,引领了学科发展。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育革新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目前世界各国对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日益重视,如美国把环境生物学作为21世纪生物技术6个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把它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的高度,并列入国家S-863计划中7个重大关键领域之一。[1]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异常环境条件与生物之间关系的科学,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环境系统当中重要的有机成员之一,进行的任何活动,其结果最终会通过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反馈到人类自身。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类改变自然的作用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而其和环境之间的冲突也益发明显,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严重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日益突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良性发展”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科学合理地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需要关系,为了处理好这一重要的极具战略意义的课题,人类必须对环境生物学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2]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环境问题。但因该课程学时较少,如何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高校对此均作了一定的探讨。[3-5]为了能够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提高环境生物学教学质量,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 1精选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教材对一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孔繁翔主编的《环境生物学》。就其教学内容而言,本课程有两个较突出的特点,一是课时少而内容多,本课程在教学中只有32学时,而内容涵盖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生物净化和生态修复等几大部分。二是环境生物学中部分教学内容跟环境专业的其它必修课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监测等出现了交叉和重叠。因此,根据环境生物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同时,精选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教学。在每堂课中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在对重难点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做到“以点带面”。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教学方法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教学的成败。在环境生物学的教学中采用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与学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1注重课堂互动 课堂上进行提问与回答是教与学之间沟通的有效方式,更是师生之间思维碰撞、教学相长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预先设计好一些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总结出相应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再对这些观点加以评价和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营造出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的课堂气氛。另外,讲授新课之前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次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主回答,如果学生对问题把握不好,则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或纠正,这样就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课下学生也会主动地进行复习及预习,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各种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自由表达,不仅能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而且能极大地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并对过于抽象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如在讲解污水处理流程时,以动画形式加以演示,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水俣病”、“骨痛病”的视频和“水华、赤潮等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死鱼现象”和“由于水体污染附近居民抢购矿泉水”等的图片更能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破坏性及对人类的伤害,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操、引发投身环境保护的激情、把握环境问题的实质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2.3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随着学校的发展,校园网络平台的功能日臻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和课件系统的开通给教师和学生之间增加了一条交流途径。教师将上课的各种课件、复习资料等均可上传到课件平台系统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完善笔记和有针对性的复习。并可以收集学生对课件的评价,及时调整、补充、完善课件。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中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对教师“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责任心”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可以及时的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是验证和发展理论知识的重要一环,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教学手段,是理论知识向实践过渡的重要过程。因此,实验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于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分析能力至关重要。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资源并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制定了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并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成绩的评定方面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做了一些探讨。 3.1实验项目的选择 在本课程开设之初,实验学时较少,笔者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实验资源,结合《环境生物学》的主要内容精选了3个实验项目。后来顺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对培养方案作了调整,加大了实验学时,基于此,在保留了原先3个实验项目不变的情况下,增开了“空气中SO2对植物叶片叶绿素a、b含量比例的影响”、“水稻种子在不同浓度铅溶液中萌发率的变化”、“洗涤剂对植物微核产生的诱变效应”、“富营养化湖中藻类的测定(叶绿素a法)”等实验。同时大胆的将一些具有科研性质的实验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实验具有一定的科研性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尽早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又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开展实验能力。如“水稻种子在不同浓度铅溶液中萌发率的变化”这个实验,一则实验材料水稻种子易于取材,二则本实验和《环境生物学》的内容结合非常紧密,不仅将毒理学实验的方法做了很好的诠释,又对水体监测和评价内容作了较好的补充,同时又为评价重金属水体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这类具有科研性质实验的开设,部分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与本实验相关的一系列实验项目,在指导教师给予修改认为切实可行后,学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对《环境生物学》教学质量提高有重大意义,同时也解决了学生毕业论文的问题。#p#分页标题#e# 3.2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是学生操作实验的真实记录和结果。以往的实验报告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讨论等。长时间以来,书写方法一成不变,实验报告过于死板。由于学生都很清楚实验预期结果,导致有的学生篡改实验数据,有的则不去检查失误原因,而是把责任归咎于实验条件与仪器设备,或者认为是实验误差、偶然现象等。对此,笔者加强了对学生实验素质的教育,要求学生先写预习报告,让学生先熟悉实验的原理和目的等,在讲解实验的过程中会对学生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要注意的细节,要清楚明了,然后教师再补充讲解并作进一步强调;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数据作实事求是的报告,并注重分析讨论实验中出项的异常现象。 3.3实验成绩的评定 实验成绩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表现,同时实验成绩还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如评选三好学生等。实验成绩除根据课堂提问、实验报告为评定指标外,还着重看学生对实验前的预习和实验报告中对结果的原因分析。对于具有科研性质的实验,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设计占有实验成绩的很大一部分。 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环境生物学》的知识也将不断更新发展,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充分注重教材的建设和改革,在多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不断提高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商务英语教学生态失衡分析
【摘要】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商务英语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微生态系统。分析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商务英语教学微生态失衡。提出建设有校本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自主学习多模态教学、加强校企联合双轨制发展四个层面的建议,以调节商务英语教学生态失衡的现状,为外贸行业发展助力。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语言学;生态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背后的不足也日渐凸显。作为一个完整的微生态系统,商务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问题,其中,影响课堂教学的各因子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角探讨如何从生物成分(教师、学生)和非生物成分(课程、教学)两个维度调整失衡的生态系统。
一、影响商务英语教学的生态因子
从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角度看,哈利迪模式关注语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韩军2013),豪根模式则把动、植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隐喻为语言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即特定语言与其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豪根模式’认为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所用语言的社会及所用语言之人的态度决定了语言生态环境的良莠。”(黄国文2016:9)生态环境由全部的生态因子构成。“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李博2000:13)。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生态因子指影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平衡的因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除了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之外,还会随着教师、学校和市场因子的变动而变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波及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课程设置的重点直接决定该专业教师的配置和教学重点,同时为该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学校的课程设置反映学校的教学定位,这种定位需要满足市场需求,而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课程设置甚至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压力。最终的教学效果会反过来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市场、学校、教师和学生这四大生态因子共同构成商务英语教学微生态系统。
二、商务英语教学生态失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