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物科学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物科学教学中计算机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应用方式不断被推广,但是高校中的应用一直都没有显著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大家对计算机应用的本身认识不够清晰,所以对课程教学中与计算机的具体结合认识也不足。但是生物科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相应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如何使得计算机更好地在大学的生物科学教学中发挥最大价值是相关人士研究的重点。文章就当下的背景和应用方式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生物科学领域;应用研究
一、前言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历史发展,但是高校中的研究一直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状况。首先是因为高校的教学投入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呈现出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缺乏对现成教学软件的认识等都是较为主要的原因。另外也有对计算机应用了解较少而导致的误解,使得计算机与大学专业教学的开发使用无法在实践中发挥应该具有的价值。
二、计算机在大学生物科学研究中的现状
生物科学的空前发展决定着大学生物科学课程必将面临着一系列科学的变革,当下的生物科学知识类别空前复杂,专业研究更加深入,成果信息也在不断随着社会发展更新。大学生在生物科学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掌握整个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了解到科学研究的成果,在主动把握专业方向的过程中,拥有生物科学研究和应用的技术与能力。目前,计算机在高校中的普及程度已经有了飞跃般的发展,但是计算机在教学上的应用还是会被误解成较为复杂的程序设计,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会非常复杂。计算机的应用实际上是对老师的讲解起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最终的课程教学依旧离不开老师,于是在推行过程中认为其存在的价值与付出的成本无法平衡,于是领导的认识不足便也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又一层阻力。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直接与用户端建立联系,用户在人际互动的使用中,获取相应的知识信息,所以实际上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不仅不减,还能提高传达知识信息的多样化展现方式。当下的教学手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幻灯片等,因为制作较为简单,成本低廉,对使用的技能要求也较低,所以长期占据使用功能的重要地位。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表现出不易储存、对使用技能的要求较低且形式单调等问题,学生如果在制造等方面的能力欠缺,便不能主动参与其中,所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实际上是进一步的加大。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应用的好处就是,可以基本上取代和弥补传统教学手段以及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大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快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
三、计算机在大学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科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摘要:生物科学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教师队伍的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建立有针对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仅提升师范生生物实验教学能力素质,也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既是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生物学科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从而获得实验技能以及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1]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3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改进了教师培养的机制、模式、课程;教育部2017年11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帮助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深入了解新课标中实验教学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对师范生队伍成长的起着重要作用。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使其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提升自身实验教学素质能力,为将来及早以及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育过程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构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价,并从评价结果中明析当前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不足,为完善师范生培养计划与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边评价、边改进、边教学,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遵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动手实践,使之获得生命科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并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综合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进行衡量与评定,因此需要构建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情况相符合的测评指标及评价模型。
2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研究并不多见,问卷法是最常用的测评方法。一是问卷测评法。最早的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林陈涌和童丽珠(2001)他们设计开发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量表,详细列出45项生物教师应该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可归类为七大类实验教学能力。[3]邓玉娟(2017)设计生物实验教学能力树状结构指标体系,由实验安全维护能力、科学过程能力、实验教学整体规划能力和实验教学实施能力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54项三级指标。[4]二是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测评法。苏振兴(2006)对生物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中学教师和名大学生物学教学法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欠缺。[5]杨蕾(2014)根据实验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实验的教学能力以及实验教学的研究能力四个要素设计问卷,对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法,并根据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编制访问提纲,深入测评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6]赵瑞华(2016)在林陈涌和童丽珠的量表基础上,结合面对面、电话和网络聊天工具三种个案访谈开展测评,研究发现“实验步骤的实施”和“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是师范生实验课学习中最突出的两个困难。[7]从以上研究现状可知,关于“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仍未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现有对生物科学专业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以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为主,评价研究方式为静态的理论层面研究,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广度不够、探讨层次不深。二是目前为止,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相关研究还不多,仅有少数院校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的资料也十分有限,且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三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缺乏系统化的界定。
高中生物STS教育的实践
一、通过教材中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学渗透STS教育思想
在介绍贝利斯和斯他林的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并通过对比沃泰默的实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原理的正确把握对探究实验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另辟蹊径”中所包含的勇于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体验,不仅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锻炼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生物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发现是不断探究、继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材中设置多个栏目直接体现着STS教育思想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创设学习情境的“问题探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模块的正文中设有“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等专栏,将生物学原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内容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STS教育思想。
1“.与生活的联系”专栏
教材正文中设置“与生活的联系”专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生物学原理思考和理解生活现象。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中的“与生活的联系”专栏的内容:胆固醇在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饮食中如果过多地摄入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淀,造成血管堵塞,危及生命。因此,膳食中要注意限制高胆固醇类食物的过量摄入。通过本节与生活联系的实例,学生既掌握了“胆固醇是细胞中的重要脂质,它有多种生理功能,因此人体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胆固醇”这一知识点,同时认识到即使是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过量摄入也会造成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当然,在课堂中还可引申讲解,如中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变慢,更容易导致胆固醇堆积,所以需要定期检查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饮食上应注意限制胆固醇的摄入等。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内容后,可以体验到生物学知识不是空乏无聊的内容,它存在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与人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材中“与生活的联系”专栏的内容,还可以结合教材以外的生活现象,例如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老年人在生理上的特征,比如说有白发、老人斑,行动迟钝、思维缓慢等等。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老年人的细胞大部分处于衰老状态,细胞的新陈代谢慢,细胞内的酶活性降低,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又如,老年人在冬天睡觉需要电热毯、穿得比年轻人多、容易感冒生病等是因为老年人的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免疫能力下降,细胞供能不足,需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这些身边的生活实例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的生物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关爱老人,关注健康的高尚品质。
高中生物教学遗忘理论应用途径
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具有“高记忆指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记忆总量大。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很多是需要学生识记的,且知识点很多,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要求较高。其次,名词术语易混淆。对于生物学科来说,学生要思考的对象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以及它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只有在认识了一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知识的逻辑规律,然后通过理解这些规律,达到记牢的目的。最后,生物科学发展史内容多。学习生物科学史能帮助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高中生物教材中20多个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的知识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出了要求。生物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加强对记忆与遗忘规律的研究,根据遗忘规律合理运用各种提高学生记忆力的策略,提高生物课的教学质量。
一、引发正相关记忆的艺术:合理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遗忘理论指出,先行摄入大脑的信息会对后面摄入大脑的信息造成干扰,影响后摄入大脑中信息的处理,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前摄抑制;后摄入大脑的信息会干扰前摄入的信息,新接受的信息对先摄入大脑的信息造成抑制作用,这与前摄抑制刚好相反,被称之为后摄抑制。学生在学习两种不同但类似的内容时容易产生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比如,学生在记熟构成细胞的化学种类后,紧接着对植物生活必要的元素进行识记,不仅不会加强对植物生活必要元素的记忆效果,反倒还会减弱对细胞化学种类的学习效果。可见,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不要同时进行过于类似的知识的教学,应尽量使类似的知识在学习活动上有所差异。
二、引发全感官记忆的艺术:及时巩固新知识
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有规律的且遗忘速度表现为先快后慢。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结束也是遗忘新知识的开始,这时教师应采取如眼、耳、口、手并用的训练方式,让学生通过看书、回答问题、写阶段性的学结、做练习等方式来巩固新知。教师应从刚学习的知识点出发,全方面地进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巩固新知。例如,在《细胞呼吸》相关知识的巩固时,教师在讲述完细胞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后,应马上将细胞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总结出来,然后进入无氧呼吸内容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精选习题的训练以后,再引导学生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三、引发关联性记忆的艺术:经常复习旧知识
学生对新知识的遗忘速度在接受新知的第一天是最快的,因此,教师做好学生当天知识的复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新课之前的5分钟,教师可选择典型的练习题来复习上堂课的知识点。经常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第五章教学中应该穿插一些第一、二章内容的短时间复习。教师应充分利用维果斯基旧知识的减低梯度理论来帮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之上,巩固旧知识,避免遗忘。再比如,在教学减裂分数时,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有丝分裂的知识。教师在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的同时还为学生学习减裂分数奠定了基础,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然后教师让学生对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图像,让学生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产生清晰的认识,避免学生出现知识混淆的情况。
初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摘要:文章阐述了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类型,指出了在初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包括借助生物课外活动丰富生物教材知识内容;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观点;在课外活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在课外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科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践行中学素质教育工作理念,初中课堂教学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地进行着革新与转变。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为了提升生物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及科学素养,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强化教材知识点内容的讲解与授课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生物教学课外活动,以提升学生参与生物学科的积极性。通过课外教学活动及课内教材知识讲授的相互辅助教学,确保学生生物课程学习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基础与条件[1]。
一、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类型
(一)实验类型
1.充分利用每周校本课的拓展时间。在生物课程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每周的生物校本课时间,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各项教材内外的实验内容。例如,教材内各项预实验的实施,课后实验内容的拓展等都可以安排在校本课时间内完成。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进行探究拓展,例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验证。2.定期开放生物实验室,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思维。在课余时间,定期开放生物实验室,方便学生在课后时间积极参与动手实验。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思维与生物学习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甜米酒的试验之后,学生可以拓展思维进行其他发酵食品的制作实验,根据发酵原理在积极搜寻资料之后可以实验制作酸奶、果酒等其他食物。整个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在实验中提高对生物科学的认识与理解。3.建立家庭小实验室,拓展课外活动空间。在学生周末或假期中,学生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生物试验器械,在家庭组建一个小型的实验室。通过在家庭小实验室中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生物话题或实验,既能增加学生参与动手的乐趣,同时又可以获得实验成功的喜悦感。
(二)调查类型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策略
摘要: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在训练学生生物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等方面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进一步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势,结合生物学科的具体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内在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生物教学
近些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我们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要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挖掘和保持放在重要位置上。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为目的,以培养全体学生多方面素质为终极目标的全新教学方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起支架作用。实践证明,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那么,初中生物课堂上要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呢?笔者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适当的设置疑问,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意愿
学生的自主探究行为需要伴随着教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设置一些疑问,在引起学生注意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并且萌发探究学习的强烈愿望。疑问的设置需要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并且要尽可能地做到逐渐深入,带着一定的启发性,促进学生产生对于生物科学概念规律和未知的兴趣。同时,设疑一定要注意提问环节的节奏,过多的提问会使学生厌倦,过少又会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设疑环节需要教师多去备课找寻适当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课堂教学节奏的准确把握,让整个课程逻辑严密,节奏明快,离不开教师提前的认真准备。在设置疑问方面,如果教师没有提前对于每一个问题反复进行斟酌,在课堂上就可能单纯的因为提问本身而浪费太多的时间。
二、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主探究增强对于学科知识的体验式学习
素质教育改革告诉我们,面向初中学生开展的生物学科教学,不能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已经发现的生物学知识。要保持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专注性、探索性和思考性。所以,我们倡导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也重点在于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真正的参与到学科知识的产生和发现过程中去。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将理论应用在现实实际中的能力,都是在学科学习中重点需要培养的内容。所以,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一些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亲手摸到,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他们对于生物学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科学思维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也在持续提升,但是从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的情况来看,其中依然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而要想为学生后续的生物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降低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难度,教师就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能够在科学思维的引导之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物学习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思维;知识体系;生成性资源;模型
现阶段国家之间的实力比拼很大程度上都是科技实力的比拼,而生物技术则是科技实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研究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要想使我国在生物研究方面的优势能够得以继续保持,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起来,加大对于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生物课程的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也会给学生对生物课程的看法带来十分长远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做好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工作就十分有必要。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初中生物课程在中考中的分值占比普遍较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教师以及学生都缺乏对于学习生物课程的重视。这一点从初中阶段的课时安排中就能看出来。学校给初中生物课程分配的课时往往较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而学生针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也非常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真正做到充满热情,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会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下降[1]。而学校对于生物课程教学的不重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投入相对不足,生物教学缺乏实验器具以及实验场地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生物学习的效果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以往教师多习惯于采用填鸭式的方式组织教学,这也使得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变成了学生在课堂上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背书课,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导致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真正达成,使得教学背离了国家设置生物课程的初衷。而从生物课程教学的角度来讲,其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对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进行激发、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为了使这一目标能够真正得以有效达成,初中生物教师就需要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转化,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无法打破传统教学思想带来的束缚,也是导致现阶段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生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没有接触过实验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最初接触实验的阶段大多会感到新鲜,但是学校组织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很多学校都不会为实验教学设置过多课时,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为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素养提升
【摘要】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中,学生需要学量的理论知识内容,他们分析问题、思维和记忆能力比较强,并且会考试会做题。但是,这些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动手能力比较差,他们在生物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在后续的发展中,存在研究能力不强、生物素养较弱的问题。探讨了提升学生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素养;提升
当前的生物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是关键人物。科学素养培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需要认识到科学素质培育的核心人物,利用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方式实施教育。
一、利用科学探究当作切入点
科学探究是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关键途径和方法。初中生有着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质,他们可以进行有效的分享、互动和交流。教师需要有效结合优势条件,在生物教育实践中讲解生物学知识点。在讲解植物细胞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安排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相关探究任务,学生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索,在实验流程中进行观察。在课堂中可以引入分享和交流环节,学生在持续的思考和讨论中修改和分析自己的方案,最终确定比较科学的探究方法。在这个试验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建议的材料,可以大胆创新并且发散自己的思维,引入切实有效的实验途径。可以选择质量相同的土豆和萝卜,而后使用生活中的打孔器,在土豆和萝卜的中央进行打孔,孔的深度是相同的,而后使用滴管加入相同质量的盐水和清水,经过一定时间之后观察具体的液面变化。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观察,并且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不需要遵循课本中相对传统的实验策略,学生可以在探究中获取关键知识,并且进行综合性分析,也来自于自身创新水平以及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理论生物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生活化知识,进而让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形成勤于动手的习惯,促进生物素养的发展。
二、利用科学解决发掘知识
初中生的直观思维能力比较强,他们在生物抽象思维方面还需要持续提升。教师需要明确生物学和科学思维的融合点,让学生在知识发掘中发展生物素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是不可行的,教师如果一直扮演掌控者的角色,学生难以掌握深层的知识和思维,难以发展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引入多元化实验材料,并且融合尝试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进而设计完善实验方案,这样可以为分组实验探究和个性化实验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讲解关节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关节的相关概念分析人体关节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关节的解剖图,进而利用实验、小组分析和问询的方式认识关节并且理解关节,在课堂中,可以分享并且讨论具体的知识。教师可以展示动物关节的图片和讲解视频。通过现场观摩和自学的方式,可以深度了解关节的作用和结构组成。在展示中,分析关节腔滑液的作用,并且结合动物奔跑过程中关节的状态,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轻松掌握功能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这样的灵活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转变自己的思维,实现了生物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