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物科学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物科学课

小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

摘要:“小实验”既具有实验课的特征,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即把实验引入科学课堂教学中去,达到实验的随堂化。美国对小实验的研究较早,现流行的美国小学科学教材——《科学启蒙》中就有小实验的设置,但国内对小实验的研究还较少,更没有将小实验应用到小学科学课堂上去,缺乏具体的小实验教学案例的研究。本文简述实施“小实验”的教学思想和重要意义,对小学科学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实验;小学科学;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1]。20世纪60年代以前,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是教授学术性的生物学知识。60年代初,生物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态度。在教学形式上,开始强调实验和启发式的方法[2]。从英国科学家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从奥地利学者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到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再到今天的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动物体细胞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每一个生物学结论无不是通过各个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得出来的。可见,生物学科不仅仅是一门自然学科,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小学科学生命科学领域即生物课程,更应突出其实验的重要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权威阐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生物课程的学习要在保证达到知识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把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实验的学习,重温生物科学家们的探究历程,体验生物学的奇妙,验证前人得出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发现[4-5]。并把实事求是的精神带到生活中去。但是传统实验的讲解,一般是教师先讲完理论知识,再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费时费力,学生实验技能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时间的培养过程,短时间内并不能有到很好的效果。况且有的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根本就不允许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了。基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以及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本人提出“小实验”的运用,以此来改变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美国关于小实验的研究已十分成熟,现流行的美国小学主流科学教材中就有小实验的设置。美国主流的小学科学教材《科学启蒙》分为三个领域:《地理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其中《生命科学》,分为1—6六册,每册包含A,B两个单元。教材中实验类型的设置十分丰富包括:探索活动、小实验和探究技能培养三个板块。第1、2册中只有“探索活动”的设置,且主要以观察、分类为主。3—6册中,除“探索活动”外还增加了“小实验”和“探究技能培养”两部分,总计144个实验(如表1)。由表1可知数量最多的为探索活动,平均每个单元有7个,并且随年级增高探究活动从观察、分类到验证性探究实验,3-6册中除探索活动外还包含小实验和探究技能,其中小实验是为了回答学生关于事物“怎么了”“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而设置的一类需要动手操作的小型活动,共有40个,占实验总数的27.8%。涉及的形式有:观察、观察与推断、对比与研究、构建模型、实验与调查、处理与解释数据的活动、分类与预测、分析信息、运用概念等。这些活动设计的共同特点是器材简便、方便操作、在家里或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即可完成[6]。虽然“小实验”在美国的应用已相当成熟,但是纵观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至今未进行系统的“小实验”的设置。不仅如此,国内各大期刊以及全国各大高校关于“小实验”的研究论文少之又少。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关于美国小学科学教材“小实验”的尚没有相关研究论文。因此,如果将“小实验”引入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同样会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实验的理论意义

“小实验”本身具有两层含义。首先,符合实验的特征,具有纯理论课不具有的优势。其次,“小实验”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一改以往课堂上教师枯燥的讲解,而是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实验教学法引入科学教学中去,让学生这一主体观察总结。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让科学教学在一种欢乐、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小实验”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7]。并结合实验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当学生迈出校园后,脑中的知识被清空,但仍然具有一种技能,那就是学习的技能。因此,“小实验”教学符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更推动了“新课标”的实施。

二、小实验的实践意义

(一)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素养”由两个词所构成:科学和素养。《辞海》中对科学作出了明确的解释: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8]。“科学素养”这个名词最早是在1958年美国学者赫德所著《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一文中出现的,用来描述对科学的理解和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9]。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时代的快速发展,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直到“米勒界定”的提出。他在对20世纪后半叶的科学素养进行分析后提出,公众的科学素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影响程度的基本了解[10-11]。“小实验”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感受,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实验技能,符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通过小实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已学习的科学知识,并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科学的提问;能读懂通俗的科学文章;能够运用已具备的生物学知识来辨别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甚至可以预言一些科学现象。因此,通过小实验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全文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反思(3篇)

第一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思考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一门实验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生物课程的主要延伸及补充,也是生物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可以使理论更完善,也能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积累更多生物知识。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重要性;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必不可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是很直观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能从中找到学习生物的乐趣,也能锻炼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将实验教学做好,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目标。

一、初中生物实验的重要性

阅读全文

西方医学教育对国内的影响

作者:曾贞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现状,在人文素质教育这一块很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科设置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科壁垒依然存在,医学人文学各学科属性混乱、划分过细,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等等,具体表现在:

1我国医学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重视力度不够对于人文医学教育有效进行的两个前提条件是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但是由于我国的医学类院校大部分是专门的医学院校,多年来一直从事单一的医学专业教育,既对医学院校的人文气氛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医学生在人文素质这一块的培养也不够重视。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我国的医学院校只是片面地强调专业知识的灌输,使得学生很少的时间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导致学生对人文医学缺乏了解,对其功能认识不清。

1.2课程设置单一和课程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人文课程设置单薄而散乱,致使学生人文素质低下,难以适应医学未来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面,存在着人文医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人文课程类型单一,没有形成多种课程类型并存和互补的局面。课程门类不全,难以形成体系。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很强,规范性差,缺乏科学论证,对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课程的设置重点不突出,不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医学人文知识,在呈现出多样化的同时也反映出随意性、短期性。课程设置的时间一般集中在第一、二学年开设,且主要以政治理论课为主。在课程内容上,许多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重复与知识脱节的现象,造成某些知识反复讲而漏掉另外一些知识,而且没有很好的把现代、国际化的科学知识与传统思想文化结合起来,把培养基本素质的公共性人文课程与培养专业素质的专业性人文课程结合起来。

2西方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经验

2.1国外院校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

阅读全文

高中生物情境教学法论文

1新课程改革在高中生物课程的体现

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科学课程之一,自1978年教学改革开始,我国就不断的进行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最后一次改革后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生物技术和科学的新进展有了更多地体现;现如今,当今生物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情景教学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生物课程实际上是一种将实验课和概念有效融合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本位,教师讲,学生听,即时是实验课,由于课堂条件的局限,学生也很难融入到课堂试验中去,对概念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死记硬背上,虽然生物知识非常有趣,但是,学生的兴趣很难被吸引到课堂中来。而引入情景教学以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在生动的情景创设上得到了激发,学生在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时,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继而,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对下堂生物课,有了期待和企盼,教学氛围不再死板,而取而代之的是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景教学在高中生物中的应用实例

3.1利用模型创设和ppt进行抽象的生物概念的引入

教师利用一些生物模型和色彩鲜艳直观的ppt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继而达到生物一些抽象生物概念的教学。例如,DNA(脱氧核糖核酸)这一复杂的概念的引入,如果仅靠照本宣科,学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DNA的一个直观的特性就是它的双螺旋结构,但是如果仅靠板书和讲述,学生根本无法形成双螺旋结构的概念,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先展示旋转式楼梯,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概念,继而,拿出DNA的模型,学生在有了旋转式楼梯这一立体概念后,再看到DNA的模型,就很容易的构建DNA这一概念的立体概念,继而较为容易的理解DNA这个复杂知识点。

阅读全文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积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了初步修订。通过涉及实验内容的理论教学部分开展研究性教学、实验内容重新分类排序以及采用多种方式考核实验效果,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结果证明,新的课程改革措施促进了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提高,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生物化学实验课;改革方案;实践效果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和化学本质的交叉型学科,主要从分子水平诠释生物体组成和代谢方面的内在规律。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是生命科学以及其他专业课,如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重要基础[1]。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开展有成效的生物化学实验是学好生物化学的必要要求。然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积极性不高,实验报告抄袭、敷衍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本文从理论教学、实验再分类和成绩考评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

1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1.1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开展研究性教学

阅读全文

护理培养方式与思索

作者:唐正宇 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诺丁汉大学的文化与网络资源

在诺丁汉大学护理学院的教室走廊墙壁上挂满了摄影照片、油画等,这些都是护理学院学生的作品,学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创作经过挑选,优秀作品挂在走廊里,代表学校文化。在护理学院大门入口处还摆放着一架钢琴,每天早晚都能听到优美的钢琴曲,都是由有音乐兴趣的学生自己弹奏的。整个培训期间都需要用到诺丁汉大学护理学院的网络资源,大学有专门的机构制作精良的视频课件以及操作视频,这是诺丁汉大学的可重复利用的教学资源(RLO),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更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效果评估。视频课件的授课者都是由学生推选出来的授课精彩的教师,或者由教师之间互荐,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促进,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中更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效果评估。

诺丁汉大学护理课程设置及实践操作中心

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涉及面广,涵盖了影响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和行为因素等各方面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生物科学(如生理学和微生物学)、健康促进学、信息技术及科研方法,强调护理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有机结合。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识,对于护理专业来说非常重要。临床实践中心是诺丁汉大学护理学院的学生实践基地,教学模型及标本全摆放在库房,学生需要实践必须提前预约,而且所有的实践课程都在这个中心进行,每个房间的墙壁都是活动的,可以移动墙壁将小教室变成大教室,满足不同规模班级的教学需要。

诺丁汉大学护理教学与结业考核

学校没有专用教材,每门课程配有非常详细的学生手册,手册上一般包含课程的基本信息、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任务与要求、阅读书目、作业及考核的形式与要求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情况,对学生自学有很强的指导性。教学形式多样,包括讲课、小组学习、学生自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案例学习、实验室操作训练等。小组学习、案例学习或PBL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数时间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教师仅仅起协调和组织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理论考核的方式,有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等书面考试,多数课程的理论考试形式是综述、案例分析或者是平时布置的护理作业。这些作业有一定的字数、格式和内容的要求。学生必须在认真阅读理解规定书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实践经验或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敢于质疑,写出2000~2500字的文章才能通过考试。对学生临床护理理论与技能的发展和进步实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临床操作考核分级制度很明确,两项操作技能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将面临退学。

阅读全文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9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探析

一、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现代意识。

学生不具备较强的现代意识,是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忽视了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阶段严重缺乏现代意识。再加上部分高中生物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使得我国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不高。

2.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高中生物任课教师普遍素质较低,导致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制约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全面理解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育观,进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中生物教师的授课标准随之提高,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师本身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没有真正接触过现代生物技术,很难对生物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理解和渗透,进而传授给学生。

3.课堂教学形式单调。

阅读全文

谈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

摘要:以选拔未来国家高端生物学科人才为导向,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直以来秉持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通过有序讲授大学各学科教材的科学知识,以达成高中生落实生物基础课程领域的基本内容,并通过理论考核和实验培训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最终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育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的生物科技人才。但受制于高中有限的学习时间和高考学科备考的顾虑,初入高中并对生物学抱有极大热情的学生,既要兼顾高考学科学习和成绩的提升,又要取得竞赛学习效果的推进,这显然有些矛盾和力不从心,而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却成为了打破这种问题僵局的一种解决办法。本文希望通过一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给正在奋战在竞赛教学前线的生物学科竞赛教师一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生物学科竞赛;生物教学;高中

一、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科技的兴起,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通过构建理念更为先进、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开展的全国高中生生物学科等竞赛选拔体制正式建立,截止至今年已有 30 届之多,其针对的选拔对象为对生物学科具备极大热情、向往投身于生物学科研究领、并立志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高中生,通过各个高中开设的竞赛特色培养机制,最终通过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各个专家共同命制的科学严谨的试题,从而选拔出成绩最为优异的竞赛生,可以说竞赛选拔体系的变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与高中的育人方式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服务于国家高端人才储备战略计划。近些年,随着试题命制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单纯的记忆背诵等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新的文献研究等为情境,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考查等,这就需要学生对于大学十多门学科教材通读、熟读的同时,更加需要其对其学科本质及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的充分掌握和理解。为落实学生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素养发展和解决学科问题关键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学科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动手操作实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整理等。对于即将步入高中并对生物感兴趣的竞赛生而言,不得不与常规授课抢时间,不得不容忍竞赛学习所带来的课内成绩的滑坡,在焦虑中学竞赛、在犹豫中学竞赛,已经是当前生物竞赛学生的一种通识和状态。而一贯式培养打通了各学段的阻隔,建立各学段之间的联系,保持教育一致性和连续性为策略的教育理念。一贯式培养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高站位、高视角整合并拓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科知识以建设起连续性教育课程体系,突破常规的学段与年龄限制,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对接国家未来顶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手段。下面就以一贯式培养的课程体系理念、课程体系和培训实践以及课程培养建议等逐一展开讨论。

二、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理念

多年以来生物学科竞赛课程培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依然艰难前行,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前些年生物学竞赛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主要追求各学科全面且系统性的理念,在竞赛教学上坚持以基础知识、基础操作和基本技能为导向来选拔生物学科竞赛选手,这就要求竞赛生具备极其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科实验技能,背书抄书似乎看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但随着科技进步、时代更新和快速发展,未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操作逐渐会被人工智能和高速计算机取代,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则更加关注于如何提出一个创新性的观点,如何能够运用知识去回答和解决现存的问题等。所以综合了文献查阅、国内外比较研究,依托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师范等大学的教授阵容为班底,以各个高中竞赛部为培训的主阵地,确立了高中生物学竞赛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研素养、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研究型学习模式,关注实验操作和论文分析。这些理念基本确立了我国未来生物科学人才教育的发展方向,这种理念的提出既反映了当前国际生物科研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又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国家需求,在课程发展的可行性和前瞻性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三、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及培训实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