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物技术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结合岗位实际和教学实际,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的,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后备技能人才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更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本文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探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实践,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育人,以培养符合区域化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报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指出,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日化产品、食品、医药品等行业企业,培养能胜任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开发等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化工生物技术是一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和岗位也相当广泛,不同的企业背景,其生产方式、岗位类型以及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按照学校的传统模式,其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新型制造业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整合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根据企业生产和岗位实际的需求培养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在就业岗位中的适用度。因此,在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和提高学生高效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和企业对学徒进行双元培养,以“师傅带徒弟”为主要培养模式,在为合作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具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1]。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和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其最鲜明特征是:(1)学徒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在籍学生,同时是企业在岗员工。学徒接受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双重管理,并享有二者相应的权利。学徒在职业院校和企业工学交替,达到毕业要求。(2)学校和企业对学徒进行双元培养,学徒在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交替学习和培训,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保证企业对学生的岗位技能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合到企业生产中去,真正实现产教融合。(3)现代学徒制是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学习,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获得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以及岗位适应性的提高[1,2]。
2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推进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根据广东的地方经济需求,我校化工生物技术主要对接我省食品、日化产品、医药品等行业企业,随着我省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这些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求贤若渴。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契合广东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让人才培养更有前瞻性和针对性。因此,为满足“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需求,同时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化工生物技术专业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培养出精准对接企业相应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不同企业往往具有其相应的产业背景、生产方式和岗位需求,其对从业者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这些企业直接从应届生中招收适合相应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比较困难。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校期间即可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在岗培训,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毕业之后能尽快融入到企业相应岗位中,使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更精准地对接了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高技能岗位人才,也为企业减少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和成本[3]。其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相比,现代学徒制把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在企业则由“师傅”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在工作的过程中完成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如此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到行业最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在企业的耳濡目染中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产业趋势。同时,学生在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中能更好地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纪律,培养爱岗敬业的素质。因此,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解决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基础专业,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从而折射出许多急待改革的问题。为此,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以及与该专业本科生的座谈交流和对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应通过明确有别于其他科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精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教学评价
近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伴随着生命科学的新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能源等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外的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有33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经过20余年的不断改革和优化,我国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导致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特别是农林类高等院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甚至被教育部列入10大“红牌”本科专业。由此可见,从整体上看,我国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笔者在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座谈交流,还到部分高等农林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其他科类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摘要: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实践教学为着眼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1)增加实践应用类课程学时;(2)设置贯穿上中下游的综合性实践课程;(3)拓展应用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及(4)增设本科生科研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制定多维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四个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高级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学校创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双一流;教学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党的报告对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指导思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一部分。“双一流”建设是因应时展诉求和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将指引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建设、内涵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双一流”建设或者说“双一流”建设应该以什么为抓手和突破口,这成为“双一流”战略具体实践中亟待思考和破解的基础性问题。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中作了题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的主旨发言。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陈宝生部长同时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由此可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一流的本科教学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是一流学科的根本保障。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四个回归,是建设一流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是新时代“双一流”教育背景下高校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1]。下面我们以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发展为例,浅谈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所做出的改革与探索。
一、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之后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新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体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2]。2012年,国务院将生物技术产业确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辽宁省也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对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辽宁省内形成了以沈阳、大连、本溪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地,成为辽宁省支柱产业之一。大连金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地2011年营业收入达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2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结合地域优势,大连生物与医药产业基地带有明显的海洋特色,海洋生物技术企业占入驻企业的49.1%,因此从大连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看迫切需要具有海洋生物与生物制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人才。鉴于生物技术产业在辽宁,尤其大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连大学2009年设置了生物技术专业,自成立至今经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已经确定并形成了培养具有海洋生物与制药特色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然而在现有教学过程中,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在“双一流”建设,落实四个回归的教学改革诉求下,目前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尽管已经确定了海洋生物与生物制药的特色,但海洋生物与生物制药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支撑度不够,即
(1)专业方向课程中基础理论课程学时偏多,实践应用类课程学时偏少;
(2)实验教学基础实验教学学时相对较多,综合性和设计性大实验相对较少;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摘要:对应用型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行“3+1”顶岗实习的实施方案、质量保障体系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该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认可“3+1”顶岗实习模式。“3+1”顶岗实习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真实对接了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提升就业能力,有利于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地方高校;“3+1”顶岗实习;生物技术;实践教学
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龙岩学院坚持“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更新教育理念,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知识和人才支撑。其中,创新实习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良好体现[1]。创新型“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前3年在学校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实习。“3+1”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强化了实践教学内容,拓宽了实践教学途径,改进了实践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加符合学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2]。生物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为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其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改革的重点[3]。在学校创新实习培养模式的指引下,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2019年开始构建、实施了“3+1”学年制的生物技术专业“三层次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全体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3+1”顶岗实习概述
“三层次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群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能力拓展互选课程的“三层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新体系和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4]。为加强学生生物技术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前3年大部分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均开设了实验课程,学生除了上好理论课外,通过这些专业实验课程的技能训练,结合社会实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为顶岗实习做好基础准备。第4年,将学生派往精心筛选的校企实践教学基地、社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以致用,督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完成专业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变,同时要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完成整个学习记录,达到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2“3+1”顶岗实习方案
生命科学学院根据学校《龙岩学院专业实习工作管理规定(修订)》《龙岩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修订)》等文件制定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3+1实习计划和大纲》,涵盖学生实习的实习制度、鉴定考核表、实习周记、实成绩评定要求等,并对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条件、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学生实习前,学院实践教学指导小组教师已经过充分调研,每年筛选学校所在地周边县(市、区)5~8家生物技术相关企业,作为“3+1”顶岗实习集中单位(均要签订实习协议),分为生物医药、食品生物技术、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三类实习岗位(具体内容及要求见表1)。经过2~3轮的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实习的最终目标单位,每个企业5~10人,配置1~2名专业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同时实习企业也均有指定技术人员作为实习岗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顶岗指导。学生从每年7月初进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出发前由学院统一为每个实习学生购买实习保险),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下旬,扣除节假日,总时间维持在200d左右(28~29周)。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责任到人,以微信、QQ、电话、邮件、实地走访等形式与学生紧密联系,且每一次外出实习时指导教师均要做好现场记录登记。学生实习时每周均要撰写实习周记,内容包括实习内容、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撰写的实习周记每周定时发送给岗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教师给予实习意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及心理变化,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和指导。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撰写实结报告,实习单位给予实习鉴定,校内指导教师同时进行批阅,并最终给出实成绩(评定标准见表2[5]),记录在学生的毕业档案内。实习结束后,学院要组织召开一次实结大会,由每个实习点单位代表汇报实习情况和心得体会,参加人员包括院系领导、专业指导教师、部分实习企业指导教师代表、本届的生物技术专业实习的学生及下一届将要参加实习的学生,为下一届“3+1”顶岗实习提供经验交流和改进实施方案。
生物技术专业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依托不同平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网络课程,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然而,疫情期间,在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开展了线上教学,线上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也逐步表现出来。在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治常态化,本文通过“重构后疫情时代的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概念、稳定的线上教学混合平台的选择、理论课程的混合教学设计、实验课程的混合教学设计”研究建立了生物技术专业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让学生中心和学习中心成为了重要的教学核心,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爱学的能力,达到学会的目的。
[关键词]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生物技术专业;混合教学;后疫情时代
生物技术专业是世界上发展最为快速的技术之一,目前我国主要需求高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导致本科生的就业前景不十分乐观,但是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1-3]。但是随着在疫情等条件的刺激下生物制品、生物医药等生物类行业将会快速发展,对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也将会有着较大的需求。笔者所在单位生物技术专业在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如何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建立生物技术专业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笔者所在单位的生物技术专业一直坚持多方向的培养方案,让学生根据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方向,其中较为有特色的两个方向为生物制品方向和植物生产方向,响应和契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构建生物技术专业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成为了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
1线上教学的成果
我们国家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旨在通过网络让学生能够共享到来源不同的优秀的课程知识[4-5]。到2012年时,慕课(MOOC)概念引入我国,随之引发了网络学习热潮[6-7]。这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为那些有超强学习欲望的90后、95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帮助。在前期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师也在慕课、超星等平台创建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线上课程。但是,由于慕课(MOOC)、超星等在线课程存在管理和反馈不便等问题,并未在本专业进行较多的推广应用。2019年寒假开始由于疫情的迅速蔓延,高校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开学时间一再推迟,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枣庄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们采纳了腾讯会议+雨课堂+MOOC为主要平台,同时把QQ群、微信群和智慧树做为备用平台以防出现平台崩溃,综合多种多方式的在线教学模式实施了一学期的教学。教学成果显著,共11位老师获得枣庄学院线上教学先进个人称号。
2线上教学的存在问题
2.1线上教学平台的稳定性问题。但是线上教学由于处于刚开始大面积应用的阶段,仍存在着较多问题。比如线上教学平台的网络支持能力不足,例如先期本专业老师接受了雨课堂的在线教学培训,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是开课后多次出现网络崩溃,导致教学工作出现了短暂停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后期经过探索,总结出了以腾讯会议+雨课堂+MOOC多平台混合教学模式,才克服这一困难。
对分课堂在不同生物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摘要:对分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同年级不同性质的课程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发现,对分课堂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的课程中延续使用,应用技术或拓展类的课程比基础理论类课程更适用。
关键词:对分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生物技术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习效果”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也称为PAD课堂[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不同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7],很多高校生物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也使用了对分课堂教学[8-10]。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掌握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课课程设置包括两类,一是基础理论类,让学生掌握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应用技术类,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国内外研究前沿和最新技术动态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这两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授课时需要使用不用的授课模式。对分课堂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然而对分课堂应用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时,应用效果可能会存在差异。教学是一个在实践中探索和在探索中提升的过程。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专业课程性质等实际情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教学模式,使其真正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教学团队运用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讲授两门不同性质的课程,基础理论类《实验动物学》和应用技术类《细胞工程》,实践探索生物技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对分课堂教学的优势
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会降低教学质量。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和手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课堂教学的讲授内容多为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知识,在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时性等方面都无法与网络信息相比。此外,大学课堂往往要连续两三节上课,学生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很难长时间保持对课堂内容的关注。较高的课堂缺勤率,在课堂上玩手机等在高校课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将有更少的时间专注于课堂基本知识的讲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显著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传统教学包括两个独立的过程,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学习。师生互动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差,难以培养主动思考和探索精神。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课堂讲授的讨论时间太少,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具体的实施方法也不适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结合课堂讲授和讨论式教学的优势,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给教师授课和学生讨论,是一种互动的学习体验,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时将课堂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显著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结合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探究思维。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类和应用技术类专业课程的知识存在紧密联系,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教材内容,设置探究性问题,使产生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和问题解决中去,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消化吸收、提问,进而合作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这也造成了旷课、低头族等现象。主动学习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自己在做什么。主动学习既包括获取知识、信息和观点,也包括经历和反思。对分课堂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课后复习、消化吸收、交流合作和有效的知识迁移,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3.有助于教学相长。对分课堂促进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教学促进自己的学习,加强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配合,教与学同时进步和发展。此外,对分课堂还满足了学生对发言、交流思想的需求,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成就感,教师也因此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以及情感动态等信息,进而实时调整教学方案。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基因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从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引入课程辩论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超星学习平台,辅助“线上”素材,完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考核体系来探索新模式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基因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基因工程课程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诸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1]。基因工程课程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课程质量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筑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结构,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转变高等院校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2]。如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既满足国家专业建设的需要,还要发挥特色服务地方生物产业发展的需求[3]。为了提高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及课后预习复习是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结合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重点修订了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线上”教学平台,改革考试评价标准,考核成绩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1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基因工程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在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基因工程课程课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与之相关的一些专业基础课如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课均已开设,学生已经掌握与课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我们精选了一些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例如PCR技术,重点讲述基因表达调控在分子生物学中的作用,基因工程课程采用提问回顾的形式进行。选用由袁婺洲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基因工程课程,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基因工程课程的基本概念、流程以及基因工程课程的发展简史和研究意义,基因克隆的工具酶和载体、目的基因的制备与鉴定以及基因工程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等理论知识。第二部分讲述基因工程课程在转基因植物、基因46治疗和基因工程药物等方面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基因工程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接触一些前沿性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理论知识主要采用提问式和启发式教学。例如,在讲绪论部分时抛出三个问题:“什么是基因克隆”“什么是基因工程课程”“我们身边都有那些转基因产品”。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与问题的导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既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活跃课堂气氛。授课过程中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引入网络视频、flash动画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讲解PCR混合体系时,采用动画转换视频,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PCR体系内部的变化过程;在讲授目的基因的筛选与鉴定时,关于westernblot、southernblot等核酸杂交技术,由于本实验室条件有限,学生基本没机会去接触这些实验,通过观看视频录像,使抽象、难以理解的基因工程课程原理和方法变的更加具体,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已渗入到各行各业,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整理文献资料以及制作PPT的能力,提前给学生布置几个专题内容,让学生分组准备。先由小组学生来讲解,各组再根据制作课件的情况、讲解情况进行打分,将其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认真听课的主动性。
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探究
摘要:对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探究式教学结合的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分析了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培养方式现状,找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创业所需的实践经历;单一的授课方式仅仅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作用。对此,可利用探究式教学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行指导,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所制订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按照实施的先后顺序可分为项目导入、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展示与评价四个阶段。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到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中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创新创业项目逐步解决问题,使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探究式教学
1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培养方式现状
创新教育是以建立学生学习兴趣方向,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协作攻关,发现问题并自主有效解决问题的新型教育方式。目前,在本科教育阶段,各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创新教育的相关课程。在黑龙江大学,创业创新课程已经被列为必修课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创业知识,促进创新创业观念的形成,学校也相应调整了本科生培养方案,在本科阶段设立了创业实践学分,以激励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积极投入社会服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了解专业实践应用课程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还设有学生创业协会和创业园地,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看出其创业热情,很大一部分学生有意愿投入精力进行创业活动,在创业园区内进行经营,积累创业经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有效模式。生物技术专业作为生物学的分支学科,能够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出研究型和技术型双面人才,所涉及的知识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环境、食品等诸多领域,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为以后融入社会生产工作奠定基础。目前,高校开设的生物技术专业普遍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引导。要培养大学生利用专业技能自主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研发工作的能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
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我国大学生在结束本科学习之后真正投入到创业队伍的人数占比不足1%,对比国外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待发展。目前,大学生毕业要想从事创业工作,除了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以及生产孵化器的支持外,大学生还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利用专业优势来完成产品的研发、生产、质量监控等工作。该方面的意识能力提升还需要高校教师的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创业所需的实践经历,不能将所学理论很好的在创业过程中进行应用,同时也缺少对创业活动的体会,对创业活动不够了解。二是单一的授课方式仅仅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作用,没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利用探究式教学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