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育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物教育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物教育理论

微生物专业理论下人文教育论文

一、微生物有没有“宅文化”

信息化和服务型社会的建立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人又时常面对着外界各种形式的压力。为此,很多人都有宅在家里的经验,足不出户享受着各种社会服务或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微生物世界中有没有类似的“宅文化”呢?学生刚接触这个问题时,首先引导他们思考:微生物有家吗?什么是微生物的家?对于像风餐露宿的地衣和随波逐流的水生菌等微生物而言,家也许只是个虚无的概念,但对于寄生菌而言,就具体很多。它们可以寄生在任何生物的体内、组织中,甚至细胞内。这类微生物从寄主中源源不断获取营养,规避着外界不利的环境,最终往往导致寄主的衰亡,从而失去了“家”。事物都有两面性,宅文化也是,微生物里有没有益的宅文化呢?相信此时,很多学生都会有答案。当然,课堂讨论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只有活跃的思维,没有最终的答案,往往会步入到更深的知识领域。就像讨论“宅”的微生物,我们都知道享受宅文化的人也不一定一直宅在家里,微生物是不是也这样呢?答案自然是是,不少兼性营养的微生物就是如此,腐生和寄生状态时而切换,有些寄生真菌还产生了典型的二型现象,这些知识点往往是微生物学相关课程如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中才会介绍到的。再比如,我们都知道宅文化不是自闭的,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与外界社会保持联系,那么,宅在寄主内的微生物与外界环境有联系吗?当然有,一些昆虫病原真菌在杀死寄主的过程中,会根据某些与寄主种群波动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来判断是否进入到休眠阶段,以此规避可能来临的寄主匮乏期。但它们又是通过何种手段感知外界的环境呢?这就牵涉到细胞生物学、流行学等相关的课程,而且往往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知识就是这样一环接一环,有些专业的学生有时候就不了解微生物学与自身专业有何关联。通过这些看似无关的课堂讨论,他们至少可以体悟到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二、微生物世界的“机器人文化”

乍一看,是否有些科幻?其实不然,机器人文化早已在我们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生产车间里的各种机械臂、家居中的扫地机、跳舞机器人,再如开发中的陪宇航员聊天的人形机器人等。它们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是改善生活品质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助手,另外,还是人们“懒文化”的一种体现。学生可能会问,机器人文化是人类高度文明的智慧结晶,如此微小、如此低等的微生物会有吗?请大家发挥想象力,试问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有何不同?如何进化而来?真核微生物中有各种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这些细胞器对于真核微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提供着通用能源ATP、各种养分和中间代谢产物等。说到这,可能有人不认同,细胞器不像人体里的各种器官吗,怎么会是微生物创造的“机器人”?让我们回想一下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诞生,它们是如何成为微生物结构的一部分的。简单而言,就是在距今二三十亿年前的地球上,某些个体较大的原核生物将具有有氧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的小型微生物细胞吞入体内,通过长期驯化将其功能化为细胞器来提高自身的生存竞争力。这个细胞器的演化发生在遥远的前寒武纪,但至今还可以找到诸多证据,包括细胞器膜结构、核糖体结构和基因等来证明其合理性。说到这,是不是对微生物有了肃然起敬之感,这么简单的生物就懂得将那些关键功能“包工”给“机器人”。如此说来,人类的“懒文化”不是我们独有的,而是来源于“老祖宗”———原始微生物。另外,微生物当中有没有作恶的机器人呢?从某个角度来看,病毒就是如此。病毒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是一种生命形态,有科学家推测病毒的核心就是从原始生命基因组中剥离的一小段基因所构成的,如果把病毒理解为微生物无意间制造的微生物“机器人”,是不是更形象一些。讨论到这里,有没有产生一种想法:原始微生物可以将小型微生物“机器化”,我们人类可不可以这样做?其实,人们早就开始利用各种微生物降解环境污染物、产生各种能源物质等,但微生物毕竟是生物,它要生存,就要消耗营养,产生代谢物,扩增种群,这些必要的生命活动都大大降低了人们安排给它干“正事”的工作效率。可不可以构建微生物“机器人”,让它只做人们设计好的工作呢?这一想法在前几年由海洋微生物学家CraigVenter提出,不过他说的不是微生物机器人,而是“合成”新生物。但由于牵涉到伦理学的问题,此想法应该还处于凝聚共识的阶段。不知这位科学家的想法如何形成,不过这一研究设想可行性是存在的。原始微生物早就在几十亿年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且获得了成功,也为之后高等生物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当然,伦理上的研究讨论有其必要性,我们这里就不再展开讨论了。

三、微生物世界的角色分工

人类关系社会化后,角色分工越发明显,每个人在不同时空中都处于特定角色。每个人清楚地认知和执行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角色,对于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就如学生在大学中做好学习者的角色,在家里为子女的角色,在社团活动中为组织者、参与者等角色。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当然也存在着“角色分工”。通常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学过微生物的学生自然了解微生物中还有扮演生产者的蓝细菌和显微藻类,它们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陆地上的植被。当然,作为消费者的微生物也同样重要,要知道从原始生命诞生之后的20亿年时间里,微生物在地球生命系统中扮演着所有的角色。如今社会职业角色日趋多样化,新型职业不断涌现,每个人都向社会的其他人提供着某种服务,享受着他人提供的服务,这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微生物有没有这般细化的分工呢?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需求,微生物需要什么呢?各种各样的营养物、稳定安全的生存空间等。这些微生物的需求都有相应的微生物类群提供着,如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碳源、固氮菌提供着氮源、产酸菌溶解矿物质释放矿质元素等。这些微生物提供的“服务”,也早已被人类加以利用,例子随处可见。角色特征是不是就只有人类独享了,有的稳重、有的急躁、有的投机、有的无私。万千世界充满着各种可能,微生物身上自然有这些特征的影子。例如,土壤中分解腐殖质的土生性微生物常年种群密度稳定,而土壤中的发酵性微生物种群就“急躁”地大起大落;偏利共生关系中总能找到无私的一方,而混居在一起的微生物中不乏机会主义者“抢食”其他分解菌通过胞外酶分解的有机营养物。讲到这,有没有找到跟自己有点像的微生物呢?

四、结语

阅读全文

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探讨

1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必要性

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思,既是社会发展对生物专业师范教育的时代要求,又是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客观反映,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是一种必然。

1.1传统教师教育弊端影响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

传统的教师教育弊端主要体现为培养模式和职前职后教育内容的割裂和陈旧。据笔者前期对生物教师教育现状的调研和综合各方信息可知:生物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往往不是同一机构实施,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各自为政,且低水平重复;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趋势的冲击下,高等师范院校过于注重生物学科研,轻视教师教育,与中学基础教育相互隔阂,脱节严重;生物教师职后阶段,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教学知识更新缓慢;生物教学研究前沿动态了解不够,无法及时汲取;生物学教学研究开展的不多,有的也以理论居多,鲜有研究运用于教育实践。此番种种,严重影响了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昭示着旨在克服上述弊端的“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的必要性。

1.2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促进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生物学科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教育部也于2011年制定了新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对生物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生物科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培育学生生物学素养,要培育学生学会组织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育学生“STS”(科学•技术•社会)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生物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新审视并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而准生物教师(生物专业师范生)则需要在职前为适应这些要求进行全方面的职前准备。无论是前者的教学变革,还是后者的职前准备,都需要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则可以平衡这种差异,将生物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地整合起来,前后联动,实现生物教师和师范生新课程教学理念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新,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完成。

1.3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生物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

阅读全文

探究式教学理论在生物教学的应用

摘要:教育事业一直是我国的重中之重。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不断革新,教育体制也不断地深化革新,然而教育改革中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对探究式教学理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做出全面分析,希望能够给予大家一些启发。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理论;生物;教学模式;反思

随着生物新课标的实施,广大师生对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还处在探索阶段,新课标在中学生物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实验。但是,广大师生对探究式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还是存在许多疑惑,就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育还是举棋不定。文章将会从梳理探究式教学理论出发,结合生物实验来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这一理论以及对一些实际运用的反思。

一、对探究式教学理论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并不是通过老师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下,借助别人的帮助,通过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获得的。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四大要素。情境是指某个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研究能力的教育情境。而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小组协作和沟通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要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在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认知。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教育方式,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任务和特征。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要改变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方式走的教育方式。

二、生物教学模式的探究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生物探究实验是围绕着一定的问题展开的,而这一问题或是日常现象,或是通过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在这种情境教学下,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兴趣点。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点。而不是从头至尾地按顺序教学。例如,在中学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面对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组织、糖类等,学生对课本讲授的定义兴趣不大。所以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应该避开学生反感的课本直接展示实验成果: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这样,学生更能从实验的逐步探索中了解到自己应该具备哪些知识。(2)摒弃课本教学,采用活页教学。课本教学致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活页式教学方式。所谓“活页式教学”指教师把实验分为几个部分,采用活页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分发给学生。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教师可将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②讲授原理并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③填写实验报告,分组点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每个阶段中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严格记录,并以活页形式提交老师。老师对每个实验小组的活页报告进行点评,最终由小组形成各自的实验报告。在小组实验中,教师要明确师生角色。教师是情境的创造者、问题的引领者、探究的指导者,学生才是探究的主体和主角。教师也应该注重观察每位学生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以便在随后的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在分组点评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罗森塔尔效应”在这个实验阶段要发挥效用。

阅读全文

劳动教育在生物教学的渗透策略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劳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初中生物作为一门综合类型的学科,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使得其可以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生物核心素养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在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生物实践学习中得到较大提升。基于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就如何将劳动教育有效渗透进初中生物教学中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现了劳动教育在目前新改革教育中的重要性。生物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果缺少实践部分,那么课程的价值便会大大降低,因而实践部分必不可少。将劳动教育融入生物实践教育之中,能在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引导其掌握各项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生物理论知识中自然也不乏能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内容,本文中即有体现。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更为充分地掌握生物知识

劳动教育与生物课程理论部分相结合,能降低生物课程抽象性,增强学生的课程体验感,能将他们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引导他们充分地掌握生物知识。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生物课程相比较于传统生物课程教学更具趣味性,同时也更为丰富多彩,绝大部分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该种生物课程。在这种课程中,学生的课堂专注程度得到提升,同时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教育化生物实践之中,通过自主实践深入体会生物知识点,从真实实践之中得到知识升华。

(二)有利于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阅读全文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探索3篇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篇1

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高中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基础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进行调整,素质教育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高中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高中生物教学创新,需要针对教学做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与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在该项措施实施的时候,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师和学生主体观念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束缚。因此,在此种教学背景下,有必要分析研究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路径。

一、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任何教学活动来说,教学体制与教学模式在高中教学中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性作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整体的客观环境,对学生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高中生物知识,在学生学习方面起到引导性的作用。相对于初中生物学习,高中生物在学习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可以促使学生能力充分的发挥。其次,有效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就是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到一种具有指导性作用的教学模式,即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都应当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同时这也是高中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中生物教学体制的改革,有助于人才的培养。

二、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的实施

1.重视实验探究学习

高中生物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对于实验学习而言,实验操作是重点内容。教师重视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出了高中生的素质与能力。如,教学“探究酶的特性”,在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让学生按照实验基本的步骤,提出相关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制定出探究计划,并实施计划,进而得出结论,分析并讨论。在整个实验教学活动实施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步骤开展实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验操作的时候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酶的特性可能会有哪些?随后经过实验步骤来探究。在整个实验实施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步的操作必须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防止实验出现漏洞,在实验操作的时候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保证各变量具有一致性。从本质上来说实验操作就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个过程。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视实验探究学习,也就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促使学生在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能够熟练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阅读全文

生活教育课程资源下初中生物论文

一、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生物教学内容编排与生活联系

初中生物课程比较多元化,与高中不同的是,初中生物讲究深入浅出,让学生对生物这一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要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应用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指导,开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首先应该将生物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首次学习生物课程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爱生物吗?能举例说出生物和人类的关系吗?”接着联系学生的答案,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现在的生物学正飞速发展,涉及到的行业越来越多,对人类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学生可以举例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生物学的研究事例,并对现在我们生存环境中面临的危机畅所欲言,比如说:环境问题、资源匮乏、森林破坏、转基因食品安全等问题。由此可见,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课程资源,能否与学生缩短师生距离。

(二)生物教学情境创设与生活接轨

对于初中生物而言,多数学生并没有抱着非常专业的态度去学习,仅仅是作为辅助科目去了解,而且初中生物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考试和一些重要的课程学习。为此,教师尽量不要通过硬性灌输来进行教学。按照生活教育理论的要求,要想开发出更多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就必须在教学情境创设上与日常生活接轨。第一,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不要采取古板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与学生多沟通,多列举一些自身的生活感触和生物案例,鼓励学生去联想他们的生物案例和生活方式,找出其中的差异,提高生物学习的互动性。例如,在《人体的激素调节》一节的教学中,讲到激素调节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片、列举事例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各激素的作用。教师再结合学校要求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在8—9小时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生长激素在青春期有一个分泌高峰,一天中晚上分泌的生长激素比较多。如果睡眠受到干扰,除了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之外,由于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身高的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睡眠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作用很大。第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才是整个课堂的掌控者,不要让学生有束缚感,更加不要让学生过于亢奋,应利用生活语言和生活动作行为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兴趣学习。例如在开展《人的生殖》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母亲怀孕辛苦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一些道具来演绎母亲怀孕时的各个不方便动作,促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怀孕的艰辛。第三,生物教学情境创设,可以适当的邀请家长前来听课,提高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沟通,为教学添彩。

二、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实践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

阅读全文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思考生物化学实验课设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成绩评价标准,力求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满足生物学及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建设;思考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大学为地方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教育理念.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课程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根本.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应努力提高每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更应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对生物化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思考,尝试提出了具体的合理建议.

1理论基础

1.1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阅读全文

初中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问题及策略

摘要:通过分析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生活化教学在生物课程中的优势,最后提出一些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改进措施。希望通过以下研究和探讨,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能够有效推动生物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

关键词: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问题;策略

一、初中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这今年中,初中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也有所改进,但是在“生活化教学”方面任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有学校能够把“生活化教学”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我国初中生物教学长期处于传统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影响之下,导致大多数教师形成了一堂言的教学形式,不仅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同时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也导致教师极大的忽视了生物实验教学环境的构建、忽视了学生生物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没能很好的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只是一味的围绕晦涩难懂的书本知识、概念进行讲解,教学形式枯燥乏味,缺乏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二)生活化教学深度不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