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态文化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态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化建设分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这一科学理念的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与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初衷一致。我国建设生态文化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基本内涵为理论指导,在生态文化建设方向与思路层面,探索马克思生态思想带来的启示,在重视人与自然平等、构建现代生态方式、完善生态文化制度等方面加快我国生态文化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化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属于新阶段,而生态文化属于其核心内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因此,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需要加强建设生态文化。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具有一定科学性,能够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供给方法与依据,使我国建设生态文化获得方向与路径层面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

1.人与自然两者关系辩证统一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马克思生态观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刻揭示。首先,在某一历史阶段,人类属于自然界进化的产物,本质上人类属于自然存在物,因此,自然界造就人类的过程并不神秘。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有形体的、现实的、在地球呼吸自然力的。其次,自然界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联系,为人类社会延续不断供给物质保障。再次,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两种文明都属于自然界发展呈现出来的高级形式,这种形式具有属人本性。最后,马克思指出自然与人统一的中介是实践,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做出改变使自然界服务于自身,达到支配自然的目的,而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劳动。

2.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物质变换

阅读全文

生态文明森林公安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

文章围绕我国森林公安文化建设问题,对云南、福建、内蒙古大兴安岭等地采取公开问卷、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形式调研,深入分析了森林公安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做好森林公安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和建议,对于稳步有序地推进森林公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森林公安;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现状分析;对策

当前,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生态文明已成为时代最强音响彻中华大地,在这一关键时期,森林公安作为保障和促进生态林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公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机关在管理人民警察队伍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警察职业特色的一种行业文化(卢维英,2014)。森林公安文化为森林公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以加强队伍建设已成为森林公安机关系统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张弛,2014)。针对日益增强的森林公安民警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充分意识到繁荣文化能增强警力,丰富文化能提升战斗力,因此,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建警、治警和强警的重要环节(王兴文,2007)。

1考察调研的基本情况

自2014年1月成立“国家林业局软科学关于森林公安文化建设体系研究课题组”以来,按照预定方案,课题组先后在17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市采取公开问卷、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卓有成效工作,就典型林区森林公安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度调研。主要调研的问题包括各地森林公安工作环境特点、文化宣传机构数量、文化宣传人员数量、文化装备配备数量、专题文化宣传活动及宣传报刊数量,同时结合公安部级刊物《森林公安》杂志,设计并发放了包含读者职务、学历、单位、阅读情况、了解时间、栏目吸引度等项目在内的问卷。本文以云南、福建、大兴安岭等地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并总结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现实问题。

阅读全文

城市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快生态文化建设是当前的必然趋势,生态文化建设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通过对城市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关完善城市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化;环境保护;路径选择

生态文化,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全面协调、可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生态文化总体来说体现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人类生态文化观念的加强,生态文化的发展进步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种必然选择,城市区域的生态文化建设关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问题研究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

1城市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生态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区域建设的核心

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区域建设,发展和繁荣生态文化,是城市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路径,是促进城市区域建设健康发展,推进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走入良性循环的基本道路。坚持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提升生态文化的自觉意识,为生态城市区域建设提供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持。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建设,对城市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产业发展将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1.2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阅读全文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一、森林公园具有的生态文化建设优势

1.有强大的资源基础

我国大多数森林公园都蕴藏着极其丰富自然风景资源,森林覆盖率达37.26%,分布于秦岭、巴山、关山、桥山、黄龙五大林区。由于南北跨度大,气候适宜,地形复杂多样,产生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景观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些众多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自然景观和早期人类文明活动遗留下来的人文景观都是我国宝贵的资源精华,对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具有独特的和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态文化资源并未开发出来,森林公园的发展潜力还颇大。有如此强大的资源基础,直接为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时代造就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及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不再局限于两点一线的生活圈子,开始走向山水间,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尽情感受工作生活中不曾体会过的惬意和悠闲,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精神。这种住山水之间,吃绿色食品,听泉水叮咚和鸟儿蝉鸣的生活方式已经是一种时尚的追求,是时代造就下的新型生活路线,为森林旅游营造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另外随着国家加大对各类设施的改造和升级,我国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都非常便捷以及私家车的普及,人们出行也变得简单既方便,所有这些都为开展森林旅游,进行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经济环境。投资者们已捕捉到了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广阔前景。

二、如何进行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

1.以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指导森林的开发建设

阅读全文

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建设探讨

1引言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文化是以自然生态为背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指导思想的文化体系,旨在保护祁连山自然生态系统过程中传递的一种文化内涵。

2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西南部,1988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域上地跨武威、金昌、张掖3市8县(区),包括天祝县、肃南县大部分地区和古浪、永昌、凉州、山丹、甘州、民乐县(区)的部分地区。总面积197.2万hm2,外围保护地带66.6万hm2。现有林地面积1386.4万亩,活立木蓄积2300多万m3,森林覆盖率22.56%。区内有高等植物95科451属1311种,陆栖脊椎动物286种。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而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区系,使祁连山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库,在维护我国西部生态安全,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被河西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山”。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环保科普基地。保护区内的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有祁连山保护区展览馆,天祝“三峡”、祁连冰沟河、山丹焉支山、民乐海潮坝、山丹军马场、康乐草原、民乐扁都口等众多山水风景区,野生动物繁育、苗木、经济林培育基地30多处,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七一”冰川等地质地貌景观,天堂寺、马蹄寺、文殊山等宗教文化寺院等等。保护区内汉族、裕固族、藏族、回族、土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和睦共处,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祁连山生态文化圈。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力宣扬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文化的繁荣创新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创新了发展生态文化的方式,近两年,相继开展了生态文化慰问采风、生态文化大赛、先进人物与典型事迹评选等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活动,有效地拓展了生态文化创作的范围,也极大地提高了祁连山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存在的问题

3.1生态文化作品的创作与创新不足

局限于围绕祁连山自然生态景观开展生态文化创作,保护区内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延伸创作比较短缺,独特的民族歌舞、戏曲、乐器、手工艺、服饰以及特色运动的传承与创新滞后,雕、刻、塑的创作比较缺乏,对民族优秀文化学习、领悟、传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祁连山独特的生态文化,没有专业的机构进行开发和推广,祁连山生态文化效应没有形成,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需求。

阅读全文

大学生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一、大学生态文化建设

大学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生态文化意识的宣传和运用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生态文化意识的宣传,主要是指大学生自主地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有指导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而生态文化意识的运用,则更多的是指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发现大学生态文化建设的问题,找出原因,根据原因分析可行的途径和对策。

1.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的意义

第一,为大学生了解世界与中国的生态现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理论,即中西方关于生态的理论。实践,即对现有生态的了解和实际调查。第二,引导大学生自主思考,以大学为试验地,去实践生态改变。这种改变还停留于生态问题的低层次思考。第三,从生态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上升到生态文化的建设层面,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建立在对生态现状的思考的基础上的。

2.反思大学生态文化

大学生态文化是一个比较新的内容,这个“新”是相对大学其他文化而言的。大学文化包含广泛,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不乏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内容。而生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层面的关联,它既有其他文化的共同点,也体现了自己的独特性。尤其是大学生态物质层面的建设和精神层面的扩展的交叉,更是它获得目前大学文化建设的关注的主要原因。

(1)大学生态文化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摘要】新时期,我国农业建设已显现出向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然而由于多方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科学化、生态化发展速度较慢。鉴于此,本文介绍了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二者的关系,通过对二者的分析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旨在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并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化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强调,人与自然乃是共生体,人类必须顺应、尊重与保护自然。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决心,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着眼于农业领域,整合生态文化理念与农业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生态文化建设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综述

1.1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指人与自然、人、社会三者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和平、和谐共处,通过整合现有精神物质成果,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的文化理论成果。生态文化表示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遵照自然规律为前提,不能随意使用与掠夺。建设生态文化是落实生态文化理论的重要渠道,生态文化建设以生态文化意识为指导,通过创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打造优质自然环境。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生态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生态文化建设阶段农业发展策略,促进生态农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2农业可持续发展

阅读全文

生态文明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合路径

摘要:高职院校的生态文明建设属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生态行为的践行人和引领者,培育学生的生态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探索生态文明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点,提出具体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校园文化;融合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今,生态环境恶化受到了高度关注,土地荒漠化、气候变暖、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频发。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参与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积极展现大国担当与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生态状况有所好转。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教育层面来看,在各个学段的教育中,都提升了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度,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人群,在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时代背景下,需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让生态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相融合,可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切的国际责任,体现出大国担当,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在2016年,我国递交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设置了200亿元的专项资金来扶持“生物多样性”“南南合作”“土地退化”“有机污染物治理”等多个项目,并且预计在发展中国家开设10个低碳示范区,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长期的实践进程中,我国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特有的“中国智慧”,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国一直在主动开展生态实践,在“战略设计”“合作理念”“供给能力”等多方面发力,有效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能力[2]。在传统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生态文明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子系统,需主动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重任,促进生态文明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以发挥出青年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素质的生态文明复合型人才。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现状

(一)生态文化意识不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