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态素养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院校环境论新思索
本文作者:刘婷 吴鹍 黄懿梅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科技期刊传播科普内容思考
摘要:科技期刊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时,也要承担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利用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广西植物》为例,从科技期刊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普及植物学前沿科学知识、对关注度较高生态事件的科学普及、普及民族植物学知识这4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对科技期刊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提升科普传播的有效性,培养高素质的科普人才,提高期刊的受众覆盖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拓宽科技期刊的社会公益性。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普内容;《广西植物》;实践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大气、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已成为全民关注的重大社会生态问题[1]。为此,联合国宣布每年的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每年的6月5日为环境日。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讲话,强调“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2]。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科技期刊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时,也要承担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利用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内容优势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珍惜濒危植物面临灭绝的风险,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化学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亟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生态学方面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广西植物》是报道植物系统发育学、植物生理生态、植物与环境、植物化学等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在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学术质量同时,也重视科学普及,履行科技期刊的科普责任。
1科技期刊在科学普及中的内容资源优势
科技期刊主要发表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以专业性和科学性著称。科技期刊在报道某一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传播前沿科学理念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科技期刊以其专业媒介的属性要求也承担对公众传播新的科技成果,宣传最新的科技理念,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责任[3-5]。科技期刊在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方面具有强大的内容资源优势,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其他大众媒体和自媒体无法相比的。科技期刊的论文作者大多来自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所发表的论文大多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了解该领域前沿科学动态具有较强的指导性[6]。另外,科技期刊拥有学术水平很高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库,时需要经过严格的三审三校,在研究的热点来源、内容的准确性和质量把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因此,科技期刊要增加受众覆盖面,提升期刊影响力,需充分利用其权威的科学内容资源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在更大范围内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多种多样的植物、植物功能及资源利用、植物生存的环境、植物资源的保护等都是《广西植物》科普宣传的内容资源。植物科普的目的是要让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美丽新世界。本刊以自己的内容资源优势,按照不同层次的知识储备将目标对象划分为中小学生、普通民众、大学生、政府机关人员等,从植物介绍、植物功能与利用、植物与环境、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以生动有趣的文字配以图片、视频来帮助公众了解植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2《广西植物》传播科普内容的实践
2.1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还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舆论导向作用[7]。必须坚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点推介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支持的研究领域,对公众全面普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宣传研究热点内容,满足公众对前沿科学知识的渴求,在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以来,我国与有关国家不断拓展合作区域和领域,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针对“一带一路”热点选题,本刊在2018年第11期和2019年第9期刊登了“一带一路”沿线植物多样性研究专栏/专刊,主要介绍了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植物新资料、植物遗传多样性、植物生态适应性、濒危植物生境介绍及致濒危的原因等,对保护沿线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商务英语教学生态失衡分析
【摘要】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商务英语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微生态系统。分析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商务英语教学微生态失衡。提出建设有校本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自主学习多模态教学、加强校企联合双轨制发展四个层面的建议,以调节商务英语教学生态失衡的现状,为外贸行业发展助力。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语言学;生态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背后的不足也日渐凸显。作为一个完整的微生态系统,商务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问题,其中,影响课堂教学的各因子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角探讨如何从生物成分(教师、学生)和非生物成分(课程、教学)两个维度调整失衡的生态系统。
一、影响商务英语教学的生态因子
从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角度看,哈利迪模式关注语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韩军2013),豪根模式则把动、植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隐喻为语言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即特定语言与其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豪根模式’认为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所用语言的社会及所用语言之人的态度决定了语言生态环境的良莠。”(黄国文2016:9)生态环境由全部的生态因子构成。“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李博2000:13)。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生态因子指影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平衡的因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除了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之外,还会随着教师、学校和市场因子的变动而变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波及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课程设置的重点直接决定该专业教师的配置和教学重点,同时为该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学校的课程设置反映学校的教学定位,这种定位需要满足市场需求,而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课程设置甚至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压力。最终的教学效果会反过来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市场、学校、教师和学生这四大生态因子共同构成商务英语教学微生态系统。
二、商务英语教学生态失衡表现
科技期刊在学术生态建设中作用
摘要:近年来,多起与我国相关的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案例被曝光,严重影响了我国科研与科技期刊的国际形象,学术生态建设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讨论科技期刊在出版工作中,应加强对编辑队伍的价值体系建设,恪守出版伦理道德与规范;积极主动地履行传播科技的责任与使命,对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相关问题能高度敏感,实施多层次、多角度地有效防范、监督与排查;同时积极建言献策,在学术生态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术生态;科技期刊;科研诚信;出版伦理
科技期刊是科研工作者获取最新学术成果的主要平台,是我国科研成果面向国际的主要窗口,同时也是科研诚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与质量快速发展,出版内容的可见度大幅提升;同时,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不断出现。因此,重视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制度建设和学术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加强期刊队伍的价值体系建设,对提升科研诚信水平、净化学术生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科技期刊编辑而言,一方面应做好学术不端行为的守门员和防火线,主动探测、防范科研诚信相关问题;另一方面也应自身过硬,恪守出版伦理与职业规范,认真履行科技出版的责任与使命。同时,科技期刊编辑也应积极参与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体系建设,建言献策,共同打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1科技期刊应对科研诚信问题进行有效规范与监督
一篇科技论文的发表包括投稿、评审、编辑、出版等环节,其中每一步都涉及对科研诚信问题的核查与监督。科技期刊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应对常见问题高度敏感,尽量主动发现,提前排除。
1.1对常见的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问题进行规范说明。在实践中,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做不到熟知诚信伦理相关的所有知识,而且不同研究领域往往还存在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习惯。因此,科技期刊可在投稿指南、稿件处理流程等公开信息中提炼出本刊常见的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问题与规范,供作者比对、参考。这是科技期刊参与诚信体系建设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较为薄弱的环节[1]。以生命科学领域经典期刊《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中文名为《生物化学学报》,创刊于1905年)为例,在投稿指南中,除了期刊特有的出版政策,还包括编审流程、科研成果共享原则、医学伦理政策、数据可获取性要求、版权要求、撤稿要求、图片处理要求、利益冲突说明、署名标准等等[2]。可以看出,这些往往是科研工作者最困惑、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如果作者能够理解并遵守,期刊能够有效监督,通常可以满足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方面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期刊可要求作者必须按照要求提供相关的原始数据;科研图片必须反映原始的结果,不得过度处理;图文版权转移、再使用需要遵守相关规定;作者必须申明论文所涉及的学术工作没有利益冲突,著作权人需要从书面上对科研诚信做出保证;论文中涉及的实验方法与材料、软件数据等要与所有科研人员共享;科研工作必须符合相关的学术伦理规定;涉及人体的研究需要提供相关的审查文件;作者署名和排序要符合相关标准,通信作者要承担相应责任与享受应有权利;等等。
1.2对科研诚信相关问题高度警惕并主动核查。在论文编辑过程中,科技期刊编辑应关注出版全流程,主动探测、挖掘潜在的科研诚信与伦理规范问题,并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信息进行排查。同时,学术不端行为也呈现出越来越隐蔽的趋势[3],期刊编辑应积极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对新老问题都能保持熟知与警惕。在出版过程中,需要集中核查的问题包括重复发表、抄袭与剽窃、不合理引用、非正当署名、违反出版法律相关法规、未完成实验伦理审查、政治问题等。对于每篇投稿,重点问题都应至少排查1次,且力争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后期的无效投入。目前,已有多种软件和支撑数据库来帮助期刊完成这一过程,如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以及国外检测系统CrossCheck、eTBLAST、PaperFree等。国内外大多数主流期刊已将软件核查作为文章处理的必需流程,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投审稿系统EditorialManager的标准流程中,甚至包含了对每篇投稿进行科研诚信方面的人工核查,只有核查通过的稿件才能送达编辑部手中。对于存疑的稿件,期刊编辑部应及时通过多种方法确认,如对于稿件,可参考业内专家总结的方法进行识别和防范[4-5]。确认存在疑似学术不端行为以后,期刊编辑部应尽量进行退稿而非退修,退修往往会使初次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为编辑部带来更多隐患[6]。
农业科技期刊对科研创新服务的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是记录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是农业科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承载着报道农业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在推广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促进人才交流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因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来源可靠、数据准确、论证充分、结论明确、查询方便等特点,是农业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农业科技期刊还是农业各学科科技信息的交换中心,在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同时,还起着指导生产实践、科技咨询、成果转化的作用,它对启迪、支持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意义重大。农业科技期刊对科研创新服务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四大功能,即科研传播功能、科研导向功能、科研提升功能、人才培养功能。本文浅析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在科研创新中四大功能提升的途径与对策,使科技期刊不仅成为科技创新交流的平台,更成为科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科研传播功能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媒介,是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稿源是关键。在丰富的稿源中优中选优,提高办刊质量,才能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在扩大刊物受众面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作者投稿,从而使刊物进入良性循环。期刊稿源的多少和读者受众面的大小直接影响期刊科研传播功能。
(一)多途径拓展稿源
科技期刊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向本刊稳定作者群和潜在作者群组稿约稿,为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到位的服务,激发作者科研写作热情,为刊物赢得高质量论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多为本省科研院所主办,期刊编辑除向本单位的科研专家约稿外,还要调动编委与审稿专家的积极性,可以定期向本刊聘用的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委约稿,并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希望编委多向其同事、同学、校友等宣传刊物,并能积极给刊物荐稿,借助编委的影响力为期刊组稿。还可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向各地参加会议的专家约稿。或利用刊物的重大活动组稿约稿。约稿要注意约稿技巧,并长期坚持,保持约稿的连续性,与科研人员保持长期、有效、深入的联系[4]。编辑部可经常性地组织科研专家参加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听取专家的办刊建议。由科研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建议主办单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为本刊撰写论文,从而为期刊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二)重视区域外同质同类稿件的刊登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地域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也具有地域性。农业科技信息必须符合相应的农业生态条件,否则,就失去了信息本身的价值[5]。作为刊登农业科技信息的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必须重视本省区相应的生态、气候条件,但又不能局限于只刊登区域内稿源的传统思维定式,要重视区域外稿源收集与挖掘,特别要着眼于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同质同类科研稿件的收集、刊载,为本省科研工作者了解区域外农业研究动态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刊物在本省的影响力与受众面。
大学英语学生生态意识构建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要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应自觉承担起价值引领和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构建生态意识,有助于提高生态教育的系统性和精准性;推动完善生态教育第二课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拓展高校德育内容,培育时代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术英语;生态意识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中国也正在经历着产业结构的巨大转型。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日益严重。在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日常学生教育管理是当前学生培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将生态意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高生态教育的系统性和精准性;将生态系统由课外引入课内,完善生态教育第二课堂;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将生态思维传递给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教育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系统全面传授生态环境知识为手段的教育理念。生态教育不仅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要求将生态意识、生态系统、生态思维融入课程教学,通过系统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作为高等学校专门用途英语(ESP)系列教材之一,《学术英语•理工》秉承“以结果为导向”的学术英语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同时,其课文内容以生态环境为主线,将生态意识贯穿于语言教学中,将高校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语言训练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提高生态教育的系统性和精准性
《学术英语•理工》采用多种英语教学方法,将语言训练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生态意识。第一,大量阅读的输入。该教材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主题安排至少三篇学术论文或学术文章。教材以学术英语论文写作任务为重点,共分六个单元。教材中设定的单元主题分别为:选择(论文)题目、查找信息、听讲座、撰写文献综述、撰写学术文章、做口头展示等。课文内容涉及网络生态、环境生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网络黑客与信息泄露、人工智能的利弊、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核辐射的危害、转基因食物的优势和风险等。第二,定量、原汁原味的、有思想的文章有利于学生对生态意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用1752个词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全球变暖对于气候变化、动物王国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造成极端天气的出现、动物数量的锐减和臭氧层被破坏,这些后果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使学生意识到全球变暖会影响到每一个人。课文通过列举数据、引用例证的方式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读性,将大学英语由日常语言交流学习推向了学术思考的新高度。作者通过数据例证的方式证实在过去的70年间,地球比上一个千年的任何时候都要热,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种变暖在急剧加速。虽然可能会有年长的亲戚告诉我们他们回忆过去的某个时候,那时夏天更热、天空更蓝,但与客观数据相比,这仅仅是选择性记忆的情况。课文以不断上升的气温趋势这一事实为依据追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源:除了人们熟知的工业废气的排放之外,还有太阳输出的变化(黑子周期)和火山喷发等因素,并详细阐释了这些因素导致气候变暖的过程,引起学生对于生态意识的辩证思考,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深度,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第三,以生态项目教学为主线,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技能和学术素养。《学术英语•理工》突破语言教学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态项目教学研究,在培养学生系统了解有关生态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结合课文中核污染与人类健康这一主题进行生态项目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学习到文献综述的撰写技巧和学术规范的相关知识,又可以将学生置于生态保护、人类健康这一宏观背景之下,运用课文练习撰写文献综述或课程论文,并通过课堂展示、小组展示的形式汇报交流,有助于学生系统、精准地提高语言技能和生态意识。
2生态系统由课外引入课内,完善生态教育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第一课堂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一般来说,第一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有别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对以语言技能提高为核心目标的大学英语第一课堂的补充,包括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关英语综合技能提高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可涉及经济、文娱、学术等各个方面。《学术英语•理工》通过在教学单元中插入以关生态环保为主题、以听讲座、做口头展示为形式的第二课堂相关内容,将生态系统由课外引入课内,完善生态教育第二课堂。《学术英语•理工》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将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至课外,通过设置听讲座、做口头展示等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将书本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整合大学英语课内课外两个维度,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实现学习与实践的高效联动。教材从听前准备、讲座介绍、例证解析、指示信号词、记笔记等几个方面较为系统地为学生听讲座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技巧和建议。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讲座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方向指引以及兴趣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任务”以语言运用为主要导向。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学术英语的文章的行文模式以及生态环保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掌握,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能针对有关生态环保的相关主题较为清晰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评论,具有一定的数据收集整理和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本单元从听讲座的本身入手,在介绍技巧方法的同时,每一部分都配有以任务为导向的讲座视频。如第二节Lecture10,课本以两类题型(选择、简答)的形式,设置了两项任务,要求学生在观看讲座的同时解决相应的问题。如:演讲者是如何引入讲座的主题的;演讲者有关能源利用效率的态度是什么;演讲者有关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建议是什么等。题目设置以演讲者为主体,突出了讲座的实际效用;演讲者的内容与生态环境有关,通过数据、推理、提问等方式与观众互动,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尝试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课内外相关内容对课本中的任务进行改编和补充,将其设置为完整的任务链,在促进学生英语综合技能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听讲座的效率和技能。同时,在生态项目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生态良心提高生态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价值观。课本从口头展示的准备、组织口头展示的内容、使用适当的语言、做演讲、使用直观教具、回答现场提问、参加小组讨论等几个方面较为详尽地阐释了如何做一场优秀的口头展示。在大学英语日益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背景下,学术英语口头演讲打破了教师单向的知识传递与灌输,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组织交际活动为特色的良好学术氛围。教材任务的设置中,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图示和给定的主题(全球变暖及其影响)做口头展示,引导学生从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以及对野生动物行为的影响、雪线的上升和物种的灭绝等三个方面分析全球变暖的影响并做口头展示。学生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例证、辅之以PPT或者讲义的形式,以小组或个人讲述的方式在课下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或小组讨论。这些形式丰富了大学英语教育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口语和交际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将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生态平衡的意义更主动地传递给大众,使大学英语自觉主动承担起生态道德教育的伟大责任,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工程教育导师制体系构建
一、引言
课堂内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的主战场,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却忽视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且大部分课堂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学双边活动的学生方。虽然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课前自主学习,拓展了课堂内教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但课堂外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尚不显著,还需进一步扩展。目前,大部分高校通过课堂内工程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罗代忠、王存文、吕迎春等从人才培养体系、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等诸多方面探索和践行了课堂内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而课堂外的工程教育活动研究较少,如孙素静和张新科构建与实践以导师制为主体的课堂外工程教育活动尝试,但缺乏较为完备的体系。因此,需要我们系统构建工程教育导师制体系。
二、目前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制欠完备,组织实施虚化
导师制是学校开展课堂外育人的一种有效模式,其概念由来已久,但尚未形成贯穿本科四年的完备实施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覆盖面狭窄,未能覆盖一年级到四年级所有层次学生。二是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集专业教育引导、工程能力提升、工程素养训练于一体的实施体系。三是实施过程断线。目前导师制主要在大一或大二大三实施,大四学生在外实习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四是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定量考核,可信度差。
(二)支撑条件不够,师生动力不足
一个完备的教学体系必须具有相应实施过程的保障措施。目前大多数高校导师制的支撑条件不够以及师生动力不足,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平台。大多数高校建设了完善的实验实训平台,但课外科技创新平台还是短板。二是缺乏导师研究工作场所。因高校扩招造成教师研究场所等资源紧张,教师没有固定研究、实验和指导学生的工作场所,落实导师制大打折扣。三是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师生内生动力不足。导师制是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自由式教育学习活动,如何让导师主动参与、学生积极参加是关键,目前主要是教师靠奉献、学生凭热情,缺乏激励教师和学生的配套措施。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生态位态势
摘要:从生态位态势理论视角设计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调查问卷,探讨江苏省内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态势状况。调研显示,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科研基础条件比较完善,但科研生态环境有待完善。“态”主要表现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科研氛围不浓厚,科研成果水平偏低等方面;“势”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学习系统性不强,科研实践能力薄弱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从学校和教师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为职业院校营造良好的教师科研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位;态势理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
0引言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重要理论,最早由J.格瑞尔(J.Grinnel)于1917年提出,是指生物单元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地位、功能和环境的特征化。朱春全[1]1997年提出了生态位的态势理论,指出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任何生物单位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都以一定的状态存在并对周围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态”是指生物单元的状态,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如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智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势”是指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增长率[1]。这一理论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逐渐被应用于旅游、社会、经济等各种研究领域之中。许多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研究就采用了与自然界中生物的生态位一样的“态”“势”理论。陈艳芳[2]基于这一理论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及优化路径;胡蓉等[3]利用这一理论反思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状况;王诺斯等[4]采用这一理论论述了高校教师的教学与其他生物单元一样也具有"态"和"势"的双重属性等。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中的“态”,是指教师过去充分发挥自身条件,利用外部环境在实践中积累教育教学、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所呈现出来的当前的一种状态,可以分为科研基础、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3个方面。科研基础主要调查年龄、学历、职称等因素;科研过程主要调查高职院校教师所处的科研环境,例如科研氛围、经费、管理制度、科研设备等方面;科研成果主要调查科研项目、论文、著作、知识产权等成果项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中的“势”是指教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对课堂教学、专业发展、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这种影响力和支配力通过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体现[2]。本文以生态位态势理论为指导,从“态”和“势”的视角设计了调查问卷,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科研系统中具有独立“生态位”的个体进行考察,调查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现状,以期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江苏省内高职院校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共有383位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答卷,剔除重复问卷和严重缺项问卷,收到有效答卷349份,有效率为91.12%,符合有效统计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