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态平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态平衡视角谈森林保护
我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全县现有22个乡镇(管理区),254个行政村,共有土地面积19.47万hm2,其中耕地0.78万hm2,林业用地16.16万hm2,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重点林业县。在“和时期”,我县曾一度乱砍滥伐林木,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常常会引起山洪暴发和泥石流,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为了保护森林,维持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县提出了“茶山竹海”发展战略,狠抓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从而使我县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和绿色能源示范县的称号。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从生态平衡的观点谈保护森林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它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稳定,生物总量最高,在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对森林过度砍伐,又不进行培育更新,那么森林的质量就会下降,林中的动物就难以生存,土壤微生物区系也将会改变,生态功能就会受到影响。1958年和1968年前后,我县有些乡镇、村曾一度对森林进行了大面积毁灭性地砍伐,因此造成了地表暴露,水土流失,洪水泛滥,河床上升,土壤越来越瘠薄,再种阔叶林也很难成活。有些乡镇、村为了图眼前利益,将山脚到山顶的杂木林全部砍掉,然后再种上幼小的松树,并在幼林中套种玉米、番薯、大豆等旱杂粮。但由于林地土壤瘠薄,抗旱能力差,因此种下去的松树很少成林,变成了荒山。用这种方法来经营管理林业,由于违背了客观规律,因此最终还是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我们维持生态平衡并不是主张“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让生物资源自生自灭,而是要科学开发合理安排森林的采伐量和生长量,提倡采伐不超量,并要经常抓好森林的培育更新及“自我调节”工作,这样森林才能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2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谈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的生物圈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例如森林、江河、海洋、湖泊、草原及农田等等。它们虽然在形态范围以及生物群落组成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区别,但其结构和功能都是有共同点的。在结构上它们均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组成的。非生物因素就是指空气、水分和阳光等;生物因素则是指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及部分动物)等。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各种生物成分经常进行不间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例如生产者利用光能,将自然界的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合成有机物,提供给消费者利用,以及为它们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足够的养料。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尸体及排泄物又提供给分解者进行分解和转化。于是营养物质又从生物体回归大自然,再被生产者所吸收和利用。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主体就是生物群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这些复杂的功能。所谓生态平衡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各成分之间相互制约,循环不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各有各的特殊地位及作用,任何一种成分,尤其是生产者遭到较大推残或破坏时,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功能。二是在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中,其生物种类和数量,生物量和生产力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线上而且相对稳定,如果功能受到较大破坏,生物种类和数量,生物量和生产力就会全面下降,平衡就会失调。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在允许的范围内,它可以承受各种变化而保持相似的结构和功能,这样就可以维持生态相对平衡。 3从生态平衡的观点谈如何抓好环境的保护 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护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保护森林和发展林业。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茶山竹海”的发展战略和“山头植松、山腰栽茶、山脚种果”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狠抓了植树造林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我县地处亚热带地区,县内山多田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目前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28个目,76个科241种,野生植物有68科124属356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一二类动植物也有不少。它们大部分栖居于森林之中,在林地中取食,活动和繁衍后代,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就能使动物繁殖加快,物种增多。反之如果破坏森林,则会使各种野生动物遭受灾难,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此,我们必须对“森林法”加强宣传,对生态环境保护加以巩固。我们不但要稳定山林政策,努力提高林农的思想认识,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强调伐树增加收益的偏见,充分利用我县山多、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优势,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工作,引导群众在山上搞好多种经营,抓好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和驯养工作,合理开发和保护生物资源,以利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 4从生态平衡的观点谈如何抓好封山育林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多种功能。它在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它的直接产品的价值。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就要有计划地改造自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开发矿藏,使用化学药剂等工作,就要严防人工合成的化合物进入地表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在林业生产上,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森林砍伐和培育的问题。由于各地人工栽培的阔叶林较少,以杉松等针叶林为主的人工林较多,对保护生态平衡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杉松为主的针叶林虽然价值较高,但扎根较浅、水土易流失,而且单独种植一二种树,害虫也较容易发生危害,不利野生动物取食,隐藏和栖息,使野生动物拥有量不断下降,生态平衡也会不断受到破坏。所以说,过去那种放火烧山、成片伐林、毁林种粮的做法,对保护生态平衡是很不利的,必须坚决加以制止。昔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而遭受大自然惩罚的例子已有不少,教训也很深刻。人类依靠森林和自然生态环境而生存,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也要靠人类。所以我们必须大规模地发动人民群众去植树造林,去开展封山育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努力抓好阔叶和针叶混交的植树造林工作。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县的森林覆盖率,才能保护生态平衡,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有利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良好环境。#p#分页标题#e#
奥德姆生态平衡论
回顾生态学思想发展历史,从吉尔波特•怀特到林奈、达尔文,再从赫克尔到尤金•奥德姆,生态学家一直提供着不同的自然模式,帮助人们加深对自然的认识。不同时期生态学家们所提供的模式不尽相同,达尔文展现的是一个充满尖牙利爪和血腥气的为生存而竞争的自然,克莱门茨描绘的则是一个经历了演替而最终达到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生命共同体[1],而尤金•奥德姆研究发现各个自然有机体组成生态系统,有能力调节自身能量从不平衡达到平衡。 一、尤金•奥德姆及其著作 尤金•奥德姆(EugeneP•Odum,1913-2002),当代著名的生态学家,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曾任职于佐治亚大学,美国生态学会主席。因其对生态学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泰勒生态学奖,这是美国生态学的最高荣誉奖。 奥德姆在学业上走向成熟正是在环境保护主义刚刚兴起之时,他自己也变成了活跃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环境问题是广泛而复杂的,如此重要的问题需要宏伟的蓝图规划。生态学家必须向人们表明,地球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并分清是哪些东西决定这个整体是健康的或有病的,尤金•奥德姆及其兄弟霍华德•奥德姆,站出来提供了这种统一的理论。从某种程度来说,奥德姆兄弟从其父亲著名的区域社会学家霍华德•w.奥德姆那里继承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思想习惯和个人价值观,他们相信能够获得一种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而不是陷于过分狭隘的零碎分析,他们希望能看到和谐广泛存在,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出现和谐,而不是到处充斥着痛苦的、不相容的争斗。奥德姆最早认识到把能流应用于生态学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发展了人类生态学,同时向生态学家提供了一本治理这个地球的综合科学手册。特别是尤金•奥德姆编写的《生态学基础》,为该领域指明了方向,其第五版是奥德姆直到去世之前仍在修订的著作,某种意义上应该看做是他思想的最后定论[2]。这本著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逻辑性、概念、综合性和把数学当做世界通用语言加以运用均对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有影响的生态学教科书。 二、尤金•奥德姆生态平衡论思想的基本观点 奥德姆把生态学看做是研究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整体性的科学,把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作为生态学第一定理,也即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学。奥德姆认为生态学研究必须形成统一的生态系统理论,并用数学、统计学术语精确描述,这样的研究才具有实践应用价值。这种理论必须是整体性的,而不是简化的。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包含了研究层次和研究尺度两重含义,必须拓展研究层次和尺度,重视对整体特性的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完全还原为部分特性,对各个部分的加和研究也不能得出整体特性[3]。通过集中精力研究生态系统,奥德姆相信该领域马上就能从分歧中达成统一,并能提出一致的理论说明。他解释说,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机能单元,涉及一个既定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包括一切有机体(例如“群落”)在内的单位,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便于能量的流动能在这个系统内达到具有非常明确特点的营养结构、生物的多样性和物质循环的目的。换句话说,生态系统对奥德姆以及这个词的发明者坦斯利来说,涉及的不仅仅是生物,它包括着生物和非生物两方面。奥德姆的教材第一部分,也是最长的一部分,预见性地论及了生态系统及其所属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能量转换、生物地理化学的循环、人类群落、物种群体等。这部书写道,所有的自然万物都组成一种等级结构,位居顶端的是生态系统。只有理解了这最高一级结构,才能以最好的方法去理解地球是如何组成的。 奥德姆认为,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发展战略”———能够给整个自然界及各个单独的组成部分以总体方向的发展规划。当然,“战略”一词意味着生态系统也是能够为自己确定目标并能努力达到目标的有意识的存在,尽管奥德姆并不是很想突出这种结论,他只是认为生态系统跟有机物一样是自我调节发展的实体。它们的战略就是“在有效的能量供给和占优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界限内,尽可能达到大而多样化的有机结构”[4]。他认为每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要么是正在向目标发展,要么就是已经达到了目标。这一战略是十分明白清楚、极易观测的,目标就是达到健康有序的状态,即他所说的“体内平衡”。 这种状态与18世纪的自然学家发现的永恒的自然界秩序不同,体内平衡就像人体的健康平衡,不断被各种感染打乱并导致各种疾病,但同时身体也通过组织抵抗驱逐入侵。同样,生态系统经常被扰乱,但始终围绕着一个稳定点进行波动。一种健康的正常状态总是处于无穷无尽但很成功的斗争中以保持着这一稳定点。同时,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的健康还要求系统内各种有机物之间达到互惠共引与协同合作状态。它们从起初紧张的互相竞争向更协同共生的关系方向发展,就像珊瑚礁一样。可以说,它们知道,要共同努力合作来控制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并使之成为越来越舒适的栖息地,这样最终才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免受干旱水涝、严冬酷暑、寒冷炎热的轮流重袭,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所需营养。换句话说,自然界的统一原则就是有机物明白要协同合作才能控制周边的自然界,以求最大的效率和互惠互利[5]。奥德姆把生态平衡定义为:“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两者间的平衡”。这类定义指出了评价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因素,而且人们可以无需详细分析生态系统内众多组分之间的关系,只根据输入和输出就能判定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即所谓的“黑箱理论”。 三、尤金•奥德姆生态平衡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奥德姆的生态平衡论思想对于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生态平衡问题一直是现代生态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对此生态学家们提出了众多的定义和表述,亦有许多争议。奥德姆描绘了“体内平衡”的生态系统平衡论范式,把整体性概念放在了生态学的中心地位,从而使整体性原理成为现代生态学的第一原理。同时,奥德姆的生态平衡论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把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提出了能量说,为生态系统开辟了定量分析的研究新方法,提供了一个衡量和比较各种能量的共同尺度,找到了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流进行综合分析的统一标准,发展和丰富了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学[6]。同时,认为现代生态学是人与环境整体性的科学,发展了人类生态学,将人类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尝试提出许多跨领域的观念与理论,尤金•奥德姆认为,在自然界经历了大部分蛮荒时代之后,人类已经成为了最严重的干扰因素,因此他呼吁必须在政策上进行种种调整以规范人类的行为,这不仅描绘了人们对世界不同的理解图景,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p#分页标题#e# 现代生态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整合、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自然观的角度看,无序、多样性、暂时性、不稳定以及非线性关系开始成为生态学分析和研究的对象,生态学家从物理学的混沌理论中获得了理论支持。在混沌之后,又出现了复杂论。虽然生态学家强调变化的本质和各种干扰因素,努力摆脱过去的研究,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寻求秩序的梦想。复杂论试图寻找一种处在秩序与混沌边缘的平衡,划定混沌的界限与外延,这时平衡又开始作为一种广泛可能性而重新出现。 奥德姆的平衡论范式在对自然界简单性认识的基础上达到了一种对生态世界的透明认识,但混沌论、复杂论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思维方式,人们不再把自然界看成和谐与简单相统一,而是面对混沌的自然,探索自然的复杂性。尽管如此,不容置疑的是,尤金•奥德姆及其兄弟的理论与观念对后来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奥德姆兄弟眼中,生态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和谐的科学,在自然界中所发现的这种和谐,为一个更有生机的、协调和谐的人类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模式,其蕴含的知识和思想要点包含了自然环境保护的全部含义而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引导人们努力回复到近似于自然界最初的健康和稳定状态,一批生态学家也自觉承担起弥补“人在大陆上已经造成的失衡”的责任。可以说,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尤金•奥德姆生态思想的提出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城市文化空间的媒介生态平衡
摘要:在媒介生态的相关理论支撑下,以全国第一家“O+O”(Online+Offline即线上+线下)实体商业书店——长沙梅溪书院作为个案分析对象,分析其媒介生态并据此提出媒介生态平衡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媒介生态;实体书店
1城市文化空间的媒介生态平衡
城市文化空间既处于城市这个大的媒介环境当中,自身在内部又构建着一个媒介环境进行文化传播。但随着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大众媒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播的内涵,而城市中文化实体空间的意义构建和连接功能被隐没。“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所以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意义和存在”[1]。所以,在目前实体书店受到电子媒介冲击的大背景下,平衡媒介生态或可成为实体书店走出困境的合理想象。本文所指媒介生态平衡一方面是指书店作为城市中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与城市中媒介生态因子的联动下可为印刷媒介注入活力,调整因现有单一媒介环境的失衡。另一方面是指书店内部各媒介生态因子所构建出的实现其媒介功能的平衡。
2媒介生态视域下梅溪书院发展现状
2.1丰富内部媒介因子
与以往书店的图书零售商身份不同,梅溪书院这类新型书店注重打造一个生活化的复合空间,多方面传达自身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介入受众文化生活的更多层面。除常规的图书区外,梅溪书院设有文创商品区、咖啡区、展览区等。其十分看重设计装潢,将东方元素完美融合成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希望营造一个具有精致格调的生活空间。并在其中加入文创产品举办各类艺文活动和课程,以更多方式向受众沟通交流。
营林生产管理对林业生态平衡的作用
摘要: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如何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开展营林生产工作,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及林木质量,是每位林业相关工作者都需要重视的问题。主要立足营林生产现状,对营林生产管理和维护林业生态平衡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营林生产;管理;林业生态平衡;策略
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平衡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在近些年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其成为了人们关注及研究的热点所在。林业发展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对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平衡的研究。近些年,我国极力倡导环境友好型和节约型社会,所以,加强对营林生产管理、维护生态平衡相关问题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1营林工作的价值
第一,净化空气,清除污染。树木能吸收灰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并能够释放氧气,保持空气清洁,既有利于自然生态的平衡,又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防止水土流失和资源浪费。水土流失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极强,做好植树造林及营林工作,既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够吸收树木生长所需水分。第三,防风固沙。做好营林工作能够利用森林削减风力、减少沙尘暴及自然灾害的作用,实现防风固沙的目的[1]。
2当前营林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维持林业生态平衡,不仅可以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而且可以美化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现状来看,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品种单一,选种不科学。当前我国营林工作中存在品种单一的问题。之所以存在此种情况,和管理者水平较低有直接关系,导致林木的幼苗质量较低,对其成活率及质量有不利影响。另外,选种不科学问题的存在,使得所选树种与当地气候环境、市场需求不相契合,无法将森林的作用发挥出来。第二,营林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营林生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与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当前营林生产管理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监督监管体系,营林管理人员对待工作缺乏责任感,没有充分发挥出营林生产管理的职能,部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因操作不当导致树苗死亡,降低了树苗的成活率。第三,营林管理不科学。营林管理是经济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但从当前的营林管理现状来看,存在管理人员对营林认识不足的情况,使得营林工作缺乏科学的管理。再加上制度不健全、设备落后,使得营林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度较低。第四,资金投入不科学。营林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从当前的营林工作来看,大部分资金被投入初期的育苗和幼苗方面,导致后期防治虫害资金短缺,对于林木的健康生长十分不利。第五,科技成果应用和转换不乐观,导致科技项目在推广时缺乏有效制度的制约,容易陷入被动局面,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所以,相关部门要重视营林生产管理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营林生产管理质量,维护林业生态平衡。
保护森林的必要性
我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全县现有22个乡镇(管理区),254个行政村,共有土地面积19.47万hm2,其中耕地0.78万hm2,林业用地16.16万hm2,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重点林业县。在“和时期”,我县曾一度乱砍滥伐林木,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常常会引起山洪暴发和泥石流,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为了保护森林,维持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县提出了“茶山竹海”发展战略,狠抓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从而使我县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和绿色能源示范县的称号。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从生态平衡的观点谈保护森林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它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稳定,生物总量最高,在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对森林过度砍伐,又不进行培育更新,那么森林的质量就会下降,林中的动物就难以生存,土壤微生物区系也将会改变,生态功能就会受到影响。1958年和1968年前后,我县有些乡镇、村曾一度对森林进行了大面积毁灭性地砍伐,因此造成了地表暴露,水土流失,洪水泛滥,河床上升,土壤越来越瘠薄,再种阔叶林也很难成活。有些乡镇、村为了图眼前利益,将山脚到山顶的杂木林全部砍掉,然后再种上幼小的松树,并在幼林中套种玉米、番薯、大豆等旱杂粮。但由于林地土壤瘠薄,抗旱能力差,因此种下去的松树很少成林,变成了荒山。用这种方法来经营管理林业,由于违背了客观规律,因此最终还是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我们维持生态平衡并不是主张“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让生物资源自生自灭,而是要科学开发合理安排森林的采伐量和生长量,提倡采伐不超量,并要经常抓好森林的培育更新及“自我调节”工作,这样森林才能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2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谈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的生物圈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例如森林、江河、海洋、湖泊、草原及农田等等。它们虽然在形态范围以及生物群落组成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区别,但其结构和功能都是有共同点的。在结构上它们均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组成的。非生物因素就是指空气、水分和阳光等;生物因素则是指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及部分动物)等。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各种生物成分经常进行不间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例如生产者利用光能,将自然界的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合成有机物,提供给消费者利用,以及为它们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足够的养料。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尸体及排泄物又提供给分解者进行分解和转化。于是营养物质又从生物体回归大自然,再被生产者所吸收和利用。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主体就是生物群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这些复杂的功能。所谓生态平衡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各成分之间相互制约,循环不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各有各的特殊地位及作用,任何一种成分,尤其是生产者遭到较大推残或破坏时,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功能。二是在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中,其生物种类和数量,生物量和生产力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线上而且相对稳定,如果功能受到较大破坏,生物种类和数量,生物量和生产力就会全面下降,平衡就会失调。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在允许的范围内,它可以承受各种变化而保持相似的结构和功能,这样就可以维持生态相对平衡。 3从生态平衡的观点谈如何抓好环境的保护 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护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保护森林和发展林业。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茶山竹海”的发展战略和“山头植松、山腰栽茶、山脚种果”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狠抓了植树造林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我县地处亚热带地区,县内山多田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目前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28个目,76个科241种,野生植物有68科124属356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一二类动植物也有不少。它们大部分栖居于森林之中,在林地中取食,活动和繁衍后代,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就能使动物繁殖加快,物种增多。反之如果破坏森林,则会使各种野生动物遭受灾难,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此,我们必须对“森林法”加强宣传,对生态环境保护加以巩固。我们不但要稳定山林政策,努力提高林农的思想认识,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强调伐树增加收益的偏见,充分利用我县山多、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优势,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工作,引导群众在山上搞好多种经营,抓好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和驯养工作,合理开发和保护生物资源,以利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 4从生态平衡的观点谈如何抓好封山育林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多种功能。它在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它的直接产品的价值。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就要有计划地改造自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开发矿藏,使用化学药剂等工作,就要严防人工合成的化合物进入地表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在林业生产上,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森林砍伐和培育的问题。由于各地人工栽培的阔叶林较少,以杉松等针叶林为主的人工林较多,对保护生态平衡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杉松为主的针叶林虽然价值较高,但扎根较浅、水土易流失,而且单独种植一二种树,害虫也较容易发生危害,不利野生动物取食,隐藏和栖息,使野生动物拥有量不断下降,生态平衡也会不断受到破坏。所以说,过去那种放火烧山、成片伐林、毁林种粮的做法,对保护生态平衡是很不利的,必须坚决加以制止。昔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而遭受大自然惩罚的例子已有不少,教训也很深刻。人类依靠森林和自然生态环境而生存,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也要靠人类。所以我们必须大规模地发动人民群众去植树造林,去开展封山育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努力抓好阔叶和针叶混交的植树造林工作。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县的森林覆盖率,才能保护生态平衡,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有利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良好环境。#p#分页标题#e#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
作者:刘国章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科技文化的实质与当代内涵
科技文化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而真正意义上具有科技内涵的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却是与人类形成分工加协作的系统化和社会化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系统化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促发了近现代科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反之,科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提高和扩大了系统化社会化生产方式的程度和力度,彼此构成互为因果的辩证系统关系。所以,广义的科技文化就是现代科学和技术与系统化社会化物质生产过程的差异统一。而狭义的科技文化则是属于人的思维活动领域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工程乃至于产品设计过程的差异统一。
然而,不论是广义的科技文化,还是狭义的科技文化及其发展都没有达到从根本上使人类从繁重的劳动状态下解放出来的目标。反倒是使得劳动的强度和长度不断地加大,本来应该轻松愉快的现代生活却变得压力重重,显得比传统社会生活更加沉重。现代科技所创造的现代机械本应该为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受人们的意愿所支配,而实际的情况却相反,形式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具有了现代生活的特征,受人们意愿的“支配”,本质上却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这些现代机械的压迫、奴役和排挤,这也正好验证了某些科学家“机器人将统治世界”的预言。而这一现象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不论是一般的机械还是智能的机械都是如此。呈现的是本末倒置的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现代机械的运转已经脱离天然理性(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调控,反之也严重伤害了天然理性(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权威,也就是伤害了自然的生态平衡,进而也严重地伤害到人类自身(全球气候不利于人类生活的变化就是最有力的实证),这样的后果是与人类创造和发展科技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并在从认识自然和模仿自然的生存过程向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转型的生活过程之中,在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互为因果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关于自然的科技文化。而人要有超越自然物的生存,首先就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把握自然,实现对自然从片面到全面、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过程,这样才会形成现当代意义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即科技文化。也就是说,人的社会物质生活的现代化是与科技文化直接相连的。
然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所内含的社会利益关系,有感性自然自发意义上所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与理性自觉和创造意义上所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区别。前者是顺其自然的以自然性为主导的社会利益关系,具体表现为沿袭弱肉强食和以强凌弱的自然法则。但是,由于人所独具的思维能力和相应的判断力,弱肉强食和以强凌弱的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就难以畅行无阻。因此,人类自从顺其自然地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为争取平等和自由与民主的矛盾斗争至今也没有终止。而产生于人的物质生活领域的社会利益关系,正是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研究的主要对象。自然科技文化的发展所造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系统化、现代化和社会化,与自然自发形成的传统的社会利益关系的非现代化、非社会化和非系统化之间的不匹配和根本的不适合,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类社会内部利益流动关系的严重失衡和社会的不平等,正是马克思的社会科学所揭示、批判和理性改造社会的对象。而后者则是在遵循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理性即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以具有科学性且符合自然理性(生态平衡规律)的社会科学理论为依据,在社会理性精神的引导下对非社会化且失衡流动的利益关系进行根本的改造,进而形成关于社会的科技文化并与已经形成的关于自然的科技文化相匹配,使现代科技文化实现完整的形态,这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某些人在狭隘价值观念的驱使下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有意无意的伤害,并努力避免违背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所进行的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正所谓,什么样的社会利益流动关系就造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只有理性而科学地构建起社会化、科学化、系统化平衡流动的社会利益关系,才能够为普遍形成正确而完整的社会价值观念提供可靠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价值观念,才能够自觉地遵循自然的生态平衡规律,并为全面性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运用提供可靠的动力保证。
现代自然科学已经揭示了自然从微观到宏观的自然规律,既有对人的社会发展有利的规律也有不利的规律。而根据科学真理全面性的要求,相应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也应是全面的。借鉴有利的规律发明对自然和社会都有利有用的技术,借鉴不利的规律发明预防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技术,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变为现实。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念的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理性建构的平衡利益流动关系的支撑。而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事物之间平衡的利益流动所呈现的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与社会科学所揭示的社会利益平衡流动所呈现的和谐统一规律,本质上是同一规律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所以,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不论是改造自然的技术还是改造社会(化解、缓和、解决和避免社会矛盾)的技术,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更愉快和轻松自由的生活,这就是现当代科技文化需要全面发展的实质。而正确地反映和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发明和运用科学基础上全面性的技术,使改造自然的技术与改造社会的技术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可能建构起自然与社会与人之间和谐的利益流动关系,并真正建成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的美好社会。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马克思说过,自然科学与人的(社会)科学将是同一门科学,[1]82这就是现当代科技文化应有的内涵所在。
二、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差异和统一
地方生态环境经济调研
作者:包海英 单位: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林业局贮木场
1林业局概况
内蒙古莫尔道嘎森工局是隶属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的国家大型二档森林工业企业,行政隶属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年木材生产能力为27.2万m3商品材。莫尔道嘎林业局地区属于大兴安岭山地寒温湿润林业气候区,并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某些特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寒冷干燥,夏季湿热短促,温暖湿润。地理位置东经120°00′20″~121°19′20″,北纬51°03′15″~52°08′08″,东西宽92km,西北长120km。北与奇乾林业局毗邻,东靠满归、阿龙山、金河林业局,南与得耳布尔林业局接壤,西与吉拉林林业局相连,西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隔河相望。在莫局施业区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施业区植物区系以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为主,资源为蒙古植物区系,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莫尔道嘎林业局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机械化作业,达到采、集、装、运、贮、供销相互配套的格局,商品材年产量达到27.2万m3。全局营林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年生产能力更新造林达0.13万hm2;天然幼、中林抚育达1.33万hm2。林产工业,先后开发了板方材、地板砖、单板、抽屉板、卫生筷子、木棒、细木工板、指接集成材、本笔文具、雪糕把、装饰条等多种产品。
莫尔道嘎林业局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主伐局中的一个开发较晚、资源较好的大型森工企业,也是林区上缴利润大户。从建局开始每年需大量采伐森林,而且随着森林采伐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产木材能力不断增强,这就使得人类对森林资源索取速度加快,这种单纯适应增长的技术体系,并由此产生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其一方面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资源消耗加快,消耗结构不合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负影响加剧,而恢复生态平衡技术却严重滞后,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而且随着莫尔道嘎地区人口增长呈上升的趋势,造成人口和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压力有增无减,资源稀缺度将增大。与此同时,由于森林资源的日渐减少,莫尔道嘎地区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在莫尔道嘎地区从未出现的沙尘暴已开始光顾此地区,莫尔道嘎河和激流河的鱼类数量明显减少,近几年,水灾和旱灾现象明显增加。综上所述,如不及时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和经营发展战略,二三十年后势必重蹈“两危”之覆辙。所以,对莫尔道嘎地区乃至整个林区必须实现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的良好统一。而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首要条件是较好地控制人口的增长,逐步减缓人口增长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巨大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生态经济适度人口的观念,生态经济适度人口的本质就是要把握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确定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这是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重要环节。其次,充分认识资源的稀缺性,把保护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集体化利用,集体利用方式主要是高度重视科技资源、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科学合理地进行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科学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等资源。这就形成了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集体化利用。从而不断提高产出投入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创造必要的条件。最后,应充分认识环境容量及其净化能力的有限性,必须加大控制环境污染的力度,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2客观生态环境平衡应遵循的原则
2.1双重目标原则
生态环境平衡必须坚持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双重目标相统一的原则,这是由生态经济平衡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在生态平衡这一有机统一体中,生态平衡是基础,经济平衡是主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强调生态平衡,而忽略经济平衡,引起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生态经济平衡不可能实现;如果片面强调经济平衡,特别是在社会总需求日益扩张的情况下,就会因资源稀缺性、环境容量及净化能力有限的影响,降低生态目标,基至导致生态系统恶性化循环,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态经济系统运行与生态平衡这一必要的客观基础和生态经济平衡也不能实现,所以,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双重目标相统一,才能在提高生态质量的同时,满足经济日益增长的需求。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观察中的运用
摘要: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组织形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实验观察的兴趣,提高实验观察的效果,形成实验观察的技能。在小学科学实验观察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从聚焦话题激发观察兴取,提供观察素材丰富观察内容,提供方法指导训练观察技能,化解操作难点强化观察效果,变革教学方式引发观察思考等方面来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实验观察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喜爱科学课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手段具有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可以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因此,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科学实验观察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聚焦话题,激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观察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让学生持久深入仔细地观察似乎更不容易。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聚焦观察的目标和任务显得尤为重要。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矿物的性质》(苏教版科学五下)一课时,在课始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通过视频导入的方法成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视频来源于一则电视新闻报道:河南某地许多村民在野外找“金子”,许多人还在夜里打着电筒找,还有许多是全家出动,坐着小板凳或趴在地上找。所谓的“金子”在村民口中就是金矿石,提炼后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金子。结果记者带着所谓的“金子”到专门的机构检测,发现其实是黄铁矿,根本不是金矿石。学生包括听课教师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这则新闻视频所吸引,随着新闻采访的深入,大家都知道了原来村民把黄铁矿误认为是金矿石了。那么金矿石和黄铁矿究竟有什么区别?其他矿石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师生开始了矿物的观察探究活动。新闻视频紧扣学生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后续的观察活动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这样的导入聚焦了观察的主题和任务,为下一阶段的主题探究活动营造了积极氛围。
二、提供观察的素材,丰富观察内容
实验观察课对材料的要求很高。材料要具有丰富性,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方便学生分析、比较。材料还要具有典型性,典型性的材料能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便于学生抽象、概括。传统的观察课,往往通过对素材的直接感知获取对观察对象的认识。比如观察水时,教师让学生通过眼、鼻、舌等器官进行观察,了解水的一般物理性质。观察中往往还借助醋、牛奶、盐水等液体进行对比,以加深对水的物理性质的理解。此外,还有一些非典型的实验观察课,对学生观察的精细度要求不高,但对观察的广泛度、关联度有要求,这样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帮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构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态平衡》(苏教版科学六下)一课内容大致有三大块:一是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教材一开始就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并通过做一个生态瓶模拟生态平衡来加以理解;二是认识生态平衡的现状和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教材以图片和故事的形式呈现,但一般的城镇区域学生平时都很难见到这些现象;三是探讨如何保护生态平衡,教材先是呈现自然保护区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保护生态平衡。本课的教学内容,比如自然保护区的资料远离学生生活,不易引起共鸣,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主动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和积极性。学生缺乏对生活现象的关注,概念教学很容易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在这样一个非典型的实验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构建生态平衡的概念,意识到生态失衡的危害,同时能在理解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制作生态瓶,我决定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我为学生提前制作专题网站,因为课堂上教师仅凭有限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教授是不够的。专题网站上设置“生态系统”“生态破坏”“生态农业”“生态失衡的危害”“生态平衡的保护”“制作生态瓶”等专栏,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进展,让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搜集并交流资料,在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生态平衡的理解,从而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时了解制作生态瓶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等。专题网站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资源,使得学生的观察内容更丰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