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庄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态农庄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态农庄

现代休闲农庄规划设计分析

一、现代休闲农庄规划设计的理念

1.树立社区经营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休闲农业的社区经营概念被提出,同时也在实践着,展现其非常好的优势。现代休闲农庄的社区经营理念就是整合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到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社区经营成功模式值得借鉴。这样可以扩大休闲农业的规模,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2.树立为农村经济服务的理念现代休闲农庄是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资源规划而成的人们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产业,是属于社会分工的第三产业。但它处于农村,主要利用的是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村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它应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现代休闲农庄规划设计的原则

现代休闲农庄不同于之前的农家乐、采摘园、休闲农庄,因此要做好现代休闲农庄的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1.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现代休闲农庄应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地理地貌的环境特点,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对休闲农庄内的人类活动行为必须进行有效控制,使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降到最低,维持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自然资源与农业休闲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现代休闲农庄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就是在其规划建设中首先必须考虑人的因素,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观赏、娱乐的场地。必须考虑城市居民到休闲农庄来,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是一种享受,在进行农业观光、实践的同时感觉到舒适、恬静环境,达到休憩和放松的心情状态,体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感悟到农业文明的精髓。其次,还应考虑到为当地的农村人口服务,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阅读全文

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综述

一、昆明都市农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都市农庄是昆明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载体。2012年昆明市特别提出要用建设都市农庄的方式,示范和带动发展一大批休闲农业,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每年安排1500亩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保障都市农庄配套设施建设需求。笔者通过搜集和整理,选取6个首获权益证的都市农庄,进行分析比较(如表1),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从区位来看,以上农庄多分布在中郊和远郊地区;(2)从主题特色来看,以上农庄多为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农业旅游、绿色食品生产、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等几种类型;(3)从投资和经营主体来看,经营方式以企业自主经营为主;(4)从组织形式来看,以上农庄多为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观光、旅游、教育功能发展起来的园区型和由企业负责经营管理的企业型。昆明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且旅游业发达,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

但是,昆明都市农庄尚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借都市农庄之名、行地产项目之实。某些开发商利用政府给予都市农庄建设用地和资金上的支持,将其规划建设成地产类项目,偏离了都市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就业机会。(2)缺乏宏观规划及技术标准支撑。整体规划、全面布局对于都市农庄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昆明都市农庄的规划设计尚没有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相应的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仍不够完善。(3)用地和景观规划合理性不足,对生态环境安全重视不够。规划中应确保农庄景观的原始性和生态性,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应尽量利用荒地、低丘缓坡、废弃工矿用地。(4)投资和经营主体单一。目前昆明都市农庄的经营模式多为政府投资和企业自主经营,还可增加农户自主经营和社区集体经营等类型。

二、台湾休闲农业的类型及成功经验

台湾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主要类型如表2。台湾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仅限于果园采摘、购买农产品等简单的经营模式。1994-1999年,农政部门修订了《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确保了休闲农业在台湾的顺利发展。2001-2004年,台湾开始推动“一乡一农业园区”的计划,休闲农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以“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被广泛推广,农庄的管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主要有:(1)主题特色鲜明。农场经营者善于挖掘优势资源,营造农场特色。(2)健全的法规。依据农政部门制定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保证了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3)政策的大力支持。经政府部门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其建设的专项经费由政府拨出。(4)科学的规划布局。台湾从省一级到市、县、区、乡镇,都有一个近、中、远期的规划,层层指导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取最大利润。(5)与协会组织的合作。台湾休闲农业协会,提供经营技术服务、实务训练及学习机会,使休闲农业走向专业化,并协助反映农业问题与农民诉求,增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6)成熟的规划管理运作。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大多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法,比如网络营销,使游客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昆明都市农庄的启示

第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特色是都市农庄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农庄建设前期,应全面分析现状条件,依据农业生产资源、乡村聚落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休闲娱乐设施及服务资源等各类资源所占主导地位,以及项目经营管理模式来决定都市农庄的主题特色。

阅读全文

环境适宜性生态农业景观评价

摘要

如何建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环境适宜性评价,了解各景观元素在生态农业观光园中的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观光园景观评价体系。本文运用SD法,选取四个样本案例进行景观评价分析,并依此给出评价结果,论证评价系统的合理性。

关键词

生态农业观光园;SD法;景观评价分析

引言: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农业观光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园区模式[1]。它以农业环境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景观设计学、经济学等原理对农业资源和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和布局,集科技示范、生态观光、产业开发于一体[2]。因其独特的“农业”和“旅游业”双重产业属性,近年来发展迅速。关于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分析研究有不少,但从实例出发对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南京巴布洛生态谷、合肥牛角大圩生态农业观光园、句容岩藤农场、台湾台一生态农庄为例,运用SD法,获取4个样本案例调查数据并分析,基于科学性,合理性,生态学原则,对四个样本生态农业观光园作环境适宜性评价[3]。

1.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评价模型的建立

阅读全文

休闲农业户外运动开展思路

本文作者:顾晓艳 孟明浩 俞益武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

目前,国内观光农业景区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产品品质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已经在部分经营者和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观光农业景区就是低价位、低品位、低质量、高相似的“三低一高”的印象。中国观光农业必需要走精品化发展路径,经历一个品质提升之路[1]。肖光明[2]提出了观光农业复合开发模式概念。他认为,复合型观光农业园的复合性,不仅表现在农作物品种或农业景观类型的多样性,而主要是旅游项目和设施的建设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呈现多样化特征,广泛吸引不同层次、不同旅游动机的人们,一般兼有观光、示范、教育、娱乐、度假、会议等多项功能。对于观光农业园的开发问题,卢云亭[3]曾提出过“五个结合”的原则,即园内农业观光植物与别墅建筑需求相结合、与康体健身相结合,与绿色食品相结合,与古今文化相结合,与动态项目相结合。王婉飞等[4]指出中国观光农业将向着主题化、休闲化、生态化、人文化、科技化等方向发展。依托观光农业园发展户外运动是普遍现象,但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缺乏科学的经营手段和专业人员[5],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大多发展情况不理想。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具有多种形态或模式[5-7],但国内学者对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策略,并以杭州富阳永安高山农庄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1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意义

1.1户外运动与休闲观光农业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户外运动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国内学者对户外运动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对其特点基本形成了共识[8]:户外运动以自然环境为场地,体现出异地性特点和探险性特点;参与者是直接参与户外运动,而不是观看、欣赏等间接的参与形式;户外运动更强调项目的新兴性,即在一个时期内较为新颖、时尚的体育项目。国内学者多将它划分为广义和狭义2种。广义的户外运动就是室外运动,几乎涵盖了所有运动,如室外球类、骑马、射箭、游泳、水上运动等各种大类和其中的各小项[9]。狭义的户外运动是指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8]。户外运动包括山地户外运动、水上户外运动和空中户外运动。山地户外运动包括登山、攀岩、远足、山地穿越、野营、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探洞、滑雪、攀冰、骑马等项目;水上户外运动包括溯溪、漂流、荒岛生存、独木舟等项目;空中户外运动包括羽翼滑翔、热气球等[8]。休闲观光农业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国民闲暇时间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如2009年,浙江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累计达到1678个(其中休闲观光农业园区422个),休闲观光农业收入超过40亿元[10]。由于观光农业所具有的“农游”合一的特点,特别是它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特殊意义,一直以来其发展问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观光农业发展类型多样,目前开发有农业观光园、主题农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度假村、民俗文化园等多种形式,其大多与当地的农业资源、乡村环境紧密结合形成各自特点。中国观光农业具有以下4个特点: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初步形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观光农业类型丰富,总量扩张,功能拓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1]。

1.2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把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项目,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务农学校、自然学习班、培训班等。此后,观光农业在德国、美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发展。中国观光农业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兴起,观光农业迅速发展[7]。由此可见,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复合开发能发挥互补优势,推动各自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可以发挥户外运动教育、娱乐、健康促进等功能,提高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市场吸引力,可以拓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空间,增强其发展动力,进而提升综合效益;其二,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一般建在交通区位优越的城郊结合部或城市郊区,加上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景观,除了少数户外运动项目(如滑翔、攀岩等)对地形、地质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外,适合大部分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为户外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开发平台。郭进辉[11]提出扩大户外运动内涵和户外运动旅游领域,提高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开发意识,即将狭义的户外运动旅游拓宽到休闲旅游业,从而推动户外运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合理利用中国户外运动旅游资源优势,适当引进户外运动旅游项目,建立户外运动旅游区。

阅读全文

生态开发模式应用成效

作者:陈庭平 李平 单位:湖北省松滋市林业局

松滋市位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理座标为东经111°~112°02′,北纬29°53′~32°22′,长江干支流贯穿全境,县市流域地段多是红壤低丘和滩涂地,拥有国土面积21.78万hm2,其中丘陵山地面积达10.9万hm2,占全市总面积50%。至1991年开展“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项目以来,在全市低丘区域内大规模进行了治理与开发,并运用生态模式和先进林业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1低丘岗地环境资源概况

1.1自然条件

松滋市低丘岗地由8条小山脉自西向东延缓伸展,呈梯状下降;最高海拔815m,东部地区为平原和湖滩地,最低海拔33m,中西部绝大部分属低丘区域,海拔多在50~500m之间;以第四纪沉积母质上发育的红壤为主,土壤质地粘重,南部多以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为主,间之以石英砂岩、页岩发育而成的黄棕壤;土层一般为中土层(40~80cm),土壤pH值4.5~7.2。全境属中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温度39.5℃,极端最低气温-10.9℃,无霜期272d,年降水量1204mm,相对湿度78%。

1.2资源利用情况

在松滋低丘区域内,原生植被已基本被次生植被所代替,以马尾松树种为主,自然群落可以划分为马尾松-胡枝子-白茅群落和牡荆-茅草群落。20世纪70~80年代,全市大规模地发展了以油茶、柑桔、茶叶等为主的经济林以及以杉木、湿地松等为主的人工林,由于缺乏科学系统规划,低丘的治理与开发成效甚微,综合利用率低。甚至出现种柑毁茶、种茶毁油、栽杉毁松的错误作法,导致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90年代以发展高效经济林为突破口,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综合利用低丘资源,累计开发面积达1.3万hm2,成功地运用了多种生态模式,提高了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阅读全文

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与趋势分析

一、有机农业模式分析

1.有机农业模式目前,有机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1)直供模式。有机农业直供模式是风险相对较小的一种有机农业模式。与境内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签订协议共同发展有机农产品,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分批次按时间顺序种植其需要的产品,确保直供有机农产品的持续不间断供应,有机农产品收获并经过冷藏保鲜后直供需求地。

(2)体验式农庄模式。体验式农庄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有机农业模式。体验式农庄一般都开辟有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供会员种植,开心农场被分成几十平方米的小块,由客户付费体验,农场提供种子和种植服务,会员可以自己动手种植有机蔬菜,也可以由农庄代劳;到收获时,客户可以自己动手,也可由工作人员代劳。客户只要在自己家里电脑上登录账户后,就可以通过农场内的摄像头,监控自家田地里的情况,并在网上发出浇水等指令,由农场工作人员执行。农庄的棋牌室、茶室、书画室、乒乓球、沙滩排球等项目会员都可以免费使用,同时,农庄根据都市人的需求开展一些收费项目,比如食宿、钓鱼。因此,体验式有机农业也被称为健康休闲农业。

(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在大都市的周围,不少地区根据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突出生态农业的特点,每年在有机农产品成熟时节开展特色有机农产品节,树立起特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成为都市人休闲、度假和娱乐的好去处之一。观光生态农业已经实现了不出园子,也不用雇人采摘,特色有机农产品就一销而空,而且,价格高于市区相同产品。

(4)CSA生态农场模式。CSA(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即社区支持农业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最早出现在德国、瑞士,70年代在日本得以发展,80年代出现在美国。最初的出现是因为对于食品安全和对于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的关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关系,消费者会预付生产费用与生产者共同承担在来年农业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支持使用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方式,与以往的收益方式不同,生产者在季节之初就获得了这一年种植的收益,并且这部分收益对生产者付出的劳动来说是公平的,而与此同时,消费者也获得了生态有机种植的健康农产品。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农民和消费者相互信任,风险共担”。目前,CSA在中国许多地方正方兴未艾,CSA生态农场采用的则是农户加会员的形式。农庄在都市近郊选择那些有自己的土地、又有种菜技术,还同意转向有机生态种植的农户。不管未来收成如何,都与农民共担风险,提前预付款项,购买农场来年的收成。农场则遵守承诺,完全不用化肥农药,尽量使用人工耕作,保证农产品的纯天然无公害。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只负责种出绿色、安全、新鲜的蔬菜,不会为追求产量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在“吃啥都不放心”的今天,CSA农场被看做一条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途径。

(5)打造高于有机的原产地农产品模式。跟体验式农庄模式相比,打造高于有机的原产地农产品模式的手笔更大一些。企业加农户模式不能完全保证质量,打造原产地有机农产品,公司的工作人员都要用产业工人,而且,农场只做稀缺农产品,选择一些比较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按照有机农产品标准种植,或比有机农产品标准更苛刻。比如,原阳大米的核心产区在原阳县太平镇和原武镇,这近1.33万hm2水稻核心区,在黄河9m悬河旁,黄河水经过层层过滤,渗透到稻田,呈天然弱碱性,历史上是贡米的主要产区;位于新乡原阳的133余hm2的黄河稻夫农场不做有机蔬菜,主打产品是原阳大米,有少量稻田鸭、稻糠鱼作为衍生品,其他产品都不涉及。

阅读全文

休闲农业发展对休闲农业创新的启示

引言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紧张忙碌的城市生活节奏,开始向往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背景之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

一、休闲农业概念及特征

休闲农业是基于整合区域内整体资源,利用自然生态、田园景观及其他环境资源,结合农家生活、农村文化及农业经营活动,为大众提供休闲体验,促进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休闲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由初级产业转型为三级服务产业,结合农业与观光休闲,促进了农业经营的精致化,提高了农业的附加价值,增强了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休闲农业区有别于一般游乐区,其必须结合特有乡土文化、乡土生活和风土民情发展,建立在乡村性、地方性、生态性与体验性等产业特性与休闲价值基础上。其在注重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以体验活动、解说教育、民俗文化节事活动等营造整个休闲农业的空间系统。

二、台湾休闲农业常见经营类型

(一)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指具有多种自然资源,如水塘、山溪、果树和小型动物养殖示范舍等动植物景观。常见的休闲农场活动项目包括自然教室、农园体验、农庄民宿、童玩活动和乡土民俗活动等。

阅读全文

农家乐发展优势及途径

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是增进城乡交流,促进城乡互动的平台,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余杭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余杭区的农村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目前,余杭区有区级休闲观光农业园区26家,园(点)达80多家,总面积2.9万亩,总投资达2.6亿余元。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省级示范单位14家,市级示范单位23家。主要集中在鸬鸟、径山、良渚、塘栖、余杭等乡镇。全区已纳入季报统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65个,其中现代农业科技园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0个,休闲农庄42个,农家乐特色村5个。接待床位2107张、餐位16543个,直接从业人员2791人。2010年全区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总产值3.7亿元,接待游客370万人次。   1余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   1.1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区位优势   余杭区集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禅茶文化于一体,还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与民俗风情。余杭区三面环抱杭州主城,又地处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圆心,高铁,地铁,高速公路汇聚,是长三角地区大中城市居民中短途旅游的首选之地。   1.2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余杭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加之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调节,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繁衍。山、水、湖、河有序分布,造就了独具魅力的风景。径山茶、生态鳖、塘栖枇杷等优势产业基地、园区和特色产业村,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和农家乐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1.3具有强劲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游客资源   一方面,余杭区的工商资本已开始介入农业领域,并对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产业情有独钟,促进了休闲观光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上海、杭州及本地的消费群消费实力强,人均GDP1万美元,大城市的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强烈,因此,游客资源丰富。   2余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的主要做法   2.1提升特色农业促进休闲观光业的发展   一是全区围绕旅游六大要素(行、游、住、食、购、娱)发展花卉、水果、特种蔬菜、观赏植物及观赏垂钓水产业;二是全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及各类农庄,累计流转土地面积接近5万亩,给农民带来了土地租金、就业薪金,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种养殖业的发展和提供了农产品销售的渠道。三是开发休闲农庄,采摘、休闲、欣赏、垂钓、餐饮住宿等项目,使农业经营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据调查统计,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就业达5000人,就业人员年均收入19000余元。   2.2举办各类产业节庆助推休闲观光业的发展   余杭区结合农业产业特色,积极举办枇杷节、蜜梨节、茶圣节、羊锅节、竹笋节、梅花节等,这些活动,犹如政府大推手,推进了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良性互动。   2.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休闲观光业的发展   余杭区通过清洁绿化余杭行动,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实现了净化、绿化;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亮化、硬化、美化;通过农民素质教育,实现了农民文明化、礼仪化。使农村和城市接轨,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3余杭区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规划问题   余杭区十大休闲观光农业板块的规划编制工作从2008年起步,现已完成6个,分别为径山禅茶文化、良渚农耕文化、塘栖枇杷、运河生态农业、余杭创意农业。还有4个板块编制规划尚未完成。已建成的休闲观光园区、农庄大多没有详细的建设规划,通常是在特色农业园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业主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导致全区休闲观光农业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建设无序和重复建设。   3.2资金问题   目前全区休闲农业园区的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多数是由原来从事农业的业主进行投入,工商资本的有效介入不多,融资渠道单一,造成经营机制的呆板,经营档次不高。具体表现在:一是规模偏小经营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档次偏低、风格雷同、缺乏个性和特色,缺少像萧山传化大地、湘野农庄这样的拳头产品;二是缺乏专业人才、创意人才,管理人才,只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档次上,难以把握全局和谋求长远发展,竞争能力和可持续的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基础设施不健全,在住宿、餐饮、购物、消防、垃圾处理等方面的设施和管理不足,管理没有上水平,特别是旅游旺季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四是文化内涵不足,乡土文化和传统特色日渐退化,地方文化特色越来越少。   3.3审批问题   小型农庄不经审批遍地开花,呈泛滥之势,有些突然冒出来的小农庄连乡镇都未能及时掌握。有一定规模的农业观光项目,设施用地审批不及时、不规范。如农夫乐园、琵琶湾农庄、龙荷农庄、南湖花城跑马场等项目均涉及土地违法,被列入2009年重点整改范围。据调查,很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均存在这样的问题。   4发展农村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的建议   笔者认为,余杭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应重点发展“十大板块”,建成“一片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园区和农家乐特色亮点,打造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休闲观光农业板块。每个“板块”应包含有3个以上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园区和1个以上农家乐特色村,在“板块”规划建设范围之外,原则上不再安排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园区和农家乐特色村建设项目。   4.1科学编制规划,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加快编制尚未完成的4个板块规划,规划编制起点要高、内涵要深、特色要鲜明,科学策划,凸显创意。要注重区域特色、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分区布局和景观设计。要保护特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二是区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量的土地指标,由区休闲观光(农家乐)领导小组负责用于板块内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三是各级财政要建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休闲观光农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的认定与奖励、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宣传推介等。四是金融机构要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信贷手续,优惠贷款利率,实行税收优惠,适当扩大担保范围,满足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五是精心筹划和举办各类农事节庆活动,扩大休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要总结一批先进典型,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建设,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全面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的水平。#p#分页标题#e#   4.2严格审批设施用地,加强规范化管理   一是严格审批设施用地。对于休闲观光农业的接待、娱乐等设施用地,严格按照合法化途径审批,首先要将“十大板块”内的农业休闲项目用地纳入到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其次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适度建造接待等设施,须依法办理土地征用报批手续,挂牌公开出让,并取得其他相关部门土建审批手续后,才能依法开工建设。二是加强培训,提高规范化程度。休闲农业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管理等多个领域。政府有关部门和休闲观光协会要重视对休闲观光农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同时要帮助业主与旅游业、与国内外同行交流与合作,提升行业水平和档次。三是完善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水、电、网络、通讯设施,消防卫生设施,道路停车场设施,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不断提高农家乐质量水平、安全水平和休闲乐趣。   4.3不断深化服务指导,合力提升观光档次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支持关心。农业部门应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工商、卫生等部门应加强审批事项的审核,设置合理的前置条件,并指导业主守法经营。国土部门应加强对设施用地合法化的指导监督,进一步加大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和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旅游部门应做好宣传,设置推介优秀的串联旅游线路,介绍更多的旅游公司,吸引更多游客来余杭休闲。消防、安监等部门应督促业主做好相关安全防范工作,对休闲设施建设过程严格把关,确保其符合相关安全标准。文化部门应主动参与,挖掘文化遗产,通过休闲农业观光点这一有效载体,宣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业主要积极思考经营特色,彰显个性,要将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禅茶文化、梅文化、枇杷文化、蚕丝文化等地域文化融入到农家乐中,烧农家饭,烹农家菜,建农家屋,干农家活(采茶叶,摘枇杷,钓鱼,种蔬菜,种水稻),打造具有余杭特色风土人情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和农家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