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态农业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低碳生态农业建设分析
当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经济社会有了紧迫感和责任感。本文就建设低碳和生态农业谈点不成熟的想法,供探讨。
1低碳和生态农业的概念
低碳农业是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而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具有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等多功能的新型农业。是一种比广义的生态农业更广泛的概念,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
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结合、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农业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笔者认为,根据目前全球的能源、气候、生态状况,把这两个概念可以合起来,即为低碳和生态农业。低碳和生态农业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低四性”。
低耗: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使用消耗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
低排: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排放二氧化碳、污水和其他有害物质,尽量采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生物技术等手段实现减排和零排放。低污: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产生污染物,把实际产生的污染物通过生物技术、循环利用等手段变污为宝。多样性和综合性。依据生物多样性法则,以及农业在自然和社会两大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功能,结合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品的多样性,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生态农业乡村建设探析
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应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地域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应使农民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对农民的个人选择给予尊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支持、引导上下功夫,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
生态农业;美丽乡村;问题;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
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1基本情况
洛龙区地处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洛阳市的行政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全区辖5镇6个办事处,常住人口4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43万人。耕地面积8400hm2,人均耕地面积0.027hm2。2014年粮食总产量4322.1万kg,各类蔬菜2.3574亿kg,苗木种植面积1333hm2,瓜果1084.5万kg,食用菌749.4万kg,花卉100万盆。全区生产总值(GDP)12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53万元,农业总产值13.0亿元,农业增加值7.7亿元,一、二、三产结构比例为6.1∶43.6∶50.3。
2取得成效
2.1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
依托区位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突出抓好林果花卉、蔬菜、休闲观光农业、食用菌栽培、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豫花博园、神州牡丹园、兰卉农业为主的高档花卉生产基地;以新村花卉市场、晶海花卉市场为主的花卉销售平台;以李楼蔬菜交易市场、四新蔬菜研究中心等为龙头的蔬菜产业;以福达美公司、奥吉特食用菌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以双赢高科、太阳雨农业、春华秋实公司、龙恺农业为主的农业休闲采摘园区;以永生食品、九九龄醋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
2.2依据区域特色定位,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
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依据区域特色定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全区目前在建续建及建成各类观光休闲农业景点15个,农(渔)家乐12家,总投资9.9亿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2万余人。初步形成了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等三大片区。
生态农业建设与生态农业标准化必要性
【摘要】党的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一个更为凸显的国家战略位置上,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农业领域的实践中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数量与质量双重约束也日益突出。那么如何在生态环境建设“四个一”的理念指导下,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与有效供给、食品安全与满足需求、生态安全与持续发展,是必须重视与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于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路径做几点探索。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标准化;必要性;分析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
1.1生态农业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业投入
黑龙江省种植业发达,种植业产生大量秸秆未得到合理利用。一方面剩余量巨大,堆积如山,造成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常用作柴烧或热炕,热效率低;有一部分粉碎直接还田,由于黑龙江省春冬冰冻期长,微生物分解能力弱,无法得到全部有效分解,反面增加了土壤通透性,增加水分散失,肥效不佳;有些收割后留田,晒干后集中点燃,不仅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进一步消耗农田水分及烧杀农田中大量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种植业秸秆等废物和畜牧业污水、粪尿废物综合利用,尽可能发挥其最大效用,不仅促进农业生产,减少投入,而且还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大幅度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农业各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1.2可减少输入性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由于土地过度利用和有机肥用量不足,农田质量普遍下降,有机质含量较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农业可能面临潜在病虫害(抗药性)威胁,以及农药化肥残留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瓜果不甜、稻米不香,亚硝酸盐、农药残留超标;叶菜类受到酸雨的腐蚀,叶面斑驳,就会失去其经济价值;土壤酸化使大量农田减产或者绝收。这种不顾环境的承载能力,“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给农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应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警惕。要发展生产,使农业增效,必须重视农业发展产生的次生的问题,必须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应对举措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不尽人意。基于此点,文章从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分析入手,论述了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应对举措。
关键词: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
1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极为丰富,人均耕地面积远远高于其它地区,草原面积的占比大,由此使得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从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来看,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如下。
1.1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可用于生态农业建设的平原和盆地相对较少。不仅如此,西部地区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气温低、水资源匮乏、年均降雨量小,土地荒漠化现象尤为严重。由于常年干旱,农作物生长受到很大影响,粮食产量不稳定。同时,西部地区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当地原本就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土壤和水质的污染持续加剧,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建设。
1.2经济社会问题
生态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要
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份额。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追求安全、营养、优质的农产品,这就对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本文分析了目前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院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生态农业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行,很多专家预测在21世纪,世界经济将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在农业方面势必引起一场农业革命,如生态农业将成为主要方向,可持续发展观将成为指导思想,高科技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生物工程农业将成为支柱产业等等。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且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1生态农业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资源尧收入与人口的矛盾进一步恶化
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研究
摘要:
农业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生态农业综合功能强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该文简述了东平湖流域基本情况,分析了该流域实行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针对该流域实际,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了该流域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总体设想与目标、规划布局及模式、重点工程、保障措施。
关键词:
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东平湖
东平县地处鲁西南,总面积1343km2。耕地6.8万hm2,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万人。全县山区、平原和库区各占三分之一。东平湖位于县境西部,黄淮两大流域交叉处,西近京杭大运河,东近大汶河,北通黄河。总面积627km2,占东平县总面积的8.8%,以二级湖堤为界将其分为新、老湖区两部分。其中:老湖面积209km2,属黄河流域,常年蓄水,新湖面积418km2,属淮河流域,滞洪农耕。境内有黄河、大清河、汇河、金线河等河流18条,湖河相连,河流总水面35.28km2,占东平县总面积的2.6%。东平湖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全年日照时数为2417h,年均温13.3℃,无霜期231天。大于0℃的积温为4994℃,大于10℃的积温为4492.8℃,多年平均降雨609.16mm。能够满足种植业不同轮作制度生产的需要。流域内粮、棉、油、桑、菜、果,牛、羊、猪、鸡、免、鸭等农业生物品种资源丰富多样,门类较全。东平湖盛产鲤鱼、鲫鱼、乌鳢、甲鱼、毛蟹、湖虾及莲子、菱米、芡实、苇子、蒲草等水生动植物产品。东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淡水渔业基地县、山东省生态农业示范县。东平湖是《水浒传》中描写的“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美丽田园。湖产莲子彩绘荣获农业部主办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金奖。
1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首先,东平湖流域涝洼地改造后的台面水面种养单一,构建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群众收入低而不稳,贫困面积大。其次,农民过量施用化肥、随意使用农药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秸秆焚烧时有发生,随意堆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农业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再次,东平湖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担负着蓄水调水的任务,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因此,东平湖流域转变发展方式,治理面源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东平湖流域上述存在问题和需求的有效途径。东平湖流域实行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对于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形成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水质为目的的具有水泊湖区特色的良性生态环境,实现该流域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确保北方供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原生态农业建设实践浅谈
摘要
近年来,勐简乡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紧紧抓住临沧全力推进南汀河十大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的良好机遇,举全乡之力,认真抓好大寨万亩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在要素整合、产业升级、机制创新等方面摸索出一套符合现代园区建设的路子,助推勐简乡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
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实践;建议
1园区规划情况
利用2a时间,在大寨村建成1个万亩连片生态农业园,总建设面积706.67万m2,形成生态环境优良、路网渠网配套、土地产出率高、特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园,使年667m2均土地产出率达5000元以上,农田有效灌溉率达50%以上,农民人均高稳产农田地达1333.33m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
2园区建设完成情况及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