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态农业发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态农业发展

贫困区生态农业发展

1、农户经济行为的分析

1.1农户投资行为不同的形态

首先,在生产经营投资上,我国的农户投资行为呈现出风险厌恶、偏好、以及中性三种表现形态。在生产经营投资方面,风险厌恶型的农户基本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先进的技术要等到确认后,才开始应用。投资偏好型的农户接受农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市场等信息比较迅速,具有应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倾向于通过技术来改变生产结构,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标。而风险中性型的农户,处理这些信息行为缓慢,对新技术的应用具有被动性和延迟性。因此,大部分的农户缺乏积极性,生产经营投资少。其次,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的实施和部分农户脱贫的愿望之下,在平均生产经营上,农户支出方面具有两个原因:为了在土地资源上,获得更多的产出,不得不使用很多的现代生产要素;为了正常进行再生产,不得不购买价格高的农业生产资料。

1.2农户兼业行为

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另一个渠道,农户利用农闲季节,出外打工。男人一般从事搬运工、建筑工、装卸工等,女的一般从事酒店的服务、饭店打杂等工作。这能很好地解决农户资源的短缺和人口生存的压力,成了农户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农业收入,改变了农户“过密化”的生产方式,改进了农户资源的配置。随着市场力量不断地冲击和改变,农户的生产行为,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前在农忙的季节,如插秧,大多是亲朋好友帮忙完成生产,现在,农户开始选择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完成。充分的说明了农户开始具有衡量比较市场的意识,间接地实现了扶贫的效率。

2、贫困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特点

生存是人类的本能,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因此,农户的经济行为具有追求家庭福利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双重性和矛盾性。如病人需要家人的照顾,但是家人会失去获得收益的机会。自农村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的主体转向了家庭,激发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户在经济利益和家庭福利最大化上,在不断地寻求均衡,从而促使效用得到最大满足;而家庭生活的稳定干扰到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实现,在保障家庭生活稳定的前提下,农户经济行为才能按照市场导向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和配置生产要素。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农户仍然继续着传统的“不经济农业”,即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求,享受独立财产,使农户具有致富脱贫的冲动,从而为了增长经济收入,不断地积累财富;另一方面在姻缘和亲子关系的家庭基础上,以家庭组织的稳定性作为生产行为的持久性。农户主体缺乏认识,忽略了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行为。农户的经济行为成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因此,农户经济行为的目标首先表现在满足家庭生活上。一般情况下,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如家庭人员结构、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贫困农户经济行为的决策方式和目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面对收入的增长和稳定,体现了农户双重目标的矛盾和协调。当前,农户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在农户进入市场的时候,由于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收入稳定要求农户避开市场风险,而收入增长要求农户承担市场风险。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剧了双重目标的矛盾,也限制了农夫致富的动力。目前,生态农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生态农业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为了满足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各国都建立了农业生态发展的目标体系。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是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效益。它的优点是能够提高农户的收入,通过保持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持续获得丰富的农产品,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然而,生态农业具有“外部效应”导致了生态农业和农户经济行为产生了矛盾性。生态环境的无偿性导致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最大的利益,产生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乱砍乱伐等。另外,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退化,加剧了我国资源的短缺,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加剧了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户经济行为目标之间的冲突,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很大程度上,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矛盾性,阻碍了农户的积极性和生态农业快速的发展。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生态农业是新常态下开展农业现代化、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分析我国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地形入手,提出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对策:在山地利用独特的地形结构发展立体农业模式;丘陵、沿海地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开展种、养、渔、沼四位一体农业模式;在平原、沿海等交通便利、距城市较近的地区开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有效途径

“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扶持力度,带领群众奋发进取,农业发展取得显著的进步。“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向农村扩散,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安全问题增多,生态农业发展十分紧急[1-3]。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党和政府始终关注“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取得明显的进步。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背后,我国的资源、环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生态污染加剧,极大地威胁农产品安全,进而对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4]。

1.2研究现状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发展实践思考

摘要:近年来,湖南省通道县沿着“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之路,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惠农政策,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本文在总结通道县生态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整合资金;转型升级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全县人口23.96万人,88.1%为少数民族,是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武陵山片扶贫攻坚试点县。近年来,通道县沿着“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之路,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惠农政策,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

一、通道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生态农业产业逐步建成。通道县“围绕旅游兴农业”,致力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成了菜业、果业、药业、兔业、茶业、休闲农业六大农业特色产业,201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亿元。(二)生态农业方式逐步形成。通道县着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生产标准化,建立了农村科技、信息、金融、物流、防疫五大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6%,蔬菜恒温育苗、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乳汁饮品等56个农业新品种、42项新技术被推广应用。探索了“公司+基地+农户”、“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成功创建为湖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县。(三)生态农业主体逐步发展。通道县目前有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61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8家(其中省级以上合作社9家)、家庭农场91家,农民的劳动技能有了提升。(四)生态农业链条逐步延伸。一是产品收入增加,2016年全县生态农业销售收入7.2亿元。二是带动了加工企业逐年增加,2016年底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18家,占全县25家规模以上企业的66%。三是采摘体验、农耕观光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来食住行游购娱消费2亿元左右。

二、通道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产业规模不大。目前通道县粮油、水果、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苗木、油茶及黑老虎、钩藤、灵芝、竹狸、金银花等特色种养产品分布零星、覆盖面小,大多数农产品没有形成规模。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价格不稳定,农户缺乏生产积极性和市场信心。(二)生态农业产业加工不足。目前通道县仅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而且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加工能力不足,市场份额不大,加工转化率不到60%。一些偏远的乡村还停留在“木头卖方、萝卜卖筐”的自然农业阶段,基本处于“种粮饱肚子、养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的境地。即使少数产业有规模种植支撑,却经常无法足额消耗初级产品,积压农产品的生产风险转嫁到了农户身上,尤其以畜禽养殖较为突出。(三)生态农业品牌不响。虽然全县农业资源丰富,油茶、茶叶、柑橘、猕猴桃等农产品遍布,但是大家各卖各的货,没有统一包装,没有统一品牌。以茶叶种植加工为例,虽然有着上千年的茶叶种植历史,生产的高山茶品质优良,但时至今日仍未摆脱“万家种茶,麻袋卖茶,作坊加工”的现象,全县没有一个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牌。(四)生态农业模式创新不多。概括起来,产品技术、行政管理、市场开拓、产业融资、利益联接机制不够。体现在产品技术方面,企业的科技转换能力不强,没有研发中心;体现在行政管理方面,技术服务、业务指导、经济研究、组织体系没有对接市场,没有形成科技注入的引导机制;体现在市场开拓方面,市场经营主体信心不足,眼光短浅;体现在产业融资方面,政府没有农业融资平台,企业没有创造条件争取金融资金、民间资本;体现在利益联接机制方面,企业不愿意与广大农户产生经济关系,在具备相当优势的高山绿茶、仿野生种植、侗药苗药等领域没有主动跟踪服务、开拓市场,存在政府和企业热情高、群众兴趣低的“两高一低”现象。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发展探索

摘要:分析了安乡生态农业现状,找出了安乡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几点建议:抓龙头企业,管理模式带动标准化生产;订单式生产,打造精致农产品;加强宣传培训,择优劣汰激发生产信心;推广生态生产技术,提高高新技术应用率。

关键词:生态农业;质量安全;标准化;安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产品供求关系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质量理念、品牌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1]。安乡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足,小规模生产经营逐渐被“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户”模式取代;产品优质、销路畅通、经济活跃;龙头企业在市场尝到甜头后,不断的往高品质高效益方向发展,同时更多农业生产投资商来安乡规划。安乡地形地貌为平原,农产品基地周边无三废污染,灌溉用水为沟渠水,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生态条件,都适合生态农业发展。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让品质质量效益共存,保证从土壤中带走的物质得到有效补偿,真正实现农田—作物—人类可持续发展。

1安乡生态农业保障措施现状

1.1农业标准化生产

按照农产品产销全过程质量有效保障的要求,组织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按品种制(修)订一套技术规范,把标准转化明白纸,使复杂的标准能看得懂、学得会、可操作。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培训,提高标准化转化率。

1.2质量控制措施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发展思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考察云南大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州、市党委政府提出的“全面加强洱海保护治理”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大理镇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坚决打好、打赢洱海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现对大理镇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供参考。

1基本情况

1.1大理镇基本情况

大理镇是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环境优美镇4项桂冠于一身的中国优秀旅游城镇。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雄奇俊秀的苍山,南北分别与下关镇、银桥镇接壤,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田园景观城镇。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南沿,点苍山以东,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低纬度高原地带。境内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降雨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4.9℃,年平均日照时数2227.5h;年平均降雨量1051.1mm,相对湿度66%;无霜期长,平均228d,低纬高原气候特征,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农业种植区集中分布于苍山山麓至洱海一带,海拔1950~2100m,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和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良好气候环境条件。

1.2大理镇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大理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以洱海保护为核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大理镇生态农业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大理镇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着力推进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基本建成优质稻米生产基地733.3hm2,优质玉米基地400hm2,优质蚕豆基地186.7hm2,无公害蔬菜基地1606.7hm2。二是推广应用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病虫害物理防治等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洱海。近年来,大理镇通过相关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源头削减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了化肥、农药残留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得到削减,对保护洱海,改善洱海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开发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目前,已建成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97hm2(其中蔬菜792.7hm2、粮食804.3hm2),推广应用无公害栽培技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四是做大做强特色花卉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充分利用大理花卉优势,主要发展茶花、兰花、玫瑰等花卉名品。

2存在问题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发展途径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的脆弱和环境的恶化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降低,而农业生产利用资源的不合理及自身的污染严重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日益发展,但在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却遇到了来自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耗竭等生态问题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随后美国农学会进一步深化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美国国会在农学会的基础上,重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阐述,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提出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念。在我国,许多学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尽管这些概念存在着不同表述的差异,但总体来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共识。农业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保证人类及其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是保持资源的合理运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资源、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经济部门。农业作为与资源、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21世纪议程》也指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根本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问题,因此资源、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1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污染、水体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乱砍乱伐山地林木、乱垦荒地、坡地、绿地等农业生态破坏。比如在化肥使用方面:1978年我国共使用884.0万t,2002年已达4339.4万t,年均增长率为16.3%。根据1hm2使用的化肥计算,我国比世界平均消耗量高2.67倍,比发达国家也高2.1倍。因为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退化、板结,农作物产量降低;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又导致对化肥使用的追加,这造成了对化肥使用的恶性循环。   1.2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利用不合理,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由于生态破坏,洪涝干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经统计,1998年我国受灾面积为5014.5万hm2,2000年为5468.8万hm2,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62.9%,达近20a最高水平。据专家评价,20世纪90年代洪水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为100亿美元,干旱造成的损失高达350亿美元。1998年,仅长江流域,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暴发的特大洪涝灾害,损失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1.3因农业资源短缺与人口剧增,导致掠夺式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1978年,我国人口为9.6亿,2002年已增长到12.8亿,仅在1/4个世纪里我国的人口就增长了3.2亿,其中乡村人口在2002年为7.8亿,占总人口的60.9%。巨大的人口数量,对我国的可利用资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技术落后,导致许多贫穷落后地区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陷入了恶性循环。1.4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据统计,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由1989年的23.8%上升到1995年的42.5%。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1995年乡镇工业的烟尘、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工业排放总量的54.2%、46.5%和38.6%。由于环境污染,制约了农业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产品数量和质量。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世纪初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任重而道远,必须采取措施和相应对策。   2.1提高整个国民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水平   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提高整个国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认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全体国民中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只有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加宽裕和幸福。它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这样才能使人人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2建立农业生态安全体系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必须要建立起农业生态安全体系,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主要确保农田、山地、草场、海洋和环境等方面的生态安全,要强化农田的生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在现有的农田基础上努力提高单位农田的产量,通过建立森林、草场等基本的生态安全保护带动全国的森林和草场面积的不断扩大与质量的提高,通过现在比较行之有效的休渔等措施,逐步建立稳定的海洋生态体系,提高海洋渔业的产量和质量,采取以预防为主,重视对现存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的方针,保障环境的安全。   2.3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处理好人和自然,尤其是人和农业资源之间的关系。随着人口数量的高速增加,必然要耗费更大量的农业资源,最终导致农业资源匮乏,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生态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应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教育,提倡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出生率,使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农业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从而对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p#分页标题#e#   2.4发展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提高资源利用率   21世纪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激烈竞争的世纪,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力争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病虫害与疫病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等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快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继续以“种子工程”、“丰收计划”为依托,突出抓好优质良种、高效养殖、模式化栽培、机械化节本增效等技术推广,积极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和农产品新品种。继续加强“绿色证书”等农民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2.5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政策法规体系   坚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国家指导下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逐步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使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农业环境保护机构,明确中央、地方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一起抓;推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不断完善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使资源环境管理真正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2.6大力完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机制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对自然环境依赖性极强,农业自我适应和改造能力弱,农民综合素质低,科技应用与推广困难,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就需要政府合理地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首先,加强财政支农力度,发挥国家投资在农业投资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用工业建设,调整经济发展中的工农业关系。其次,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实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政策,完善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市场体系。再次,用优惠政策支持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农村小乡镇的发展,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第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信息、购销、加工、信贷、保险等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属于一种社会公益性产业,它不仅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原料,而且对社会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无偿地”、“默默地”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网络、水电、防灾工程等)建设,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农业物资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建设,并考虑对生态农业生产进行适度的生态补偿,这是提高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WTO规则中“绿箱政策”所允许的政府行为。生态农业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也不是单家独户或局部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宏观大环境的整体改善,需要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全方位地开展生态产业建设,加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其他生态服务业的建设,提倡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生产绿色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加强生态农村、生态城镇和生态社区的建设;提倡清洁消费和可持续性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优化,才能保证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2.7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民的参与,需要领导决策者的重视和参与,需要全民的参与,因此,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示范与推广,是生态农业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是当前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要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以保障我国生态农业的“依法”建设和健康发展。目前,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地方领导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及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的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继续提出一些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口号;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氛围和环境;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在低水平上徘徊,建了废、废了再建,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等,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支持。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特别要加强生态农业投资与贷款优惠政策、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农产品的认证与市场准入制度、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的推广鼓励政策、生态农业的生态补偿以及相关的激励机制与体制等方面的建设。

阅读全文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一、得天独厚——发展绿色农业的六大优势

(一)区位优势

遂平县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位于郑州、武汉“1小时城市圈”的交会地带,距驻马店市高铁站仅12min车程,是驻马店市中心城区的商业副中心和后花园,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的核心区域所在地,也是全国物流运输先进单位。

(二)生态优势

遂平县域内有全国最大的彩叶苗木基地,?岈山郁金香园连续2年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供港蔬菜基地每年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提供新鲜蔬菜,是茅台酒厂有机小麦原料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资源优势

遂平县总面积1080km2,全县“一山两岗一平原”的地势似一张横放的太师椅,是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的主产区之一,连续13年粮食产量突破1亿t;是全国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发展下农业环保技术分析

【摘要】发展生态农业和重视对农业环保技术进行应用则有很大的必要性。本文对常见的农业环保技术和应用这些技术时应注意的事项进行阐述,然后对如何高效应用农业环保技术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环保技术;应用对策

1常见的农业环保技术介绍

1.1电子杀虫技术

在对电子杀虫技术进行应用时,还能阻碍害虫进行生殖,这样一来害虫的数量就会因此大量的减少,从而就能降低对农药的使用频率,并以此有效地防范农药给土壤和空气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1]。此外,相比于农药,电子杀虫技术的成本更低,而且效率更高。综上,为了有效解决农业虫害问题以及减少农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应积极对电子杀虫技术进行运用。

1.2种子磁化处理技术

在采用种子磁化处理技术时,主要是通过人造磁场来对处于播种阶段的种子进行影响,从而基于受到物理反应的作用下,进而使种子产生一定的物理作用,以此促进种子的生长。除此之外,利用种子磁化技术,农作物的整体功能也会变得更加强大,比如新陈代谢功能、消耗功能、吸收功能、抗病功能、抗旱功能等因此都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有效的保证农作物的生产率[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