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态旅游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的热点,但在许多舆论宣传和研究文献中,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却是模糊不清,甚至混淆。因此,有必要进行概念剖析和区分。   1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定义剖析   生态旅游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最早提出生态旅游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对生态旅游做出如下定义:“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被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这种旅行,既包括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森林的随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区对独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世界旅游组织将生态旅游归属为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基础的专项自然旅游,强调旅游的“原生态”,如小规模组团去参观自然保护区,或者体验异域民俗文化,等等。而我国旅游行业内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比较通俗,也易于被公众接受和理解,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主要依靠自然和生态资源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达到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也有学者从旅游者角度给生态旅游定义,认为生态旅游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它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品位高雅,强调休闲、保健、求知和环保理念,既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乐趣,又能增强旅游者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虽然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各不相同,或者各有侧重,但这些从不同角度的定义却都有两个共同点:①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活动,②其主题都强调为保护自然做贡献。从生态旅游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涉及到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文化熏陶乃至人类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低碳旅游”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9年5月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在一份题为“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将低碳旅游定义为一种减少“碳排放”的旅游,是一种减少污染、降低能耗的绿色旅游方式,它要求将出行观光、度假休闲等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业能成为环境友好型的产业。蔡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响应,它倡导在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住宿、交通、游憩、购物、娱乐等环节中减少污染、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减少碳足迹,用行动来实现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相比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有着更为具体的定义———“减少碳排放”的旅游,也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内在契合性分析   在旅游行业,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都是很时髦的词,虽然两个概念提出的时间不同,但概念提出的背景却是相同的,即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们都是环保观念在旅游业的自然反映,也可以说都是“环境危机倒逼人类反思和改革”的产物。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初衷也相同的,即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意识,注意到旅游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考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着想,注重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应该说,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具有相同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标,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旅游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在传统乡村旅游基础上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相比传统乡村旅游“对大自然的体验”,生态旅游更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生态效益。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可以说,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具有某种内在的契合性,在发展自然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引入“低碳”的概念,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推行“环保与节约”,能进一步推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区别   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是两种不同的范畴。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生态旅游的对象限定为自然景观,当然国内也有些专家认为一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民俗景观也可归属为生态旅游的对象。但不管怎么说,生态旅游只能算是一种针对特定的旅游对象(自然景观)的旅游活动,属于自然旅游的一部分,通常是一种小规模的专项自然旅游,它是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而低碳旅游指的是一种旅游方式,一种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减少碳足迹的绿色旅行方式。低碳旅游对旅游资源、游客类型、旅游规模等都不作限制,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可以通过旅游环境、设施、旅游消费等方面实现低碳化而成为低碳旅游,因此,虽然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二者不属同一范畴,但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就是在原有旅游方式基础上限定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更小的旅游“碳足迹”来承担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行业责任,其涵盖范围比生态旅游涵盖的范围要更大。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生态旅游借鉴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强调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低碳旅游则吸收了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其核心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生态旅游在陶醉于大自然的享受时,注重保护和修复旅游景区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低碳旅游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作为旅游市场供应方的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低碳生产行为和作为旅游市场消费方的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消费行为。生态旅游是由于大众旅游的自然取向性调整而催生出的一个新型的旅游市场,它属于自然旅游,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旅游,而是注重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自然旅游;低碳旅游着眼于节能减排和减少环境污染,强调旅游市场供方的“低碳生产技术”和旅游市场需方的“低碳消费方式”,要求通过低碳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更侧重理念的宣传,倡导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而低碳旅游更侧重从实践角度说明实现旅游低碳化的具体行为要求;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更象是一种空泛的理念口号,而低碳旅游是一种可以量化(对减排的量化)的旅游,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更强。#p#分页标题#e#   4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可持续理念的实践与深化   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方式有明显区别,它强调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是一种时尚、高雅、休闲式的,并蕴涵自然生态文明的旅游形式。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对局限性日益明显。如果没有低碳旅游方式做保障,生态环境必将被破坏,低碳旅游强调“低碳化”,通过控制旅游中的碳排放量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低碳旅游旅游环境的生态性,进一步关注旅游环境的整体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充和丰富。   生态旅游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绿色的“理念”,而低碳旅游更多地体现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从理念到实践的飞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比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有着更为明确的定义和更具体的目标———碳减排,其针对性强,因而有利于指导低碳旅游各项实践工作的开展。碳减排的可量化性体现出低碳旅游强大的可操作性,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并将减排量化工作落实到各项指标,可以解决生态旅游在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全球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理念的实践深化,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长期努力。从政府层面看,低碳旅游的推行需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战略上规划与协调,政策上支持与引导,观念上宣传与教育。还要建立制度保障,并实行追究机制,对破坏环境的高碳旅游行为要追究其履行生态补偿责任。从旅游行业协会看,要尽快制定旅游行业的低碳生产标准,包括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低碳质量标准,从而使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开发、经营及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从旅游消费者看,要树立低碳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阅读全文

生态旅游运营保障

 

九子海村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北部,北纬26°59'53″~27°01'39″,东经100°17'38″~100°19'32″,距丽江城区约26km,总面积2667hm2,北与玉龙雪山相连,东接古城区金山乡,海拔最低处为2813m,最高海拔2944m,地貌类型为高山草甸湿地,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0.46%。九子海村共居住有50户,208人,是一个汉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混居村落,养殖业是当地主要收入来源,同时种植苦荞、马铃薯等农作物。2010年九子海村牛存栏数为232头,羊存栏数为657头,猪存栏154头,年人均纯收入910元,是丽江市古城区最贫困的自然村之一。   1九子海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九子海村地处玉龙雪山中麓,是丽江市古城区黑龙潭景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四面环山,中间为大片的高山草甸湿地,草甸中有若干季节性水塘分布,村落散布于草甸周边。每年5~9月,山上绿树成荫,山下草青水碧;成片的报春花盛开在绿草之中,三十余个大小不等的水塘星罗棋布,波光粼粼;一条季节性河流若隐若现,穿梭其间。风景如画的九子海虽然藏在大山深处,但每年仍有千余名游人前来游玩。随着游人的递增,九子海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工作迫在眉睫。目前,九子海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   (1)伐薪烧炭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九子海村群山环绕,四周面山主要生长有丽江云杉、云南松、黄背栎等乔木树种。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的能源来源是靠砍伐周边山林得到的薪柴。此外,由于九子海村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伐薪烧炭成为了收入来源之一,全村伐薪烧炭窑有近百个,周边的树木遭到严重砍伐。村庄和道路建设也使得多处地块出现了土壤裸露,特别是在草甸中央已经被行人(车)碾压出了一条土路,破坏了整片高山草甸的连续性。雨季来临时,裸露的土壤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给饮用水源涵养区的水质带来不良影响。少量的树木砍伐对于植被覆盖度很高的九子海来说,原本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如果周围面山的树木被大量砍伐,则会造成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给九子海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2)外来湿生植物入侵   九子海高山草甸中生长有5种报春花,分别是桔红灯台报春(PrimulabulleyanaForrest),报春花(PrimulamalacoidesFranch),粉背灯台报春(PrimulapulverulentaDuthie),岩生报春(PrimulasaxatilisKom)和高穗花报春(PrimulavialiiDela-vayexFranch)。现场考察发现,九子海湿地部分区域已经出现了物种入侵的现象。在草甸中央的季节性河流的河漫滩地带,原来生长有报春花,而现在已经被喜湿的其他物种占据,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展蔓延的趋势。入侵物种减少了报春花的水分和养分供给,降低了高山草甸原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3)湿地围垦对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破坏   九子海属于高山草甸湿地,由于地理和气候等多种原因,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村民生活贫困。为了维持生计,当地居民不断扩大湿地围垦的面积,在原来的湿地区域种植了荞麦、马铃薯、油菜花等农作物。大面积的围垦使得湿地面积减少,围垦农田不仅会对水源和养分过度利用,而且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又造成了湿地水质的污染,湿地中原生的报春花的分布面积也大幅度缩减。   (4)旅游业的无序发展   九子海景区尚未被开发,没有规范的接待和服务设施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同时,进入九子海景区的游人却逐年增多,游客数量远远超过了九子海村目前的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和自然生境被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核心景区的草甸开始出现退化现象,九子海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2九子海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九子海村远离城区,交通不便,种植业、养殖业及伐薪烧炭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耕地面积广,但地处高海拔地区,产量低,大面积围垦湿地进行农作物种植、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的现象严重,长此以往,九子海自然生态环境将遭受更大的破坏。为此,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拓宽经济来源渠道、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比例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生态旅游也称绿色旅游,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是人们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大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这种旅游活动,可以使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和更自觉地保护大自然。生态旅游已成为趋势,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与国外生态旅游开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仍处于起步状态[1]。九子海村虽地处黑龙潭景区的水源涵养区,但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野生物种资源却是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若能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以增加当地村民收入为出发点,以保护九子海自然生态环境为最终目标,使当地村民意识到优美的自然环境就是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就能达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3九子海生态旅游运营保障对策措施   九子海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在确保九子海高山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更好地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生态旅游开发,以九子海生态旅游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依托,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而反哺生态系统保护与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   3.1合理规划,分区管理   根据现场调查和分析,九子海村的主体功能分区为:高山草甸湿地保护区、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区和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区。主体功能区划分好之后,需要注重环境治理,严防污染破坏。高山草甸湿地保护区是保护的核心地带,是各种原生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是动植物最好的庇护所。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切实保护好九子海生态旅游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必须对核心区加以严格保护。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区是在现有的九子海的两个村民聚居区,进行垃圾收集处置清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等村落环境整治工程,改善九子海村落环境,减轻对周边高山草甸湿地的污染排放。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区内,种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苦荞、油菜花和马铃薯。这三种不同作物的花期不同,且花色均比较鲜艳,镶嵌于绿草中,映衬在蓝天下,与草甸中央的报春花相映成趣。#p#分页标题#e#   3.2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资金投入保障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资金作为后盾和保障,单纯依靠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前期投入难以完成规划的任务。建议丽江市古城区政府引入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推动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通过资金、物质补偿、提供就业机会和优惠政策等形式,吸引和帮助九子海水源涵养区内的居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周边社区对水源涵养区的压力。建议古城区政府每年从古城维护费中划拨一部分资金,作为生态补偿基金,投入于九子海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各项工程中,同时,在政策上对九子海生态旅游适度开发给予支持,例如在门票收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   3.3坚持社区共建的原则   九子海居民作为生态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的利益主体之一,如果不能在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和管理中得到经济效益,生态旅游区将会处于“建而不管,管而不灵”的状况。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结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允许并尽量吸引社区群众参与生态旅游规划、景区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等,使得多主体的利益合理分配;通过规划九子海生态旅游区的餐饮服务、为游客牵马游览服务、土特产品开发等,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让社区居民通过生态旅游得到实惠,支持旅游区的工作,从而达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3.4合理确定环境容量,适度控制旅游规模   众所周知,旅游区的生态平衡主要取决于人类对旅游区环境和资源影响的方式和强度,以及大自然对这种影响的消除能力。九子海生态旅游区应在草甸湿地保护核心区及旅游区其他范围(包括露营区、居民区、落水洞附近、草甸周边山地等)进行环境监测(包括水质、土壤、大气、噪声等)和生态监测(主要是土著物种的种群数量及生长状况等),通过反馈信息检验和判断生态环境质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给决策部门提供防治措施。当游客数量超载,旅游污染靠自然力本身不能恢复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资源容量、生态环境容量、设施容量、游客心理感知容量和社会容量等几方面的综合。九子海生态旅游区的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由于旅游饱和与超载会对生态旅游区产生影响和其后果的严重性。可采取以下措施对旅游容量加以控制:①每天进入九子海生态旅游区内的游客人数严格控制在200人以内;②严禁在九子海生态旅游区内进行破坏整体景观、威胁高山草甸湿地生态系统、损害水源涵养区的功能的开发行为;③九子海生态旅游区的定位是高端生态旅游,旅游者主要为摄影、户外运动、生态科考和自然野趣爱好者,可以将九子海生态旅游区逐步建设成为高端生态旅游的典范,适当提高门票的价格;④对九子海草甸核心区严格管理,严禁游人进入踩踏;⑤作为丽江古城黑龙潭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九子海生态旅游区由部分农户自发开展农家乐形式的餐饮服务,但是不提供游客过夜的设施,仅在居民区附近规划一处面积为100m2的露营地,供少量户外爱好者休息露宿。露营地将设置警示牌,要求露营者的各项行为严格遵守九子海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3.5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主体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旅游主体是指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这三者是否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否遵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准则是保护区生态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生态保护宣传教育,使之树立意识承担起各自责任。宣传教育可以利用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充分利用布告、标语、图画等宣传媒介,加强对九子海生态旅游区的居民和游客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法规学习,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二是通过岗位培训、讲座研讨等手段,帮助当地居民了解和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熟悉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内容和执行情况。加强导游培训,培养他们对保护区植物、动物、生态、地理等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意识,引导游客消费活动内容和消费行为合理化和生态化。三是通过生态旅游区内设立景区导游解说指示牌,强化对游客进行环保意识的灌输和美学常识的启蒙,自觉增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6多元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九子海生态旅游区,拟开发的游憩项目包括野营、野餐、游览、骑马、考察和教育等。针对生态旅游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包括5种产于本地的报春花)和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结合现代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出一些如高山草甸氧吧、徒步登山、科考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项目,根据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在九子海村原小学校址上建立九子海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在该中心内将建立报春花科普宣传与教育展览;开发当地的土特农产品(如苦荞酒、野生菌等),以农家乐的形式,满足人们品尝原生态食品,回归大自然的愿望,适应人们对生态旅游多样化的需要,把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具有野营、科研、教育和观光等多功能的旅游区。综上所述,只有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才能保障九子海高山草甸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同时推动九子海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全文

地方生态旅游探究

生态旅游评价研究

广西生态旅游评价起初的研究主要是对生态旅游开发资源环境条件评价,随着广西生态旅游发展的不断深入,广泛开展了不同类型生态旅游评价研究,主要是从生态适宜度评价、生态风险评价、生态足迹评价、生态承载力评价、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如蒙可泉等(2004)在分析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主要自然景观和景点的基础上,对保护区的体验性美感质量、单因子的技术性、旅游环境生态质量、景观质量等进行评价[5];根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GB/T18005-1999),分析和评价广西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6]。廉同辉等(2010)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具体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相关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通过对专家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并制定了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的总体评价等级[7]。生态旅游适宜性的研究可以为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合理利用及合理功能分区提供科学依据,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冯磊(2010)从产品的竞争力、资源条件、市场需求与定位、开发效益、外部协调性等几个方面对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适宜度进行了实证评价[8]。谢雨萍等(2008)应用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2004年和2006年旅游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9]。

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是从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分析、开发条件研究、开发策略探讨、开发模式探讨、开发可行性研究、社区参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如廖钟迪(2011)通过分析龙虎山低碳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指出低碳化发展是打造广西第一低碳旅游区、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对于如何实施提出一些具体开发措施和对策[10]。覃杰凤等(2010)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对广西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和面临的威胁(Threats)等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11]。区路基(2010)在研究广西横县茉莉花生态旅游开发背景和条件的基础上,探讨茉莉花特色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并提出了开发的对策和措施[12]。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军等(2009)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广西大明山周边6个村(屯)的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研究大明山周边社区居民对参与生态旅游的看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13]。陈道品等(2009)在对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生态旅游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保护区自然资源为背景,生态保护为前提,瑶文化旅游资源为突破口,树立鲜明旅游形象,创新旅游产品,抓住时代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旅游联动,打造西南瑶族文化旅游圈,以促进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4]。范新宇(2007)以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模式[15]。结合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以及湖泊、瀑布等旅游资源,确定其可开发的科普旅游产品有植物科普、动物科普、气象科普、地质科普、天象科普、生态科普、水文科普、民俗科普等。马宗福(2006)以广西百色古龙山峡谷漂流为例,探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如何针对其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16]。

生态规划研究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生态旅游规划,因此,生态旅游规划一直受到生态旅游研究者和开发者重视。广西对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理念在规划中的体现、景观规划、功能分区等方面。如郑文俊(2008)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为例,从规划范围、性质定位、功能分区、旅游产品体系、旅游项目设计、资源保护、公众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管理等多方面探讨生态理念在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中的具体体现[17]。周志红(2011)以广西大明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为例,通过“一带八区”的功能区划定,以及道路交通与游览设施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风景游赏规划、典型景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与特色旅游项目的策划,在探索山地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方面进行了实践[18]。李川(2008)以广西三江程阳八寨为例,研究民族村寨旅游景观规划,提出民族村寨旅游景观规划应在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学的基础上,贯彻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从民俗学的角度,给予旅游景观更多的文化内涵[19]。王婕纯(2008)以黄岭村的旅游规划为例,针对当前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初级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从资源整合、市场开发、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对策[20]。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阅读全文

黄山生态旅游营销对策探索

摘要:安徽是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的省份之一,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探讨了当前安徽黄山生态旅游营销的必要性,对黄山生态旅游的开展进行SWOT分析,运用4P营销理论,制定出符合安徽黄山生态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期望可以推进安徽黄山生态旅游的开展及生态旅游产品的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安徽黄山;生态旅游;营销策略;4P营销理论

十九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多次被提及,许多地方政府着力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上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促使一些以生态旅游为主打的地区加大对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的研究。安徽黄山作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同时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效益。安徽黄山的生态旅游也必须放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行动中,所以安徽黄山生态旅游的发展问题成为探讨问题的重中之重,对其生态营销策略的研究在当前至关重要。

一、安徽黄山生态旅游现状分析

(一)安徽黄山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布局趋于合理。“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是旅游业发展的支柱,应协调发展,使游客在旅游中对旅游从业者提供的服务感到舒心和满意。目前,黄山风景区正在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经济向全面的产业型旅游经济转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生态旅游产业,为游客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2.旅游行业管理逐步完善。黄山风景区不仅是我国的5A级风景区,也是中国热门生态旅游城市之一。黄山市委市政府为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在黄山风景区认真严格的执行下,黄山风景区发展迅速,蜚声国内外,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逐年攀升。3.黄山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随着黄山市生态旅游不断的向上发展,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黄山风景区以徽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形象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该地区的居民也依靠这些旅游资源,人均收入也逐年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也获得了增长。

二、安徽黄山生态旅游市场SWOT分析

阅读全文

中外生态旅游对比思索

旅游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时,粗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由于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上游和周边森林遭到大肆的砍伐,使这里湖泊水每年降低6—30厘米。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九寨沟内大量建造宾馆,严重损坏了景区的自然美。世界上最高、载重量最大的户外观光电梯,张家界百龙观光电梯,其350米的高度比法国埃菲尔铁塔观光电梯还要高出233米。它虽然赢得了两项世界之最,方便了游人,增加了地方税收。但它对景观美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它让地质、旅游、美学等专家学者扼腕,让真正懂得美、欣赏美的旅游者痛惜。相对来说国际生态旅游的景区管理更加趋向于可持续性发展,注重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和谐共生以及公众的长远利益。美国政府规定,禁止在国家公园中建造豪华宾馆,只允许设立简易的过夜设施,但保证安全和卫生。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国家公园内见不到宾馆饭店,有的只是供游人野营的古朴而简易的基地,高质量的游景道和各种向导性的指示牌。而且就是这些基本设施,也力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干扰和影响,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若干条索道都是设在公园之外的。意大利贝瓜帕尔科地质公园在2005年被认定为世界公园之后,就受到来自当地作家,旅游组织和运营商,企业,农场主,大学和研究机构,学校,志愿者以及环境保护组织的大力关注。为了突出其新兴地位,公园的管理者设计和实施了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战略。该战略将这一区域所有的旅游利益相关者组织起来,举行辩论。结论是,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该地区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传统饮食和运动设施以及该地区独特的地质风貌的总体布局相结合。文化景观和历史建筑遗迹与当地饮食结合起来,用以增加产品价值,相关的教育性考察避免旅游高峰期,这一举措也可以帮助旅游季节性周期的延长。这样一来,地质旅游在促进地质,文化和区域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和当地区域利益平衡之间找到了替代性的解决方案。

生态旅游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旅游环境的污染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污染和物质主义精神污染。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泰山、黄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也留下了游客众多的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在经济大潮的带动下,很多原本淳朴偏远地区居民开始不择手段赚钱,民俗民风丧失原汁原味。例如在珠峰圣洁的雪山下,游客想要和当地藏民合影必须要付钱才可以。

生态旅游规划滞后

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特别是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借鉴和运用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例如,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在生态旅游规划方面就很重视。巴西位于塞拉阿州的阿拉里皮世界地质公园,拥有世界上现存的最为重要的化石之一桑塔纳化石。2001年起在里约热内卢的地质服务部门开发了CaminhosGeológicos工程(地质路径工程)。该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专业知识传播来保护和开发国家地质遗迹。截止到2008年,该项目已经在里约热内卢地区的26个市级机构设置了67个专家组。这样,地质路线和地质教育就可以通过小册子,旅游指南和视听材料网站在游客,当地社区和地质科学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通过这些专业信息来帮助游客提高对于地质遗产和其他自然景观的认识。

政府在生态旅游中投入不足

阅读全文

生态旅游经营构想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1-2]。它不是人类向自然生态文明的简单回归,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实质上是对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扬弃,是一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社会结构模式,是整体性、革命性的社会变革[3]。其内涵可从4个方面理解:从自然观上看,生态文明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人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内在价值也只是自然的内在价值的一部分。从价值观上看,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强调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价值观强调人地平等,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的权力是平等的,并且是相互依存、协调共生的。从发展观上看,生态文明发展观要求发展的强度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发展的模式、规模及速度。只有把发展强度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消费观上看,生态文明消费观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在不影响人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强调生活方式的实用性。三峡大坝建成后,国务院在《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把三峡库区建成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维护长江健康生命”,这表明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三峡库区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4]。秀山县位于三峡水库腹地,渝东南边陲,武陵山区中段,属云贵高原东北角武陵山脉二级隆起地带。其位置襟黔带楚,东连湖南,南接贵州,北通湖北,历来是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的物资集散地,多种文化在此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对推进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决策和实践意义。   1秀山县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   1.1资源基础   资源基础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条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古朴的土家、苗族民风民俗为秀山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条件。这些生态旅游资源有其自身显著特征。   1.1.1垄断性   “秀山花灯”被评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文化在秀山广为流传,几乎遍布各乡镇,这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垄断性,可成为秀山发展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   1.1.2整体性和综合性   整体性和综合性是所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共性。由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及当地居民等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综合体在秀山能够找到很好的载体。从地形地貌来看,秀山既有高山隆起形成的盖顶草原(以川河盖为代表),又有中部较为平坦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被称为“小成都”的秀山坝子,也不泛“奇、幽、静”而著称的酉水河峡谷风光[5]。   1.1.3高投入、高收益性   秀山发展生态旅游需投入比传统旅游业高得多的开发和运作成本,且见效期长,这也是企业或个人不热衷于投资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因。但是,在秀山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是一个高收益的产业。   1.1.4永续利用性   秀山发展生态旅游需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加以保护和提升,使区域内生态环境在稳中求升,从而得以永续利用、造福子孙。以地跨渝、黔两省市三乡镇的太阳山山脉为例,该地区被重庆市政府划为“市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00km2,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上千年树龄的银杏、红豆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云豹、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这些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一旦得以有序、有效地利用,其产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将是永续的。   1.2交通和市场基础   秀山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8小时重庆的公路建设贯通、2006年11月1日渝怀铁路开通客运及渝湘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提高了秀山的可进入性。此外,重庆市实施的通畅工程也使秀山内部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到景区景点的行路难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两小时秀山”(重庆主城到秀山用时2h)已变为现实,“一小时秀山”也在加速实现的进程中。随着1997年重庆直辖,秀山也开始在武陵山区及重庆市范围内频频露面,知名度大大提高,走“边城”、看“花灯”、进“土家苗寨”已逐步成为重庆主城区市民休闲的重点,秀山的生态旅游也借此东风开始起步,并赢得重庆主城这个大市场。2001年秀山旅游接待人数仅6.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52.3%,2007年秀山年接待游客达2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9%,2010年,秀山年接待游客高达4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4.7%。   2基于生态文明的秀山生态旅游经营策略   2.1秀山生态旅游业经营的要素构成分析   旅游地要发展生态旅游业,应以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大要素为基础[7]。在与之相对应的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等企业或服务机构上,运用区别于常规旅游业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   2.1.1生态旅游餐饮和生态旅游住宿   现代常规饭店由于规模宏大,内部装修豪华,因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越来越明显。从目前秀山较高档次的饭店来看,基本以燃煤为主,且大部分都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相当大。为应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需要,绿色饭店应运而生。绿色饭店不仅是饭店经营的一种新理念,更有具体的评定标准和动作模式,可参照浙江省旅游局制定的国内首部《“绿色饭店”评定标准》。就目前软环境和硬件条件来看,秀山县要完全达到这一标准还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作为参考标准,促使秀山旅游餐饮业向着生态旅游餐饮发展。#p#分页标题#e#   2.1.2生态旅游交通   鉴于景区外部一般都是远距离旅行,因此出入秀山的交通方式因时间和距离等因素使其难以达到环保化、生态化,因此应努力促进生态旅游交通发展。生态旅游交通主要针对景区间和景区内部的交通,它是生态旅游景区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以太阳山和川河盖为例,目前基本没有旅游道路,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到游览道路对环境产生的分离和阻断作用,避免形成破坏生态和景观的廊道。一些核心生态景区不宜建设公路,应将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阻隔在外,景区内步道也尽量不使用钢筋混凝土等与四周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材料,而应就地取材用沙、石、木质等天然材料。   2.1.3生态旅游景区   “生态”一词应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上可把生态旅游景区理解为一个大的生态环境或是全球;狭义即为生态资源富集的地区,也就是这些区域才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才可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由此标准可见,秀山的太阳山区、川河盖草场、酉水河风光等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应辟为发展的重点,明确生态旅游发展项目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前提和经营管理的基础。   2.1.4生态购物和娱乐   若要促成此构成环节的生态化,必须以旅游者为主题。经营者在旅游者进行旅游购物和娱乐时,应向其宣传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理解,强化生态意识,对其行为和习惯进行引导,使旅游者能够自我约束,形成一种理性的旅游购物和娱乐,即生态购物和娱乐。   2.2依托秀山生态农业建设经营乡村生态旅游   对秀山县而言,经营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多重意义。首先,经营生态旅游利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求较完善的相关基础设施,这将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可拓宽农村人口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经营生态旅游,第三产业在农村得以大力发展,进而改变秀山农村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第三,可促进传统手工农业向现代化生态观光型农业迈进,提高农业劳动生态率,以期达到农产品高商品率的优化状态。最后,利于保护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8]。   基于此,我们可探索2种秀山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的模式。(1)依托秀山坝子经营农业生态旅游。武陵山区乃至重庆市少有秀山这样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的平坝,平原田园景观在这里得以微缩。以清溪场镇为例,土家、苗族先民于此留下众多古迹,古孔明洞、古堰、古地道、古风雨客寨桥以及神奇龙潮湖、加上平坝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态旅游资源在这里得以完美结合。在该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没有所谓的景区与核心景区,更没有界线之分,也没有景区管理员。处处即景,当地村民就是生态旅游经营与管理者,大家相互协作、分别经营,这种模式既能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又能灵活运作。同时,该模式给旅游者一种淡出景区的逆向思维,使其真正溶入到生态农业中去,大胆设计、创造出独特的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模式。(2)经营钟灵水库库区生态旅游及太阳山森林生态旅游。政府、企业(如茶厂、太阳山林场)、村民三方合作,经营生态农业旅游。企业出资,当地居民出力、出资源,政府对内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村民和企业发展旅游,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   2.3实施生态旅游品牌经营战略   生态旅游品牌是旅游产品品质高低的象征,是市场有序竞争的产物,也是旅游经营走向优化的表现。由于地处武陵山区中段,因此各种因素决定了秀山的自然环境、地貌、植被等和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其他区县相似,具有很强的重叠性。要想在诸多同质生态旅游资源中打出特色,必须创造自己的品牌,因此实施生态旅游品牌经营战略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品牌体现秀山生态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在旅游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独特的形象,使秀山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度得以提高[9]。   2.3.1生态旅游品牌的设计和建设   目前,秀山生态旅游呈现“散、乱、小”的特点。“散”即经营分散不集中,旅游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建设;“乱”指零乱,没有做出品牌,概念、名称模糊,无法给游客留下清晰的概念;“小”则指规模小,多以家庭或当地居民自己经营,相互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协作,难以形成规模,故不易做大做强。建设品牌首先要依据主要客源市场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秀山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重庆主城,通过与主城旅游者的沟通和问卷调查得知,秀山远离重庆主城,相对封闭独立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秀山花灯”及少数民族文化,是吸引主城游客的最大亮点。因此,首先推出的应是“秀山花灯”这一品牌;继而依托洪安“边城”、梅江民族村(其民族小学是重庆唯一一所苗汉双语教学的小学),打“边城”、“民族村”两张品牌,彰显少数民族文化;最后将秀山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与上述人文景观相结合,经营秀山生态旅游品牌。   2.3.2品牌经营策略   一是全民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经营观念,目前该区居民还缺乏品牌经营观念,旅游经营者需加强宣传促销力度使其具有持久性。二是避免品牌形象模糊,可理解为个性不突出、定位不明确等[10]。品牌的选择上应紧紧围绕重庆少有、武陵山区不多、秀山独特的资源来定位,如花灯、民族村等旅游符号都是品牌定位的首选。三是对品牌进行整合营销,将旅游的六要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经营、管理、销售,提高营销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即进行差异营销,与武陵山区周边各县旅游目的地间实施严格的市场区隔,相互协同避免同质、同类竞争[11]。以“花灯”品牌为例,因邻近的贵州、云南都有相似的花灯歌舞,秀山在进行品牌宣传战略时必须强调“秀山花灯”,与之区别开。  #p#分页标题#e# 2.4发展可持续生态旅游,以保护促经营   可持续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经营已经成为生态旅游经营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但到目前为止,开发和保护的程度如何才算是可持续发展尚未有科学的衡量标准,必须依据具体旅游地和旅游业发展情况而定。应统筹考虑秀山当前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及资源现状和发展趋势,理性评估秀山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和环境承载能力[12]。目前,秀山旅游业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开发过度不可抑制的局面。因此,把握好这个“度”是秀山生态旅游经营可持续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3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秀山县并不缺少战略性旅游资源,关键是要在生态文明导向下,转变旅游经营模式,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促进当地经济进步,以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全文

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的关系探究

[摘要]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其具有特定的内涵以及外延特征。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形态,主要是在进行文化遗产、自然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基础之上保护自然环境,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的旅游形式。基于此,文章主要对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文化的内涵以及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生态旅游;旅游文化;生态保护;经济效益旅游文化具有旅游行为综合性、时间空间延展性以及景观意态的趣味性特征。旅游行业在发展中要具有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及维护人民生活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重视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

(1)生态旅游具有可持续化的特征。生态旅游就是利用地理优势、人文民俗作为主要的吸引物的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对于文化的完整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生态旅游理念之下进行自然以及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态旅游是认识自然、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环境价值综合利用的有效体现。生态旅游对于生态环境、民族风俗以及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使游客领略原始的自然风光以及民族文化,对当地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生态旅游的文化意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元素,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以及生产方式逐渐地形成了属于本地区的民俗习惯。在生态旅游中,通过挖掘不同的民俗特征、文化元素,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化是生态旅游的关键。生态旅游是通过文化发展旅游行业,是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生态旅游要以人文资源为基础,通过在民族风情中挖掘文化价值,整合历史遗迹、宗教文化,将生态旅游与经济有效的融合,通过文化凝聚、传承传统的精神,利用文化的凝聚力推动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核心发展。在进行旅游文化研究分析中,部分学者认为旅游文化反映了观念形态,是一种渗透在旅游活动以及环境中的理念,充分地体现了旅游观赏以及人际交流的实践性。也有人认为旅游文化作为一种产品,消费的层次较高,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而基于文化的角度发展旅游是必然的趋势。在进行旅游文化的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有效的融合,挖掘其内的文化价值,在文化与旅游的互为补充之下,相互促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发展路径

阅读全文

农业生态旅游状况及其进展

 

近年来,回归自然,走近农家,放松心情,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时尚。吃农家饭、摘农家菜、采农家果、钓农家鱼、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做农家事、品农家茶、享农家乐,向往乡村,回归生态的农业生态旅游,正在全国迅速兴起。农业生态旅游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是旅游者在游览生态农业景点过程中涉及交通、通讯、住宿、餐饮、娱乐、商业等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产业群落。农业生态旅游一般是利用自然风景和田园风光,来满足舒缓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并为现代都市人提供重要的度假、休闲、娱乐场所,农业生态旅游以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所青睐。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真正地开辟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目前,玉山县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1农业生态旅游业现状   农业生态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成旅馆,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观光度假,这被认为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起源。如今,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瑞士和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更高级的农业生态旅游形式,如建立DIY农场等,城里人到乡下租一块“自由地”,在节假日携妻带子,邀请好友,到乡下的“自家地里”种蔬菜、瓜果。主要进行翻土耕种、施肥浇水、瓜果采摘等活动,平时则由农场主负责照看农园。这种自己动手,获得收获和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为忙碌和烦躁的都市人平添了不少情趣。   1.1全国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已开发出许多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上海市奉贤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河北的集发农业观光园、河南郑州陈寨村特色植物展示园、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深圳农业博览园等。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对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分流了城市人口和部分旅游人口,减轻了中心城市的环境压力,同时,还为旅游者提供了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农村生活的机会。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不仅成为农村一景,还成为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海等发达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区,其通过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种农产品品种而成为农业科普旅游基地。   1.2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玉山县地处闽浙赣3省交通要冲,农业基础比较扎实,道教圣地三清山坐落其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在生态旅游业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这为玉山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玉山县已初步形成了以世界自然遗产地5A级风景区三清山为依托,辐射全县以点带面的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架构。2011年度接待境内外游客286.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3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县GDP总量的33%,门票收入587万元,农业生态旅游收入5.26亿元。已初具规模的农家乐有:“土色土香”的朝阳山庄、随园山庄、汉唐人家、信江源农家宴等;农家旅馆有:蓝天农庄、翠竹苑、女神峰、三清土特产、山水人家、乡里人家、太甲农家珍旅馆等;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也初具规模,现有高山有机蔬菜面积109.33hm2,示范景观园5.33hm2,总种植面积达114.66hm2,产值达1350万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有:岩瑞的三清山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云膺休闲山庄、会英垂钓中心、怀玉山休闲山庄、玉琊山庄、红日高山有机蔬菜与观赏蔬菜基地、王家井休闲山庄、群力综合农业开发公司的纱帽垂钓山庄、青梅山庄、蓝天农庄、官溪休闲农庄、仙岩寺农庄、广平电站度假村等。玉山县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建设已初具雏形,具有自身的产业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已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但要持续发展,还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2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整体规划,品位不高   从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农业生态旅游缺乏项目建设的整体规划,仅凭当地农民的一股热情,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大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不能突出自身的特色,开发层次低,品位不高,功能不完善。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挖掘出乡村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的内涵,缺乏精品,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重游率较低。另外,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2.2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   从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玉山县的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投资主体主要以本地农民自主投入为主,外来资本投入为辅,主要有以下4种模式:一是家庭和家族投入型,这是目前玉山县休闲旅游农业投入的主要模式;二是回乡农民工创业;三是大学生返乡创业;四是外来资本注入型,如四股桥的蓝天农庄、怀玉乡的怀玉山休闲山庄等。但整体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齐全。大多数经营投资主体不重视长期投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p#分页标题#e# 2.3资源利用率不高,特色不鲜明   从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功能培育来看,资源利用率不高,特色不鲜明,文化内涵不深,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大部分农业生态旅游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掘地方文化特色,不能实现旅游文化内涵等内在价值;没有很好地把当地民俗风情有机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并加工提炼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认知度和吸引力;现有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开发思路模糊不清,同时由于缺乏利用高科技手段的多种功能将农业资源开发成高端产品,旅游产品项目科技化含量普遍不高。   2.4经营方式粗放,管理不到位   从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许多农业生态旅游区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当前,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大部分都是当地农民在运作,农民群众的创业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由于缺乏政府引导,受农民文化水平、经营理念、创新精神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很难将其纵深发展,生态旅游开发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活动形式和载体单一;也有部分经营者没有通过论证随便变更土地用途,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可能破坏土质;有的经营者对自身的定位缺乏深入分析,在农业自然资源的特色开发方面缺乏研判,比较优势不明显;有的经营者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农业生态园管理者也是生态的维护者,但部分农业生态园管理者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经营农业生态园目光短浅,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在生态园内滥建人造景观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获取局部的短期效益,降低了农业生态旅游的档次,甚至会造成生态的失衡,使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3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玉山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玉山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意见》文件,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县委县政府必须坚持高位推动,依照“规划、发展、规范、提升”并举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玉山农业生态旅游业。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摆上了重要的工作日程,并为发展玉山农业生态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对照既定目标,坚持高效落实,按条块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定期调度督察制度,及时发现问题、研究措施、总结经验、交流推广,确保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制订农业生态旅游宣传推介计划和方案,制作宣传画册,在各旅游景点、景区和窗口位置进行巡回展出,利用高速公路出口设立宣传牌。充分发挥玉山旅游网站、今日玉山、玉山电视台等媒体和三山艺术节、三清山旅游文化节等节庆平台,大力宣传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提高玉山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知名度。   3.2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科学配置有效资源   应坚持以规划为主导,注重资源配置效应,科学布局产业,发展形式多样、布局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在总体布局上,依据三清山旅游大发展要求,结合当地的地域结构、基础设施的特点和条件,确定以二区(县城一级服务区、紫湖二级服务区)、二线(玉紫、玉溪两条旅游公路沿线)为重点,其他地方合理分布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布局。在规划设计上,根据当地的产业布局和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在功能设施上达到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目的。在开发建设上,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原则,政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3.3立足特点,扬优成势,注重做足做好特色文章   一是立足“农”字做特色。根据农业产业规划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引导发展高山绿茶采摘、特种蔬菜种植采摘、根雕体验等一批传统的农耕生产体验、农家生活体验、现代农业技术体验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二是立足优势资源做特色。以怀玉山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契机,结合怀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优势,做好怀玉山红色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三是立足地方文化做特色。发挥当地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充分挖掘各地的风情民俗和地方文化,开展樟村板灯、玉山班演艺、横街的茅楂会、下镇的过会等一批农村风俗融合至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中,吸引游客的参与体验。   3.4政策激励,大力扶持,注重积极引导创办旅游业   为鼓励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在制定和出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大事来抓,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为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政府应制订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并以此管理和鼓励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3.5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注重服务水平规范提升   为了使农业生态旅游规范经营,必须切实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引导,建立一套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对农业生态旅游业人才培养,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制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服务评定办法,围绕食品安全、卫生管理、诚信经营等方面对农业生态旅游企业达标评定,对验收达标的经营户实行挂牌动态管理;强化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户的服务,促进农业生态旅游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