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农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态化农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态化农业

生态农业建设与生态农业标准化必要性

【摘要】党的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一个更为凸显的国家战略位置上,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农业领域的实践中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数量与质量双重约束也日益突出。那么如何在生态环境建设“四个一”的理念指导下,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与有效供给、食品安全与满足需求、生态安全与持续发展,是必须重视与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于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路径做几点探索。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标准化;必要性;分析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

1.1生态农业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业投入

黑龙江省种植业发达,种植业产生大量秸秆未得到合理利用。一方面剩余量巨大,堆积如山,造成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常用作柴烧或热炕,热效率低;有一部分粉碎直接还田,由于黑龙江省春冬冰冻期长,微生物分解能力弱,无法得到全部有效分解,反面增加了土壤通透性,增加水分散失,肥效不佳;有些收割后留田,晒干后集中点燃,不仅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进一步消耗农田水分及烧杀农田中大量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种植业秸秆等废物和畜牧业污水、粪尿废物综合利用,尽可能发挥其最大效用,不仅促进农业生产,减少投入,而且还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大幅度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农业各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1.2可减少输入性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由于土地过度利用和有机肥用量不足,农田质量普遍下降,有机质含量较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农业可能面临潜在病虫害(抗药性)威胁,以及农药化肥残留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瓜果不甜、稻米不香,亚硝酸盐、农药残留超标;叶菜类受到酸雨的腐蚀,叶面斑驳,就会失去其经济价值;土壤酸化使大量农田减产或者绝收。这种不顾环境的承载能力,“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给农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应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警惕。要发展生产,使农业增效,必须重视农业发展产生的次生的问题,必须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规模化进展

 

南涧是一个彝簇自治县,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9.3%,人均耕地不到1亩,农民人均水田仅0.08亩,曾是全国特困县之一。早期因乱砍滥伐,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恶化。每到雨季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而在旱季河水断流,河床干裂。山区农民生活十分困难。近些年来县领导班子统一思想,锐意进取,带领群众坚持生态农业建设,如今南涧县已获得了根本性的改变。   1早期生态农业试点成果,为南涧县全面较快发展打下了基础   早在1988年,由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全国生态农业协作网成员单位)、南涧县科委牵头,以科研课题的形式,与县里有关单位分工合作,对南涧县安定乡进行了生态农业试点研究。该工作得到了当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县领导还抽出时间参加了部分项目听课与培训。县长、副县长亲自带队到云南省当时养鸡业发展较好的富民县参观学习。在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南涧县始终用农业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工作,并重点抓了生态户、生态村建设。通过3年多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安定乡不仅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效益上了一个台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得到实惠,县委领导班子也通过这次生态农业的试点研究(该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路,找到了方向。   2南涧县非常可喜的发展现状   如今,虽然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已过去了20a,县委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领导班子在紧抓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上没有丝毫放松。南涧人从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弱势中,发现了自己的优势,牢牢地把握住了“高山、净土、生态”这一特征。这些年来全县深入实施“绿色家园”行动计划,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柴灶,开展种植杨善洲纪念林、万棵树苗入农家等一系列植树造林活动,森林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过去光秃秃的山变绿了,浑浊的河水变清了。   南涧县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变,引起了一些企业、商家的关注,并前往调研、考察。2010年10月16日,云南维和控股有限公司与南涧县达成意向性意见,立足无量山、大殿山片区,开发中药材种植基地,准备用5~8a时间投资21亿元建设“无量药谷”,并注册成立了云南维和无量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在“无量药谷”投资已达2.17亿元,2012年计划再投入3.1亿元,首批三七种植面积6500亩,今后规划种植面积将达1.8万亩。要将“无量药谷”建设成中国最大的三七连片示范园,中药材种类种植最多的种植基地和国际性养生休闲度假区。   201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的意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巩固提升烤烟、泡核桃、茶叶和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培植无量山鸡、生猪、名贵中药材、蔬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现在正全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品牌化导向的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   烤烟示范基地正努力打造清香型南涧红花大金元品牌,走“绿色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生产“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红大优质烟叶。规划到2015年建设基本烟田15万亩,年轮作面积7.5万亩。   泡核桃示范基地是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托县红云核桃加工销售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基地标准化建设,提升泡核桃生产管理水平。到2015年全县将发展泡核桃75万亩。   茶叶示范基地是依托云南土林茶叶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到2015年全县将建成生态茶园12万亩。   牛示范基地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依托无量牧业有限公司,建立相对集中的标准化小区,配套沼气池建设,实现牛—沼—果—粮—茶—蔬菜良性循环发展。到2015年,肉牛存栏可达12万头,出栏8.8万头。   无量山鸡示范基地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现初具规模的乌骨鸡养殖场已有87个,要设立原始种群保护区,打造无量山鸡品牌,到2015年饲养山鸡将超过2800万羽,出栏超过600万羽。   生猪示范基地实施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实行生猪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实现猪—沼—果—粮—茶—蔬菜的良性生态循环。到2015年,生猪将存栏20万头,出栏19.4万头。   药材示范基地依托云南维和控股有限公司,建设无量山多种生态药物种植研究国际示范园,打造“无量药谷”。到2015年,全县将培植名贵中药材2万亩。   蔬菜示范基地以南涧镇为重点,以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为规范,推广轮作,平衡施肥技术,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到2015年将发展无公害蔬菜3.5万亩。马铃薯示范基地以南涧镇、公郎镇为重点,生产无公害脱毒马铃薯,到2015年将发展无公害冬春马铃薯2万亩。   2011年,南涧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48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财政总收入32116万元,比上年增长3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738万元,比上年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3391元,比上年增长35.5%。可以看到,南涧县已显现出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一个正在崛起的“彝簇文化生态园林山城”展现在我们面前。   3启示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在连续9年讲到推动“三农”工作的同时,首次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创新。生态农业就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原理,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决定了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农业要稳定发展有赖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我国虽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按人均计算,各种资源的占有水平很低。以土地为例,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只相当于美国的1/8,俄罗斯的1/7。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显得十分重要。生态农业是合理利用资源的农业,也是节能、节水、低碳、无公害农业。#p#分页标题#e#   有些地区虽也有过早期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尝试,但出现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相矛盾时,就只顾眼前利益。有些则是“换一个领导变一个样”,个别领导目光短浅,在处理问题、研究决策时缺乏前瞻性、预见性、科学性,在遇到困难挫折后没有将生态农业的方向坚持下去。弥渡县是南涧的邻县,因有一片较大的坝区,曾是省里重点培育的蔬菜基地,过去不少蔬菜直销昆明,现在南涧山区的无公害蔬菜已销往弥渡。这一现象耐人寻味。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年在南涧进行生态农业试点研究,课题经费只有3千元,3a多时间平均每年1千元。南涧人知难而进,坚持走生态农业的路子不动摇。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仅“无量药谷”项目就引进投资20多亿元。这让我们感悟到科技成果要转化成生产力,才能更好地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南涧这个昔日的贫困小县,用今天的成绩给我们做出了诠释,也为云南省占国土面积80%以上的山区、半山区建设做出了榜样。   当前云南省干旱还在持续,抗旱形势十分严峻,连续3a干旱已使有些地区出现了生活用水困难,农业生产损失更不是一个小数目。2011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达13.37亿元。如何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使有限的水资源循环再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有较强的抗御能力,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无疑是一条根本途径。

阅读全文

农业保险支持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提要]在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为推动湖南生态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打造湖南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湖南生态农业,分析农业保险和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解决保险支持对生态农业集群化进程的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农业保险支持对湖南生态农业集群化的必要性及举措。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农产品;农业保险支持;产业集群化

一、背景

2020年,湖南提出“三高四新”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产品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方面均居于全国前列,为推动湖南生态农产品高质量发展,通过农业保险支持湖南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化,打造湖南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湖南生态农业,使湖南生态农产品可以销售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范围,增加农户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8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加快农产品的提质集群建设,树立绿色安全优质的“乡食”品牌形象,创新湖南农业保险是推动湖南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是提高湖南生态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二、湖南生态农业及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一)湖南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情况概述。截至2018年,湖南省的畜禽、粮食、蔬菜、茶叶、水果、水产、油茶、中药材、油菜、楠竹等十大产业已成为其主导产业。各地级县市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规模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农业生产基地。湖南省共有3.9万家农产品加工业与湖南省十大主导产业有关,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产业606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4万家,在24个县市区启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提升了农业全产业链效益。

(二)湖南农业保险普及情况概述。图1选取2010~2019年湖南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保险赔付数据,从中可以看出,2010~2019年间保费收入稳定增长,农户的投保意识有所增强;保险赔付总额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更多农户从中受益,农户所承受的风险更少,有利于农户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保险赔付率在0.5~0.8之间上下波动,且近几年波动幅度放缓,波动幅度稳定在0.5~0.7之间,波动幅度的稳定,更有利于保险公司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健全完善农业保险的险种与保费的厘定。(图1,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局)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1、生态农业的含义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农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中,到20世纪60年代末,生态农业逐渐取代石油农业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农业的具体概念并无统一说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或标准。如美国把生态农业定义为:“一种在养分来源上,尽量依靠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等有机肥料作为农作物生长养分的主要来源,基本不用化肥和饲料添加剂;在生产技术上,主要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基本不用农药;在耕作方式上,尽量采用作物轮作、深耕等生态耕作方式。”再如,德国也提出了类似于美国的标准,主要强调不依赖化学合成的除草剂、化学肥料、生长调节剂、除虫剂等进行农业生产。另外,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还规定其成员企业生产的产品95%以上的附加料是生态的,才能称作生态产品。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对农业的内在要求就是:在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系统工程方法以及传统农业有效经验进行农业生产时遵循生态学、农业种植学原理,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根本要求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性,即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生产农产品,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向自然生产回归。

2、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情况概述

农业产业化提法在中国最早出自于2005年《人民日报》一篇报道中,报道提出的农业产业化概念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某地农业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从此以后,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开始流行,并作为一个重要术语进入政府文件中。有学者总结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旨就是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经营模式的重大转变,是我国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实现农民增收,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探索。学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探索模式,主流观点是从农户、专业组织(包括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之间关系以及上述主体之间在不同模式中起的作用来归类。有学者从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整个阶段投资决策者的角度把农业产业化模式分为:农户支配型(“合作社+农户”模式、“专业协会+农户”模式)、加工者(公司)支配型(公司办农业模式)和各自支配型(“公司+农户”模式)。还有学者从不同模式中带动主体的角度将我国农业产业化模式归纳为:公司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合作社+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和专业协会带动型(“专业协会+农户”)。还有学者虽然也是从带动主体角度来认识,但总结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综合开发集团带动型。近年来,学者提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基础上我国应培植农业产业区,农业产业区是在农业地理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在特定区域内围绕该地区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融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于一体的生产、加工、销售模式的综合产业区。区内集中大量有密切产业联系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服务机构,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或特色企业群。农业产业区的主要特点就是立足资源优势,高度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农业产业区应该说是从国家经营整个农业的层面来规划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有益探讨,国内外的实践也证实农业产业区是一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总结而言,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体现的是一种在专业分工的前提下规模经营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农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产、加、销和贸、农、工一体化经营。

3、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关系再认识

3.1生态农业对传统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天然排斥

我国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在几千年的农业耕作中我们的先民创造了一系列生态耕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例如,山东用地窖、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利用窑洞储藏蔬菜和水果,就很好地利用自然力进行农产品储存。这种农产品的保鲜方法具有投资少、管理简单、就地贮藏和能耗少的优点,属于生态保鲜。再如,我国草原少数民族保护草场的技术、中国南部少数民族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南方地区农作物套种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壮族栽培三七技术、天山南麓少数民族开凿“坎儿井”等,都体现和代表了部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具备的生态合理性的事实。从传统经验和国际标准来讲,尽可能借助自然力,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是生态农业的必然要求,这就对传统产业化模式有天然的排斥性。(1)生态农业对规模农业的排斥性产业化要求的规模化只有依赖大型机械,大量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化肥等现代农业手段才能降低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人工成本、原料投入成本,同时也只有依靠这些现代化手段才能完成规模农业的生产任务。因为,单纯依靠人力、自然力等生态农业手段根本不可能完成大规模的种植或养殖任务。(2)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要求对我国传统生态农业体系存在破坏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要求对我国传统生态农业资源造成了一系列浪费。例如,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中形成的“家畜饲养—有机肥—粮食生产—家畜饲养”这一生态循环模式的破坏。具体而言,比如专门种粮的大户,因为缺少家畜饲养的环节,其农业生产需要的有机肥十分缺乏,如果在片区化专业生产的情况下就根本不可能有有机肥料的使用。(3)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对我国当前农产品需求提出严峻挑战借助自然力的生产往往需要更多人力和资源的投入,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生态农业的生产成本,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往往不依靠化肥、药物等,其生产周期自然比使用激素生产时间长,投入的原材料更多,成本也自然更高,这也是现在许多农民不愿意用传统生态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的原因。例如,现在农户家庭饲养生猪都多用化学饲料,很少使用青饲料。同时生产周期也决定了其一定时间段内的产能有限,往往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4)农业产业形势下农民收入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产业化农业因为更强调农业的商业性用途,强调农业也应该参与市场竞争,因此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影响。其次,成片大面积种植一种农作物使农户与某单一市场紧密结合,而与其他市场隔离,形成了高度依赖某一市场的农业生产模式。只要市场稍有波动就会影响大片农户,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稳定。(5)我国农业资源的现状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的高度机械化、专业化我国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由于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少,耕地资源相对贫乏。根据全国土地详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仅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37%。同时,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用地、建设用地以及不科学耕作对耕地造成极大破坏。耕地分布状态由集中连片逐步向破碎、零星转变,分布质量也由优质向劣质转变,累积起来的破坏效应十分严重。在这样的自然资源条件下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不可能发展高度机械化、专业化的农业。

阅读全文

浅议地方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一、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创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有效破解了小农分散经营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断裂等难题。

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间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带领大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户解决资金、技术、市场、产品质量等制约因素,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保障了企业和农户的增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的现代农民工人。

2.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标准逐步确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了促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包括生态扶贫移民、退耕还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一贴三奖励”、水电优惠、兴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加强了农业行业标准化建设。涪陵区建立条形码电子身份证追溯系统,并率先建立起覆盖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现行农村经营体制、要素资源约束,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分析

摘要:

生态农业产业化以其融合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优势,逐渐成为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悖论:已经实现产业化的农业急需向生态化的方向升级,否则会对生态环境带来难以修复的损害;而现有的生态农业又缺乏完备的产业系统支撑,缺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化解上述悖论的关键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则是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与市场对接的有效抓手。文章在分析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现状和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宣城市

一、引言

随着时代变迁,农业产业化迎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主要壁垒来自于绿色检测,让传统农业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绿色消费观念兴起让绿色、有机农产品不断获得青睐,生态农业日益成为时代骄子。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存在一个悖论:已经实现产业化的农业急需向生态化的方向升级,否则会对生态环境带来难以修复的损害;而现有的生态农业又缺乏完备的产业系统支撑,缺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融合了二者优势,把内涵式进步和外延式增长统一起来,把生态农业的品质要求和产业化的规模要求统一起来。正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诸多优势,它不仅成为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实践中有需求,理论上必然有呼应。近年来,学术界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界定,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建设、经营模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张壬午[1]、马世骏[2]、徐保根[3]、王静慧[4]等均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特点、对策进行阐述。孙艳华[5]等认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市场机制,以培养和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生态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张宁[6]等认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绿色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高效化生产的集中体现,而龙头企业则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组织。孙桂琼[7]、李树[8]等认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以经营模式及主要环节中产生的问题为导向,对生态农业产业化提出对策建议。夏蕾[9]、杨明娜[10]等从加强金融体系支持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着手,提出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体系的支持建设。上述学者围绕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基于定性角度揭示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规律,为人们从宏观上把握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脉络做出了贡献。而这些研究缺少从县级、市级等微观角度分析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所提出的理论问题宏观跨度大,与实际具有较大差距,可操作性低。这种片面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空间。本文在深入调研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探索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地方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现实借鉴。

二、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浅析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一)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理论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基本上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以及环境容量理论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源和环境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要努力使得社会、经济、生态三者之间和谐共处,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人类经济活动都应该与自然生态之间保持一种有机的协调与统一关系,从而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成为一个整体,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根据环境容量理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应该要在自然环境承载容量以内,从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环境自我修复功能。

(二)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它追求资源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因此,它包含了经济特征、生态特征和社会特征。就经济特征而言,循环经济主要是要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循环。生产方面,循环经济要求减量化与清洁化。消费方面,循环经济要求持久消费和集约消费。就生态特征而言,循环经济要求对资源环境实行全过程控制,要让生态条件改善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成为社会进步的根本性标志。就社会特征而言,循环经济的根本性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改善以及社会进步三者间的涡合式发展,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发展。

二、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剖析

(一)生态农业产业化概念

阅读全文

农业生态化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

摘要:随着产业结构转型步伐的加快,农业发展已然步入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重要阶段,既面临着销售价格下探与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也面临着生产资源供给紧张、内源性与外源性污染双双加重的压力,倘若坚持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必然将失去可持续发展根基。在此背景下,生态化发展方式成为突破农业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但基于政府管理视角来看,目前农业生态化发展还面临着资源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技术保障体系亟待优化;群众参与不足,社会服务机制不够完善;行政管理机制有待优化,奖惩机制不够完善,法律规制力度不足等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政府管理;农业生态化;生态化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5789万吨,粮食播种面积为175555万亩,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375公斤/亩。然而,在获得巨大收获的同时,我国每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使用量达到了180万吨左右,化肥使用量达到了6000万吨左右,占世界总量的30%左右,这对我国农业生态造成了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实现从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一、农业生态化发展与政府管理

(一)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农业是人类社会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其所依赖的基本要素是土地与太阳能,土地能够实现循环利用,太阳能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就农业发展历史来看,人类一共经历了渔猎采集农业、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等5个阶段。这5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人类借助技术研发提升土地承载力的过程,其中,前5个阶段的差异极为突出,渔猎采集农业的土地平均承载力仅为0.02-0.03人/km2,原始农业的土地平均承载力为0.5-2.7人/km2,传统农业的土地平均承载力为40人/km2,而石油农业的土地平均承载力则达到了160人/km2。在石油农业发展阶段,人类大量利用农业机械与化工产品,有效提升了单位土地的农业产出,极大满足了现代人类的农业需求。然而,石油农业的“逆生态化”特点使得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持续累积,目前已迫近极限,注定将为生态农业所取代。在石油农业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尚未达到极限时,我国主动发展生态农业,势必能够更好地修复石油农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破坏对于我国社会的负面影响,这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选择。

(二)政府管理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1.政府管理农业生态化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便意味要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但农业生产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较高,农药使用量的减少可能会使得农业生产时常面临着病虫害的影响,进而影响产量。而政府加强管理,从宏观层面协调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建立专业的病虫害防治服务机构,既推广专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也能够指导农民合理配置与利用农药,从而在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防治病虫害,这有效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2.政府管理农业生态化发展,能够有效化解生态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当前,随着人们对于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生态农产品的供给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而政府加强管理,通过提高财政补助,扶持农户扩大生态农业规模,同时完善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制度,能够有效保障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与质量安全,从而化解生态农产品的供需矛盾。

二、政府管理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化发展困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