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态环境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态环境建设

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分析

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生态平衡。在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资源,满足人们可持续利用的需求,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分析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

1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

1.1防止水土流

失森林可保护土壤和水,由于树木根系比较发达,对稳固水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树木落叶也能够降低地表水分的流动,从而有助于平衡区域水资源。科学研究证明,平均每1cm厚的落叶,就可以降低地表径流,还能够有效降低92%的泥沙量[1]。特别是在夏季降雨较多的时期,一些没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地区会遭受到雨水冲击而发生泥石流现象。但是,在雨季也要合理控制雨水流量,从而降低对地表土壤的冲击,及时进行水源给流,从而合理调控附近地区水分。

1.2防止土地荒漠化

森林对于循环土壤养分有着重要作用,树木汲取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与水分,而且树木落叶是土壤获取养分的主要来源,而树木根系也主要通过汲取土壤养分保证土壤中营养物质实现循环,进而更有效预防土壤荒漠化,对于维持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灌木和乔木树根可以很好巩固土壤中的颗粒物质。此外,森林也可能通过生物作用将沙土转换成具有肥力的土地,从而有效控制土地沙漠化。因此,在荒漠化地带进行植树造林运动,对于控制土地沙漠化、改变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缓解温室效应

阅读全文

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

摘要:

近年来,社会各界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更加强调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原有的面貌。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也应当充分重视生态环境的平衡,在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利用自然。本文将以青龙峡工程为例,全面系统的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

引言

我国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带,水资源总量丰富,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同时受到季风影响,降水十分不均匀,造成了地表水的分布的不均衡,各地的储水量也有很大差异,整体上形成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格局。因此,随着水电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水利水电工程,人们实现了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控制和调动,解决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人们的生产生活更为便利。但是,目前,我国水电技术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且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加上相关工作没有做到位,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阅读全文

探讨水生态环境建设体系

作者:景彦良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一、太原市城市水生态环境现状

1.城市水生态环境用水量现状

太原市地表水生态环境用水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8年河湖生态环境用水量为843.4万m3,随着汾河太原城区段美化环境工程及城西水系贯通工程的实施,到2003年市区河湖面积达到893.11万m2,人均水面面积4.97m2,河湖环境生态用水量达到1444.8万m3/a。现状城市绿地面积4161.82万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m2,城市绿地用水量916.83万m3。

2.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1)汾河太原段水生态环境质量汾河太原段污染最严重的河段包括两段,即汾河古交段(镇城底—河口)和汾河南内环桥至清徐出境口,水质均属劣Ⅴ类。汾河古交段地处汾河太原段中上游,位于太原市两大水源地(兰村水源地和西张水源地)和汾河二库的上游,水质好坏直接影响两大水源地和汾河二库的供水水质,同时,汾河古交段劣质地表水的入渗,对晋祠泉域的地下岩溶水也构成威胁。汾河太原城区段,因汾河公园治理美化蓄水工程的建成运行,使该段河道的生态功能得以恢复和改善,其他河段河川基流大幅度减少,加之地表水严重污染,河道生态功能已基本丧失。(2)汾河太原城区段边山六河水生态环境质量汾河太原城区段边山六大支流现阶段除汛期水质较好外,其他季节主要接纳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煤矿排水及沿河工矿企业的污废水,变成了排污沟,水质状况极差,河道生态功能彻底丧失,严重影响河道两岸居民的居住环境及太原市城市的整体形象。(3)城西水系及湖泊水生态环境质量城西水系是集园林与水系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水系由汾河一坝东干渠引水,北起太钢凉水池,南到迎泽公园,将黑龙潭、饮马河、西海子和南海子公园串为一体,全长12.6km。城西水系水面面积43.94万m2,年补水量60万m3,现状水质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如果换水量不足,水质有恶化趋势。晋阳湖是太原市最大的人工调蓄工程,湖面面积500万m2,占太原市湖泊总面积的70%以上,补水水源为汾河西干渠水,每年补水量为2600万m3,水质状态较好,达到渔业用水标准。

二、太原市城市水生态环境目标体系

阅读全文

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

一、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现状

首先是发展速度较快,贵州省从2010年以后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高速期,此点具体表现在贵州省城镇化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明显增多,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城市用地面积增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0.55%提高到0.78%;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187.67亿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36.58平方米。贵州省城镇化仍然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发展速度快也不足为奇,在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妥善的处理好环境生态的保护问题,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其次是对城镇量的追求要多于质的追求,由于贵州历史上处于边远山区,欠开发欠发展,使得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闭塞、文教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等等问题比较突出。现阶段贵州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贵阳和遵义周边,其他地区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即使是贵阳、遵义、兴义等在全省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基础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仍然不够雄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不足与薄弱使得贵州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到城市中来,成为制约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大瓶颈。正是工业体系存在的不足导致贵州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注重追求量而忽略对质的追求,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治安问题严重、老旧危房成为一大隐患等等。第三是集中力量发展中大型城市,对小县城、小城镇投入和建设力度不够。由于贵州绝大部分地形以山地为主,蕴含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地形的多样化造就了奇妙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质结构。为此贵州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除了引进工业以外,不仅仅应该只是致力于对外,更应该注重对内部资源的充分挖掘,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开发新型旅游业和绿色农业,以新技术新科技运用到农业之中激发农业创新活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在搞好小城镇的基础助推大城市发展。

二、贵州现阶段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经验

贵州省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特别是新一届贵州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农村推广绿色产业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探寻新的发展模式,在搞好农业基础的同时,对工业布局和工业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贵州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经验笔者以黔西南地区为例进行简单介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持续稳步发展。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符合本地区特色的绿色产业,依托本地富集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工业发展步伐,通过产城互动,壮大地方经济基础,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对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采取生态移民方式,将农村人口向城镇周边集中进行安置,大部分不适宜耕种的山区和水土保持差的陡坡地带采取退耕还林还草,通过封山育林,严禁人畜活动,生态环境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建设。中小城镇在房价、生活成本和交通状况上都有独特的优势,它是对大城镇职能和角色的分担,避免在工业实力不雄厚的情况下因过度城镇引发社会问题,例如社会治安问题、就业和教育问题等等。黔西南州辖八县市,均属于中小型城市,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通过工业带动,城市规模扩展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义龙试验区”的设立,对推动城市化,产城联动,一体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发展模式。黔西南地区的兴义、安龙、兴仁、贞丰等县市,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各自特色,兴仁、安龙、贞丰县城毗邻兴义市,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兴(兴义)兴(兴仁)安(安龙)贞(贞丰)”四县市一体发展的城市集群,通过园区规划建设,修建标准厂房,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引进外企入住,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充实完善,稳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农业基础牢固,工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兴旺”的结构特点,以工业反哺农业,共同推动三产发展。现阶段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需要改进策略研究首先是仍然要打好扶贫攻坚战,贵州地区按人均收入2300元人民币的国家扶贫标准,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700多万人,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阶段。打好扶贫攻坚战是促进贵州地区城镇化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键所在,贫困人口主要涉及武陵山、乌蒙山和滇桂黔石漠化三大片区。贵州受区域整体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并存、经济建设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三重矛盾”的制约,一直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省份。扶贫工作开展的力度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由于大部分上述三个地区是生态环境最脆弱、城镇化起步较晚的地区,因而加大对上述三个地区的扶贫开发是事关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其次是仍然要矢志不渝的坚持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大力开发特色经济,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投入以及引入大数据产业。贵州地区气候终年适宜人类居住,气候温和,贵州省要利用自身的气候优势,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是对外交通与运输,加大宣传力度,开拓省外旅游市场,走新型清洁发展之路。最后是加大对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投入,让教育为贵州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贵州人民对改善生活现状的强烈愿望,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贵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保障。

作者:曾捷 单位:中共安龙县委党校

阅读全文

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德育与德育生态之辨析

德育生态,核心含义是德育系统生态因子的共生。它将生态学的原理运用到大学德育中,把大学德育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工程,竭尽可能地发掘和利用一切德育资源,促成大学德育的诸多要素或曰德育生态系统因子的良性互动,保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动态活力与和谐平衡,从而切实提高德育实效,以培养出符合既定德育目标的受教育者。其目的在于探寻大学德育生态系统的层次和结构及系统生态因子的互动,实现大学德育整体功能的统一性。德育生态理念主要是针对以刻板的灌输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而提出的。在大学德育过程之中,注重对受教育者客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重视大学生道德选择和道德鉴别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德育方式上重引导、重启发、重互动、重内省;在大学德育过程之外,重视德育环境的“熏染浸提”作用,重视整合社会、家庭、高校的德育资源,在德育方式上重视校园环境育人、家庭环境育人、人际关系育人、社会文化育人,实现校园内外大学德育的有效对接。可以看出,生态德育中的“生态”为狭义的含义,反映了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学诉求,即以生态世界观教育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而德育生态观,则表现出“生态”的广义取向,不仅强调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还包括了社会和个体道德的层次结构、特定道德赖以生存的道德生态环境以及进行德育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因素形成的生态。大学德育生态区别于生态德育的根本,就是要从单纯的德育活动转向创造大学德育环境的生态和谐及培养大学生在大学德育生态环境中的和谐发展,实现环境生态与人的生态的和谐。

二、大学德育生态环境的建构策略

大学德育生态环境的建构是涉及德育理念革新的多层次系统、多生态因子协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建构:

(一)在大学德育过程之外,以高校生态环境为核心,以社会(网络)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家庭生态环境为基础,构建“高校—社会(网络)—家庭”联动合作的整体德育生态环境构建良性合作的德育生态链,是改善德育环境生态结构的基本出路。在大学德育过程之外,推动高校、社会(网络)和家庭环境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联动运行,完善整体德育生态环境的运行机制,协调合作,发挥整体的系统合力,实现德育协调均衡发展,为大学生的思想成长提供一个具有高度统一性的背景和基础,需要创造各子系统、各生态因子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大德育格局。一方面,高校、社会(网络)、家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就能对大学生思想成长产生积极正面作用。在现代网络及多样化的传媒手段下,传统的高校“净土”已不能独善其身,要有主导意识,主动引领外部环境建设和优化,为大学德育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良外界环境。还要积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主动寻求支持和服务,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善于吸纳社会环境中的德育资源为己所用,促成相互协同合作,形成整体合力,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高校—社会(网络)—家庭”联动的德育生态链。形成积极正面的社会合力,实现大学德育校内外生态环境“无缝对接”,促进大学生德性发展和知行统一。另一方面,高校、社会(网络)、家庭也具有互相牵制、此消彼长的负向影响关系,也会抵消正面影响。高校德育生态环境离开其他生态环境系统,就会脱离社会生活现实,陷入孤军作战,难以取得实效。社会(网络)生态环境系统、家庭生态环境系统中的负面因素也会消解、弱化大学生德育的实效,且往往如大染缸一样,将在学校养成的德性认识和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撞得粉碎。而且,三个子系统的负面影响也是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进而对整体德育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在虚拟网络生态环境中,不良信息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造成社会生态环境的失衡。此外,不良的社会风气、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思潮流派等都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直接破坏高校生态环境。在家庭生态环境中,家庭成员不良言行和思维习惯,也会影响到社会、学校甚至整个德育生态环境。

1.创设高校德育生态环境。高校是大学德育活动的组织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长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有最直接、最广泛、最深远的影响。高校首先要善于创设自然环境,在自然风光中陶冶大学生的心智,校园内小桥流水、亭台轩榭、建筑风物、鸟语花香、绿树成荫,顺应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天性,自然就会让身在其中的大学生们有“浴乎沂,风乎舞雩”的诗意,深切地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关系,使大学生在流连自然风光的同时获得丰厚的道德滋养。其次,要善于营造人文环境,讲师德师风,重校风学风,建设德育阵地,组织德育实践,凝练校园精神文化,使大学生不期而往,产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染力,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发展。再次,要善于创造制度环境,力求创造出以人为本、开放包容、民主和谐的制度环境,形成多元化、多途径的大学生选拔与培养制度,探索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营造海纳百川、崇尚真理,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环境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对真理进行自由求索。最后,要善于制造舆论环境,加强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的建设,发挥图书馆、校史馆、橱窗、板报的宣传作用和校史、校训、校歌、杰出校友的激励作用,发挥报告会、宣讲会、研讨会和讲座的视点传导作用,真正形成“一支笔杆子胜过两千条毛瑟枪”的舆论引导力,让大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而乐其道、善其事。

2.优化社会德育生态环境。任何人的道德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就像生命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一样。社会环境是大学生道德“生长”的氛围、土壤,也是影响大学德育的诸多变量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变量。它通过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形式对个体道德成长产生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作用。社会德育环境的生态因子具有散乱无章、偶然随机的特点,对大学德育的影响也是复杂、多元的。一是发挥国家主导作用优化社会环境。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期和攻坚期,各种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但人们对改革代价的心理承受力还没有做好准备,社会环境中有很多忧虑情绪,甚至怀疑态度。对此,必须发挥国家主导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起来”,“进而引领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有效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同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公民诚信教育体系。二是调动社会力量优化公共生活环境。加强公民社会培育,健全社会组织,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生活领域的民主自治,实现宏观主流价值形态与民间伦理规范的对接。发展道德教育的社会课堂,在社会生活、职业生活领域形成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舆论力量和行为规范,营造一种有助于道德成长的公共生活文化氛围。三是全民动员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网络具有信息即时、互动传播、覆盖广泛的传播优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深入开展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法制建设,倡导文明上网,提高网络传媒的责任意识,净化网络不良信息,营造生态化的大学德育网络环境。四是加强文化自觉,营造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环境。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探求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契合的积极向上的新文化风气,大力弘扬既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自觉抵御各种亚文化传播,营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交流生态。

阅读全文

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反思

[摘要]为评价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灌区东岸大渠工程建设对流域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结合灌区东岸大渠工程由来与建设目标,详细分析了东岸大渠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可能给玛河流域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施工期环境保护设计方案。

[关键词]生态环境影响;东岸大渠;灌区;玛纳斯河;新疆

1灌区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河流域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至塔西河,西至巴音沟河,南接依连哈尔尕山,北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理位置见图1。灌区位于玛河流域中下游的冲洪积扇倾斜平原和冲洪积平原上,灌区总耕地面积为357万亩,其中灌溉面积316.3万亩,年灌溉用水量16亿m3,玛河灌区是全国特大型灌区之一。

2项目建设目标

灌区东岸大渠工程于1959年竣工,起始桩号位于红山嘴渠首进水闸,由南向北分别流经玛河四级、五级电站、312国道等,最终至玛纳斯县兰州湾乡,渠道全长17.2km,为干砌卵石衬砌的梯形渠道。东岸大渠建设目标主要有:(1)通过此工程来改善骨干渠道输水条件,使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66提高至0.70,同时在设计水平年75%保证率下,节水量能达到1075万m3;(2)东岸大渠经过几期改造,现渠道运行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桩号8+030.71~8+855.1段、长24.39m渠道破损严重;(3)改造东岸大渠闸门,由于闸前流速过大,普遍存在闸前翻水的现象,工程将调整闸前渠道纵坡,由1∶1.5调整为1∶2,以降低渠道闸前流速。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阅读全文

光伏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太阳能是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利用光伏电池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光伏发电,具有不需要燃料、环境友好、无转动部件、维护简单、由模块组成、功率可大可小等突出优点[1]。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形式,在发电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光伏发电将达到18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并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划分为鼓励类。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中国光伏产业在国家大型工程、推广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内仅次于水电和风力发电,对优化能源结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光伏发电的环境效益有目共睹,它不会污染空气和水源,不会排放有毒或有害物质,对公众安全没有威胁,然而光伏发电对局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景观的污染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分析了施工期和运营期光伏发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为从事和管理光伏发电项目的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使光伏发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

1.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

光伏发电项目施工期主要是土建施工、支架安装和电器设备组装调试、电缆埋设等,主要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

平整场地、挖填土方,使施工场地的地表和植被遭到破坏,表层土壤裸露,遇风可产生扬尘。土方的临时堆放会对生活区产生影响。堆放易产尘的建筑材料,如无围档,随意堆放,会产生二次扬尘。建筑材料的运输,如不采取有效的遮盖措施,会产生扬尘。在建、构筑物施工期间搅拌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时也会造成水泥粉尘散发。施工垃圾的清理会产生扬尘。总之,施工活动将造成局部地区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增高,尤其是在久旱无雨的季节,当风力较大时,施工现场表层的浮土可能扬起,经类比调查,其影响范围可超过施工现场边缘以外50m远。在施工前做好施工规划,尽量减小施工面,施工中对集中起尘区采取洒水抑尘,可有效减小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废水和生活污水来自施工用水和施工人员生活用水的排水。施工用水主要为混凝土拌和和养护、场地的降尘喷洒等。采取合理安排和严格管理用水,基本没有废水产生。施工生活区会有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产生,由于人员相对较少,污水量也较少,可集中后经沉淀等初步处理洒于草地。

施工期噪声主要源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主要产生噪声的施工机械有起重机、挖掘机、推土机、搅拌机、装载机、压实机、振捣棒和振捣器、砂轮锯、空气压缩机等。这些噪声源的噪声级分别在79dB(A)~95dB(A)之间。根据噪声预测结果施工边界噪声达标衰减距离最大为100m,考虑到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噪声影响,施工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对施工机械设备做好检修维护,尽量减轻其噪声影响。

阅读全文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摘要:众所周知,森林资源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自然资源,在气候调节、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近年来,我国对于森林的管理越来越重视,其中森林培育方面投入的越来越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努力,文章根据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现状,总结了森林培育的措施及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管理;措施

毋庸置疑,森林资源对人类的作用与日俱增,我们如果不控制,无休止的向自然索取,其后果不堪设想,东北森林地区是我国林木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东北老森工基地,正因为如此,对于东北的森林培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1东北森林培育现状

1.1认识存在误区

认识存在误区也就是说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抚育间伐或者说森林培育的重要性,非常容易出现对林木过度采伐等等,这就造成了森林生态的不平衡,也影响了林木产业的经济效益。

1.2森林质量与结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