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分析
[摘要]国内医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路径上具有同向性、一致性。思政课教师在逐步实现生命教育从国家战略到教材体系的落实、推动生命教育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过程中取得不少成绩,但在实践教育的路径方面依然存在亟须突破的难题,需要理清思路、创新方法、集合多方力量、挖掘优势资源,促进医学生生命教育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发展,以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和生命品质。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医学生生命教育;对策
医学是直面生命的科学。医学院校的所有活动都是为“生命”服务的,只是源于学科专业的细化,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实际上,国内生命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则具有十分现实地意义。
一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
纵观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生命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密切地关系。生命教育蕴含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关注生命、服务生命、实现生命又体现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
(一)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价值遵循
医学生生命教育是“医乃仁术”理念的具体体现,旨在帮助医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维系生命、实现生命,是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死亡观、生命价值观的重要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医学生生命教育所提倡的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和生命价值观,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培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注重人的“身—心—灵”的多元发展。马克思主义生命理论也十分丰富,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关心人的生物属性的保全,还关心人的社会属性的健全,更关心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它从不否认生命的独特性,相反更强调生命的宝贵和不可逆性,强调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其本质是让教育回归真正的原点: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之幸福的生命与快乐的生活为本”这一价值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又完全吻合。
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策略浅谈
摘要:生物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课程,借助生物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产生生命意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生命的学科,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和探索生物的生长规律,借助对规律的探索加深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索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生物;生物教学
随着新课改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全面推进,生命教育也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过去的生物教师缺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并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生物是探索生命价值和规律的学科,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理解,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融入,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学生会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兴趣,这对于提升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生命教育的学习。学生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对生物学科的内容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记忆,使生物课程教学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这成为影响生物课程教学进度的主要因素。借助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教学现状,使学生借助学习加深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从而更加珍视生命,更好地生活下去。
二、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现状
生态视角下学生生命教育的作用
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使得我国在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与进步,各种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与基本素质。目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就是“各个学校以及各个年级,均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这是教育深化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加强生命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的一个最为本质性的东西,同时也是教育本真之所在。这主要的原因在于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同时它又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就是不断地在这种起点与目的之间进行发展的,同时教育正是由于这种起点与目的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有用之才[1-2]。可以说,生命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之作用,教育不仅能够改善在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本文着重以生态为视域,重点阐述了生态视域下的学生生命教育,旨在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生命教育提供参考。
一、生态视域下的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所谓生命教育,实际上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要重视生命、爱护生命、超越生命,要珍惜生命所具有的价值,通过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们的生存能力。可以说,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们重视生命整体过程的质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是对他们每一次的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当前,生命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了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关键,同时,在素质教育中也具有核心地位。之所以开展生命教育,主要是教学生用一种科学合理的态度,认真地审视生命所存在的意义,从而确保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快乐地成长。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先决因素,所以,只有充分地做好生命教育,学校其他的教育目标才会真正得以实现;只有充分地认识生命所具有的意义[3],生命的追求才会光芒四射,充满着色彩。当前,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全面地将生命教育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还要时刻注意他们的发展情况,加强重视他们生命全过程的质量,不断地教育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是生命教育具有的基本理念。另外,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对生命所具有的意义全面地了解;不仅要让学生们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重视、热爱他人的生命。
最近几年时间里,我国各级党和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越来越关注。因此出台了大量的关于青少年珍爱生命、重视生命方面的教育课程,主要目的就是注重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认识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的意识,以此有个良好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能力。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开展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此,当前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评价制度,充分地调动学校每位师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生命教育的行列之中。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明确实际需求,并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活动,从而增强他们对生命更高的认识度,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二、当前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的影响因素
由于当前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生理与心理方面会感到极大的不平衡。而这些情况由于没有及时地进行处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产生了脆弱的心理、行为失去了控制能力等不良现象。所以,教育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对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自然发展规律充分地认识,科学合理地理解生命的自然现象与意义。
生命哲学下高校生命教育研究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然而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大旗下,高校教育的工具理性被无限放大,教育理念出现异化。由此,生命教育内容不断边缘化、生命教育文化活动不断缺失。高校生命教育要从树立敬畏生命的教育理念着手,从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
[关键词]生命哲学;高校;生命教育
教育不是工具,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1]是对人生命本真存在方式的开启。建基于不同哲学理念下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笔者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高校生命教育如何走出工具理性奴役的阴影,引导当代大学生不仅寻求谋生技能,更要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哲学背景和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冲击传统的形而上学,反对自然科学和理性对人的自由的窒息,提升个人意志、情感的地位,欧洲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生命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狄尔泰、齐美尔和法国的柏格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且影响最大的是法国思想家柏格森。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是心灵的内在冲动,具有“流动性”的特质。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作为自我体验的“生命”,逻辑、概念、分析等理性手段无法也不可能理解其内在的深刻性,只有直觉、感悟才能体验生命的本真内涵。这种把情感当作人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和方法,肯定了生命的存在意义和创造价值,将哲学关注的向度由外在(物质世界)转向内在(精神世界),强调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意义,对生命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渊源于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生命教育,表达的是对人的生命本质和意义的探索。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娜•华特士首次倡导生命教育理念,引起了西方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发展的运动。”[2]20世纪90年代,这一现代教育理念进入我国台湾和香港教育界并逐步波及内地,形成一股新的教育思潮。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决策,显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诉求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长期以来,高校片面强调教育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使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异化为知识和技能,导致了价值取向的错位。
二、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唤醒生命本真状态的过程,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3]3但是,如前所述,时下的高等教育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工具理被无限放大,教育塑造人的功能被忽视。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教育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究
摘要: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出现了一些大学生自杀或残害他人等恶性事件,究其原因是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因此,构建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迫在眉睫。该文分别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心理疾病预防与生命危机干预体系、实践活动体系等方面,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组织和开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动。尽管如此,仍出现了一些诸如大学生自杀或残害他人的恶性事件,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建立一个服务于高校大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提出构建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建立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宣传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立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1转变课程教学理念。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局限性,注重于解决学生当下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体验生命的过程,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勇于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拓宽生命的宽度,实现生命的长远发展。在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服务于学生的生命存在,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要求教育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根本出发点,不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教育,是没有根基与活力的教育,是失去发展动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要实行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尊重生命、激发人的潜能[1]。
1.2构建合理的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当着眼于生命发展的贯彻与落实。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着眼于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补救,关注少数问题学生和现实问题,忽视了与全体学生生命长远发展相关的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以德育生命化的指导原则为引领,积极关注与贯彻好服务学生生命发展这个目标。具体而言,应当改变过去过于注重解决当下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模式,将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真正从大学生的生命诉求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生长远发展。1.3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只有学习上总感到不满足的老师,才能教出和他一样好学的学生[2]。身教重于言传,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与豁达态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作为学生最易效仿的榜样,应当对自我提出严格要求,用开朗、阳光、团结、友善等特质以及对生命的激情、热爱等态度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育者本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情,促使其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自身的涵养为学生的为人处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共6篇)
第一篇: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法
1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基本原则
1.1循序渐进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不是一蹴而成的,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学生所具有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就有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区别。教师不要只注重优等生的学习,而应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全体学生所存在的学习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生物教学计划,为每个学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为了达到目标进行努力。如此循序渐进,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平等性教学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参与式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在一旁为学生进行指导和提点,营造出平等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循循善诱,更正学生的错误,不以师者身份施压。平等教学会使生物教学走向实际需求,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2初中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危机管理论文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生命教育的内涵。简单而言,生命教育就是对生命意识的教育。既包括对自我生命也包括对他人生命的热爱和尊重。生命意识的形成是与敬畏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大学生而言,以生命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为主的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很少能换位思考,理解和包容他人,甚至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还有一种情况是属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子女在成长后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不畅通,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在六岁之前如果缺少父母的陪护,共情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和生命意识健全的完善。
2.学校教育的忽视。
家长、学校以及社会普遍重视成绩,忽视人的心理发展,对挫折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出现茫然、自暴自弃,或者迁怒他人和社会的应激反应。“教育的目中无人和生命的淡漠,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的乐趣和意义,还导致学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学校中的生命教育开展
生命是神圣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都应该珍惜这宝贵的生命,使生命更美好、更有意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优良道德传统,西方哲人也很早就注重对生命的精神追求。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当今教育的需要,生命教育日渐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重要的新生主题。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界定生命教育是一个很有难度也很有价值的问题。生命是人的本体,是人最本质的东西。 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生命是教育的载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对生命教育这个概念的理解上,由于文化与社会背景的不同,各国都有很大的出入,我国港台地区与内地也都没有达成共识。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界对生命教育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热火朝天,有关生命教育研究的论文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相继发表,生命教育研究的论著也开始问世。不同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理论观点。这就存在一个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问题。生命教育从产生到现在,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综合各家之言,目前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有以下几种认识:其一,从轻视生命的案例出发,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教导教育对象珍爱与尊重生命。刘环认为,生命教育是指“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的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1]。这是从生命教育的初始涵义中引申出来的。 其二,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强调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体会自我之社会生命,意识到人之生命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己与他、己与社会的关系。郑晓江等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丰富性,从而能够正确地体会生命的可贵,确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去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与意义,终则获得超越生命”[2]。 其三,从批判教育的过度工具理性化的立场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探索人文精神。这以刘济良、李晗为代表,他们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3]。程红艳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走向“类生命”[4]。 其四,从个体生命整个过程出发,强调对学生的生命进行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的教育。 这以许世平为代表,他认为:“生命教育指的是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5]其五,从生命实践的角度,强调生活化的生命教育,即在生活中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重视生活中的生命体验、生命照料,还包括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等情感的培养,通过实践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怀。这主要以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为代表。如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就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是生命,为何而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本质;另一个是生活,如何生活———寻求生活目标、追求丰盛人生[6]。 以上五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表述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强调生命教育要在个体生命自然、生理卫生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本文赞同这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目前我国教育的条件下,生命教育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抽象地去讲,而是应当更加强调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生命教育的内容是多重的,生命是教育的重心,生命可以同时是教育的内容、目的、对象和基础,整个教育活动都要围绕生命这个核心来开展,即在整个生命教育过程中生命是主角,教育是为生命服务的。这样,生命教育的内容至少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知识教育,即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生命,珍惜生命。其次是生存能力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有限性,提升生命质量,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再次是生活挫折教育,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应对心理、抗挫折能力,乐观面对人生。最后是生命价值教育,引导教育对象解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 总之,生命教育就是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进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识培养,使教育对象在掌握基本生命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感悟生命价值,探索人生的终极信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最终实现生命的辉煌。 二、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1.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的本质内容与目标是一致的、统一的。具体说,二者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即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二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总之,生命教育是从生命的角度拓展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生命教育的本质与核心,也是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p#分页标题#e# 2.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部分内容重叠和交叉,但二者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其教育的内容和特点,相互不可替代。 其一,教育的阶级特性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7]。由此可见,其阶级性比较突出,以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的。虽然生命教育在我国基本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两者的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并且生命教育在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等内容中也有一定的阶级性,但那不是其主流思想,其着重点在于达到整个生命体的全面均衡发展。 其二,教育内容的层面不同。生命教育的内容既有生理和心理层面的,也有社会与精神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强调社会和精神层面的内容。 其三,教育的角度不同。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审视的角度是以生命为基础的,它首先教育学生如何关注、珍爱和呵护生命,然后再去思考生命的本质、意义以及价值等社会性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关注生命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科学的人生观对待生命的有关问题。 其四,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生命教育注重情感教育与实际体验,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理论灌输与认识指导[8]。 三、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必要环节,两者也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1.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与措施,但就其内容而言,其侧重点在于解决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以及教育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一般技巧。生命教育是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的教育。它既包括生物与生理层面的内容,也包括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内容,还包括伦理与社会层面的内容。它是根本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整体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为此,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可以相互代替,只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使两者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培养与塑造人才的根本目标。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其一,培养目标不一样。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目标。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9]。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培养目标是培养受教育对象的健康人格。生命教育是一种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即生命教育不仅从心理方面培养教育对象的健康人格,还从生理上和伦理上解决个人与自身、他人、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最终达到教育对象人格健全的目的。 其二,教育理念和内涵不一样。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寻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其三,关注的主题不一样。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等。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宣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解决的可能。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视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四、关于开展生命教育的思考 生命教育正在当今世界尤其是华人世界迅速勃兴。在我国台湾,生命教育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甚至因此将2000年定为“生命教育年”。我国香港、澳门也相继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推进工作。而辽宁和上海,则在大陆各省区率先颁布了有关推行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如要在全国推行和加强生命教育,但在认识和实践上还需进一步深入思考。 1.正确认识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为什么要在学校中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何在?2004年,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送审稿)指出: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该《纲要》还具体规定了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不管是伤害他人生命还是自我结束年轻的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因此,生命教育要伴随学生成长,要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不仅是中小学生,大学生也要进行生命教育。近几年,逐年上升的大学生自杀现象、“马加爵”杀人事件、“泼熊事件”、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火灾学生不能自救事件等,反映了我国现实教育领域,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有意无意间对生命漠视或压抑的观念比较普遍地存在,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里开展生命教育已经刻不容缓。#p#分页标题#e# 2.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命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教育事业,尤其是开展生命教育事业的根本依据。 生命教育的提出、兴起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本是一项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事业。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的完美,给予生命独特的关怀是教育的意义。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质。”[10]可见,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学校人文教育的最高要求。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生命教育的基础是尊重生命,包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人生观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是贯穿于生活全方位的教育。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参与,需要协调生命教育内外部各要素关系,合理利用和配置教育资源,保护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实事求是,促进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正确理顺“三者”关系 生命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每一种教育的优势。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最好平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生硬的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受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时,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认为,“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构建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 比如学业和能力、贫困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11]。因此,生命教育实践必须理顺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共同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