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声乐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视角下声乐教学论文
一、国内研究述评
从文化的宏观角度对声乐教育教学的思考和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学术论文、专著及学术会议。经本人收集和整理,可供借鉴的论文有郭克俭《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文章从声乐背后的文化语境谈到我国的民族声乐应该在智慧地吸收西方科学声音技术的基础上发扬具备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声乐,而没有提到具体解决措施。张晓农《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声乐文化差异之比较》,文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从图腾意识、宗教观念、学者主体、审美传统、理论基础五个方面比较中西方声乐文化之差异,而笔者是从我国文化的视角谈到我国声乐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李泉《中国声乐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文章以声乐不是技术是文化这一声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线索,论证了专业技术与音乐文化相依相伴的关系,提出了声乐教育要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要从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基础理论建设做起。笔者则从沉淀声乐文化、提升综合素质、提倡创新氛围三方面谈到的解决对策。专著有郭建民著《声乐文化学》,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本声乐文化理论研究的专著,文化的视角则是贯穿《声乐文化学》研究的第一要素,本书具备宽泛的学术视野,主要涉及声乐文化理论概述。邢延青著《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研究》,作者运用边缘学科类比的研究方法,有比较地将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部分纳入对民族声乐的研究之中。学术会议则仅有辽宁师范大学于2005年9月举办的首届《全国高师音乐学院办学特色与声乐文化学学术研讨会》,王耀华先生、余笃刚教授、郭建民教授肯定了从大文化的角度审视声乐文化的积极作用。
二、文化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1.文化是声乐教学的底蕴和基础
一定时期的声乐艺术现象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联系紧密。从历史上看,“五四”运动时期,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其文化启蒙作用极大地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辐射到了我国的声乐教学领域,留美的黄自,留德的青主、赵元任等,这批留学回国的音乐志士,不再满足于填词的学堂乐歌或单旋律的歌曲创作,开始运用和声及作曲技法,并将中国文人的浪漫气质融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40年代末到新中国解放后,我国的声乐教育领域,开始思索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探索具备本民族声乐特点的声乐教学,采集和改编了大量优秀的民间歌曲,如丁善德的《玛依拉》、黎英海的《嘎俄丽泰》;根据民族音调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都是我国民族风格歌曲中的佳作,这些歌曲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在“”的特殊年代里,“样板戏”代替了歌唱艺术,衡量声乐艺术的标准不再是优美和抒情,“宽、厚、亮”是唯一的强制性的审美标准。这种违背科学的标准扼杀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人才,使我国刚刚有所成就的声乐艺术教育惨遭摧残,也使开始繁荣的民族声乐艺术事业落入深渊低谷。
2.文化与声乐作品
纵观我国古代史、近代史,一定时期的声乐知名作品无不是当时文化的综合体现。以《秦王破阵乐》为例,此作品反映的就是初唐时期,秦王李世民率军击败叛将刘武周使得唐朝政权转危为安后,人们在凯旋庆功时演唱的歌曲。《松花江上》,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使国内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军阀割据的局面暂告段落,国难当头,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抗日救亡的呼声响彻大地,《松花江上》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而《乡恋》则是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主张墨守成规”和“提倡解放思想”两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下,后者最终战胜了前者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文化视角中声乐教学论文
一、文化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1.文化是声乐教学的底蕴和基础
一定时期的声乐艺术现象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联系紧密。从历史上看,“五四”运动时期,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其文化启蒙作用极大地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辐射到了我国的声乐教学领域,留美的黄自,留德的青主、赵元任等,这批留学回国的音乐志士,不再满足于填词的学堂乐歌或单旋律的歌曲创作,开始运用和声及作曲技法,并将中国文人的浪漫气质融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40年代末到新中国解放后,我国的声乐教育领域,开始思索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探索具备本民族声乐特点的声乐教学,采集和改编了大量优秀的民间歌曲,如丁善德的《玛依拉》、黎英海的《嘎俄丽泰》;根据民族音调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都是我国民族风格歌曲中的佳作,这些歌曲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在“”的特殊年代里,“样板戏”代替了歌唱艺术,衡量声乐艺术的标准不再是优美和抒情,“宽、厚、亮”是唯一的强制性的审美标准。这种违背科学的标准扼杀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人才,使我国刚刚有所成就的声乐艺术教育惨遭摧残,也使开始繁荣的民族声乐艺术事业落入深渊低谷。
2.文化与声乐作品
纵观我国古代史、近代史,一定时期的声乐知名作品无不是当时文化的综合体现。以《秦王破阵乐》为例,此作品反映的就是初唐时期,秦王李世民率军击败叛将刘武周使得唐朝政权转危为安后,人们在凯旋庆功时演唱的歌曲。《松花江上》,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使国内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军阀割据的局面暂告段落,国难当头,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抗日救亡的呼声响彻大地,《松花江上》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而《乡恋》则是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主张墨守成规”和“提倡解放思想”两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下,后者最终战胜了前者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从文化角度审视我国声乐教学现状
1.文化整体环境浮躁、校园学习氛围淡薄
慕课教学模式的声乐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的形式在国内被很多初高中甚至是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和推广,对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对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慕课将声乐授课地点从课堂拉到现实中的任何角落,而且授课形式也从教师主导变成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优秀声乐教师的声乐课程可以传播更远,学生之间的沟通跨度更大。
关键词:慕课;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改革
引言
在“互联网+”的战略发展政策指导下,声乐教学也投入到创新发展的浪潮之中。慕课的教学模式可以提供任何时间地点的无限信息资源,声乐教学也从原生地流通到世界各地。但是互联网的教育对于声乐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平衡网络和现实教学之间的差距,发挥两者的最大优势形成缺陷的互补。本文从慕课教学背景下的声乐教学的改变开始分析,从教学模式、应用领域和优势三个方面分析当下声乐教学的现状;其次,以“互联网+”背景下手机APP和微信为载体,说明慕课教学模式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最后,针对现有慕课使用情况和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策略,让慕课的教学模式更加方便声乐教学。
一、慕课教学模式下声乐教学分析
1、慕课背景下声乐教学的主要方式
网络教育近些年一直被教育部大力引进,当前我国许多的机构甚至是师范院校都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学习网站。据笔者所知,中央音乐学院的远程教育就是以网络学校的形式展开,教师在网络上利用课件上课、答疑、考试等,慕课受到了不少学生和音乐教育家的喜爱。专业的音乐家、声乐家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和范唱都是权威性和可靠性的,在传统教育中,名师只能在面对面有限的空间里面给现场的同学讲授,时间和地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对于声乐爱好者来说很可惜。而如今慕课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上课地点和时间没有规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观看大量国内外知名声乐家、歌唱家的讲解和演唱视频,吸取不同声乐家身上的优秀风格,跟着名师学习发声技巧和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也能调动学习兴趣[1]。此外,慕课结束之后,可以去相关的音乐论坛,比如:古典音乐网、背景音乐教育网、中国艺术教育网等,和世界各地的爱好声乐的同学、老师讨论学习经验、困惑等。
从美声的产生谈声乐研究前景
作者:冉学琼 张群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努力,意大利美声唱法与它的艺术学派在意大利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了。歌剧诞生以后,人们在最初的歌剧中,着重“在继承前人演唱意大利‘牧歌’的基础上,研究怎样在歌剧中把旋律唱得连贯而富有感情、节奏更富于表现力,怎样把声音唱得更美,以适应歌剧内容表达的需要”[1](P42)。如在歌剧的演唱中,用一种有充足的呼吸支持、较丰满明亮的共鸣、清晰吐字的声音来演唱宣叙调,以一种改进共鸣效果而加强了音量的单人独唱来代替多人合唱等。从此,独唱逐渐取代以前复调音乐中的大家一起唱,一种以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歌唱声音应运而生。到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这种歌唱已初步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声音训练体系,并逐渐地发展成为一个声乐流派———“美声学派”,其歌唱方法被后人称为美声唱法,其歌唱风格亦被后人称为Belcanto。
十七八世纪声乐研究的经验主义摸索时期
歌剧诞生以后,由于歌剧创作与演出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歌唱理论和教授歌唱方法的学校、团体、机构应运而生,如当时的波伦亚、罗马、米兰、威尼斯、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城市都相继出现了歌唱学校,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歌唱家和声乐教师。卡契尼及佛罗伦萨“同志会”的成员是歌剧处女地的拓荒者,他们在酝酿歌剧的同时创造了美声唱法这一新的歌唱方法,这种新的唱法继承和发展了以前世俗歌曲和宗教歌曲唱法中所有接近于科学、趋向于完美的部分,提炼了以往声乐演唱中的有益经验。其中卡契尼是美声唱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对这一唱法的形成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卡契尼在其著作《新音乐》中,从歌唱的起音(硬起音和软起音)、音准、音色、呼吸、元音练习、花腔演唱等方面对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法作了具体说明归纳。卡契尼首次强调声乐专业必须传授“科学知识”,但那时的科学知识毕竟有限,声乐教学与研究主要沿用经验主义的方法。
17世纪初,以卡契尼为代表倡导的美声唱法,从佛罗伦萨起源,很快发展到意大利全境,经过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试验型和经验型后,逐步上升到了声乐理论的高度。在将近一百年中,出现了皮埃尔•弗朗切斯科•托西(1653—1732年)、弗朗切斯科•安东尼奥•玛米利亚诺•皮斯托基(1659—1726年)、安东尼奥•贝尔那基(1685—1756年)、尼科拉安•安东尼奥•波尔波拉(1686—1768年)、加姆巴梯斯塔•曼契尼(1714—1800年)等著名声乐教育家与声乐理论家,他们为十七八世纪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托西是意大利美声唱法波隆尼亚学派影响比较大的阉人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1727年他出版的《关于华彩歌唱的一些意见》一书是当时极其重要、最具权威的美声唱法经典著作,也是欧洲最早论及歌唱法的专著,享有美声唱法“第一颗宝石”的盛誉。在书中,托西对卡契尼的歌唱原则和训练方法作了精炼总结并予以详尽发挥。托西的声乐训练除了丰富和细化卡契尼的方法外,对颤音、花腔乐句和宣叙调的演唱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法。此书是一本反映17世纪和18世纪歌唱实践的重要文献,对人们了解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与演唱实践具有极高的价值。皮斯托基是意大利美声唱法波洛尼亚学派的一位杰出阉人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1705年,他在其家乡波洛尼亚建立了著名的波洛尼亚歌唱学校。皮斯托基是托西歌唱理论的实践者,他极力倡导具有器乐性效果的歌唱技巧,在声乐器乐化方面比托西走得更远。他的学生因此蜚声歌坛,最出色的是贝尔那基。贝尔那基于1730年起在意大利从事声乐教学,他继承了皮斯托基的歌唱理论,并发明了“快速花腔唱法”。
波尔波拉是18世纪那不勒斯学派最伟大的音乐家、声乐教育家。1712年,他在那不勒斯创办了一所歌唱学校。波尔波拉继承了托西声乐演唱思想,强调情感在演唱时的作用,重视对宣叙调的研究和训练,注重声音的柔韧性和对气息的控制。他发明的《单页练声曲》在声乐史上起过巨大作用,培养出了像卡法莱利这样伟大的歌唱家,其练声曲被好几代声乐教育家所采用。曼契尼是18世纪意大利一位杰出的阉人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他是波洛尼亚学派贝尔那基的学生。1774年他在维也纳出版了《关于花腔歌唱艺术的意见和实践体会》一书,这是18世纪继托西《关于华彩歌唱的一些意见》后在声乐专著中第二部卓越的著作。该书中,曼契尼继承了托西和波尔波拉的声乐演唱与教育思想,并根据新的歌唱实践和当时声乐教育的新情况,较为完整地总结归纳了美声唱法的新经验,是现今研究花腔唱法统治时期的重要指南。该书出版以后的一百多年间,曼契尼的经验和意见被广泛采用,使曼契尼和他的这部著作成为声乐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音乐欣赏课教育方式革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高校要“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普通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对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等都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工作也需按照这一要求狠抓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一、拓展思路,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改革 普通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已有30年的历史,可是现在许多学校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介绍音乐历史、背景、体裁以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这一层面上。从学生的角度看,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传授的知识基本可以在网上找到,并且可以聆听或观看音乐作品的演奏和演出;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仅仅涉猎音乐的历史、音乐的体裁还不能解决学生“听不懂”古典音乐的困惑,这使得传统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学生音乐知识结构、提高鉴赏能力,是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改革的重要任务。引入中西音乐比较学,科学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现代大学生中许多人“听不懂”西方古典音乐,除了对音乐语言及其表现形式等知识较为匮乏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西音乐差异的背景知之甚少。由于地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在认知事物、感悟本质、展现事物以及审美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而音乐是体现人们思想认识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在音乐的表现上也会有所不同。将中西音乐比较学引入课堂教学,是开启大学生欣赏音乐大门的一把重要的钥匙。音乐比较学首先是从哲学层面———音乐美学方面讲述中西音乐观、音乐与人类文化学的意义,音乐的审美特征、创作原则、音乐教育方式和作用等,其次是讲述中西音乐在乐音处理方式、结构特点以及音乐表现技术等方面的迥异,包括乐器与其演奏法的比较、乐律音阶的比较、作曲技法的比较、声乐技术与语言发音关系的比较等。通过视听不同音乐作品以及教师的视奏,使学生通过比较体会不同音阶带来的不一样的音乐感受。实践证明,单一按音乐历史发展脉络或音乐体裁的方式讲授音乐欣赏课都有其局限性。因为音乐体裁的发展和音乐风格的演变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整合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一是采用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介绍西方古典音乐,用大线条介绍音乐风格产生的年代,背景、体裁和伟大的作曲家。二是遴选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作品进行视听分析并对音乐体裁结构框架进行解读。三是通过穿插介绍中西音乐的差异并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解析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西方古典音乐,为他们今后学会品鉴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时数有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应充分发挥网络在促进教学工作的作用,建立音乐课程网站就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一是网站不仅要有课程安排,还应有每一章节重要详细的史料内容和视听音乐作品要求,学生可在课前预习,浏览音乐历史概况,视听重要的音乐片段,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地完成提纲挈领式的框架讲述。由于学生课前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弹奏、分析并比较相关知识点时学生才会有兴趣,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二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完成整个课程所涉及音乐作品的声频和视频的筛选工作。音乐作品可分为必听和泛听两部分。必听的重要作品是了解不同时期音乐发展脉络和音乐风格的骨架,泛听作品主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把每一个时期著名作曲家不同的音乐演奏版本包括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作品进行剪辑放到网上,为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进行音乐比较分析研究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欣赏专业能力 任何一种音乐体裁的变化都离不开音乐语言的支持,但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乏味又不易掌握的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形式解析音乐语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互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当一部音乐作品奏响时,一般总有几个音乐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音乐作品中显得非常突出而具有个性,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抓住这些具有个性的音乐要素就基本掌握了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把节奏、节拍的教学与合唱指挥的手势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的互动教学模式就是音乐语言训练的最好形式之一。采用指挥的手势语言训练学生的节奏节拍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体会不同节拍音乐律动的强弱变化,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连音、断音和保持音的手势语言和音乐表情记号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互动教学模式使枯燥乏味的音乐语言变得鲜活而生动,指挥语言的融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学生们打开了欣赏音乐的另一扇窗口,可以了解指挥的手势语言,读懂指挥家诠释音乐的方法。采用类比教学法,深化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和认识。采用类比的方法并借鉴美术直观的色彩解析音乐语言抽象的概念,对学生理解音乐语言有辅助性帮助。三个音按三度叠置同时发响就是“和声”,它是音乐语言中最复杂、最抽象的一种音乐形式。不仅可以构成旋律的纵向结构同时也可以创造丰富的音乐色彩,每一个和声奏响以后都有自己的色彩倾向。和声使音乐有了像绘画一样的颜色,大面积的不同和声的集合确足以创造一种情调和一种氛围。调式和调性在美术的调色盘中也有颜色,大调式亮而辉煌;小调式伤感而暗淡,相对于和声的色彩,大调式和小调式的色彩是大面积的。一种调式不仅可以霸气的大面积掌控音乐的气质,同时也可以通过短暂的游离(离调)改变大的背景音乐氛围而转向相反的情感色彩,这种短暂的游离使音乐的色彩变化多端。区别调式和调性的色彩也是学习和理解音乐语言重要的内容。调性是指主音高度的变化,当一段音乐从一个调性向另一个调性转变时,它往往以持续不断地拉升调性主音高度为常态,因此,在音乐流动的过程中调性的色彩基调是不变的,改变的是色彩的浓度。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倾听典型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色彩氛围,并通过学生演唱具体的音乐作品体会调式、调性的色彩变换。采用分析、听辨、创写的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力。加强音乐欣赏课程中解析音乐基本语言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音乐作品之所以好听,是因为旋律感人,旋律之所以动听在于各种旋律音程之间的微妙变化。解析旋律音程的关系,辨别和声音程的和谐度,为一段歌曲编配二部合唱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真正体味音乐的奥妙和趣味性。课堂上教师首先在钢琴上解析旋律音程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纯四度、纯五度、纯八度是最和谐的音程关系,大小三六度是不完全和谐的音响效果等。二是听辨这些和声音程的音响效果,记住哪些音程关系是非常干净、清纯好听的音色,哪些是不好听刺耳的音效,这些听辨音乐训练可以为学生日后创写二部合唱或演唱四个声部的和声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教师讲解编配二部合唱的要领。选择一首旋律优美的艺术歌曲请学生为其编配二部合唱。分析、听辨、创写编配音乐作品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深入到音乐的内部,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p#分页标题#e# 三、改革考试制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也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时代需求,适当进行考试制度的革新。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生动活泼学习的激励机制。过去音乐欣赏课的考核一般采用的是闭卷或开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或是出音乐论述题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或是结合音乐基础知识分析某个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这种被动式的考核方式,已不完全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改革传统的音乐考核形式,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以及其它各种资源,请学生制作PPT短片,在课堂上分组讲演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内容分享学习体会,讲演结束后每组还可推荐几名最好的学生在全班演讲,让全体同学来分享他们的智慧。实践证明,这种开放式考核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演讲的形式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建立完善音乐教育网站,为学生搭建继续学习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兴趣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就是加强交流,分享学习音乐的体会。网络是现代社会人们了解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有利于音乐知识的普及和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提高。音乐教学网站中除应有的教学模块外,还应增加学生交流互动区。近年来,通过学生演讲考核研究发现,他们不仅欣赏音乐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也呈多元化的态势。如电影音乐、动漫音乐、音乐剧、游戏音乐等类型最为学生所喜爱。按音乐类型分类设置板块专属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音乐软件放在上面,可以让更多的人轻松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分享他们的智慧,补充音乐的需求。
民族音乐教育分析(4篇)
第一篇: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摘要:
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民族音乐形式可以变化,但是民族音乐文化却永不变,因此需要在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对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的概念进行区分,其次对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缺失分析,并提出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式。
关键词:
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0前言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密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在音乐教育中逐步渗透。但是,在社会文化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受到严重的影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音乐教育重技轻论,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冲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