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产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1充分认识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走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资深人员,与优秀员工、企业老板、企业管理人员对话、访谈,与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聊天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很纠结。说到招工,用人单位总是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对于新毕业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员工专业技能差,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是职业意识不强,责任心比较差,比较难管理,不能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一般喜欢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员工;而对于毕业生而言,抱怨比较多的问题是:工作难找,工作环境不理想,薪酬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等。从上面调查情况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方面与企业用人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与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共同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认为目前开设的实训课程多以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为主,缺乏包括职业行为习惯在内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的训导和养成,根据目前学校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在就业后的企业培训或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而企业培训往往是不及时的、不系统的、不确定的、被动的,会造成新员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先天不足。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向职场前就能够对职业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在就业之前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无疑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企业要求,实现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在帮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优秀职业人,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强关于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切实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留得下、站得稳、长得壮”。
2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我院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教研室充分发动实训中心的教育教学科研力量,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以“贯穿于机械加工实训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课题的专项研究,尝试把企业文化引入实训教学。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方密切合作不断开发与完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现已经成为机械加工实训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平台和抓手。
2.1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调查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确定该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内容:安全生产要求及法律法规;工矿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企业基本工作程序与步骤;与机械制造业相关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操作规范。企业对员工职业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遵纪守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接受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走入职场,就要遵守职场规则。遵守职场规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的要求,而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也就是说,是职业的需求。通过多年对员工考勤结果的总结,擅自迟到、早退、旷工的现象多发生在工龄三年以下的新员工中,而试用后不能正式上岗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2)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员工可能有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愿望,但实际工作中往往结果不佳,追其原因是不知该做什么、如何做;(3)分析、总结和创新。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和创新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养成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改革创的基础。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每个企业都希望留用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的员工;(4)团结合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他人、与他人愉快合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员工,往往更能得到认同;(5)工作程序步骤清晰,工作场地整洁条理。这样的员工看上去一般会给人以工作能力上的信任感。
2.2建立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财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会计人才培养既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应用技能和上岗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但同时也对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联合实训;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
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我国职业教育界一直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高职会计专业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具有企业会计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进行了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联合实训教学改革。
一、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已经全面普及,既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又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技能成为了对会计人员上岗的必然要求,但在目前的学校会计教学中,较多进行的是单独的手工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训练,较少将二者联合起来进行实训。这种相互独立的实训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见,或认为只要熟练掌握手工账务处理方法就行,电算化知识进行简单培训就可上岗;或认为已经全面采用计算机处理,传统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已无学习必要。通过财务会计和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中充分体会并认识到对于会计岗位来讲,两门课程是同等重要的,缺了哪一个都不能很好满足岗位要求,做不好会计工作。开展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二者一体化实训教学很有必要。财务会计和电算化虽然在处理对象、方法与要求有一致的地方,但在数据处理的起点、记账规则、存储介质、内部控制方式、操作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要实现使学生充分有效地体验与掌握二者在会计业务处理、操作技能及要求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只有将两门课程的实训教学联合进行才能达到。这是因为,单科实训教学一般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难以与职业岗位对接。开展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既可以训练学生运用财务软件综合处理企业会计业务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手工会计处理与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异同,为他们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开展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二者一体化实训教学也是可行的。第一,手工与电算化账务处理的对象是完全相同的,处理要求上均遵循同样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第二,处理流程上虽不完全相同,但大体是一致的。
物流管理生产实训基地建设
摘要: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建立健全“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实现在校内基地内能够有效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企业实践锻炼、创新创业能力锻炼的培养相融合。专业教学中心成立实体公司,引入各类生产企业入驻校园实训基地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校内实训室按真实环境建设;在课程体系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全程全真”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全程全真”;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实现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充分发挥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在教学实践、科研开发中的作用,与四川安吉物流集团等企业联合开展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健全“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与五粮液集团下属四川安吉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校企共同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心。在省市物流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参与下,努力探索物流管理专业校企行“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建设运行机制。物流专业教学中心下成立教学中心管理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专业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提出建设方案,做好校内各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规划工作,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以及协调企业、学校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运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使之成为协调、指导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教学的组织机构。同时,教学中心在两委指导下,建立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教学团队互兼互聘机制、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培训与社会服务合作机制,制定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辅导教师管理制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办法》、《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办法》等配套规章制度,实现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二、“全程全真”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摘要:目前,全国上下,高职院校对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与人才链衔接、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都十分重视。企业、学校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在立足学校特色基础上,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探讨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思路,对如何发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特点,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市场营销
一、背景概述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2019年7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1]。同时,全国各地区政府要深化产教融合,在本地区发展中,将教育、人才、产业等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有机衔接和促动,以此推动本地区的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侧结构相融合,将产业转型升级到产业创新发展的轨道上来。所以,为了能够振兴地区发展,培养新型人才,就需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从而一面拉动经济增长,一面促进人才发展。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征,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产教协同育人的同时,强化校企合作的服务能力。尤其是自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更多产业需要新兴产业的支持与推动,而企业自身寻求理论支持的能力有限,所以,更需要高职院校能够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将技术知识与能力知识进行转化。根据市场营销的新发展模式,通过校企通力合作,将新营销模式与数字营销理论融入到企业发展和教学中来。利用学院能研究、能分析、能推广的优势,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把数据发展思路对接到产业进程中来,对生产企业在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经营、销售服务、运输物流等各环节产业链运作,都能起到巨大的作用[2]。
二、目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论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起步较晚,目前没有形成权威理论成果,所以,仍然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总结目前研究内容共有三方面:一是目前涉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概念就等同于“校企合作”;二是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扮演设计范围很广,欧美日等国家,在这方面表现较突出;三是在此问题中,关于强化政府推动企业与学校两个主体结合的研究比较多。其实,目前大部分理论仍然坚持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是多元利益共同者协同控制的。尽管不同利益的相关者在合作中都有各自的诉求点,但是都是共同体现在高职教育培养中的[3]。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现实中,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仍停留在比较初浅的层次。比如,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多年,企业方为学校提供学生的实习实训岗位,同时,高校为企业储备相应人才。然而,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仍然是以自身需求为主,并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协同育人理念,也没有从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因而所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往往未能基于行业现状,以致发生了偏离。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比较看重利益,对于很多重要的真实岗位,在实训实习过程中校方师生也都没有涉及过,所以很难感受到行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因此,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出现一些偏离。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管理就是寻求彼此合作中的契合点,将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度设计与安排真正地加以融合。而且,目前全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深化产教融合,拉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都做出了积极响应,促进了企业、学院以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立足学校特色,推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设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产教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4]。
三、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意义
翻转课堂在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实训教学
【摘要】以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实训课为例,介绍该课程的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微课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究与思考,以期为“中药制剂检验技术”课程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微课;翻转课堂
中药制剂检验技术作为研究中药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在中药饮片生产与加工、中药制剂生产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领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专业技术,也是全面控制中药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1]。“中药制剂检验”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相应的药品质量标准,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和方法,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原料、中间体及成品)进行的质量检测,全面保证中药制剂质量的课程,具备了学科综合性显著及实操技能强的特点[2]。该课程在学生掌握“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和实训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讲授中药分析的特点、分析方法、应用以及质量标准的制定。中药制剂检验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中药及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中药制剂检验实训课是“中药制剂检验”课程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熟悉掌握药典的基本组成与正确使用,中药质量分析的基本工作程序和实训技能,能够熟悉掌握常用中药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该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我国中药质量分析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并反映新方法、新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中药质量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中药制剂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掌握这门课程,引入中药质量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能够巩固学生的中药学专业思想和对医药事业的热爱。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药企行业中的技能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和高等医药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药企、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医院药剂科、医药研究所等输送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高端型、技能型、专业型人才。
1中药制剂检验实训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传统中药制剂检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1实训条件本身有限
高职院校一般受实训场地、仪器设备、经费等条件限制,给实训教学方式带来了局限性。特别是定性、定量分析的大型精密仪器价格昂贵,数量匮乏,体积庞大,更新换代速度快,对场地要求较高,学生一对一的操作机会少,难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中药制剂检验课程难度大、实训项目多、涵盖范围广,本身对学生操作技能要求高,课时少、时间短,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利用实训课来全面掌握实操技能难度较大、效果不佳。
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系统化研究
摘要:
针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情况,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传统实训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对系统化综合实训的实训内容和实训实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系统化的综合实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技能,且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系统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下简称“模具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模具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技术人员水平普遍参差不齐,且总体素质也不高[1]。这说明,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综合能力上跟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所学知识过于片段化,“技能单一,专业潜力不足”[2]。为此,针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
在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我校实际的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选取了一套简单的垫片冷冲裁模具的设计和加工作为实训内容。所谓系统化综合实训,即是将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到一副模具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实训过程之中。因此,在系统化综合实训流程的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工作任务的完整性。首先,在完成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后,教师提出此套垫片冷冲压模具的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套模具的生产加工和装配。显然,实训内容仍贯穿了几门模具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比如垫片模具的设计任务体现了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还能够将AutoCAD、UG三维造型设计等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纳入其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学生所学到的普通机床及其切削加工知识则能应用于模具零件的加工;若采用数控机床加工,实训还可与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内容相联系;凸凹模的加工则需使用特种加工课程的知识;模具钳工工艺学理论知识则能指导模具的装配与试模。由此可见,在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上,整个实训涵盖了整套模具的设计、模具各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实训的实施流程也贴合实际生产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认识整个工作过程,并使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较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仅获得单一的技能,而是模具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了提高。
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管理论文
一、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含义及意义
这里所说的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培养旅游专业高职人才的学校与社会中旅游企业相互合作,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既能通过在实训基地对旅游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又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地方。而旅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管理机制的设计,主要包括了生产实训的人、物、资金等因素,还有影响这些因素在旅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营中发挥作用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的旅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已经变成了各所培养高职人才的院校内部的简单实训,没有了本身的意义。学生需要一个平台进行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重点为进入社会,为社会创造利益做准备。而建设一个有效的运营机制是保障实训基地教学与生产同时发挥效用的必要条件。
二、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学校老师实践指导能力不够;旅游企业与学校合作无动力;实训基地设施不够完善;实训基地的生产与教学之间存在矛盾等。本文将就其中两点进行一下重点分析。
(一)实训基地设施的管理与维护
实训基地的设施是重点,因为这些设施既要为学生的实习服务,又要为生产服务,因此对于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不能与单纯的生产设施相一致。现在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实训设施的责任权问题。很多实训基地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设施管理组织和机制。因此基地设施损耗率大,从而造成了运营资金的加大。
(二)实训基地的生产与教学存在矛盾
高校发酵工程技术探讨
1实验室队伍和实验平台的建设
在高等学校,实验队伍一般是指负责实验技术的人员,其工作包括实验的前期准备、实验相关仪器设备的培训与维护、实验室管理等。当然,随着我们国家高等学校的发展,实验队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职责需重新定位,实验队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必须参与日常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实训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才能相得益彰。高校发酵工程技术综合实训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学专业老师与实验队伍配合默契,互相尊重,既分工又合作,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发酵综合技能。高校发酵工程技术综合实训突出的是接近实际生产,为此,高校要配套专项经费用于实验仪器设备采购及后期维护、实验队伍技能培训、实验耗材支出等,使实验配套尽量达到发酵实训要求。目前高校实验室改革已由课程实验室组建成为综合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高校可统一协调,建立一个满足发酵专业教学综合需要的公共性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化,会让教学更加方便,对于学生,不同实验可以在同一实验中心完成,利于节省时间,方便交流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2实验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安全教育
高校发酵综合实训是模拟企业发酵车间的生产过程而开展的综合性实验,实验理论教学包括种子的制备、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种子质量控制、接种、发酵中间分析及代谢调控及产物分离纯化等内容,教学工作量大,难度高。为此,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购买高仿真模具进行形象教学,或者开展计算机虚拟仿真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发酵相关仪器设备及整个发酵工艺特点;此外,可请仪器厂商或发酵企业的工程师开展公益性技术讲座与座谈,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仪器设备的理解往往最深入,其讲解更加实用且易懂。当然,由于发酵实训涉及到蒸汽和压力容器,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在教学时应把安全教育摆在第一位。应确实做到保证每位学生熟悉实验平台及周边环境,比如水阀、电阀、消防设施及出口位置,对学生进行消防培训,至少要求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对可能存在危险的实验,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好防护措施,如穿实验服,戴防护眼镜、橡胶手套等;实验进行时,应要求学生密切注意实验进展,不准随意离开岗位;对一些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要有紧急预案,对一些常见的中毒情况应掌握急救措施。
3生产实训
3.1岗位设置和管理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模拟发酵企业车间的管理框架结构,设置车间主任、各工艺班长、普通操作工三种岗位,分别有教师和学生担任相应的职务,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生产实训的工作。教师任车间主任,组织实验平台生产实训工作,布置各项实验任务;学生骨干任工艺班长,完成主任布置的任务,抓好班组的生产管理,督查发酵工艺指标的执行情况,按要求做好交接班工作;普通学生为操作工,负责具体的实验操作,及时准确的填写岗位原始操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