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产管理课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改革
摘要: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其重要的职业技能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符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职业能力;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产品的竞争力不高。主要原因不是电子产品的研发水平不高,而是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一线的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存在着不足,因此《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十分重要[1,2]。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精神,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强调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3,4]。我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组结合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课程性质
运营管理课程实践创新研究
【摘要】“运营管理”是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必须改变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内容,引入企业真实的环境,才能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文中分析了“运营管理”课程的性质特点,指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理论、轻实践;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缺乏激励政策;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并指出了该课程实践教学部分所存在的不足。仿真模拟是将企业实际环境中复杂多变的变量简化,然后把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通过这些变化来仿真企业的内外环境,模拟运行并预测企业可能的结果以及竞争对手的反应,并积极探索出企业的对策。通过仿真经营,能够提升学生分析环境、制定战略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运营管理;实践教学;仿真模拟;实践创新研究
“运营管理”是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强调实践性的课程,必须改变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内容,引入企业真实的环境,才能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建设真实的企业环境,需要大量的资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当前的许多高校难以做到。本文基于仿真模拟技术,探讨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以期能够对接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要求。
1“运营管理”课程的性质
“运营”是指将投入变换为产出的活动过程,运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一个企业内的各项活动中,运营活动是其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和获取利润的主要环节,运营管理绩效的好坏对于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营管理”的前身是“生产管理”,它是管理学中一门传统的经典的课程,主要研究制造业中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随着金融、贸易、技术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生产管理的研究对象已突破了传统的对象范畴,扩大到了各种非制造业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提供系统的设计上去。它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运营管理”课程的内容包括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改进过程的管理。设计包括研发、选址、设施布置等。运行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作业计划、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等内容。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和改进包括人员的培训、设备和设施的维护以及生产系统的改善,以保障生产运作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销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了解运营职能如何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做贡献,还要了解企业为了创造竞争优势正在通过运营管理做什么,并且要掌握通过实际可以运营的一系列方法和工具在市场上创造竞争优势。
2“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2.1“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职院校教学中也逐渐引入了信息资源和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授课,以此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以生产作业管理这门课程为例,分析如何结合新的互联网技术,来优化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教学方法;优化
生产作业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内容,生产作业管理主要是通过利用企业的资源合理组织企业的生产以便符合客户订单需求。中职院校的生产作业管理课程就是为了培养能够服务于企业的这一类人才。此前的生产作业管理主要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进行单纯的上课授课。在这种教课模式下,学生们很难真正感受到在企业使用这门课程知识的真正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不好。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笔者单位也在尝试改进生产作用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互动性和实践性。
一、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介绍
生产作业管理是中职院校的工商管理方面的一个主要课程。这门课主要向中职生们介绍当前公司的主要生产运作原理、使用的手段等,使其对这一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环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公司生产部门的具体工作步骤、生产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库存的管理、物品的采购等。为此,进行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授课,能够让中职生在授课中不仅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更具备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能力。课程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三点。第一,整个课程的授课完成后,需要中职生能够在掌握之前生产作业的原理基础上,对最新的一些管理方法形成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能够熟练掌握MRP、MRPII、ERP等相关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路程,并能够使用模型来计算企业的物流需求量和生产计划等。第二,在实训环节中,中职生应能够结合理论课程中学习到的生产作业管理知识,有效解决一些公司生产运作过程中比如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库存管理、项目计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能够给出一个较好的生产作业管理方案。第三,当前生产作业管理面临着系统化、互联网化的发展,也对学生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让学生们能够顺利求职,进入岗位工作,授课过程中还应加入对生产作业管理系统方面的学习与了解。学生能够对当前比较主流的一些生产作业管理系统有一定的认识,能够了解系统原理和操作流程,以便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二、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改革下生产运营管理论文
一、当前《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错位
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首先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正是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每年大量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涌入市场,人才市场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求职难及专业对口就业率低”和“企业难招到合适的人才”两种声音并存。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工商企业高层从业人员必须经历基层的管理工作职业生涯,而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均着眼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加之各高校生源质量差异明显,现实中部分地方性高校毕业生难以成为高级专门人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就是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因此,各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应根据自身师资和生源情况,差异性地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总体上,各地方性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2.教学内容的理论化、制造业化倾向明显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造成各高校在《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出现偏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为“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首重的就是管理思维,而不是具体的管理技巧。加之,当前大部分生产运营管理的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均以理论阐述为主,设计性、实践性内容少有涉及,即使有部分案例思考题,也是偏重于理论思考,缺乏实践检验。以目前在各高校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广泛使用的由陈荣秋、马士华主编的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为例,该书被公认为我国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的示范教材。该教材在每章附有大量的思考题和案例思考题,便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但除在第七章“生产计划”、第十一章“制造业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和第十二章“服务业的作业计划”等章节有设计性、操作性的内容外,全书其他部分还是以理论阐述为主,对于生产服务设施选址、布置、工作流程设计等实操性很强的内容都缺乏设计性内容的安排,即使有涉及,也是蜻蜓点水,使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另外,由于《生产运营管理》脱胎于《生产管理》,而生产管理的重点就是加工装配业的车间管理,自然造成传统的生产管理内容聚焦于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虽然随着服务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兴起,生产运营管理开始涉及服务业的运营管理,但惯性使然,生产运营管理教材中的服务业运营管理的比重依然较低。同样以上述教材为例,全书四篇18章,虽然大部分章节涉及到服务业的运营管理,但在服务业运营管理的独特技术、方法上均缺乏介绍,且全书仅第十二章“服务业的作业计划”单独对服务业的运营管理进行了介绍。综上所述,当前生产运营管理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理论化、制造业化的倾向明显。
3.教学内容与衍生课程的重叠性高
随着生产运营管理的不断发展,《生产运营管理》的研究行业从传统的制造业发展到服务业,管理范围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内容从单纯的工作设计和生产计划的制定与控制延伸至生产运营战略的制定。并在此基础上,《生产运营管理》衍生出多门课程,如《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项目管理》、《ERP》等。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现有各种生产运营管理的教材均包括了各种衍生课程的内容,这就导致《生产运营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衍生课程产生重叠,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取舍上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对这些重叠内容不进行教学,则显得内容体系不完整;如若教学,则会降低学生对后续衍生课程的兴趣。
职业学院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愈来愈突出,探索《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成本会计教学效果日显急迫。文中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师资力量、校内教学资源的优缺点,提出具有相应可行性的对策,对促进成本会计教学质量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职业学院;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一、成本会计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把握住了企业的生命。成本核算对于企业来说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企业成本核算能够较为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成本的成本变动以及成本管理水平。此外,成本会计及时反映的特性也决定了它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出谋划策。特别是在现在市场经济信息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成本会计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想要生存并且做大做强,成本控制就成为了关键的一步。企业需要通过成本管理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改进生产方式以及提高利润等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成本会计至关重要。
二、职业学院成本会计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高职学院学生的主动性较差,求知欲较低,所以成本会计课程并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在课后并没有及时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学生自身没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高职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没有企业经验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他们在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上不能深入理解书本上的意思,不能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无法对教师传授的质量进行评判,也无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质疑。知识接受式学习成为了他们的学习方式。而在成本会计课程下,学生在课堂上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能浅浅了解课本所讲,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其学生所学习的内容都是与实际脱轨,并不能与现实进行很好对接。所以成本会计课程中,学生只成为知识的吸收者,但并不能成为知识的有效运用者。在成本会计课堂上学生的作用弱化,提不出自己的见解也少有疑问,并不能深入学习好成本会计课程,而且知识的交流沟通和运用也无法实现。在学生“学”这个大环节上就开始掉链子,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掌握的程度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船舶与海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探究
摘要:
“船舶与海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采用“项目-任务”式的课程设计模式,通过2年的试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在课程设计中采用的方法和理念以及取得的经验对于同类院校以及理论课增加实训环节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船舶与海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0前言
如何提高船舶与海洋工程建造效率,追求企业生产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巨大经济效益的推动下,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吸引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为了适应船舶和海洋工程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以及后备人才,结合船舶和海洋工程项目在管理上的实践,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开设了“修造船项目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项目管理”课程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开设尚不普遍,同时没有成熟完善的可以推广借鉴的课程体系。笔者与项目组对于“修造船项目管理”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2年的试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获得的经验对于同类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项目管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医药企业管理课程改革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医药企业管理课程改革已成必然。本文基于淮南联合大学化工系历届就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课程内容以“岗位”为中心进行模块设计,分别为生产模块、质量模块、研发模块、营销模块、物流模块和安全模块。不同的模块的学习内容,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并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这种以岗位需求为方向的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医药;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0引言
制药工业的发展影响着制药企业对高校药学类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从淮南联合大学化工系药学相关专业的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来看,大部分就业单位属于国内中小型制药企业,且大部分从事一线工作。这些企业在考察新进毕业生的实习期工作情况的时候,最关键的还是考察毕业生胜任工作的能力,考察他们是否能够完成具体的技术工作。因此,教学单位必须使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具备一定的相关岗位的岗位知识和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关注点。医药企业管理课程在我国药学类专业教育发展中的时间不长,属于医药类与管理类的交叉课程,同时也是药学类专业的职业素质课、必修课。该课程在笔者所在单位的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将药物制剂技术、制药过程、设备选择与操作、药物分析技术等核心课程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又能引导出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因此,该课程一直作为专业基础课在笔者所在单位开设多年,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了一些教学改革,但是行业在发展,高职素质教育要求也在提高,教学改革也在延续。
1教学设计
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宗旨。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实践”为导向、职业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实用和够用的原则,突出课程的技术性、实用性、综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尽可能使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因此,课程总体的教学设计呈金字塔形状:企业需求置于塔顶,教学内容居于塔中,教学手段处于塔底。(1)企业需求局限教学内容。由于笔者所在单位的学生大部分面向的是类似于长期合作的医药企业和校企合作的国内甚至是省内中小型医药企业,因此笔者所在单位在选择教学内容上讲究实用,重点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并且将教学内容模块化。(2)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手段。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将在不同的模块穿插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企业工程师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3)教学手段对应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是随着教学手段的变化而改变的,也就是说当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的时候,相应的考核方式也不同。
2教学内容
多种教学法在药品生产课程中应用
摘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较强,以GMP为基本原则,核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而GMP条款多而乏味。笔者在多年教学基础上,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革新本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药品做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和人的生命与健康是息息相关的[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旨在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围绕药品生产的过程,以GMP基本原则为核心内容,探讨管理与药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全面介绍药品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围绕GMP的具体要求系统介绍制药企业机构与人员、厂房设施、设备、物料、文件、验证、生产与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课程理论性较强,且与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但对于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非常的抽象,条款晦涩难懂,很难做到学以致用[2]。因此我们在传统的课程教学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以此来提高课本程的教学质量。
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应用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1.1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学生对理论内容缺乏兴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以GMP为核心,本科所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谢明、杨悦主编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教材,课程内容主要依据10版药品GMP进行修订,共13章。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讲解GMP中相关条款内容,理论性很强,但学生缺乏实战经验,不能充分理解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因此缺乏学习课程的兴趣[3]。
1.2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强调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并于2014年3月印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强调了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目标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是作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能系统掌握实施GMP的具体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和分析药品生产过程中与质量管理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其知识点多,涉及专业知识面广,无论教与学都有一定难度,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低,学完以后实践能力差。
2课程教学改革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