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科论文

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国际被引影响因素

GarfieldE创立的科学引文索引和引文分析理论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基础,引文分析反映了文献引证和被引证的知识网络,“被引频次”是引文知识网络最直观的体现。虽然学界针对负面引用、错误引用、不良自引等行为提出“被引能否作为合理评价指标”的质疑[1],但不可否认,被引频次已经成为现今衡量论文学术影响力、期刊评价、学者评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强调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中国科研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对于提升中国科研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实施,人文社科领域积极开展国际性问题研究、召开国际会议、扩大英文期刊国际传播、加强国际学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增加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国际被引是扩大中国人文社科成果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表现,但期刊论文被引具有复杂性,受到主客观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因而,了解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被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助于我国学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模式和学术期刊,提高中国人文社科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1相关研究

1.1引用现象研究

AvramescuA[2]利用科学信息扩散论将论文的引用周期分为5种类型:广泛认可的引用曲线、基本认可的引用曲线、很少认可的引用曲线、“睡美人”型引文曲线和“昙花一现”型引文曲线。屈文建等[3]重新归纳为6类:将前3种统一为“经典引文曲线”、重新定义“指数下降引文曲线”、“睡美人”引文曲线2类、新增指数增长引文曲线、多峰引文曲线、波形引文曲线3类。高被引论文往往是领域突破性或创新性成果[4],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科学界普遍认可和重视,分析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因素、预测高被引论文方法拓宽了学界对高度引用现象的认识,科睿唯安的“引文桂冠奖”正是利用论文的高被引特征成功预测出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科学界也存在一些从未被引用的论文,但论文未被引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术价值,VanRAFJ[5]从这些零被引文献中发现被“延迟承认”的“睡美人文献”;国内学者杜健等[6]、LiJ[7]等对“睡美人文献”的特征、潜力预测等开展系统化研究。论文引用规律和引用现象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人们对引文结构网络的认知。

1.2引用动因研究

研究人员引用他人论文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引用行为不仅仅是出于对科研成果的认同,还有很多非科学因素[8],GarfieldE[9]最先提出引用的15种动机,HarwoodN[10]提出引用的11种动机,马凤等[11]归纳出6类引用动机,邱均平等[12]将引用动机分为内在引用动机(知识主张、价值感知)和外在引用动机(信息源便利性、引用输出、引用重要性)两类,内外动机相互影响信息行为。也有学者针对引用中对编委的阿谀奉承、为利益派别的不正当引用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负面引用并不能有效提高引用[13]。随着引用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尝试用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引用动因。段庆锋等[14]以规范理论和社会构建理论,提出引文是学术性和社会性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杨思洛[15]将前人对引用动因的理论解释归纳为5类:“科学规范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心理过程理论”、“自反引文理论”、“引文进化理论”;AksnesDW等[16]用“可见动态性”概念解释引用行为,认为引用也存在“马太效应”。

1.3影响因素研究

阅读全文

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引言

期刊论文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助于研究人员详细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因此一直是业界研究的热点,而如何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是人文社科领域科研管理与创新的重点与难点。长期以来,对于人文社科期刊论文的评价以同行评议法和文献计量法为主,存在以发表载体判断成果质量等不足138,如一些高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大都以的期刊及其期刊影响因子(或是否为核心期刊)代替对论文本身的评价,这种评价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不足;又如一些评价是以文章是否为课题或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标准,忽略了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及其经济价值。目前,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开放,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学者间的交流方式更加便捷、灵活、多样。替代计量学(Altme-tircs)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成果评价方式在国外逐步兴起。该方式重视社交网络的计量指标,成为一种面向学术成果的全面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为使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更为合理,加快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研究的国际化步伐,提高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替代计量学及国内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指标,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访谈,设计了国际化背景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2国际化背景下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体系构建

为减少研究者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的主观性、片面性,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评价指标内容,并邀请国内外图书馆专业的20位专家就指标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根据问卷反馈及访谈结果最终确立了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如图所示)。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级:一级指标包含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指标;二级指标包含发文期刊影响力等5个指标;三级指标包含被中外文检索刊物收录等25个指标。

2.1一级指标

2.1.1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A1)主要是指发文期刊的影响力以及论文本身的影响力。一般来说,期刊水平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论文的学术水平,所以对论文评价时,除了评价论文本身的影响力外,本研究仍选取了常用的期刊影响力这一指标。

阅读全文

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力

1引言

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开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加强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现状及学术影响力研究,可以了解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的发展趋势,同时,对于找出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与其他国家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差距,推动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发展,提升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地位,进而打破西方学术霸权的桎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文献发现,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发展现状时,大多运用了定量的方法,并主要从发文的角度入手。陆宏弟[1]对本世纪初SSCI和A&HCI中被收录的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进行了发文量、文献类型分布、语种等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的发文量增长速度快且研究涉及了人文社科的各个领域;赵宴群[2]以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在SSCI和A&H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发文量、学科分布进行统计,发现了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发文量逐年递增等规律;何小清[3]将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文的大陆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SCI和A&HCI进行数据搜集,分析了1956—2006年间核心机构的发文量、学科分布、国际合作情况等;华薇娜等[4]人对1966—2008年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作者在WOS的发文进行了作者所属国家、发文量、文献类型等方面的统计分析;顾正萍[5]对中国20所高水平大学于1998—2008年在SSCI发表的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金贞燕[6]从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两方面对东亚5个国家和地区的图情领域国际论文的质量进行了研究。本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以及百度百科对“国际”“期刊”“论文”“国际期刊”的释义来定义国际期刊论文——世界各国人员均可以获得,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发表在定期或者不定期,有固定名称和出版格式,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的刊物(该刊物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上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7-10]。世界各国人员均可获得,是指通过大型的、国际性的数据库或者网络平台获取其中收录的期刊论文。简而言之,本文中的国际期刊论文指发表在大型国际性数据库或者平台收录期刊中的论文,世界各国人员通过一定权限或网络即可获得。关注人文社科某一下属学科国际期刊现状,或者某一研究机构发文情况的文章较多,而对于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整体现状及其影响力,近年来少有学者对其进行跟踪研究。本文以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计量分析为基础,希望通过对引文、发文规模和论文质量的分析,了解其发表现状,多层次的评价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共3个一级指标——生产力、文章质量、引用分析。生产力指标下包含发文量、学科排名、热点研究主题、年均增长率等二级指标。文章质量指标下包含热点论文及占有率、FWCI等二级指标。引用分析下包含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高被引论文量及占有率等二级指标。

2基于Scopus的学术影响现状分析

2.1发文量地区分布

刊登(发表)是文章学术影响力形成的前提,发文量是一个国家(地区)科研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发文量越大,学术影响力就可能越大。本文从Scopus发文量和年均增长率角度,对在Scopus发表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最多的10个国家(地区)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从发文量角度来看,美国是世界上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生产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154813的总量排名第3,约为美国发文量的六分之一,相比在科研产出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且中国的发文量仅比排名第4的德国多2644篇,被赶超压力巨大。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17.81%的年均增长率领先于其他发文前十的国家(地区),几乎是意大利年均增长率的1.5倍,美国年均增长率的4.5倍。从年均增长率角度来看,中国是全球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生产力增长最快的国家(地区),说明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体量持续增大。

2.2基于Scopus的引用分析

论文的被引用结果是对该文献影响力的认证与对作者科研成果的肯定。本文将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对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被引频次进行分析,以期研究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在国际的整体学术水平与地位。美国以9426803次总被引和11.05的篇均被引频次居于首位,是高影响力国家。中国以884380次总被引位居第6名,与科研实力较强的美、英等国家差距较大;中国以5.71的篇均被引频次位居第8名,约为美国篇均被引频次的二分之一,与排名第2的荷兰存在的差距也较大。可以说,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发文量尚可,但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处于10个国家(地区)的下位圈,整体学术影响力不够理想,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还未得到国际学者的真正认可,在国际人文社科的研究地位有待提升。

阅读全文

期刊分级方法

期刊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显少数优秀的重点期刊,故一般分级层次不多,大多为2--3级,少数在4级以上。

一、级次称谓编辑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查询

前言:当你要写论文要投稿时要知道那些杂志的水平啊,影响因子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是评估期刊的重要参数之一,但影响因子并不是对论文质量、期刊质量进行有效评价的唯一标准。

1、JCR全称为:JournalCitationReports,中文名称为《期刊引用报告》。它的主办者为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为ISI)。JCR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5年。从那年开始,ISI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年度累积本中,增加了一个新的部分—“期刊引用报告”。它是在《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基础上,用计算机对期刊文献引用与被引用情况进行系统地归类、整理、分析而得出的结果。它是目前为止国际上一种权威的用于期刊评价的工具书。

JCR版本情况:按照其学科范围而言,分为科技版和社科版两种;按照其载体形式,分为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三种。科技版:收录科学技术领域5000余种期刊的评估信息;社科版:收录社会科学领域1500余种期刊的评估信息。本使用指南主要是针对JCR网络版而言的。

JCR出版周期情况:JCR出版周期为一年。JCR中收录的期刊绝大部分为SCI收录的期刊。

JCR可以告知用户的信息包括:每种期刊在当前年被引用的总次数(TotalCites)、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即该刊前两年发表的文章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次数(ImpactFactor))、每种期刊当前年发表的文章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次数(ImmediacyIndex)、每种期刊当前年的文章总数(Articles)、每种期刊论文研究课题的延续时间(CitedHalf-life)、每种期刊的引用期刊列表(CitingJournal)、每种期刊的被引用期刊列表(CitedJournal)、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在近几年的变化情况(Trends)、每种期刊的来源数据情况(SourceData)等。

2、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蛋白质组网,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查询,包括2001-2005年的。

阅读全文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比

关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以下简称“哲社期刊”)的评价,以评价主体的类型来划分,大致可分为政府管理机构、行业学(协)会、专业学术评价机构和数据库出版商等4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因其评价目的和着力点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但从整体来看,专业学术评价机构的影响力最大,也被诟病最多。目前,在我国开展大规模哲社期刊评价的专业学术评价机构及其产品如下: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武汉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以下简称“RCCSE”)、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以下简称“AMI”)、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社会科学卷)》(以下简称“统计源期刊(社科卷)”)。这6家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一、发展历史的比较

《要览》的研制工作始于1990年底,1992年首版正式,是我国哲社期刊大规模、有组织遴选的开端,历史最为久远,至今已经研制8个版本(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2017)。其研制周期以2008年为界,之前是每4年1次,之后是每3年1次。“CSSCI”的研制工作始于1997年底,后经教育部正式发文将其列为教育部重大项目。到目前为止,共计了12版,分别为:1998、1999、200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6、2017-2018、2019-2020。周期以2003年为界,之前为每年1次,之后为两年1次(除2014-2016之外)。“AMI”期刊到目前为止了2014版和2018版,但其研制者中国社科院进行引文数据库建设的历史可追溯至1999年,且在2014年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CASS)共三个版本(2004、2008和2013)。“RCCSE”期刊的研制工作始于21世纪初,研制和周期为2年1次。目前报告已经研制五版,分别于2009年3月、2011年8月、2013年4月、2015年3月、2017年6月正式出版。“统计源期刊”虽然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1997年,但报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评价对象仅针对自然科学领域,直到2016年,数据库将覆盖范围扩展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并独立出版了《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由以上对比分析可知,《要览》和“CSSCI”均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他们对将产生于科技期刊领域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引入社科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较为久远,他们与之后出现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CASS)在当时并称为“三大核心”。“AMI”期刊、“RCCSE”期刊和“统计源期刊(社科卷)”作为后来者,均产生于新世纪,他们在吸收既往经验的基础上各有特色,尤其是“AMI”期刊突破了仅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进行期刊评价的模式,力图从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二、研制目的和意义的比较

世纪之交,伴随着中国高校科研改革的需要,“核心期刊”在使用过程中被逐渐赋予了学术评价的功能,于是,“异化”“滥用”“误用”等种种批判纷至沓来,直至现在,质疑之声依然会伴随着每次榜单的而间歇性爆发。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探析时,我们需要对各报告的研制目的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思考。《总览》在界定其作用时特别强调,“核心期刊不具备全面评价期刊优劣的功能,不能作为衡量期刊质量的标准,更不能作为学术评价的标准。(张俊娥、蔡荣华,2018)”《总览》明确地将研制目的限定在文献情报领域,并划分了与期刊质量评价和学术评价的分水岭。其实,《总览》对研制目的的认识并不是一开始就划分了与期刊质量和学术评价的界限的,早在其第2版研制说明中,提及第1版反响时说道:“不少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位管理和职称评定部门也以《总览》所列核心期刊作为依据,评价有关人员所发表的论文的质量。应社会需要,重新研制并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新版,势在必行(钱荣贵,2006)”。由此可见,《总览》对目的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这个转变有可能与来自学者们的质疑和批判有较大关系,也有可能是研制者的自省。“遴选来源期刊(集刊)的目的是为CSSCI数据库选择合适的文献数据来源。”这个目的的确是限定在文献情报领域范围内的,但研制者所界定的CSSCI数据库所提供的服务却与学术评价和期刊评价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并认为可以为其提供定量依据和决策参考。“RCCSE”认为核心期刊评价“对于图书情报单位建立基本的核心馆藏,对于广大科学工作者重点阅读本专业期刊内容,特别是对学术评价、科研管理等各项评价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邱均平等,2017)”由此可见,“CSSCI”和“RCCSE”是较为明确地将研制目的与学术评价、科研管理建立起了联系。此外,“统计源期刊(社科卷)”对研制目的的认识是“报告可用于定量分析和科学评价期刊的学术特征和学科地位,较为客观地反映期刊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为科研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潘云涛、马峥,2018),该评价体系毫不讳言对于期刊学术特征和学科地位进行科学评价的作用。“AMI”中虽并未清晰界定研制目的,但整体来看,其主要是从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三个层次,力图对期刊整体质量进行评价(荆林波,2015)。综上所述,从研制者所公布的研制目的来看,《总览》主要强调检索和文献意义上的目的,尤其是《总览》强调自身不具备期刊质量评价和学术评价的功能。“AMI”在研制说明中对此没有明确表达。除此之外,多数研制机构均或“明晰”或“隐晦”地却将研制目的与学术评价、期刊评价、科研管理等各种评价联系起来。

三、定量方法的比较

定量方法是目前评价机构进行期刊评价的核心和关键,不同的评价机构在学科分类、评价指标、统计源选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别。1.学科分类及依据。学科分类是进行学术期刊评价的基础(陈茹,2013),科学合理的分类对学术期刊评价至关重要。笔者通过文本分析得知,各个评价机构都有自己的学科分类和分类依据。在分类依据方面,《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被各评价机构普遍采用。除此之外,有些机构还同时增加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等作为参考。不同的分类依据和机构特点使得其学科分类也有一定差别:《总览》和RCCSE均属于包括哲社期刊和自科期刊在内的综合评价,CSSCI、AMI、统计源期刊(社科卷)是仅针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学科分类。由于对于一些交叉学科期刊和综合性期刊的不同理解和划分,产生了数量不等的学科类别划分。2.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决定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各个评价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反映期刊影响力的影响因子系列指标被各评价机构普遍采用,甚至是其核心的指标(见表2)。但在此基础上,不同的机构又有所侧重:如RCCSE和AMI将同行评议计入指标体系的权重;AMI对期刊的评价突破了“影响因子”系列的禁锢,对期刊的制度、机制、人才、管理、编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对意识形态属性指标设置一票否决。层面和维度。《要览》的统计源范围虽然广泛,但均属于外部统计源,并没有自己开发的引文数据库等统计源。与此类似的还有RCCSE,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和《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率,以及被SSCI&AH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据等,均为外部数据统计源。与此不同的是,CSSCI、AMI、统计源3.统计源选取。各个评价机构对统计源的选取也有所不同。《总览》的统计源最为丰富:分为被摘量、被摘率统计源(9种),被引量统计源(2种),他引量统计源(4种),基金论文量统计源(2种),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2种),特征因子统计源(2种),论文影响分值统计源(2种),论文被引指数统计源(2种),互引指数统计源(2种),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国外28,国内7种),WEB下载量、WEB下载率统计源(3种),载文量统计源(4种)等,其统计源范围覆盖中外及各个层面和维度。《要览》的统计源范围虽然广泛,但均属于外部统计源,并没有自己开发的引文数据库等统计源。与此类似的还有RCCSE,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和《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率,以及被SSCI&AH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据等,均为外部数据统计源。与此不同的是,CSSCI、AMI、统计源期刊(社科卷)均将自建的引文数据库作为主要的评价统计源。除此之外,AMI由于是对期刊较为多维的评价,其统计源除了自建、自采的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管理部门的第三方数据和期刊编辑部的自评数据。

阅读全文

我国水文化研究态势分析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水文化研究至今,学术界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准确掌握我国水文化研究的新动态、新形态、新业态,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检索对象,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检索出来的关于“水文化”的论文,从学科分类、发表年度、文献来源、关键词、研究机构及论文影响力诸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为构建“水文化+”研究范式提供理论基础,推动水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文化;研究态势;分析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应大力开展水文化研究。①历经近30年的发展,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建设、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计量分析和统计学知识,对检索到的水文化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分类与发展轨迹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设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学科大类。水文化归属哪一个学科?经检索发现,文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文献比较集中,教育学、理学、法学、历史学居中分布,管理学、艺术学、哲学分布的较少,农学、医学、军事学没有相关文献,文化及水电工程是关注最多学科。在上述学科门类中,排本学科门类首位的是:文学是中国文学33篇,工学是水利水电工程239篇,经济学是工业经济119篇,教育学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学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5篇,法学是民族学13篇,历史学是考古10篇,管理学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0篇,艺术学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8篇,哲学是中国哲学6篇。除上述研究领域文献较多外,还鲜见于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林学、中药学、医学技术、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学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史哲人文学科内容,而且还有理工类自然学科,同时还有经管法等社会学科的内容,属于新兴的文理交叉学科。我国水文化研究历经开展宣传研究(1989—2003年)、服务水利实践(2004—2006年)、政府倡导推动(2007—2010年)和规划专项建设(2011—2014年)阶段,基本上与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势相吻合(见表1)。特别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来,《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和《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点)课题相继立项,国内学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遗产、水文化资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传播等方面。从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论文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数的年度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别为0篇,这说明水文化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002—2006年,论文数量呈平稳缓慢增长态势,平均每年约20篇,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007年后,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08年、2010年达高峰期,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趋向稳定和成熟。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年均为86篇。2011—2016年篇数占所有论文的53.4%,说明此阶段是我国水文化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1989—2003年,没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选题作为学位论文。2004—2016年,学位论文共3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37篇),学位论文数占所有论文的4.06%,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位论文中,最早的博士学位论文是2004年艾菊红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硕士学位论文是2005年刘虹弦的《水脉相连气韵横生———水文化在现代城市形象中浸润和延续》。在水文化文献中,主要来自《治淮》《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水利发展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中国水利》《江苏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涉水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业高等院校期刊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成为主要学术交流阵地。尤其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自1985年创刊就设有“水文化研究”专栏,成为全国期刊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特色栏目。此外,《北京水务》《中国三峡建设》《山西水利》和《城乡建设》这四种期刊数量也位居前列,说明水文化研究与水利建设也紧密相连。

二、水文化研究的热点、焦点与团队分布

文献分析表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还没有刊发与水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历史类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论文中,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论文较少,《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收录论文屈指可数。这说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层次和期刊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焦点。水文化研究出现频率极高且排在前列的关键词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遗产”“人水和谐”和“水文化建设”。这说明,以上述词语为关键词的文献相对比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一。同时,频率在4次以上的关键词主要有“建设”“水利风景区”“保护”“内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观/开发/保护利用”“教育/水资源/水利院校/城市发展/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传承/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播/和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见,水文化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如水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承创新、水教育传播、人水和谐等成为水文化研究新态势。通过分析研究机构,可以了解我国水文化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发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来自高等院校,分别是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其中,河海大学38篇,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3.94%;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发文章分别占总数的2.07%、1.87%,这与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经成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阅读全文

期刊知识的信息评价

0引言

CSSCI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发展的总体情况。最近10年来CSSCI期刊论文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150069篇下降到2019年的119866篇。经济管理类CSSCI期刊论文数量与之类似,从2009的48102篇下降到2019年的32397篇。在人文社科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稳步增长的今天,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我国CSSCI论文持续下降的原因本质上源于影响因子的操控行为[1]。根据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它是期刊统计年度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年度的平均被引次数,如果能适当降低载文量,那么有可能会提高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操控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何况一些研究表明降低载文量不一定会降低影响因子,因为载文量与影响因子无关[2-4]。此外人为降低载文量也会牺牲学术期刊的信息和知识量,不利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为了抑制载文量异常下降现象,有必要设计反映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的新指标。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遏制期刊载文量异常下降现象,使期刊载文量与人文社科发展同步;第二,期刊信息和知识密度指标缺乏,有利于完善相关领域的评价指标,从而推进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第三,分析信息和知识密度指标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关系,为学术期刊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尺度。1994年原国家科委曾经出台过期刊信息密度的考核指标,就是每个印张的论文数量,该指标应用数年后逐渐被废弃。孙景峰[5]认为采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表示信息密度并不科学。王蔚良、陈咏梅[6]指出论文的学术质量与文章长短没有必然关系。李晓红、冯保初[7]认为限制论文篇幅,影响学术论文的完整性,也不利于学术风气的成长。赵均[8]提出信息密度可以作为定性指标来进行评价,但不宜作为定量指标来使用。论文中包含的知识量测度一直是个研究难点。温有奎[9]提出知识元的概念,指不可再分割的具有完备知识表达的知识单位。传统标引使用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标引,以它为基础的信息检索系统可以提供基于主题词、关键词、作者、篇名词、文摘词等元数据的信息检索,甚至全文检索,检索结果是文献集合[10]。从这个角度,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标引,是知识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刊论文关键词能反映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目前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通过关键词研究学术热点,Atlametal.[11]基于词频变化和机器学习自动估算关键词一定时空内研究热度的变化情况。Zhaoetal.[12]进行关键词聚类研究,根据出现年份进行关键词热点分析。Shaffer[13]抽取论文标题中的词语构建共现网络,通过聚类分析识别新兴研究前沿。余丰民、林彦汝[14]通过基于学术论文关键词词频统计方法,构建研究热点漂移程度模型。奉国和、孔泳欣[15]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词频分析方法,揭示学科研究热点及变化趋势。廖鹏飞,李明鑫等[16]从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尝试从被常规研究所忽略的长尾关键词中探寻领域新兴前沿,提升领域前沿识别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是关于论文关键词信息与知识含量的相关研究,李秀霞、程结晶等[17]研究发现,我国情报学期刊的关键词呈典型的负幂函数分布,期刊关键词分布的负幂函数方程参数可作为其学术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安璐、余传明[18]通过计算期刊的关键词数量与方差,指出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被引频率、影响因子等,更重要的是规划、调整期刊的主题内容。马峥、俞征鹿[19]通过统计期刊文献关键词,设计了“红点指标冶,用来反映期刊内容与同领域的研究热点方向或主题的重合程度,以此评价期刊的学术质量。田大芳、张瑞丽等[20]以《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为例,计算两种期刊关键词相似度,发现两种期刊的相似度有一定波动,但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参考文献作为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含了一定量的信息和知识,是影响科技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21]。Biglu[22]通过研究SCI数据库参考文献数量对影响因子的影响,发现影响因子和参考文献数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Corbyn[23]基于Science上发表的50000篇论文研究发现,参考文献越多,论文越容易得到更多的引用。姜春林、刘学等[24]研究发现,高被引论文倾向于引用高被引文献。梁春慧、孙艳等[25]对8585篇化学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明显比一般论文多。张垒[26]对档案学期刊的研究表明,参考文献数量与论文高被引不具有相关性,但高被引论文倾向于引用影响力较高的期刊。综上研究可以看出,关于学术期刊的信息和知识量研究,原国家科委提出的每印张论文数量指标存在不少问题,事实上已经停止使用。关于学术期刊信息和知识量的相关研究,学术界研究思路主要包括关键词分析、参考文献分析等,但目前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研究学术热点,关于信息和知识量测度的研究比较缺乏,事实上迄今为止尚缺乏相关指标。本文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的引文数据库,在对学术期刊信息和知识量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载文量、被引刊数、参考文献、关键词等角度多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并采用TOPSIS法评价,得到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Information&KnowledgeDensityIndex,IKDI),并研究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相关讨论。

1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原理

1.1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设计原则

第一,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应主要采用来源指标评价。期刊评价指标包括来源指标和引用指标,前者主要是期刊本身包含的一些指标,比如作者数、地区分布数、论文篇幅、关键词、参考文献、基金论文比等等,后者是期刊的被引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特征因子、总被引频次等等。来源指标是引用指标的基础,从来源指标来设计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对一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源头和形式上提高期刊论文质量。第二,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应包括更加广泛的因素。对于学术期刊的信息与知识密度的评价,目前还是个很大的难题,因此测度时应避免视角单一,这样可以降低测度误差,提高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的稳健性。比如应综合考虑载文量、被引刊数、中英文参考文献、国际化水平、关键词覆盖范围等等。第三,信息与知识密度的评价指标主要应选用相对指标。采用相对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与知识测度的质量,避免单纯追求数量的现象。第四,权重稳健原则。用于测度信息与知识密度的指标有多个,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每个指标的权重大小设计尚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宜采用等权重原则进行处理,即摈弃主观评价方法,以客观评价方法进行指标体系评价。第五,避免自然权重原则。自然权重最初由俞立平、宋夏云等[27]提出,是指在多属性评价中由于标准化后指标均值不相等带来的权重偏倚现象。文献计量指标许多并不服从正态分布,自然权重问题会比较严重,所以要采用新的标准化手段,防止自然权重的带来的异常影响。

1.2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评价框架

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框架如图1所示。主要从信息与知识载体、信息与知识内容、信息与知识来源、信息与知识来源国际化、信息与知识影响这5个视角进行测度。信息知识载体:主要从载文量角度进行测度。在版面一定的情况下,假设质量不变,那么载文量大的期刊无疑具有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含量。载文量是个双刃剑,曾经出现过一些期刊载文量人为加大导致期刊质量下降的情况,后来更多期刊片面认为降低载文量会提高影响因子,因此近年来CSSCI期刊载文量又出现普遍降低的异常现象。文献计量指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管理调节作用,对学术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适当干预。信息知识内容:采用篇均关键词表示。一般每个期刊都规定了关键词的数量,但有一定的弹性,总体上变化不大。关键词越多,意味着期刊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涉及的范围越广,期刊信息和知识量越多。但是这里面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关键词的近义问题,由于中文的特点,关键词之间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情况不少,这里存在信息冗余,目前还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第二是关键词的重复问题,如果期刊专业性较强,必然有很多关键词是重复的,篇均关键词较少。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关键词指标相对不占优势,但鼓励这些期刊增加关键词有利于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还是有利于提高期刊质量的。信息来源指标:采用两个指标表示,分别是篇均中文参考文献和篇均英文参考文献。学术研究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即使是前人的错误也是研究的重要基础。所以不管引用目的是什么,这并不妨碍用参考文献数量来反映期刊的信息与知识含量。需要注意的是,从单篇论文的角度,难以采用参考文献指标来评价其信息和知识量,因为对于单篇论文个体,需要通过论文内容来对其创新进行综合判断。但从期刊评价的角度,因为期刊是若干论文的集合,所以从期刊总体信息与知识量评价的角度,用参考文献相关指标是可以的。信息知识来源国际化:用外文参考文献比表示,这里外文主要是英文,但也包括少量的日文、韩文、德文、法文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即使是人文社科研究,国际交流也大大增强,如果一个期刊引用更多的国外文献,说明其具有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当然由于学科不同,期刊引用国外参考文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经济学引用国外参考文献比例一般较高,中国历史引用国外参考文献比例较低,但评价一般用在同一学科的不同期刊之间比较,因此这个问题的影响相对较小。信息知识影响:用新扩散因子表示(NewJournalDiffusionFactors,NJDF)。该指标是Frandsen[28]提出的,用期刊被引刊数除以载文量。由于每个期刊的办刊偏好、办刊特色均不一样,一个期刊被引用的期刊越多,说明该期刊具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识量。这个指标是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中唯一的一个影响指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