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设计模式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模式语言理论下环境设计论文
一、模式语言思想简评
(一)结构主义的思想基础
亚氏认为,真实的环境世界本身是复杂和多样化的,但复杂混沌背后的空间组织方式又是有章可循的,局部环境之所以能够恰如其分地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与其所在的整体环境的组织关系密切。虽然环境由众多层级和不同尺度的要素构成,但当我们提炼出要素“原子”和“分子”的组织经验时,曾经发生在不同尺度中的美好环境才有可能再度出现。历经多年,在基于大量环境行为的调查研究后,亚力山大在《一种模式语言》一书中提出了从城镇、社区、邻里、建筑直至细部构造的253条模式,这些模式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伴,代表着有活力的、自下而上的、适度合理的环境单元,并用通俗易通的图解和文字加以表达。同时,每一模式也可看作构成环境语言系统中的语汇,语汇之间可以依据设计条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每一模式在尺度上都有助于完善它前面的“较大的”模式,同时也为后面“较小的”模式所补充,从而有助于设计者利用这些模式及其组织关系,在模式语言的语构网络中重构美好环境,实现建筑的“永恒之道”。不过,相比亚历山大早期的《形式综合论》和《环境结构的原子》等偏重数理分析的论著而言,模式语言理论除了延续结构主义思想外,也重视从现象学的真实体验中把握环境的意义,以达到“结构—人文”合一的理想研究范式。
(二)重视临场体验、回归质朴本真
作为模式语言思想的基础,《建筑的永恒之道》不但在源头上奠定了《一种模式语言》及其后来学术论著的思想基础,更重要地是指出了人们认知和践行“精神家园”的思考方式,那就是重拾曾经淡忘的现场感受、地方建造过程以及根植于场地和内心的历史情怀。在亚历山大看来,工业文明之前的城市环境似乎具有更多的“精神特质”,人们自发地、循序渐进地、相互协作地建造着他们的家园,为物质环境注入归属感和亲和力。而现代主义则倡导设计分工、图纸替代现场、技术精英主宰设计,导致设计者与使用者、环境与用户、物质环境与精神家园割裂。亚氏也在其所著《住宅制造》一书中揭示了现代主义生产体系下产生这些隔阂的必然性,并认为,只有对现行生产方式进行根本变革,才能重归自古以来便存在的设计“永恒之道”。之后,亚历山大强调设计应始终立足于现场感悟,分析及日常建造经验的积累,摈弃学院派的抽象说教和功能主义的金科玉律。虽说这些理念在当下看似乌托邦,但其间蕴含的人性关怀,对环境存在本真意义的追求都是难能可贵的。
(三)“彻底”的公众参与
从制度上改良现行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便是引入公众参与,《俄勒冈实验》和《林滋小吃店》等成果试图从实践上论证公众参与对塑造有活力环境的重要性,影响了“社区建筑学”和“社区设计”理念的推广,形成了“使用优先”的设计方法和以建立设计导则为目标的“任务书设计”模式。而亚历山大提出的253种模式正是以其通俗易懂的图解语言,以设计导则的方式帮助民众参与设计和建造。因此,以用户和使用优先为准则的参与机制不只停留在调研、分析和设计阶段,更在于实地的建造阶段,公众参与的彻底性也并非排斥设计师的指导,而是强调公众参与建造的全程性。唯有此,才有可能协调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和用户的多方利益,才有可能保证模式语言思想付诸实施。
以赛促学模式下广告创意设计论文
一、“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广告大赛的基本项目的内容、要求以及评价标准,并参照广告业的职业标准,按照系统化的工作过程重新对课程体系进行构造,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按照职业活动的相关内容、程序、规范并结合具体实际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充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新型教学计划应该以广告大赛的基本特征以及大赛的主题趋势作为主要研究线索,由专家、学者组成指导队伍集中解读和探究竞赛项目,注重研讨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等。学生应按照不同的参赛内容进行合理性分组,教师也按照其专长进行调配,由三到四人组成创意组,对大赛要求的参赛项目进行广告创意及创新设计。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到男女生自身个性以及能力特长等相关因素,以此确定担任创意总监、文案、制作等不同岗位的最佳人选。创设参赛的真实情境,需经过院系的内部动员以及宣讲等活动来提升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及自信感,积极提高学生在“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中的主观能动性。广告创意组按照参赛项目的设计要求,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市场的前期调查,形成一套完整的调查报告。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网络等多种媒介对同种类型的广告进行大量收集,以避免发生创意雷同和撞车以及以各种形式的间接抄袭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为创意开辟一条自己独有的设计思路,从中提炼出该创意的关键点,并围绕关键点大胆进行展开式发散性创意。在教师的陪同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开拓独有的拓展性思维,从而逐渐形成优秀的创意。各创意组运用PPT的形式进行创意性阐释,将其他组作为客户提出指导意见并进行完善和修改。各创意组轮流展示,相互讨论后进行创意修改及调整,并将修改后创意形成草图,配上广告语一起展现出来。
二、广告设计中“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一)制定广告大赛的相应人才的培养方法
院校根据用人单位的相应岗位需求,结合各种参赛项目的要求,开设与广告大赛相匹配的课程,将两证作为评优选好、报送的重要条件,两证包括:参赛所获证书以及技能证书。在促进与用人企业的对接时,要将院校和企业的要求以及相关规范保持同步性和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企业实际所需要掌握技能内容以及标准引入,将竞赛内容及标准逐渐加入到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将大赛技术标准、工艺要求、行业动态等专业信息和市场信息贯穿在日常学习中,充分地将人才的培养方法与市场行业的刚性需求相结合。
(二)以点带线与以线带面相结合的传帮带模式
通过组建创意小组给予其成员一个职业化的身份,每个优秀的创意组长就可作为一个“点”,从而带动整组的“线”。而以不同专长为主的小组成员就可作为一条优秀的“线”,大量的“线”结合在一起就可带动一个“面”。“线”的数量越多,“面”的辐射面越大,因而,教学的效果也就越佳。
实战导入式模式下环境设计论文
一、“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学科竞赛的实战性要求
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学科竞赛的实战性要求是指学科竞赛本身也要真题实做,即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每一项赛事具体的内容、方向和要求,以社会实际案例项目为选题对象进行创新设计,其成果除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之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以往的参赛过程中,院校学生确立的选题多来源于结合课堂理论学习的虚拟案例项目,这些选题虽有一定的目标指向,但由于缺乏真实的实践参与过程,本质上还没有彻底脱离从理论到理论、从知识点到知识点的传统模式,以致很难产生真实可行的、极具专业水准的设计创作成果。鉴于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对目前院校学科竞赛参赛和推进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和尝试是必要、可行的,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将教师主持、参与设计的社会实际案例项目或学校联盟企业把有的社会实际案例项目引入竞赛环节,让学生围绕真实的选题进行设计创作,从根本上增强学科竞赛的实战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长期聘请极富经验的专业设计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进行设计创作指导,从运行机制上为实战提供坚实保障,力求学生借助对实际案例的参与而获得第一手项目资料,切实理解环境设计本质与过程,系统把握环境设计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深入掌握环境设计施工方法与技巧,综合提升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从而拉近学生和行业市场之间的距离,真正体现和发挥出实战性学科竞赛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作用和意义
学科竞赛是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特别是通过建立以实战性学科竞赛为切入点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对原本单一、固化的教学活动产生多方面重大且深远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检测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架体系,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知识转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以及创业就业能力等几个方面,使学生真正做到由学生向设计师蜕变,成为懂知识、有素质、具技能的专业人才。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加强教师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了解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改进现有的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实践训练方法、调整固有的教学计划、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调动教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而不断加快自我提升,实现自我价值。再次,从学校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推动学校完善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实践教学新平台、强化校企合作力度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彰显专业优势,树立一流教育品牌。最后,从企业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提供崭新的合作途径和广阔的研发平台、给予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之外,还可以进一步为企业塑造良好社会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并借以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三、“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推进目标
目标是出发点,同样也是落脚点。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下的实战性学科竞赛推进过程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目标,只有这些阶段性目标串联为一体,才能真正体现出实战性学科竞赛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的无限价值,发挥出其对人才培养及专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体阶段性目标内容如下:目标一: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速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有机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目标二: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转变教师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修正学习评价方式,不断自我充实和完善,深刻把握行业发展和市场动向,并通过奖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目标三: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拉近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强调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双向介入,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专业的实践环境、切实的技术支持、丰富的资金帮助、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广阔的就业市场为导向,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目标四: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将参赛的成功经验推广至环境设计专业的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更为全面、科学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理论和技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目标五: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艺术设计创作作品质量,高质完成学科竞赛创作任务,并力争获得竞赛项目奖项,借以提升学生对专业和自我能力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目标六: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将学生的设计创作成果加以转化,在行业市场中进行检测、推广和应用,努力实现设计创作成果的商业价值,真正体现出产教研的一体化。
四、“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实践环节
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设计论文
1更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念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增设也是在今年才逐渐蓬勃起来,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从纯美术学等专业直接转换过来的,无论是教学计划还是人才培养方案都有浓厚的“艺术化”痕迹,注重美学而忽略了技能。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从中职扩充而来,其人才培养又过于重视操作而忽视了思维训练。涉及工业设计、家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领域时,纯艺术的容易发挥自由与个性却成为施工与制作的掣肘。过于偏重技能技巧而忽视美学培养又明显在设计项目规划过程中后劲不足。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理念上必须更新,与时俱进,确立课程设置、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适应时代,更加适合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的新思维。避免再出现“三年在校不出门,实习半年就走人”的一贯制教学流程。
2革新教学方法,转换课程思路,加强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强弱是直接影响学生未来毕业就业的关键因素,为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创意思维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尤为重要的。
2.1大力调整设计基础课教学
设计艺术的起点是美学素质的培养,基础审美的培养是艺术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但由于目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早年是跟着前苏联、法国跑,过于重视传统基础学科,却忽视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殊性。紧随市场需求,思维及实践能力的训练需要渗透到课程体系的所有环节。例如,对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课程进行改革,增强专业针对性,从设计思维的训练角度出发。素描、色彩等课程与三大构成相关知识点融合,根据专业需要进行作业内容的调整,不再是单纯的写生练习,强调思维的训练及扩散。有效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变传统基础课为“造型基础课”,课程重点放在创意思维的训练中,用创造性的思维探索各事物之间的联系,为专业实践课夯实基础。
2.2革新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模式下展示设计论文
一、展示设计课程采用“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能够系统的完成展示设计三大体系的学习
当前为了更好地在展示设计教学中加以区分和理解,我们一般会根据类别将展示分为三种,即商业卖场、文化性与会展展位这三大体系,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在项目化教学中无法全面系统的进行讲解。基于该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分类实践”项目化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此将上述三大体系中的侧重点充分结合起来,并在整个项目化流程中贯彻展示设计的理念,保障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与这三大体系相关的任务。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展示设计教学的全过程中均涉及到设计项目,每一项目的考察、测绘与设计等均由学生参与完成,这样就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并能够更加积极地探索新的知识,而教师会分析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并给予适当的讲解,这样就改变了原有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也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创造性学习氛围,并有效提升了他们积极性。
二、“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设置和实施
(一)“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设置
实践教学模式下标志设计论文
一、标志设计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七力”培养
这就要求标志设计者对自然、对生活要具有自主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现设计元素的敏锐观察力,要有象电脑一样能储存自然元素的高度记忆力,要有对事物能产生丰富想象的能力,要有能合理运用艺术手法精准表现图形的能力,要有善于对自己的精美的视觉符号进行陈述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出色的标识设计创新人才,在高校标志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就必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精准的表现力、艺术的创造力、自主的学习力和专业的陈述能力,并将这七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标志设计教学的核心目标贯穿于课程实践教学的始终,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在标志设计中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标志认知与陈述的实践教学模式定位是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力、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记忆力和专业陈述力的有效途径
会学习、善观察、能辨别、强记忆是创意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标志设计课程因其课时结构及其课程属性的特殊性,主讲老师一般一次性讲述完课程理论知识,并一次性布置好课程作业,进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能有一个有效的过渡,课程实践的第一个环节设置“标志认知与陈述”是非常必要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品赏析能力、记忆能力和专业陈述能力,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表现技法。标志设计实践教学中的“标志认知与陈述实践”是专业教师在讲述完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及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间接或直接的考查方式,自选标志设计作品多幅,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区分好和劣,组织好相对应的设计文案,并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对作品设计分别进行说明,阐述个人观点和建议,然后教师运用课程的知识点对根据学生的陈述内容结合以及自选作品进行评析。在这一实践环节中,主要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考查、自主审美、自主判断、自主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用自主审美、剖析评判、时代敏锐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很快进入课程实践的角色,对课程知识结构会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标志设计要点有了清晰的记忆和把握,对专业作品的设计陈述能力有了初步的锻炼和自信。班集收集大量的标志作品的展示和评析也为学生提供了案列学习的机会,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赏析,开阔了学生设计视野和思维,为学生如何进行标志设计、防止设计雷同现象的发生在心理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个人徽标设计与陈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精准的表现力、艺术的创造力和专业的陈述力的有效途径
为自己的需要做好了设计也是为他人的需要做好设计的基础。这种良好的感悟和状况尤其在标志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体会深刻,效果明显。要创新就得原创,原创的基础在于对原始素材的挖掘和发现,要善于收集和利用原始素材,要善于对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运用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创意表现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标志设计实践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开始进行素材的挖掘、收集、研究和设计,让学生进行个人徽标设计与陈述实践,为自己的需要设计,为自己的应用而设计,是激发学生设计兴趣和潜能的有利因素。其设计过程的投入、研究和表现也为做好项目标志设计打下了良好的设计基础。标志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学生“个人徽标设计与陈述实践”是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模式中设置的中期环节,也是激发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尝试性作业。实践中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新颖独特、容易认知识别、个性品位突出、造型单纯明快、美观大方、适应性能良好的标志形态。实践的要求是用文字表现型,便于识别和应用。这一实践环节关键在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材施教和学生独立自主的设计尝试。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启发和开阔学生思维,正确引导每位学生针对自己有关的所有文字内容进行合理研究、定位和构思,尽可能的运用标志的各种表现技法进行多方位的设计表现尝试,从中挖掘出适合学生自己的最有感染力、表现力和识别性的文字型符号,从而达到将自己所学的标志设计知识应用于自身,从自己成功的设计实践中积累设计的经验。实践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对设计作品从标志元素寓意、标志色彩寓意、标志造型寓意和标志整体寓意四个方面进行设计说明的撰写和陈述,培养学生对设计作品的撰写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陈述能力,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一个理想的、满意的标志,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激情并具有价值感。
四、项目标志设计与陈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标识设计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艺术设计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工作室教学模式打破了以班级为单位,以单元制教学为结构的课程设置,强调教与学互动,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专业交流。探求这种模式能否适应地方性院校设计教学特点,促进地方性院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地方性院校设计专业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国内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很长一段时间未得到足够重视,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落后于其他学科,而地方性院校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教学相对滞后于艺术类专业院校,教学和就业脱节的情况尤其严重。2012年,设计学升格为一级学科,教育部调整了本科专业目录,专业划分相对明晰,为地方性院校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创造了新的契机。
二、地方院校工作室模式的误区
通过对以往经验的回顾和近年来的实践运行的效果来看,虽然一时间形成了设计专业的“工作室”热潮,但大多数地方院校因受自身条件等等因素的影响,其工作室教学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误区:
(一)工作室教学尚停留在实验研究层面
大多数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在“标准模版”下制定,这一模版或是各个地方的统一性要求,或是各个学校教务系统的标准化管理,使许多地方院校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无法配套“标准模版”;抑或是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成为教师教研的理论构架;还有一些院校的设计专业获得学校的政策倾斜,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仅仅是作为学校教改的一项工作任务,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采取拿来主义
人才培养模式下产品设计论文
一、家具设计专业(方向)发展历程概括
家具设计专业(方向)来源较多,归纳起来主要起源于艺术类的产品造型设计和工程类的家具设计与制造。197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置家具设计专业,后调整为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各林业高校于20世纪80年代初陆续在木材机械加工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科,198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农科、林科本科专业目录》,在“木材加工类”中设置“家具设计与制造”本科专业,后调整为“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1998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家具设计专业又以“艺术设计”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的形式出现。随着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出台,家具设计方向调整归于“产品设计”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中,两个专业的家具设计方向各有侧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略有不同。
二、产品设计教育特点辨析
产品设计对象包括机械装备、轻工产品、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从产品设计的共性角度出发,不同设计对象的构思、表达、程序、形态、结构等有着共同的基础和相似的呈现。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对工业设计的定义为: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材料、色彩、表面加工、结构、构造、形态和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工业设计核心就是产品设计。拓展来看,产品设计的设计对象除了现代工业产品外,也可外延到手工艺品、工艺美术品等手工业时代的产品。产品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工业产品设计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具有良好的形态理解与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产品转化能力、设计协作与设计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设计人才。产品设计专业培养模式存在以下特点:
1.创新性
产品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高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则必然要求产品设计教育也具备创新性,产品设计教育必须将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与价值导向。
2.交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