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东方美学语境的汉字字体创意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汉字字体设计的创意根源离不开中国传统美学法则对其的深远影响。文章通过例证的方法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法则下创意字体的美学价值,并认为应从审美的语境出发寻找字体创意的方法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汉字不仅仅是文化符号,也是东方美的再现,字体设计传承的是东方美学的神采风韵。字体设计不仅可以体现东方传统的宇宙观和人文精神,更是人心灵世界的一种反映。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赞颂是构成汉字的美学核心和形态的基础,设计师通过汉字这一传播媒介将东方的形式美展现在世界面前。
关键词:汉字;美学;创意;文化
引言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对自然万物高度概括化的意象体现,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物化,是对生命超越的美学再现。当代汉字字体设计不仅仅是表象化的视觉符号,还是字体意象化审美情趣的体现。东方“美”自始至终伴随着汉字这一视觉符号,它是基于感性的经验基础,以理性的思辨为线索,通过互动式的情感变化,完成图像化的编码转移。而图像化的再现往往是中国人世界观、宇宙观、审美观的生动体现。正是这样的美学价值与心性造就了汉字字体设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塑造了字体创意里的多重意味与形态的追求。如果说创意是汉字设计的灵魂所在,那么无疑东方的美学观点是其灵魂的精髓。研究汉字设计背后的美学精神,恰恰是对汉字创意核心思想的追溯。
一、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特质
中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东亚文明的核心。传统的美学价值观有别于西方的价值观,拥有自身独特的文明特点。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美学思想都是建立在各自哲学体系之上的。中国哲学以道家、儒家、禅宗为思想代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哲学是一门生命哲学,核心思想是心性。每个人是心性的主宰,天地万物宇宙围绕心性展开,整个自然是一个大的生命体,生命之间彼此影响,万物相连。西方哲学强调知识、逻辑,注重思辨。中国哲学关注心性的伸展,体验生命,超越生命。西方美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中国美学感触的对象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它不是物质的,是精神层面的,它是艺术家对生命体验的感悟。中国美学的重心就是超越“感性”而寻求生命的感悟,不是通过经验的积累认识美的价值,而是超越经验认知世界体验生命的美。中国的美不关心外在的形象,以及客观对象的现实反映,它重视的是内心体验世界,融自身于天地万物,从而获得灵魂的安逸。无印良品招贴中的天一色、地一色、孤独形影惟一人。天地代表了宇宙乾坤,自然万物,孤单的人代表了人内心的灵魂。虽然很小,但是它融入到了茫茫宇宙。心灵和万物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得到了性灵的延展。“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内心与造化同源,东方的美追求的是心灵的安顿,并非一般意义的审美感受。中国美学的基本内涵包括了道家的万物互生、气化宇宙;禅宗世界的本源心性;儒家创新求变,逝者如斯;楚辞的感伤与唯美等等。这些构建了中国美学的空灵之外,以小见大,大巧若拙,无言之美的美学情趣。这些情趣给中国的汉字注入了独特的气质。设计师基于境界、和谐、妙悟、形神等东方美学特质,将汉字固有的艺术特征放大,赋予其更具生命力的想象。
二、汉字创意中的东方美学精神
(一)字体形态上的大巧若拙
中国美学精神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崇尚自然,遵循天道,即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自然之美才是完美之美。“大巧”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强调的是朴素纯全的美,不是刻意装饰的美,不做作、不浮华,简单的东西天生就能表达真实的一面,整齐、干净、不复杂。“拙”则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欲望的境界。中国书法提倡生、拙、老、辣,就是大巧若拙哲学精神的体现。当代字体创意设计追求简约,就是这一美学精神的体现。几乎所有的现代字体设计都去掉了起笔和收笔时的笔形变化。与此同时,采用减法的创意思想,尽可能地消减装饰性的转折,利用重复的骨骼构成,在秩序上形成单一的视觉感官,这就是天饰的原则。如设计师高桥善丸“野放途”(图1)几个字的非对称关系有着奇数的不完整性,“若拙”的精神就是尊重自然,推崇天成。在字体设计时采用非对称的关系是对不完整性的体现。“野放途”打破了文字的方格定式,延伸的笔画破坏了文字的平衡,使字体处于一种非稳定的动态形式,这种运动给字体本身带来一种气息,增加了生命感。从技术的角度讲,似乎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对自然的观察,对和谐的破坏,正暗含了某种不完美的自然力量。因此,它是符合人的心理变化的,和人的内心是接近的,平易近人的。这种设计将客观世界的现实,以自然为节奏,真实地描述出来,而非刻意的改造迎合,是一种独特的东方设计思想。第二个原则是老境。老在中国美学中代表一种境界,老相对的是新,是对生命活力的恢复。所谓“老”是平淡的、天真的、淳朴的、自由的,不做作的,平凡中拥有智慧,摆脱习俗传统,摆脱规则和限制的束缚,真正实现创新。如“不言言”(图2),黑色而有力的笔画充满了力量感,笔画分割的空间减少到最大程度,字体浑然一体,追求古拙平淡。精巧过度,太注意装饰,反而会没有生气。“不言言”对笔画也进行了平直处理,用平正来体现创新。老就是不过分追求美,过分则是嫩。还有一个原则是枯槁之美。枯槁不是一种枯寂、死亡、寂灭,而是对活力的恢复。中国的毛笔为这种美学形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石涛作画善用枯笔,“笔枯则秀,笔湿则俗”。“枯”表面上看,好像是没有生气的,从精神层面却代表了无限的生命,枯木逢春是新生命的诞生,是古拙中蕴含的活力和风韵。就字体设计而言,除了我们经常看到的书法作品外,更多的则是追求字的肌理变化,运用飞白、斑驳、喷溅等手段将字还原出一种视觉触感。
(二)字体设计造型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的内在要和外在的环境协调。字体设计中美的价值判断中,和谐是最受重视的方式之一。字与字和,笔与笔和、字与笔和,从个体和谐到结构和谐、群组和谐,这不仅仅是形式法则,更是汉字的创意精神。在汉字设计中,讲究位置布局,笔画对空间的合理划分,各得其位。空间被笔画划分成不同形状,形状与形状之间相互关联。如果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游离了位置,造成了失位,必然造成失和,则结构、笔画就会对立,字就显得混乱了。字体和谐的原则有三。一是适度原则。适度是秩序的体现,在“中和”的思想体系下,突出适度,避免过于夸张的造型,避免过于简单的形式主义。以高桥善丸的“艺”为例(图3),设计师用其擅长的设计手法,将横线向左右延伸,突破界的限制。重复的横线使视觉得到延展,这是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同时,“艺”字又保留了很强的识别性。为了使略显平直的字体增加活泼的气氛,在“丸”字的点上进行了二次创新。纺锤型的点弱化了直线、竖线的僵硬,体量的控制又恰到好处。无论在字的外形还是在细节的把控上,设计师都做到了和谐,整个字看起来有血有肉,丰富而不失章法。二是协调原则。和谐是另一种美,就是协调的美。如果说适度是强调节制,协调强调的就是融合。就字体而言,就是关注形的变化。形有刚有柔,有长有短,有内有外,有阴有阳。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相生相克的。设计时应注意主次的顺序,每个形的位置,形与形之间的差异,在差异中寻求相似的关系,这就是对和谐的追求。三是平和原则。平和指的是不冲突,或者说避免冲突,冲突就会造成对比的夸张、形的扭曲、矛盾的产生。就会出现不平等,呼应就无法产生,就无法体现空灵淡远的东方意境。平和是自由自在,自然而然。需要强调的是平等和差别是相对的,是以和谐为根源的。字的平和看重的是布局,方寸之间,营造天地。笔笔之处,合理避让,协同共存。每个笔画都有属于自身的位置和空间,平平淡淡中自然取舍。如“捉妖记”(图4),捉字左边的提手旁本应左右对称,但为了使右边的足字有合理的空间,采用分离的手法,上下进行错位处理。显然,这种布局是从避让的角度出发的。妖字的女字旁和右边的夭字的撇也形成局部的支撑和秩序关系。从这三个字的白空间看,笔画之间分离出来的图形形状相似度高。从秩序的角度看,按照字的基本结构偏旁部首与字意部分适度地划分了空间,这些都是协调原则的应用。表面上看,这三个字没有太多的变化,这种不动不静的形态是创意思想上对平和的思考。
(三)字体的虚实空间
中国美学有一重要的思想是形的虚实。虚实结合,二者之间存在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灵气的空间。古人认为实空间是从虚空间而来,想象来源于虚空间,是空灵而实际的。清邓石如讲“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是对中国书法的感悟。利用隐含表达对世界丰富的理解,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如果把每个汉字的方格看作是一个虚空间灵空间,那么万千汉字就诞生于这样一个无形的空间。当每个字的笔画落于这个白空间的时候,又划分出无数新的虚空间。虚空间和实空间随着笔画的起起落落不断地变化着。“白非本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我们可以从陈从周的话语中体会出中国人对虚空间的重视程度。在字体设计中如何运用虚空间来完成意的营造,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虚空的意义。虚空间并非所有的留白,而是有意义的空间。所谓有意义的空间是组成字形不可缺少的部分。如“琳派”(图5),该创意设计是利用虚空间的典型。两个字的笔画全部由虚空间反方向挤压而成,虚空间的面积大于实空间黑色笔画的面积。为了更好地将空灵的感受强化,两个字甚至强化了偏旁所占的空间,将虚空间更进一步扩大。这个时候,白空间构成了这个字体的绝对创意点。它不再是寂静之白,而成了生命之白,有意味的白,在意象中构造了一个灵秀的空间。第二,黑白交错。实与虚交相融合,共同构成视觉节奏。白空间与实空间依次出现,或隐或现,一阴一阳,虚实相生。这种无无有有,透露着一种智慧的妙境。在中国绘画中,经常通过留白来表现云和水,就是利用黑白相生的原理。如“筑”(图6)字的设计,字的形态由黑色的回纹构建而成,由于黑色线条的等位排列,我们在看到实空间的黑色笔画时,还能观察到另一个白色“筑”的线条。如同实空间的影子,两者同时出现,位置固定,空白之处是字,反向亦是字。正如“画处有画,无处也有画”。虚空间和实空间互为正反,丢失一方,则另一方也绝无存在的道理,如太极图阴阳双鱼吞吐自如,推挽有致。
(四)字体的形神之美
书法讲究形神,超越形式外的韵味,是汉字艺术的特点。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形神二者之间,神采高于形质,同时二者又密不可分。形质是神采的基础,无形则无神。字体设计中要通过形的塑造来表达神的韵味。字体设计是一种“显现”表现,一种抽象的显现。神采通过线条组合形成的风度显现。首先,字体的形要随感受。任何一款字体的设计都要基于字所表达的基本含义。这种感受即字的神韵。如“行者无疆”(图7),先将字进行极限的压缩后形成线的感受。拉伸的字体如同边界线,呼应了字意的内涵。无疆者无限也,一切可能都是存在的。偏旁和笔画向左右两边扩张形成中空两边挤的形态,这些都是意的体现。“者”字和“疆”字的笔画伸出文字格以外,是对无限的感悟体验。其次,字体的形要有趣味。字要有神,则要有情趣。情趣是生命鲜活的反映,投射的是生命运动的轨迹。草书飞转流动,环转不息。真书之妙,在于时转。字体的趣味是一种“情性”。这种“情性”就是字的风度气韵。如高桥善丸“鸟”字的设计(图8),将鸟字还原成象形文字的初始,文字重新图像化,流畅的线条如鸟儿般轻盈自如,寥寥数笔将鸟的神态刻画出来。翅膀与羽毛的结合,拥有了飞翔的意味。这个设计带给我们心灵的波动和对自然的向往。第三,字体的形要随自我。明杨慎说:“盖骨格者,书法之祖也;态度者,书法之余也。”字体的骨格是书之本,态度则是“余”,是“妙在笔画之外”的余韵。有态度字才有风韵。中国美学有“意在笔先”的重要观点。这个意即是自我,自我就是字的灵魂,设计师的灵魂。字体的形态受字意所控制,更由设计的性灵来呈现。
三、结语
中国美学精神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智慧,它是对生命自然的一种崇拜。中国设计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坚持自己的美学语境,发出自己的声音。汉字作为中国固有符号必须得到坚持和创新。如何从内在逻辑把握文字的特点,并用中国美学的心境、意境、生命的感悟去驾驭它,创作出更多有力量的作品是中国设计师的责任。中国美学博大精深,这种充满生命的语境是我们字体设计个性化所要坚持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姚惠婷,吴为.日本平面设计大师高桥善丸字体设计作品探析[J].艺海,2017(2):76-78.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363.
[3]朱颖芳.浅谈当代设计语境下的汉字新特征[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4):47-49.
[4]曹方.文字艺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王静艳,高腾.布白匀称——汉字设计布白调整方法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1):179-182.
[6]赵希岗.以文化本源为基础探究现代汉字设计的精神情感[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4):50-52.
作者:金帅华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