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汉字字体设计与白瓷雕塑相结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福建德化陶瓷制作历史,始于唐代,闻名于宋、元,而在明清两朝达到顶峰。德化瓷雕,因洁白如玉的质地,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独树一帜的雕塑手法而闻名于世,因而有了“中国白”的美誉。作为一名当代德化瓷雕艺术创作者如何在继承传统基础之上,进一步弘扬德化瓷雕艺术的文化内涵,成为每一位白瓷雕塑创作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近年来尝试将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与白瓷相结合,创作《树体字》系列作品。正是尝试在传统瓷雕丰富的表现形式中,能否再演绎出另一种表现风格,探讨在当下的创作中如何让作品时代审美产生共鸣。
【关键词】汉字,符号,德化白瓷,传统瓷雕,艺术创新,时代审美
瓷器,自千年前被创造后,便以其华美多姿的外表、赏用兼有的功能而广受欢迎,它也因自身表现出的创造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蕴含的民族、历史以及人文传承特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及重要载体。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个代表门类,德化瓷雕随着陶瓷烧制技艺以及装饰艺术的发展,在明代达到了顶峰,曾以“中国白”饮誉海内外。德化瓷雕的发展,得益于优质高岭土的发现,德化白瓷含铁量低,胎骨细柔紧致,素有“糯米胎”之称。较强的可塑性,便于手工捏塑不易断裂,为瓷塑创作提供了艺术发挥的绝佳材料。因此,也涌现出了一批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林希宗等为代表的瓷塑艺术大师,他们出色的瓷塑作品让德化白瓷赢得了“天下共宝之”的美誉。如今,在经历数百年发展,汲取传统工艺中创作技法与艺术表现之精华,在传承前人优秀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依托优质的白瓷资源,德化白瓷也逐渐走出一条以“中国白”为载体的多元化创作之路。作为在这条道路上前行的一员,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既有个人风格,同时又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成为我在创作中不断思考的问题。而创新,正是一件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之源,创新能够让作品与时代审美产生共鸣,正是这种共鸣赋予其艺术活力。我在瓷雕作品中融入汉字字体设计,正是我对传统瓷雕艺术创新开枝的一种探索,同时在这种探索中,力求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与德化白瓷的温婉与细腻。
1.艺术需要有时代审美
纵观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它是辉煌的、璀璨的。艺术源于生活,陶瓷艺术所展现的出的光芒也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时代审美息息相关。陶瓷艺术的创作者们,在作品中表现的正是其所处的时代情致,或直接描绘出现实生活的风俗、面貌,或间接的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与思想。而陶瓷雕塑艺术,作为一门空间立体的表现艺术,以瓷土为媒介实现立体塑造,从而更加直观的表现出创作者的所思、所想,以及创作理念、时代精神以及审美理想,并通过雕塑作品传递给欣赏者。创作者赋予艺术作品以生命活力,源自其艺术的“个性化”与“审美共性”。作为一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作品中,作品便成为有情之“景”,同时借“景”抒情,这是每个人不同的风格与个性;与此同时,作品所反映往往也合乎当前时代的审美。一件成功的作品需要引发观众在欣赏时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正是来源于作品的时代性特征,这即是艺术作品的“审美共性”,正是有了这种“共性”存在,艺术创作才能具备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2.创新是对传统的“再创造”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不同的时代所具备的时代审美不尽相同,在作品的艺术表现中,与时代审美产生“共鸣”,这也是我对“创新”一种理解。而创新也因此能够成为让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常保活力的一个因素。因为创新,让中国传统艺术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然而,创新并非凭空而来,无论如何“创新”,我们最终都要回归到艺术的本源上来,即:“创新从传统中来,回归生活里去。”正如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中说过的:“中国美学高度重视形式美。”而“形式美”是一种通过“规范化”“程式化”中把艺术与情感的表现相联系,从而获取一种高度“自由”的艺术表现力。形式感往往能带给人带来在情感上的共鸣与美,在传统审美基础上的打破“过时”的套路,在一定自由度的范围内创作即是“创新”,“规范化”“程式化”亦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尊崇。把汉字作为瓷雕创作的素材,将汉字以及汉字标点符号进行重构、再创作后,并以瓷雕的形式表现出来,创作出《树体字》系列作品。这正是我从日常生活文字的应用中汲取灵感,并结合白瓷雕塑的表现力,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所进行的“再创造”。而汉字与陶瓷一样,都伴随了中华文明的千年进程,见证并“记录着”文化以及审美的变迁、发展,而我在我的作品中,将两者结合,不仅表达了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敬畏,也是对传统“再创造”的过程,在形式感中表现我对时代审美的理解。
3.将汉字字体设计融入白瓷雕塑中
若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找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特质的文化符号,除了“瓷”以外,“汉字”也是不可忽略的。文字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而中国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形式其期发展从古老的“象形”文字而来,由繁到简,由具象到抽象。汉字,是一种把自然美的抽象转化为一种可以被“解读”的信息,因此即便发展到当地汉字在许多地方也还保留着象形的影子,成为世界文字中的一支奇葩,兼具实用与美学两种特性。实际上,将汉字应用于陶瓷装饰艺术古已有之。秦汉之时的瓦当上就曾被广泛地运用,例如传说中为秦李斯小篆的“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瓦等。而镌刻、书写于陶器上的“陶文”则被发现于更久远的历史中,陶文在西安半坡遗址的彩陶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与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的陶器上均有出现。从实物的考证中,陶文的历史早于甲骨文三千多年,它是中国汉字的雏形。在简单的写意绘物的陶文中含有原始的抒情因素,原始人类通过在陶片上画意象符号来表达思想,因此最初的“陶文”更趋向于实用性。而后随着原始装饰的萌芽和发展,文字也逐步突破实用性的范围,发展成为一种装饰语言符号。在青海马家窑文化中,有许多文字配合陶器上的纹饰作为装饰。如陶罐上的“出”形纹饰,“出”字经过图案几何化,一正一倒地装饰在陶罐腹部,与陶罐颈部几何纹装饰相得益彰、疏密相济,富有韵味。再如马厂型中四圆圈“米”字纹,几何化的“米”字,位于两层圆线之中,与外部起伏的折线纹形成有动有静的装饰效果。正是原始陶文的出现,奠定了汉字在陶瓷装饰中的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出现了更丰富的米字纹、田字纹等,把文字几何化并结合图形进行装饰的应用,常见的有。秦汉陶器、瓦当,陶工们结合器型设计出基于汉字(小篆)的装饰性纹样。而到唐代之后,文字以诗词、歌赋等形式大量应用在陶瓷装饰中,这不仅丰富了陶瓷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打破了仅仅以图案和绘画来装饰的旧模式。然而,汉字的独特艺术表现在于通过外形和内部结构创新的“空间”意境上。外形上,汉字以方为基础,通过点、横、竖、撇、捺等八种基本线性笔划自由组合形成各种近似四方的菱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等几何形。内部结构中,按照不同的笔划、部首、偏旁有序依比例地布局在一定的空间分割的位置上。这些通过以“点”“横”“竖”“撇”“捺”等笔划组成的汉字,所衍生的不仅仅是“平面”的艺术形式。这些变化多端的元素呈现正是汉字丰富的内涵与情节,中国成语中的“望文生义”和“依形联想”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将汉字设计与瓷雕艺术相结合,通过空间立体的表现语言,更有利于呈现笔墨平面之外的立体汉字之美。于是,我在中国简体汉字的笔划结构基础上,将汉字标点中的括号、句号、感叹号、逗号、冒号、顿号、问号等通过变形、代用的形式套用到简体汉字字形中。再通过将以标点符号字体代用的“笔划”(标点符号元素)有意的大小缩放,使之呈现出笔划间明显的大小、粗细、疏密有度的艺术对比效果。同时通过瓷雕,将二维的线条、结构以立体的形态表现出来,更好的展现整体顺滑、圆润、饱满的视觉效果,并且从造型上呈现一种近似象形文字的趣味感,让欣赏者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赖荣伟.德化瓷雕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J].中国陶瓷工业,2010,17(6):51-54.
[2]涂雅琴,魏扬.灵动的音符——谈汉字与陶瓷装饰[J].美术大观,2012(8):77-77.
[3]杨锋.浅论书法在陶瓷装饰方面的应用[J].工业设计,2018,No.142(05):84-85.
[4]王羿云.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瓷塑研究[D].复旦大学,2011.
作者:彭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