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美视角下招贴设计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残缺美视角下招贴设计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残缺美视角下招贴设计论文

1.“断”与“续”

正如底面所分析的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一样,人们往往对容易感知的事物会感到乏味,甚至是失去兴趣,人们的视知觉对预期的图式出现在自己的视知觉内,往往不会引起太大的注意,要想突破这种模式,这就需要对招贴主题图形加以改变和简化,而图像自身的“断”和“分”就会打破这种视觉上的完整性,提出问号,吸引受众注意,提高记忆指数,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近几年来,在招贴设计中有许多运用了这种招贴主题图形的“残缺”技巧来设计作品。在第二届“靳埭强设计基金奖”中获得“未来设计师大奖”的招贴《圆》运用了这种图形的“断”,意的“续”来传达台湾这块宝地是中华名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招贴主题以一块玉镯为主题图形,以玉镯的一块小缺口来代表中华名族的一块宝地——台湾,而这块缺口成为了全招贴的视觉中心,他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从而引发我们最深刻的思考,引发我们国人对这一缺口更深刻的遗憾,引起更多的反思,从而烘托出了我们的爱国之情。正是因为主题图形的缺失,才能发现内在的意义指代,传达出招贴意的延续。形成不完美的残缺,目的在于突出焦点,打破单调乏味的画面,使受众在残缺带来的美感中牢记招贴传达的信息。

2.“替”与“新”

形成残缺美除了自身图形的缺失,招贴图形的同构替换也可以产生残缺美,在招贴图形同构替换中将一个物象的局部进行“偷梁换柱”式的移植,替换的部位在视觉效果上是残缺的,从而形成视觉焦点。缺失和替换使原本的信息中断,形成视觉焦点,并且造成心理的缺憾和阻碍,使阅读受阻,但视线很快又被新的替代物所吸引,形成新的视觉焦点、中心,引起受众的注意。观者在信息重组的新与旧、前与后中,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认识重组,构架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最终传达出招贴的诉求点。通过“看得见”,表达了“看不见”的招贴主题。透过“看不见”强化了“看得见”的诉求点,替换和被替换图形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找到他们共同的诉求点,来传达隐喻的含义。例如为了在招贴中更深层次的表达保护树木的诉求,招贴设计人员在被砍伐的树桩上嫁接了一只血淋淋的断裂的人类手指形态,用血淋漓的手指形象与被砍掉的树枝替换,也起到了一种警示的作用,借助形象外在的一种力量与影响,来表达破坏树木就相当人类自己的自杀,给人以深刻的反思,要珍爱树木,珍爱自然。但残缺并不是一味表现惨、悲和不堪入目,而是在破坏中寻找新的生命感与语义的过程,创造出新的意念。例如在袁由敏创作的《融合》中,招贴的主体图形也是运用长颈鹿的动物形象作为画面的外在主体轮廓,通过这层外皮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长颈鹿中指代的画面正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著作不完整的《蒙娜丽莎》用两种图形的同构寻求一种幽默和新意,这种同构手法所造成的残缺,颠覆了人们头脑中惯有的视觉体验,从而传达“意”的新。

3.“完整”与“缺失”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有舍才有得”这要求我们不要追求一味的完美,有的时候舍弃也是一种睿智和胆量。做人是这个样子的,当然设计也是如同,招贴设计的大小尺寸都是固定好的,并不意味全部占满就是一种美,有的时候在旁边一角剪掉或折掉一角,在画面的构图上留有一定的空白,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构图的优势在于,在一个规定好尺寸的画布里,不拘泥于传统的构图规则,着眼于画框内外空间的有机联系,必要时根据主题的需要舍去多余的部分,而突出其他部分,从另一层面传达出舍去部分的内涵,这样说犹如古代人说的经营位置一说,通过划分排列位置重新整理画面元素,形成新的视觉焦点。而“形”的缺失,意在引导画框外想像空间的创造,借此达到形的“完整”。构图上的残缺的表现手法并不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所言的,它应招贴主题内容所言,以所要表现的内容为前提进行运用的,这种形式必须为所要表达的内容服务,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根据主题的需要减去多余的成分,着力表达你要传达的内容主旨,使得这种形式更吻合于主题的表现,以求得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4.结语

总之,一幅好的招贴设计势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注意,进而引发思考并传递信息,这就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立意点,亦或者从他的对立面出发反常规的设计表现形式和效果。而“残缺”理念很好的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追求完整感受。将残缺美运用到招贴设计上,使得招贴设计的形式变的更加丰富多样,更好的让受众发现招贴内在的创作意图进而因其受众更深刻的思考共鸣。

作者:郑海珍 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