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虚拟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设计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石刻虚拟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设计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石刻虚拟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设计论文

一、重庆大足石刻实体资源分类及虚拟博物馆展示的关键信息描述

1.大足石刻艺术资源分类及重点展示内容

大足石刻的艺术资源包括龛窟群、造像、装饰纹样、镌记铭文等。由于同一资源类型中不同资源种类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因而对其展示信息的选择和展示方式的设计也将有所不同。笔者对大足石刻的艺术资源进行分类研究后,根据大足石刻不同艺术资源的特点选取了各类艺术资源展示信息的构成内容,并归纳和提取了各构成内容的信息描述和要素,为大足石刻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展示模型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①龛窟群

龛窟群是指由多个龛窟集合而成的石刻造像组群。本文研讨则主要集中于具有较大典型意义的5处摩崖石刻造像,即大足境内的北山石窟、宝顶山石窟、南山石窟、石篆山石窟和石门山石窟。大足“五山”石窟的群雕艺术的数字化展示设计应以展示大足石刻建造者整体设计思想和大足石刻气势磅礴的宏大场景为主要设计理念,主要展示方式将以场景展示为主。展示内容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石窟周边地理环境信息、龛窟形制信息、石窟群雕造像信息、龛窟装饰连接或分割信息等。不同的展示内容应包含一些必要的信息要素,如石窟周边地理环境信息就应含有山形、地势、道路、山体植被等关键要素。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即观览者对龛窟群的设计者融石刻作品于自然山水间的整体设计思想具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

②造像

石刻造像是大足石刻艺术的核心内容,是每个龛窟的艺术表现主体。大足石刻造像题材丰富、数量众多、姿态各异,是大足石刻数字化展示的重点和难点。石刻造像艺术数字化展示设计当然要着重考虑如何集中展示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造像,而这些造像的展示应该是一个立体的、细部特征清晰的三维立体呈现状态。主要包括如下基本内容:造像形制、色彩设计、题材类别、材质应用、雕刻技法及艺术风格等丰富信息。

③装饰纹样

大足石刻的装饰纹样主要是指装饰于各龛窟建筑的藻井、龛楣、边饰和主尊造像的背光、两侧、服(冠)饰、底座等各个部分的装饰纹样以及造像四周动植物装饰造型。大足石刻的装饰纹样主要包括五个大类:一是造像的背光纹样;二是造像的冠饰纹样;三是造像的服饰纹样;四是龛窟壁面的装饰纹样;五是尊像持物与宝座的装饰纹样。装饰纹样的展示应包含以下展示内容:纹样位置、纹样用途、纹样造型、雕刻手法及艺术风格等信息。

④镌记铭文

大足石刻镌记铭文是凿刻在大足石刻各处石窟、古塔文物保护范围内不同质地上的各类文字。主要包括四个大类:造像刊刻的经文、经目、偈语和颂词;乞佛人的造像镌记、题刻和石匠刻师的题名;各朝代培修、装绚石窟的碑刻和题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碑碣、题刻、诗词和游记等。大足石刻铭文具有鲜明的民族化、地域化、生活化特色,与大足石刻造像的精美造型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大足石刻文字与造型互证相融的特色石刻艺术长廊。大足石刻铭文的展示内容包含铭文内容展示和书法艺术展示两部分。铭文内容信息要素主要包括:造像的时间、祈愿、尊像、供养人等。铭文书法艺术展示信息主要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和审美风格。因此,自然还将考虑铭文与造像之间的有机相融问题。

2.大足石刻历史文化资源分类及展示内容

大足石刻历史文化信息是石刻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大足石刻造型艺术的缘起背景、发展脉络和流变衰落以及历史进程,进而熟悉石刻开凿时期巴蜀地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窗口。大足石刻的历史文化资源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足石刻基本文化信息,包括题材、内容、历程、范围、地位、价值等方面的考察研究;二是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譬如儒释道三教融合文化、中华孝文化及多元文化包容等;三是巴蜀地域文化信息,包括巴蜀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巴蜀民间社会生活文化等。

二、大足石刻虚拟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

1.大足石刻虚拟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建设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大足石刻实体资源内容与特点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大足石刻虚拟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建设内容可以大致概括成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对石窟艺术资源虚拟场景的二维和三维之建模展示,包括石窟场景展示,龛窟建筑空间场景展示,造像、装饰纹样、镌记铭文的二维、三维展示。二是对于石刻历史文化资源的多媒体信息集成展示,包括文本、图片、二维与三维模型、音频、视频、动画效果的综合展示。三是创建一个可与用户进行沟通的虚拟体验的交互界面和平台,可让用户在数字化展示中获得对文化遗产认知的生动虚拟体验。

2.大足石刻虚拟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

根据上文大足石刻艺术资源分类和展示信息研究,笔者及其研究团队对大足石刻艺术资源数字化展示系统所要展示的艺术本体资源进行了整体布局策划、分类和取舍,最终确定了与之相匹配的展示技术。根据不同的艺术本体资源的种类,选取恰当展示内容,按照展示描述要素的要求,用数字高清照相机、录像机,二维、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进行数字资源采集,然后对数字资源进行图像处理和三维建模,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具体的展示设计。

1)龛窟群展示设计。

大足石刻龛窟群场景宏大,龛窟群依山凿刻,所有造像都应是在勘察地形后统一规划设计,然后开窟凿像的。正是设计者因地制宜,甚至借景发挥,山峦溪泉等均在营造者构思之中相互融合,极具连环画式的整体感,宝顶山的大佛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既然是数字化展示设计,首先必须遵从大足石刻固有的状态情势,然后还要特别发挥数字化展示设计的优势或特点。所以,为了传达给受众大足石刻山水连环画似的整体感,我们采用了场景的虚拟漫游和三维场景建模仿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龛窟群的场景展示。笔者所带团队特别选取了宝顶山大佛湾第11号释迦牟尼涅槃场景为展示对象,进行了360度全景照片展示和搭建三维场景模型展示两种设计实践。360度全景照片展示通过在宝顶山大佛湾第11号释迦牟尼涅槃像附近选取合适的位置架设自动旋转云台拍摄系统,根据云台所发出的脉冲旋转指令,相机自动按照设定角度旋转拍摄。在完成角度达360度的旋转拍照之后,再用专业拼接软件将照片拼接成全景场景呈现。由于拍摄照片的数目和角度比较多,照片质量较高,拼接出来的图片的三维效果非常好,采用全景照片拼接的虚拟三维场景。这样,较好地展示了大足石刻的龛窟开凿依山就势的特色,显示出造像和周围环境和谐相融的设计匠心。同时,我们在展示场景中进行漫游途径设定,用户可以用键盘的方向键或者鼠标实现在虚拟场景中自由穿行,并且在某些特定虚拟场景中定义特殊交互点,设定链接,用户点击后可转向链接内容,完成简单的用户交互。搭建三维场景模型展示则是用3D建模软件搭建的宝顶山大佛湾第11号释迦牟尼涅槃三维场景模型。虽然3D效果比全景照片展示得要好些,但其制作周期较长,制作成本亦较高。比较而言,从制作成本来看,全景照片拼接的工时成本较低,对展示系统性能要求不如3D模型那么高。从展示效果来看,虽然立体感效果不如3D模型,但是受众现场感体验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2)造像展示设计。

由于大足石刻造像数量巨大,倘若要对每一尊造像都进行高清的三维建模显然不太可行,于是对造像展示设计采用二维图像采集和三维高清建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较为合适。所以,必须有选择性地选取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石刻造像进行高清三维建模,而其他的造像则通过二维图片或者视频摄像的方式予以展示。依此,笔者团队便选取了宝顶山大佛湾第13号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相场景中的主像佛母大孔雀明王进行三维立体建模。我们先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了造像的三维几何形制信息,对采集的三维点云数据处理后运用3D软件建模。由于历史久远,该龛主尊面部和身体等已经部分损毁,为了还原和恢复造像完整状态,我们在建模中查阅了大量的相关图片,并且重点参考了同样存在于大足石刻“五山”中其他龛窟群如北山佛湾、石门山的孔雀明王的造型,对佛母大孔雀明王的残缺部分进行了较好的软件修复,运用3D软件建立了孔雀明王造像的三维几何模型。所建的孔雀明王的三维模型不仅清晰地展示了造像的三维造型信息,同时也可以辨析出造像头冠的镂空雕刻技法和底座孔雀的雕刻纹理,较好地展示了造像部分损毁前的造型风采和精湛的雕刻技法。

3)装饰纹样展示设计。

大足石刻装饰纹样种类、式样纷繁复杂,分布面积较广,装饰部位、功能各不相同,且其装饰造型功能随着主尊造像的身份改变和宗教故事的寓意表达而相应变化,似乎并没有较为固定的分布区域,其装饰效果往往取决于龛窟的整体设计。因此,对于装饰纹样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我们采取了较为灵活的展示手段,以二维平面展示与三维立体展示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二维图片或者视频展现装饰纹样的位置和整体的平面布局,局部三维模型展示典型纹样的细部特征和雕刻手法。而对于造像背光部分、龛窟壁面的这种大规模成片出现的装饰纹样,采取全景照片拼接“假三维”效果,或者用二维图像绘制、摄影图片的方式来展示。对于服(冠)饰和造像底座装饰纹样部分,也可以通过对造像的三维建模而进行同步建模与展示方式来完成。因此,课题团队选取了宝顶山大佛湾第29号圆觉洞进行设计探索和实践,先用二维绘制的方式对圆觉洞进行初步绘制,图片尤其突出了洞内菩萨背光部分十分繁复的装饰纹样。然后对中间的问法菩萨进行了三维建模,在软件中将二维绘制圆觉洞四壁的图片与三维建模的问法菩萨进行有机合成。圆觉洞四周壁面细致的二维绘制图片较好地展示了圆觉洞中造像背光部分各类石刻装饰纹样的丰富多彩、细腻精致的造型特征,由于中间三维建模的问法菩萨与二维图片部分的距离感很强,凸显出一种奇妙的三维立体效果。

4)镌刻铭文展示设计。

拟采用二维高清摄影图片展示等给予落实,由于展示技术简单,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大足石刻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展示设计。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对大足石刻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进行知识的可视化表达。通过音频、视频、二三维动画让不同的知识点得以直观化、图示化、生动化和系统化的展现,构建石刻造型艺术与历史文化知识同步展现的立体文化空间,同时通过这个文化空间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度了解大足石刻的精湛艺术和厚重文化,为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和伟大复兴开辟新的时空领域。具体方法就是对于各类艺术资源的艺术特征随着展示模型或者场景的展示同步配有文字或者音频解说;对于石刻场景中的宗教故事和生活场景介绍,采用二维或三维故事动画的形式,以动态形式向浏览者介绍;对于大足石刻的整体介绍则采用实景视频拍摄和纪实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制作一部全新的专题片来全面介绍大足石刻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目前我们已经制作完成了专题片的前期策划工作和两部大足石刻宗教故事二维动画片的创作工作,效果良好。展示设计的最后一步工作就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或者造像进行交互设计,从而便于实现用户体验。

三、结语

从虚拟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的角度对重庆大足石刻艺术文化资源进行分类研究,根据大足石刻不同的艺术文化资源种类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展示手段并进行设计实践,为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迈出了有益尝试的一步。同时本研究也将为大足虚拟数字博物馆的进一步建设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笔者将就此问题深度探讨,另文表述。

作者:刘卫红 王明迪 龙红 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