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展示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展示设计》课程为艺术类学科多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探索混合式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课程应注重课程教学理念创新与内容创新,重视课程整体逻辑规划、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掌握科学的可评价原则。《展示设计》课程必须把握信息时代的教学特征,建设的重点是找准基本定位与特色,实现授课对象规模化,建设的难点是教师掌握混合式教学的方法,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将课程与时代结合紧密,切实服务地方经济,成为真正的“金课”,让学生受益。
关键词:《展示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信息化
1混合式教学概述
混合式教学,就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为“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两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将学生由浅至深地引向深度学习。目前该学习方式已成为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成为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标准。
2《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展示设计》课程是艺术类学科中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包含二维、三维及多维设计于一体,训练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转换,并融入了社会当下流行的商业类、文化类展示空间设计的内容。《展示设计》课程在教学时数有限,教学内容难以拓展,教学效果与预期不符。本科院校教学时数一般为60课时左右,学生只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课下完成项目,无法将知识彻底展开。1)教学模式单一。目前教学模式以课上教学为主,课程难度低,无法凸显课程特色。教学内容刻板、保守、流程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案例陈旧,教学内容也与时代脱轨,为了形成标准化教学,教师们采用统一的流程授课,没有充分尊重学习对象的个性化需求。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统课堂的劣势更加明显。目前,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惰性,在教师讲课时,习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受到的启发仅限于教师给予、同学讨论,而线上的资源无法合理运用,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设计思维的扩散。3)缺乏客观的评价。教师在较短的教学时数内,既疲于讲课、组织课堂,又要靠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由于教师在方案中参与较多,导致作品差距不大,学生水平无法得到真实体现,所以教师对学生无法进行客观的评价。
3《展示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展示设计》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将线上与线下学习进行结合,线上内容知识点连贯,为易于理解、学习的内容,学生可以按照任务点要求,逐步学习完知识即可;线下学习即课堂学习,主要针对专业的拔高型和实践性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对课程基本内容进行掌握,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分别进行教学。同时学生不受教师、环境、教学设备的制约,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均可以学习。线上课程授课方式全开放,对于教师是极大的锻炼,教师责任更大,要求对知识掌握更精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学习制作思路清晰的课件、又要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剪辑线上课程的视频短片,还要学会操作一道两种线上授课的网站,间接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这种全新的思维与社会快速发展的特点相契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快速普及已势在必行。因此,《展示设计》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不仅顺应教学发展规律,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4《展示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思路
4.1创新教学理念与内容
4.1.1创新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新的教学理念。混合式教学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特点。同时《展示设计》涵盖内容较广,利用线上讲授简单易懂的知识,线下课堂讲授难理解、个性化的内容,教师合理分配时间引导学生做综合性的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素养,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课程逐步向内涵化发展,不再只是追求表面的设计效果,而要求学生灵活掌握设计方法与程序,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4.1.2创新教学内容
创新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展示设计》课程涉及内容较广,既学习文化性展示场所的设计,如博物馆、美术馆、名人馆等,又学习商业性展示场所设计,如展览馆、商场、专卖店等场所。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学习资源建设、学习活动规划与学习效果测评进行科学安排,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传递的高效性。《展示设计》作为本科课程应当将难度提高,除了设计方法的提升,还要有正确的设计观念,掌握真实案例完成的普适性规律,熟悉个性化内容设计的要点。学生不仅学习展示设计的方法,还要会灵活进行项目设计,会在设计项目结束后总结经验,提炼出符合自己的设计方法,会将其转化为设计理论,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4.2重视课程整体规划
找准基本定位与特色,设定课程总目标与分层目标。把握课程内容体系与大纲,找出课程知识点并分级筛选,合理化布局实施策略与分层教学设计,安排团队教师分工与教学准备。《展示设计》课程注重活动体验,学生们通过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设计活动,增长知识,学会技能。《展示设计》课程在线开放建设三个层次,首先是基于课程的总体信息化教学设计,其次是基于章(模块)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后是基于学习知识点(节)教学设计。
4.3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
4.3.1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应改变以往课程中刻板、保守、流程化的教学模式,将丰富的视频资料、易理解的理论知识放到线上,让更新、更好的知识融入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去解决课程中一般知识。教师应将线下课堂真正变成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场所,成为答疑解惑、指导实践、解决难题的场所。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在设计过程中尤为适用,教师规定项目内容大方向,学生主导设计走向,教师辅助学生完成设计创意。
4.3.2创新教学方法
《展示设计》课程在线上教学可采用授导型教学法,教师在线下授课时将重点、难点知识以讲解、演示、操练的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新的设计方法,如新材料的运用、照明的个性化设置、造型的奇特变化、色彩的个性化搭配等,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探索出自己的风格与定位。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递进式教学方法,将展示课程分成六部分,层层递进,润物细无声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提高思维能力;采用目标导向法,大目标即是完成一个真实设计项目的制作,小目标是每个章节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清晰地了解重点、难点。教师在线下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项目式教学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发散思维,教师演示实际案例的制作方法,让学生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设计方法。项目式教学是《展示设计》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项目,学生也可以自己寻找项目,只要与课程相关,都可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实践;情景化学习是设计类专业较常用的方法,将学生分组,假设每组为一个设计团队,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每组学生中包含主案设计、效果图制作、施工图设计、方案整理及汇编等人员,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前进行历练,清楚知道设计的流程及要点;任务驱动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上每次课是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让学生设计能力逐步提升,每个任务都包含了该课程的难点知识,学生通过线上或线下学习灵活掌握难点知识。授课教师邀请设计行业专家在线上共同评定设计效果,让学生感受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当下流行趋势。
4.4建立可评价原则
《展示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原则要遵循公平、公正、客观评价,作业分为综合作业与在线情况汇总两部分。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应按照学科特点进行分配,线上学习占40%,线下学习占60%。教学评价创新、服务创新,教师可以将线上学习的效果及统计得分与线下成绩相结合,引导学生多元化掌握知识,既能宏观上把握设计的方向,拥有全局观,又能细致的把握设计精髓。由于课程作业为完整项目,其设计难度较高,会涉及分组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根据同学所扮演角色来进行分数评价,如主案设计师统筹安排得当,效果突出,可给予高分评价,依次类推。确定分数的方法一定要将线上学习、讨论,线下项目完成情况综合考评。
5结语
《展示设计》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顺应现代教学发展规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体验课程形态,将课程内容体系分层解读,备课时将线上内容与线下内容进行区分,生动的视频案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放到线上,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课上教师讲完难点知识后,留出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利用线上教学与课堂讨论扭转局面,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充分尊重其对案例设计的解读与思考,补充其思维中的缺失,教师不仅是领航员,也是保驾护航、查漏补缺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船上的乘客,而转变为船员,甚至是方案的掌舵人。《展示设计》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内容,掌握应用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加深记忆。混合式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讲授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评价方式创新,科学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也要随之创新。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线上学习简单、易学的知识,教师在线下课堂上讲解难度高、问题多的知识点。混合式教学导致课程知识量更加丰富,难度相应提升,对教师与学生均是挑战,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当课程具有了高度、难度与实用性,且与时代结合紧密,还能切实服务地方经济,那么这门课程就成为真正的“金课”,真正做到让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闫琰.“SPOC+F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为例[J].工业设计,2019,12(161):36-37.
[2]云卫星.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考[J].工业设计,2018,11(148):114-115.
[3]杜建伟.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社会实用性设计人才培养[J].艺术百家,2015,5(146):254-255.
[4]王熙元.新概念展示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
[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王晶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