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艺术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数字时代艺术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数字时代艺术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

内容摘要:在当今数字时代,交互设计是艺术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热点。艺术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思路主要是围绕参观者与计算机交互、参观者与空间环境交互及空间中的人与人交互三个方面进行,突出特点即交互体验。本文结合优秀案例分析归纳艺术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的表现特点,探讨其设计意义和发展规律,旨在为该领域的持续研究和探索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数字时代;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

艺术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源于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认知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对数字教育事业的重视。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的报告中指出,数字技术“提供了接近信息的途径、沟通的网络和呈现学习的新方法”。中国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推广并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开展教育活动的新型教育方式。美国、英国、日本等在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中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艺术博物馆作为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教育机构,各种交互式展示设计作品不断涌现。交互设计是信息时代艺术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必然趋势,大多数艺术博物馆开始将交互思维融入展示设计,如根据参观者的需求为观众提供展品、装置或参观路线;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和交互技术,提高展示的趣味性与参与性,增强公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巧妙地把参观者引导到展品的主题精神之中等等,展示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本文结合优秀案例分析和归纳艺术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的表现特点,并探讨其意义和发展规律。

一、艺术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表现特点

数字时代艺术品的定义被重新解读,意义不断拓展,呈现形式灵活多样,传统的展览模式已不适合作品展示。设计师开始重新思考博物馆中参观者、展品、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各种交互创作,其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新的设计理念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参观者与计算机交互

参观者与计算机交互,也称人机交互,注重参观者与计算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设计师将众多艺术品信息进行组织整合融入到计算机装置中,这种交互性装置展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造型丰富多样。参观者通过触摸、语音、手势等简单的操控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互动,咨询、查阅艺术品信息或背后的故事,甚至可以定制专属的参观模式、参观路线等,深度挖掘参观者与展示交互形式的可能性,达到交互体验的目的。罗马卡比托里欧艺术博物馆设置了一些通用展示屏幕,向参观者介绍艺术作品的信息;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建立了长12.2米的电子屏幕展示4100件艺术品,点击屏幕可看见每件艺术品的详细说明;美国纽约知觉美术馆建筑外观设置感应器,参观者通过手机APP或推特与之关联,其外观色彩根据参观者的心情总指数进行不断变化,实时反映参观者的情绪与情感。上述交互方式是静态展示的拓展,交互过程不够生动。美国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对这种展示方式进行了进一步创新,馆内有个“ThePen”移动设备数字笔。参观者拿着数字笔可以在全馆任何一个互动区与捕捉式交互投影发生互动行为。比如扫描展品标签获取作品信息,在屏幕上随意设计勾勒家具样式、壁纸图案等,在互动技术的完美呈现下,也能成为艺术品,然后把它们投影到墙上,欣赏自己完整的设计作品,也可随时建立自己的虚拟收藏。参观结束归还数字笔后还可获得一个URL路径,随时访问喜欢的展品和收藏的数据。这种体验极大地拓展了时间与空间的纬度,参观者主动探索、发现和感受整个展馆,强化了个体与博物馆的沟通交流。在上述过程中,计算机预先设置的信息随着参观者的操作逐步展开,准确、有序而且深刻。交互展示除了通过媒体设备和虚拟交互技术来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外,更要激发用户的参与性,提高用户与展品的互动,融入到展示环境,主动寻求最佳学习模式。(辛向阳《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装饰》2015年第1期,第58—62页)与传统的展示相比,交互式展陈更推崇鼓励参观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探索和发现中获取新知识,进而实现有效信息传播。

2.参观者与空间环境交互

参观者与空间环境交互最突出的特点是交互体验,其本质在于关注参观者的体验需求,最高境界是“印象久远,内心共鸣,知识积聚,人生建构”。(王国彬《展陈设计中交互式博物馆的理念剖析》,《包装工程》2015年第8期,第26页)博物馆成为引发交互行为的场所,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有意留下“空白”,等待参观者进行补充和完善,激发参观者主动参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体验,满足其参与、融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目前,大多数艺术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是通过激发参观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来实现其与空间环境互动。如加拿大蒙特利尔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品《渗透》,利用技术手段营造了生动形象的生物世界。参观者戴上电子设备后,进入一个虚拟的展示环境中,周围有各种生物、光斑、露珠、昆虫等等,仿佛成为空间中的一部分,有强烈的个体归属感,引发与虚拟空间互动。参观者与空间环境对话中,多种感官刺激和行为活动都在主动的接受信息传达。这种体验突破了人的行为和感官的单方面束缚,在同一空间不同参观者也会形成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感受。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为空间生成提供了更多可能。计算机及各种外部设备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整理,根据展示要求进行编辑、处理合成等。这时的空间环境犹如一个有机结构体,促进参观者与空间环境的互动,空间因参观者的行为活动相应地动态演变,这种变化又会影响参观者的行为。NOX水上展览馆整个空间就是一个展示平台,室内空间充满着流动与不确定性,地面、墙体及顶面之间可以交融转化。空间环境依靠几组微处理器的协调,人们的移动、速度和密度会激活嵌入建筑结构中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反过来又会激活视觉和听觉效果。这栋“聪明”的建筑,有着自身的感知能力,可以对参观者的行为活动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此,参观者像一个个生物体直接融入到建筑空间中,这里“并非是一个水的展示,而且参观者成为水的一部分,在持续变幻的周围环境中,他们被改变,行为举止进行着相应的变化”。参观者“沉浸”于空间的同时也对空间发生作用和创造空间,成为展示的一部分,在富含趣味的交互情感体验中感知和接受信息,引发参观者的想象和更主动的探索。在展示空间引导参观者改变空间或展示的形态,能够形成新的刺激,是交互体验的另一种方法。按“渐进线组合”设计的古根海姆虚拟博物馆已用于进行展示虚拟的网络艺术品及开展各种文化与商业活动。参观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对空间加以改变和重组,获取理想的观看方式、过程甚至各种活动的虚拟展示场所,使得参观者对展示主题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体会。这样的展示方式,既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展品的特点,也最大限度地服务了参观者本身。(罗维安《探究多媒体交互技术下的展示设计》,《包装工程》2014年第6期,第132页)

3.人与人交互

数字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交流和交往的方式,空间中所涉及的“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逐步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一是设计师与参观者交互。设计师与参观者相互交流,征求参观者的意见,并引导其参与设计创作。瑞丁大学基础知识的工程(KBF)系统,实现了空间使用者可介入整个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功能,设计师、制造者和空间使用者可实时进行方案比较。虚拟现实技术为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标准,使设计师和空间使用者能够在建成之前,通过虚拟的“漫游”来检验一个设计方案。二是参观者与参观者交互。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陌生化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在参观过程中,参观者与同伴甚至陌生人进行交流,能够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和社会交流需要,加深参观者对展品的理解,实现知识共享。

二、艺术博物馆展示中交互设计的意义

艺术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形成了新的设计思维和方法,参观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进行观看和体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为空间带来了丰富的乐趣与无限的活力。同时参观者为自己的活动方式引发的空间变化而感到新奇,诱发其更强的兴趣和热情去探索空间中的一切可能性。奥本海姆坚信,只有吸引观众参与其中的展览才能实现知识传播的目的。另外,展示空间是任何一种形式和表现方法都不可能完美地表达的,只能通过直接的体验感知。建筑师安东尼说:“只有亲身去体验空间,在空间里穿行,愉悦地观赏他们,你才可能切身体会到它们的内在品质。”(转引自潘石屹等《长城脚下的公社》,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2页)艺术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能丰富空间的意味,深化情感体验和空间认知,这种体验也更为真实和深刻。虽然一些案例缺乏普遍推广性,但其关于空间观与设计观的变革意义表现出多方位的文化意味。参观者与计算机交互(人机交互)、参观者与空间环境交互、人与人交互使得观展过程更加全面和深刻。但我们应理性地辨识、分析及合理地应用这一趋势,在技术和媒介的支持下,从设计的功能和意义出发,创作符合空间主题、有意义、有目的,新颖而又生动的艺术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

作者:孙秀丽 高西美 单位:河北地质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常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