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往往强调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性而忽视了它的公共性特征,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也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基于此,分析了当代语境下的古典园林所具有的公共性特征:一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教育的场所,二是要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活动需求,三是要遵从特殊人群的行为习惯。同时,总结了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当代公共性特征的必要性: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代公共性特征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体现途径:首先,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增加公共性特征的设计要求;其次,在不同教学阶段体现公共性特征内容,如在前期调研阶段增加公共性特征的分析、在设计阶段结合公共性特征确立设计主题和功能定位、在改造方案生成阶段将空间艺术与公共性特征相融合、在设计成果深化阶段通过细节体现公共性特征。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增强了对风景园林师责任与价值的认识,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当代公共性;教学创新
目前,我国城乡绿地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创造满足广大人民生活需要的人居环境[1]。园林艺术与公众的生活方式及环境已密不可分,园林艺术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越来越显著[2]。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所以在当前园林设计中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仍要继承与创新。中国古典园林类型多样,包括了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及其他公共园林。虽然类型多样,各不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着公共性的特征[3-4]。而这一特征长期以来被国内外专业人士和公众所忽视,并由此造成了人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理解上的偏差,认为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等都是供私人或皇室使用,这也导致一些设计师在当代语境下进行古典园林设计时仅从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考虑,忽略了古典园林公共性的特征,在功能布局和空间设计上较少考虑如何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使用需求。“古典园林设计”是风景园林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其课程教学较为注重设计立意及空间营造艺术的训练,忽视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公共性特征,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难以满足行业需求。目前多名学者对“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展开了研究,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古典园林的空间组织、场景设计等[5-10]方面,对教学内容中如何融入当代公共性特征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对“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进行了创新,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古典造园艺术的同时,注重培养其对场地公共性特征的分析能力,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阶段两方面阐述了将公共性特征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以期对“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当代语境下的古典园林公共性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各类园林在历史发展中都具有公共性特征,即允许大众进入园林,开展游赏、集会、祭祀等公共性活动,如唐代著名的公共园林芙蓉园、曲江池等都是当时市民游玩的首选地。即使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也有对市民开放的传统,如宋代皇家园林金明池在每年龙舟竞渡时更是呈现出“君民同乐”的场景,百姓可以在这里游赏、集会、祭祀、开展水上娱乐等活动。这些都说明古典园林自古就具有公共性特征,这一特征在促进当时君民交流及城市文化进步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在当代语境下,中国古典园林的公共性特征必然产生新的内涵。陈跃中[11]认为当代中国园林设计中公共性特征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园林类型从独立花园到城市开敞空间,二是功能需求从满足单一休闲功能过渡到服务城市综合功能。所以现代园林设计应在满足人们休闲游憩功能的同时,还要兼具人文传承、防灾避险等多项功能。朱建宁[2]提出风景园林学科应该发扬古人寄情山水的文化传统,引导公众形成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并使公众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提升对自然的情感认知,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根据学者对风景园林设计公共性内涵的总结,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当代语境下的古典园林的公共性特征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为公众提供科普教育的场所
在当代语境下,古典园林设计既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造园艺术,让居民和游客认识了解古典园林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又可以让古典园林设计空间成为教育科研机构举办市民科普活动的场所。
(二)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活动需求是当代语境下古典园林公共性特征的关键性内容。传统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都是以满足古代人民居住、游览为目的,这种园林建筑设计方式中的开敞空间组合等并不符合现代人们的活动如餐饮、问询、展览、购物等对空间的要求。所以设计师不能完全照搬传统古典园林的设计模式,而应从公众多样化的活动需求出发,对传统古典园林的功能布局、空间尺度进行创新优化,尽量做到既保留了传统古典园林的艺术韵味,又能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三)遵从特殊人群的行为习惯
作为公共空间,其设计应该考虑不同人群尤其是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残疾人等行为习惯,为特殊人群提供方便、舒适的无障碍设施,以体现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特征。而传统古典园林设计讲究山水格局、曲径通幽等,这恰恰容易造成特殊人群游览的不便,且极易引发安全问题。因此设计师必须重视特殊人群的行为习惯,在园林建筑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上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二、当代公共性特征融入“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开设“古典园林设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好地完成古典园林设计项目。所以,“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要结合当代语境,培养学生在设计中注重对公共性特征的解读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以往的“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注重对古典园林设计理论的讲授,学生利用古典园林设计理论可以在课程实践场地较好地修复或新建一座完整的古典园林。但是这种设计成果在实际建造中往往难以实现。因为封建时期的园林多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具有鲜明的“私有”属性,即使是为公共游览而建造的园林,由于人口数量以及地域交通的局限,在游人容量以及活动需求方面远不及当代的公共园林。所以古典园林要在当代环境下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设计上进行创新,否则设计出来的古典园林即使能尊重历史、设计手法精湛,也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难以被大众所认可。因此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增加古典园林公共性特征的讲授内容,可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二)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增加公共性特征的讲授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对设计场地周边环境、场地内部条件、使用人群的分析调查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代语境下的古典园林是传统造园手法与现代公园设计方法相结合的设计,部分设计还包含了旅游规划、节事策划、文创产品等,其设计内容复杂、场地矛盾突出,这就要求学生根据当前的社会背景,对场地的现状、地域特色、历史价值、周围环境和投入成本等实际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决策。如果缺少对公共性特征的考虑,其设计就会脱离实际。
(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时代特征
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公共性特征的讲授内容,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和时代特征,并通过设计实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古典园林在当代仍然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当代公共性特征融入“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途径
笔者以西南民族大学的“古典园林设计”课程的选题“四川省绵阳市李杜祠改造设计”(以下简称为“李杜祠”)为例,说明当代公共性特征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体现途径。此次课程是以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8年四川省古典园林设计联合课程竞赛为契机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场地为绵阳市“李杜祠”旧址,原是纪念李白和杜甫的纪念性园林,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李杜祠”有着较好的文化价值,但园内大部分建筑已经破败,存在着与历史建筑不协调的建筑和绿地,园林环境急待整治和提升。围绕此选题,学生进行了为期6周的课程设计。
(一)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增加公共性特征的设计要求
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关系着教学内容的方向和教学的质量。因此笔者将“四川省绵阳市李杜祠改造设计”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一是要学生掌握当代语境下古典园林在选址、立意、掇山置石叠水等方面的艺术手法;二是让学生对“李杜祠”进行科学、合理的修缮和改造,将“李杜祠”打造成具有公共性特征的古典园林,既能纪念文化名人,又能满足市民休闲游览、举办科普活动等多样化活动需求。
(二)在不同教学阶段融入公共性特征设计内容
1.在前期调研阶段增加公共性特征的分析
前期调研是学生了解社会背景、发现场地问题的过程,调研包括拟定提纲、现场调查以及调研成果汇报3个过程。以“李杜祠”改造设计为例,学生首先要对“李杜祠”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详细勘察,分析地形特点、山水格局等;其次学生要认真考虑“李杜祠”作为今后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具体调研内容包括:一是“李杜祠”的旅游价值,主要对“李杜祠”和周边的富乐山、芙蓉溪、越王楼的关系进行辨识,对“李杜祠”内部的建筑功能进行分析,辨析旅游服务设施是否完善;二是“李杜祠”的审美价值,主要是对“李杜祠”内部的建筑风貌、年代等进行评价,对“李杜祠”内部空间布局、植物要素等进行评价,探析其作为川西园林景观能否让游客在园中体会到传统古典园林的韵味;三是“李杜祠”的教育价值,主要通过挖掘“李杜祠”现有的历史资料、馆藏文物、景观要素等,分析“李杜祠”能否为游客提供教育文化资源;四是居民对“李杜祠”的认知,这也是体现“李杜祠”公共性特征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周围居民、游客、园内管理人员的采访调查,了解不同人群对“李杜祠”的认知程度和需求。通过对“李杜祠”现状的评价分析,学生需要归纳出“李杜祠”的自然、交通、文化、社会等公共属性的特点以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初步解决策略。在调研阶段增加公共性特征的讲授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古典园林设计并不是单纯的叠山筑水,而是需要综合解决设计场地内外的社会、生态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2.在设计阶段结合公共性特征确立主题立意和功能定位
园林设计阶段旨在训练学生提出合理的主题立意和功能定位。立意是整个园林设计的灵魂,“三分匠,七分主”,可见主题立意对园林设计的重要性。而清晰的功能定位是保证园林总体布局和详细设计合理性的重要关键点。在主题立意方面,学生应结合场地特色、功能定位以及居民需求,形成独特的主题立意。在“李杜祠”的改造中,有学生提出“隐逸”这一主题,就是将“李杜祠”的场地文化和主要功能相结合,既反映出诗人李白、杜甫的隐逸思想,又迎合了参观游览人群的心理需求,寓意着“李杜祠”为居民及游客提供了一个“隐于市”的诗意之园。在进行功能定位时,学生应以前期调研为依据,辨析用地性质,确定园林类型,之后进行功能定位。“李杜祠”从园林的功能来说是纪念性园林,从地域特色来说是川西园林,从项目类型来说是改造设计园林。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独具特色的功能定位。例如某小组学生提出“李杜祠”主要的功能是为游客和当地市民提供一个纪念李白和杜甫、了解诗词文化、体验川西园林的空间,同时也是休闲娱乐的文化绿地空间,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将当代公共性特征融入了“李杜祠”的功能定位中。
3.在改造方案生成阶段将空间艺术与公共性特征相融合
在改造方案生成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必须将古典园林的公共性特征通过功能布局、交通流线、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体现出来,并且和空间设计相结合。在总体的空间设计中,学生将展览、纪念、休闲、服务、后勤办公等功能和“李杜祠”场地中每一个园林建筑相对应,使古典园林能够承载丰富的公共活动。在进行详细的空间设计时,学生针对不同的功能定位对山水环境、建筑单体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在山水环境设计方面,除了让游客体验古典园林步移景异的山水格局的奇妙外,还要满足游客在园中交流、休憩、举办活动的需求。基于这些要求,学生在对“李杜祠”进行改造时,考虑到人行空间过于局促,不足以容纳游客的集散,同时也缺少市民休息的空间,于是将场地外原有的商业建筑拆除,改为公共空间,并将入口设置在场地西侧的支路上,借鉴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的艺术手法,以竹径作引导,既解决了人流和车流的冲突,又带给游客由闹入静的“世外桃源”般的体验。
4.在设计成果深化阶段通过细节体现公共性特征
在当代语境中,设计成果深化阶段包括指示牌、无障碍交通等细节设计,而这些细节是古典园林设计中缺失的,因此学生要在古典园林设计成果深化阶段通过细节增加公共性特征。如在设施铺装的设计中应考虑游客,尤其要考虑特殊群体如幼儿、老年人、残疾人等使用的舒适度、安全性。以“李杜祠”改造为例,学生在园林中放置石凳作为休息设施,但从公共性特征分析,石凳在冬季冰冷,对游客尤其是妇女、老人容易造成身体不适,因此学生设计了更舒适的木凳或具有川西园林特征的竹凳、竹椅。又如,有学生在园林出入口沿用了传统园林设计中大门的高门槛,这必然给残障人士、老年人的参观游览带来不便,对此,笔者引导学生采取了坡道和传统大门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入口大门的安全性、通用性。
四、当代公共性特征融入“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学生对风景园林师的社会责任与价值的认识
将公共性特征融入“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园林设计需要“古”与“今”的融合,既要传承历史,又要有所创新。教学改革前,学生面对设计场地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常采取消极态度解决,例如当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设计主题产生冲突时,学生更愿意除旧建新,而不愿意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再利用。而将公共性特征融入“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后,学生慢慢体会到风景园林师的社会责任和价值,逐渐学会从社会公共需求、人群需求出发进行园林设计,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二)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将公共性特征融入“古典园林设计”课程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每一个古典园林设计都涉及了文学、历史、艺术等各类知识,古典园林不只是构图艺术,而是蕴含着“因地制宜、意在笔先”的古典造园艺术,在当代语境下依然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每天都在文化艺术的侵润中,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更加热爱。
作者:曾昭君 黎贝 张莉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