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设计论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园林设计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3篇

第一篇

1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原则

1.1将多样性与本土性相结合

生态园林是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植物绿化与观赏地带,是一个独立的城市生态系统。因此,为了提高生态园林的观赏性价值与生态价值,就应该尽量的增加生态园林系统的多样性,在生态园林中尽可能多的利用不同的植物。人们在对生态园林进行设计时可以通过增加园林景观类型的方式来提高城市生态园林中的植物多样性,而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园林也能很好地实现植物之间的优势互补,使生态园林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由于每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环境不同,因此,不同的城市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在设计生态园林时,应该努力对城市的地方特色进行表现,使生态园林具有更高的品味与魅力。

1.2以人为本与按物所需相结合

植物对其自身的生长环境与生长条件都是有着一定差异的,因此在对城市生态园林进行设计时要根据植物自身对环境的要求与植物相互之间的生长关系对植物进行配置,从而使生态园林系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而生态园林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对生态园林进行设计时要秉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进行设计,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与融入自然愿望的同时,还要使人们更加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生态园林设计时植物的配置方式

2.1注意植物配置的层次

作为生态环境设计中植物拼花配置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方式,分层配置与色彩搭配是极为重要的。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植物叶色与花色的差异和植物高矮的不同对植物进行搭配,从而使生态园林景观的层次感与色彩感更加强烈和丰富,提高生态园林的观赏性。

2.2将观叶植物与观花植物相结合

生态园林中的植物由于种类不同,因此植物的颜色、形状、季节性的变化也各异,在对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要努力将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将观叶植物与观花植物按照其性状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提高生态园林景观的观赏性。

2.3注意植物配置的季节性

每一种植物的生长期与休眠期都是有着明显的不同的,再加上城市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的差异,因此,在对城市生态园林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季节性因素,努力避免植物配置的重复与单调,提高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使生态园林的植物景观风光多彩而绚丽,形成让游人美不自胜的自然生态风光,让人们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生机与魅力。而生态园林植物配置应该追求四季常青、三季多彩的配置效果。而在对树木进行配置时,要努力使常绿树木的配置比例保持在占树木总数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的数量,而树木枝叶茂盛的效果明显要好于枝叶稀疏的树木、阔叶树的效果好于针叶树。

2.4利用草本花卉弥补木本花卉的缺陷

在对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进行设计时由于本土花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因此需要人们利用草本花卉的长处来弥补本土花卉对园林景观塑造上的不足。努力使植物的色泽、花的形状和树冠的形状与高度、寿命上进行协调与搭配,并结合游客观赏的具体线路和植物的长势与构成对植物配置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设计。

3生态园林设计时植物种类的选择

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城市生态园林都会呈现出各具差异与特色的生命形态与特征,因此在对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进行设计时,要根据生态园林地域与环境的不同进行综合的考量,在满足植物生长对环境与气候需要的同时,努力提高生态园林中植物的观赏性,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审美需求。生态园林设计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要依据园林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太阳的光照条件和园林的规模大小来选择植物树种,并且对生态园林的土地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是每一寸土地都能够被合理的利用。除此之外,生态园林的设计与建设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对城市环保的要求,努力发挥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抵抗环境污染的作用。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区和住宅区,需要尽量多的栽种一些龙柏树和悬铃木等对粉尘的吸附能力较强的树木,改善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工业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则应该多种植一些广玉兰等能够对有害气体进行吸收的作用。

4结语

生态园林设计是一项兼具审美功能、艺术功能和生态、环保等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环境,还可以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本文主要对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促进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推动生态园林建设的健康发展。

作者:熊忱忱 单位:西南大学

第二篇

1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基本原则

1.1多样性

在生态园林中,倘若植物种类过于单一,势必会导致园林环境过于单调而显得无趣和乏味,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也缺乏必要支持。因而生态园林应具备丰富的植物种类,由此才能体现其生态性。一方面设计人员应增加各类植物种类和板块,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园林绿化中将地带性植被作为主体,通过野灌木﹑野草及其他野生植物构造出自然绿化区域,通过这一多样性设计促进微生态系统多样化,从而能够吸引鸟类﹑昆虫等筑巢或者活动,增添了园林的生趣。

1.2因地制宜

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对所栽培植物的生长特点以及习性有充分考虑,从植物生长有利因素以及其生态习性出发,选择与之相符的土壤用于种植。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土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设计人员应参考该区域土壤性质,并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理的处置措施,通常来说应处理掉原有受损土层,移植新型土壤以增进植物生长,也可通过高新生态科技加以补救。

1.3审美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就生态园林植物配置设计而言,设计人员首先应对环境因素予以充分考虑,重视栽培植物生长环境的营造,同时参考植物特性确保搭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例如互利共生的一些植物可以种植在一起,以此来创造更大效益。

2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策略

2.1以季节性为参考配置植物种类

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工作需要在对种类多样性予以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进一步衡量植物价值,并根据植物的特点差异来营造各种景观,同时还应重视季节性因素,防止生态园林因季节变换而导致景观景象消失的情况。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各个季节的特点来种植植物,例如早春时节可以银翘﹑桃花为主;而紫葳﹑木槿等植物则适合盛夏观赏;银杏以及枫香可在秋季观叶;而油松和龙柏则在冬季较为茂盛。简而言之,设计人员在设计生态园林过程中应确保不同季节下都有可供观赏的植物美景。

2.2观花以及观叶植物并存

设计人员应合理搭配一部分观花以及观叶植物。不少花木叶色极其漂亮,例如枫树﹑银杏等,在一定季节里此类植物的叶子呈特殊形状,通过在附近设置观花类型的植物,二者能够互相映衬,从而延长观景时间。除此之外,单独放置同样可具有上佳的观景效果,例如浅绿色的梧桐﹑暗绿色的云杉和油松﹑淡绿色的草坪与细柳﹑深绿色的香樟树等等。

2.3层次化配置

在搭配植物种类时应对植物本身的艺术性予以考虑,以植物特色为依据来搭配层次和色彩,通过植物的不同高度﹑花色以及叶色的不同组合,提高园林景色的艺术美以及层次感。例如黄杨球﹑红叶李﹑桧柏和枫树的高度分别为1m﹑3m﹑5m﹑10m,设计人员可根据其高度依次进行排列,从而使多层树种交叉,层次不同而颜色也有差异,提高了植物景观的欣赏性。

3结语

所谓生态园林设计,即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引入生态环境价值理念,在充分表现其艺术欣赏价值的前提下将植物生态作用予以充分发挥。因此,对于国内园林设计而言,生态园林设计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优秀的生态园林设计方案不仅能够充分体现我国园林艺术,更是生态学理论和园林设计的有机结合。本文探讨了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作者:于立业 姜明山 李雪 单位: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

第三篇

1生态园林设计的理论依据

1.1“天人合一”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核心理论,即“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就意味着人类在采取积极的行动,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的过程中,得到了大自然的良性回报。这种和谐是人与动物、植物、环境和气候的整体和谐,表现为遵从物质能量的循环规律、水循环规律、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等,“天人合一”思想至今还应是指导我们进行园林建设的理论基础。

1.2“近自然”的思想

1898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理论思想要求按照永恒互栖的生命因子的必然结果来建设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如择伐、异龄混交和天然更新等。对于大量水系支流的截断和萎缩,20世纪50年代德国又创立了“近自然”滨水整治工程,提出河流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日本在以上理论基础上提出“多自然型”河道改造技术,将河流水域、河滨空间及河畔居民社区当作一个有机整体,认为河流管理对象应该包括河流水量、水质、河流生态系统、河流水循环、河流水滨空间、河流与河畔居民社区的关系。“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方法强调用自然法则治理河流环境、恢复水质、维护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这两种理论是对前人盲目强调人工的力量改造自然的质疑和反思后的觉悟,对城市园林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生态园林的特点

2.1自然性

自然性是“生态”园林的本质属性,要尽量控制人为干扰强度,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力,减少城市园林的盲目性。这种任园林的原始动力自然力量做工的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生态效益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2.2多样性

这里的多样性是多层次的,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景观的多样性。同时也包括功能的多样性。城市中人为干扰因素多,环境变化快速多样,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能使园林相对与环境及其变化具有更好的适应调整能力。

2.3多效益性

生态园林具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不仅是平衡生态系统的重要通道,还在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护土壤水循环,保护自然景观体现生态效益,同时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发挥巨大的功能。

3生态园林设计与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3.1对原有环境最少的破坏和干预

园林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影响达到最小化,这里包含3个层次内容:建设和使用过程对环境系统的干扰最小化,资源消耗(包括自然资源、能量和材料),尤其是不可更新资源消耗最小化;废弃物产生和污染最小化。

3.2充分保护与利用现有资源尽量充分利用

场地原有资源,如场地资源充分利用原有地形,保护健康的表层土;保留场地机质,并坚持在建设过程中减少对场地的破坏。尽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动植物资源,植物是最有价值的场地特征,场地原有植物具有生态、经济、文化三重重要意义,保护的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建立适宜的地域性植物群落。

3.3尽量营造地方特色

3.3.1不扩大非渗透区域。自然中的水系统是连续的。雨水落到地面,通过地表径流或被土壤吸收后,形成溪、泉、河等系统。水是多种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是陆生动物饮水的水源,同时也构成了森林公园中极富有灵性和吸引力的元素,确保足够的水量,保持水域的净化功能,确保水质清洁,维护水循环的平衡是很重要的。

3.3.2营造水边良好的自然植被。对于河流岸边自然植被良好的区域,严格的保护是首要的。而对于水岸植被并不完善的区域,进行植被的自然恢复是十分重要的。如河岸良好的树木及杂草可以吸引鸟类、昆虫以及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

3.3.3驳岸处理。驳岸的平面线条应是缓变、弯曲的,要保持靠近河岸有多空隙的空间。驳岸断面处理为自然状态的驳岸,如选用草皮护坡、堆石护坡、近岸林等,可以使河岸恢复自然面貌,增加观赏价值。同时使河岸的水土保持能力加强;自然状态的水陆边界能够形成保护和繁殖的环境。

3.4创造多样性自然景观

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就是多样性。创造多样性景观就是物种多样性,空间组成、空间类型多样性,功能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自行生长演化并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

3.4.1模拟自然植物群落营造。首先保护原生态的植物环境,尊重植物的生长习性,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减少对自然群落的干扰破坏。其次大力推广乡土树种,形成与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生理习性,形成外观上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被景观。这样的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稳定性也最大。最后在营建新的植物群落时师法自然,配置多样性的园林植物群落。

3.4.2创建生态的园林景观和活动空间。生态园林景观就是要保证足够的绿地、洁净的水域、生物的多样性才能形成优美的景观,提供散步、体育、休闲娱乐、亲水活动的场地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植物的生长环境,动物的栖息繁衍环境,各种生物生长的连续环境等。因此在近自然景观形成中必须考虑以下因素:①保护原来的生态环境;②创造空间多样性;③恢复和创造生境的多样性,如疏林、密林、草地、缓坡、洲岛、浅滩等;④尽量采用天然建筑材料;⑤保持水、绿的连续性,形成生态网络。

3.5营造人性化空间,营造亲近自然的活动

园林设计的趋向之一是寻找关心人的需求,增强社区感和空间识别性的途径,即通过物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为满足人们使用方便上、心理平衡上、社会交往上和视觉舒适上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可能性和选择性。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场所,其园林景观设计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将空间环境设计与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取得内在同构,从而使园林环境充满人性———邻里感、乡土感、归属感,提高城市生活的亲和度、宜人感、舒适感和人情味。人对自然是亲和的,自然的许多物质对人有亲近、亲和力的。城市园林是人的活动与自然的结合,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考虑尊重自然的同时,应充分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借鉴自然,努力营造人性空间。这也是近自然理论的内涵之一。

3.6采用“生态”的养护

对绿地的管理采取比较粗犷的近自然管理模式,极少人工雕琢。管理人员主要职责不是拔草、浇水,而应是对靠近路边的地带进行低强度的修剪和管护。落叶扫进林地,林地中的植物不要经常修剪,应使整个林地处于自然的生长状态。城市绿地中的植物并不用花费太多的心思,最常用的绿化树种是乡土树,形成适应性强的自然群落。管理上应充分让自然做工,达到更有效、更实际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作者:吴志明 周峻枫 陈香宾 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