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基本沿用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设置,职业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不明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授课方式上过于单一,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程缺乏创新意识。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调整课程培养目标,加强学生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同时,要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特色;多元交叉,各种表现形式相融合;综合应用,转变教学思想,设计更为合理的基础课教学方案,让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现状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德国和日本的影响。一般认为,设计基础的教学发端于德国包豪斯教学体系。包豪斯实行固定学制的规章制度,规定结业年限并在结业年限内安排结构严谨的课程,将学生入学的第一部分课程称为“初步课程”,确立了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发掘学生天分,接触各种手法、技巧”,课程结构以“图形”与“色彩”为基本内容,并以培养创造思维为目标,被认为是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前身。日本在20世纪50—70年代经济水平发展较快,设计教育水平也随之而提高。日本的设计基础课程受包豪斯的影响很大,在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构成体系,日本的设计构成来源于包豪斯的“造型”课(包括构图、色彩与空间三部分),对构成进行了改革与发展,把作为一种造型方式的构成扩展到造型本身,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大构成体系。其在传入我国后,对我国的设计教育影响颇大,各个高校引用其构成体系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促进了我国设计教学的进步。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快速发展,各个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也在不断摸索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培养出了大量的设计人才。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基本沿用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设置,职业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不明确,而基础教育又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材的内容及案例陈旧,仍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授;(二)大部分的设计基础课程都专注于原有规则的探索,很少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思想僵化;(三)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缺乏衔接,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四)在授课方式上过于单一,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课程缺乏创新意识等。

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发展最迅速的专业之一,基础课程应承担起多方面的责任与功能,不仅要让学生扎实的造型基础和设计表现力得到训练,也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开阔其眼界,同时要注重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其人文素养,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一)造型能力的培养

造型能力即“存形状物”的能力。“艺术设计”课程属于造型艺术范畴,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造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的验证,造型能力是一切艺术设计活动的专业基础,造型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形体的把握,增强视觉接受力和感悟力,并提升艺术修养。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就是对美的追求与创造。对美的认知表现并贯穿于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实践证明,搞好艺术设计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设计实践中,有的作品缺乏美感,设计者只有技术但缺失美的表现力,营造不出美的感觉,因此,在基础课程中要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把握好形式美法则规律就显得极为重要。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集灵感、思维、想象、感知和情感为一身的综合体,在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再运用多种思维开拓新的造型和创意进行表现。思维是创造的基础,创造能力的先导应该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拓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里讲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专业素质以及人文素质两个方面的培养。在正确认知专业和自我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规划,经过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及公共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认识并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规划,使学生在情感、技能、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是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是学生从事专业课程学习之前的准备教育。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各种思维方式协调统一的综合表现,它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及创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也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拓其想象力,在培养创新意识上下工夫。那么,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创新思维要如何培养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改革

(一)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入学前对素描、色彩内容有所训练,但造型能力相比本科院校学生差,造型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长期的机械模仿式学习,让他们对绘画基础课兴趣不大,如果一味地追求对造型能力的训练,学习效果只会差强人意,反而导致学生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往基础课程教学侧重于对造型手绘能力及形式美规律的训练,而学生在没有兴趣的同时也会从网络及书本找资料来临摹应付了事,这对于学生的思考习惯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无益的。基于这种普遍存在的状况,教师要加强引导,比如在具象的训练中,可与艺术熏陶相结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将相关大师们的代表作进行筛选,按设计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借助多媒体使学生处于直观的审美化教学中,领悟大师们作品的完美及技巧的高超,并从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其次,注重对客观物象转化为抽象形态的训练,对所观察的事物用抽象的形式加以总结概括,对于手绘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感受能力、表达能力。而将形式美引入其中可培养学生对物象及形式的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特色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因地制宜、发掘本地特色是一个有效途径。苏州地处江南水乡,人杰地灵,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苏州园林、桃花坞木版年画、昆曲、江南丝竹等“非遗”资源,有着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文化宝库。利用身边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基础教育课程中,设置不同的课题让学生进行写生、归纳、创作及创新,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查找一手资料,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将基础课程中的训练成果进一步转化为设计实物,参与到文化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之间的联系。

(三)多元交叉,各种表现形式相融合

如今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已是生活和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数码语言,改变了我们的认知习惯和行为模式,对我们的思维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可将造型实训与软件技术有机结合,在训练中可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训练时可利用手绘及软件进行设计表现练习,不仅有手绘表现,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也可利用虚拟艺术、数字化的图像处理等多种形式,从纸上创作这种单一的媒介表现走向更加多元交叉的综合体,而不必长期沉溺于单一技能的表现中。数码语言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选择,可以借助网络数字化来完成自己的创新构思,进一步增加培养创新思维的可行性。

(四)综合应用,转变教学思想

要培养富于创造性的设计人才,教师就要整理在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将大量知识的综合积累,整合成系统化的课题教学理论,通过造型、色彩、艺术表现及软件应用等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在基础教学中,只有将多种知识、多种事物之间互为连通,艺术设计的范围才会更加宽泛,艺术设计的表现更加多元,艺术创新精神的源泉才不会枯竭。以综合表现为主题的系统课题,不仅可以开拓艺术表现的多种方法和开发创新可能性,也可以起到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专业学习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建立合理而新颖的课程结构,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技法着手训练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需要将学生大脑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储备、释放,培养属于自己的独特观察方法和思维习惯。这也要求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并体验实践该行业的工作过程,把握该专业在实践中的能力需求,更要在基础课程的课题设计中将职业能力加入进去,设计更为合理的基础课教学方案。

四、结语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同时,知识结构也是动态的,高职“艺术设计”课程应帮助学生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设计基础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学习跟实践兴趣,提高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让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与岗位需要,并由此而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刘骧群.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8):137-138.

[2]周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反思[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9-10.

[3]李丽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新探[J].美术研究,2005(3):98-100.

作者:刘继莲 高鹏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