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9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9篇)

第一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空间涵义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有所提升,这就使其环境艺术设计成了不可缺失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涵义构成是其主要的基础,只有把握好正确的认知,才能使环境艺术设计进一步提升。但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手法,还只是单单采用理论和图形的表面层次上,这对提升学生的构造立体思维和空间逻辑思维等相关能力都没有更大的帮助。文章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空间涵义构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飞速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精神追求也在扩大化。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也越来越多。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空间涵义构成是最为基础的课程,这是因为,空间涵义构成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空间创造能力。培养空间涵义构成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基础。那么,如何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空间涵义构成,这是诸多学者要思考和面对的主要问题。本文阐述建筑空间和建筑设计的含义、空间涵义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特点和空间涵义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完善空间涵义构成的教学,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一、空间涵义构成的相关含义

随着城市化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开始新兴起来。相比之下,关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成果还是比较少,但其发展速度较快。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空间艺术、感官艺术、光影艺术和造型艺术等诸多设计。不同类别有着显著的不同点,最为特别的要属空间艺术设计,这是因为空间设计需要单独的空间构造。在空间设计时,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多种多样,并且还在逐步扩展中。现阶段,我国更应该依照大部分学校的资源结构状况,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上制定出相应的重点,围绕重点增加新的知识点,防止教学中出现只有大而空的外形、没有实质内容的现象。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强调对该学科本身特点的研究,保障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最大化地完善其专业结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将空间作为切入点,仔细分析其核心要素,对涉及环境艺术的领域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对其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内容有针对性。配置其合理的内容,使环境艺术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空间艺术包含建筑空间和环境艺术空间。其中最为复杂的就是建筑空间,建筑空间在三维限定空间范围,并涵盖了四维空间的特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对室内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都有所了解,室内设计是对于在建筑物内部空间满足人们对生活和休息需求的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是对于建筑外部空间用于美化城市需求的设计。这就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单单接受和欣赏艺术,更应该从空间的方面了解建筑的相关概念,并在设计建筑中深入理解建筑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更应让学生从掌握空间涵义构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二、空间涵义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门涉及多种多样知识的新兴课程,包含了绘画、建筑和园林等多种类型的知识点。而空间涵义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展现出的形态更是多种多样,这也说明了空间涵义构成是独一无二的,是任何传统的造型艺术无法替代的。空间涵义构成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作为主要部分,以其他艺术空间作为辅助的空间系统,空间涵义构成不是简简单单地对其进行基础造型设计,而是进行和设计相关的创作型的表现。环境技术设计主要是对空间进行造型,要遵循人们心理的表现,再依据人体工程学等方面进行,同时要保持自身对空间思维和空间创造的感性与理性。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最为基础的就是构成类的教学,空间涵义构成教学内容主要由空间概念的基础认识、探索空间的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和空间的创新手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涵义构成教学,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理解空间涵义的基本内容,明白空间涵义构成设计需要的语言、步骤和设计手法,掌握其基本规则和形式;同时加强学生对空间中色彩、形态和光线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想,使学生将创造性思想充分运用在景观、建筑和设计等相关设计实践中。但现阶段,部分学校还是存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对空间相对轻视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到环境中存在的真实物体,却忽视了空间涵义的功能和艺术。这都导致了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评价的标准有较大的偏差。这种片面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妨碍其教学的正确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环境艺术教学中对空间涵义构成的认知,加强其空间的意识,使学生正确地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涵义构成的特点。

三、空间涵义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空间涵义构成一般都是与建筑空间有所关联,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位置。建筑空间的特点,不仅仅是要表现出建筑艺术的特点,还表现出环境艺术的特点。建筑空间可以运用三维空间的语言,但设计空间的三维空间语言还是无法运用到建筑模式。这也说明,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并不等同。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涵义构成丰富多彩,产生的形式也是十分复杂并且变化丰富,这是传统艺术设计不可比较的。建筑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充分融合了其他艺术造型的空间特点,形成了新的一种空间形态,教师应正确扩展环境艺术设计这门课程,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空间涵义构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特点,调整主要教学内容,将建筑空间的认知和设计的主要原理作为所有课程中的重点。在介绍建筑历史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使其明白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传承性。可以运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将其建筑功能结构进行细化,使学生明白建筑形式和建筑功能之间的联系,学会如何使建筑的空间可以更加富有变化的布局,使各种空间元素更加充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平面草图到立体建模的设计能力,更好地处理建筑物和空间环境之间的关联,为以后设计整体建筑打下更好的基础。

四、完善空间涵义构成的教学

要想完善空间涵义构成的教学,需要教师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制建筑专业的空间构成教学内容。要把造型艺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吸收各种造型艺术的空间理论和实践,使学生更好地研究和感悟在园林和建筑空间的建造方式,正确地把握环境艺术空间涵义构成表现的技巧。

1.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注重培养空间意识

空间涵义构成教学中有许多理论知识,其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化。部分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往往对空间的实用性考虑不够,对于空间造型表达不清晰,创造力也远远不达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对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感的把握不足。因此,必须重视空间形态构成的教学,在初期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空间涵义的基本知识理论基础,还要对人们在心理和生理的空间需求进行理论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陈旧的造型艺术空间理念,着重空间意识的培养。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空间表现技巧,领悟园林营造的理念和建筑空间的表达途径,借鉴各行业对空间、时间使用的方式,使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2.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注重空间审美的固定性

环境艺术教学中,对环境整体的把握和设计中所采用的风格进行研究。部分教师在教学环境艺术时,不重视环境中空间艺术的特征,对地方特有的环境和本土文化也不关注,盲目追求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工艺和材料过分仿效和采用,容易脱离地域文化特点。这样没有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必然不会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教授空间涵义构成时需整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意识,使学生明白环境艺术的设计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连,空间审美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好这种空间的风格,才能使艺术创造得到个性化的发挥,打造唯一的造型艺术。

3.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注重对空间创造思维的锻炼

设计的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这就需要设计师具备一定的空间创造思维。不然就只能千篇一律地重复传统的空间利用。教师在教授空间涵义构成时需要随着空间设计发展动态时时更新,通过先进的网络平台了解最新的设计理念,介绍一些优秀的设计空间的案例进行赏析,使学生的创作兴趣和设计思路都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涵义构成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和魅力,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即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涵义构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出现一些过于枯燥的理论知识,而要结合相关实践,培养学生对空间涵义构成的学习兴趣。

作者:倪晓静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龙思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空间涵义与空间构成的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4):221-225.

[2]计宏宇.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涵义与空间构成教学探讨[J].环境与生活,2014,(20):251-254.

[3]王智睿,贺庆文.模型空间研究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6):189-191.

[4]王莉莉.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空间涵义与空间构成的探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2):232-232.

第二篇:环境艺术设计虚拟现实技术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也在飞速的提高,而这也同时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型模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是一种对环境艺术设计状况进行直接展示的方式,使观察者从自己眼看的视角来全方位的观察一个环境设计,加强了设计过程中双方的互动性,这是传统设计模型所不具备的优点,下文就简要的对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介绍,希望可以对读者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网络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网络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因此技术集人工智能、网络信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等学科于一身,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充分的展示与表达,此外其全景式的模拟化技术还可以加上人类的动作于表情手势,可以使得虚拟化更为真实性与可靠性,下文就简要的介绍环境艺术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概要

1、涵义

虚拟现实技术英文简称为VR技术,是21世纪信息新兴的一种集多媒体技术、建筑动画以及网络技术等等现代科学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信息技术,而事实上虚拟现实技术其实与20世纪末期,最先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是三所知名的大学研究中心,并且是在PC机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除了场景以外最为独特的就是针对人的面部与行为举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使得虚拟现实技术更为逼真、贴近现实,为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活力。

2、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1)交互性

环境艺术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艺术作品所要表现的内涵直观的用动态图像展现出来,且虚拟环境的设计可以通过数字化来实现交流,从而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更为接近的表现,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三维立体模型的构建,但是这些都是固定的,要想灵活展现现实的就是需要增加视觉、听觉、触觉等与人为信息更为接近的感受,而这种互交性的特点使环境艺术更为真实的展现在客户面前。

2)艺术性

艺术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所在,而虚拟现实技术因需要展现出环境艺术的根本,因此也需要具有艺术性的特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3D虚拟、全景图片以及Flash动画等相关技术使得所要展现的景象更为逼真与生动,用户从而有效的对工艺材质等更为细致的方面进行现实模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展现更为贴近。

3、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优势

人们对于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自身的品味以及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是越来越重视,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就成为一项要求非常广泛且具体的艺术形式,包括室内与室外两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也都精细的规划到了材质、花纹、摆放等等艺术内涵,因此如果能够更为提前的预估好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使之在成为现实以后更为符合人们的各类要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

1、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弥补环境艺术设计的漏洞

环节艺术设计虽已经经过多方面的考量之后的产物,但是由于限制的因素过于多,包含场地、周边环境、经济前提等等方面,因此总会有一些疏忽与遗漏之处,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未来设计出的成品提前进行仿真的模拟,找出其中的缺点并进行及时的修改,可以避免实际过程中出现不可挽回的失误。

2、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直观的展现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由原本的图纸变成图纸-电脑效果-实际动画过程,这样可以更为直观的展现出环境艺术设计最终的效果图,而效果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效果,可以更多的体现出实际生活中人们进行使用过程的可行性以及经济方面的准确调控性,越真实的展现就可以越多的看到这一设计的特点与内涵,并不仅仅是在建筑等景物上的体现,更多的是人感性的认知这一艺术设计的精髓所在。

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前景

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说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高质量、方便快捷的将图纸上的景物充分的表现出来,在未来虚拟现实技术所涉及的各类科学技术都会有更为长足的发展,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一定的技术成本,使得虚拟现实技术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更为逼真的表达出现,用户的感受将会更为真实可靠。通过本文的描述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而该技术将更多的感性的认知加入到动态图像中,使得用户的感知如身临其境一般。而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避免设计中出现的潜在危险与不足之处,但目前成本较高,缺少该领域的该机人才等等也在限制着其快速发展,但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克服自身的缺点将环境艺术设计更为真实的表达出来,给用户一个真实的未来展现。

作者:冀佳 单位:徐州斑马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彭建国,石盂良,谢志平.灰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212-219.

[2]姜学智,李忠华.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的探讨现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09):312-316.

[3]邹湘军,孙健.虚拟现实技术的演变发展与展望[j].系统仿真学报.2010(04):178-182.

第三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科技创新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才市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对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业型高质量人才的任务。该文对当前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问题;对策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对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可谓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在这种新的社会形势下,高校有必要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做出改革,促进其良性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专业设计人才。目前,在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存在与社会发展不匹配、重理论轻实践、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长远发展的应对措施,从而满足社会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发展不匹配

艺术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却不是基于自身的传统,而是参考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我国各地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地域特色。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从这一现实国情出发,重视地域和民族特色。此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发展速度显著提升,出现了很多新知识、新工艺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加强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然而,就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来看,存在教材内容周期长、与社会发展实际不匹配等问题。

2.重理论、轻实践

与其他艺术教育专业不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由于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出理论和实践、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或者方法方面,都缺乏足够的案例与实践,这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距离。环境艺术设计是对环境的创新,环境是时刻变化与发展的,虽然设计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但如果缺乏实践经验,那么必然无法做出高质量的设计。

3.学生基础薄弱

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还有部分学生在高考前只学习了简单的美术知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由于自身兴趣而长期进行基础练习的。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指导,仅仅在入学前接受过突击训练。因此,这些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吃力,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提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策略

1.立足于时代要求,突出专业特色

在国际化环境中,民族特色极具个性。现代世界的发展可以说是建立在国家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国家的发展在具有自身特色的同时,也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对我国而言,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注重发扬民族特性。如,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一些与民间工艺相关的课程,这样不仅能够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高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时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而且应该保留本地区的特色。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无论何种学科教学,理论知识传授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专业教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注重产学结合,统筹分析目前的专业课程,淘汰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增加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课程。教师要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为了切实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力度,应该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此外,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引入速写、透视学等课程,从而对计算机制图的弱点进行弥补。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做出指导,为学生设立操作样板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3.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从我国的市场需求出发,根据我国的特点做出改革。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针对性与适应性,这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一方面,要突出重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为目标,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以培养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做好教学计划。对市场需求做出分析,找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使其处于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共同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安茹 单位:新乡学院

参考文献:

[1]海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初探.才智,2011(3).

[2]卫鹏.当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对当下环艺教学的影响.艺术百家,2012(S2).

[3]刘文娟.关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讨.才智,2014(27).

第四篇:传统区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摘要:

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而环境艺术设计,实际上就是将文化和创造力融入艺术作品中的过程。而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对使得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产生不同程度地差异,充分体现出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本文旨在对传统区域文化做出探析,并研究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传统区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应用探讨

传统区域文化充分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魅力,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也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文化的不断积淀,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并一直流传并影响后代,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而随着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也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在发展。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着力探究传统区域文化如何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有效结合。

一、传统区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区域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换而言之就是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艺术文化和人群性格。例如北方建筑庄严肃穆,南方建筑小巧玲珑;北方人民豪爽仗义,南方人民温文尔雅等,这些都是区域文化的显著特点。而正是由于这种多样化的区域文化,才形成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不同的风格,并不断传承下去[1]。这种传统区域文化也是我国不断发展的基础,是进步的动力。

二、传统区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的是设计者的理念,并展现了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而在这些不同风格的文化中,最为初中的就是结合一个区域的传统文化,从而体现出当地的风俗和人文特色。所以环境艺术设计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而传统区域文化也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很好地体现。

(一)融合传统习俗

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在我国,56个民俗的传统溪谷也有着很大程度地差异。而这些差异也体现在当地人们的行为习惯当中[2]。而这也会对环境设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江南地区为例,“江南水乡”一直是人们对于江南地区的传统印象,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很多家庭都在水边定居,并且在生活中也有各种水文化的相关元素。换而言之,就是可以通过观察,直观地判断出建筑风格是江南城镇。而除了基本建筑以外,对于园林、广场等其它设施,也同样有着水文化的痕迹。人工水域的建造正是水文化的体现。而人工水域里的动植物也使得水文化环境充满了地域特色,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这些文化正是传统溪谷与环境艺术设计相融合的体现,记录了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而让子孙后代也能一直记住。

(二)生活习惯的差异

传统区域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就在于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以我国的大致情况来看,北方地广人稀,民风淳朴,个性豪爽,而生活习惯上也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南方水资源丰富,种植业发达,生活习惯也更加温和。诸如此类的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北方建筑很多时候都非常高、厚实,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天安门广场前的柱子。而南方的建筑,尤其是园林,显得非常细致,并辅以假山、树木等,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而这些差异也使得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而纵观我国的旅游业,也有很多情况下是借助了传统文化而开展的,例如各种艺术作品的纪念场馆等。所以传统区域文化所带来的生活习惯的差异,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3]。

(三)艺术作品的结合

我国传统艺术一直具有高度的地域特色,而设计者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充分融入了艺术作品。而我们通过很多传统的名胜古迹也可以看出艺术作品的痕迹。例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北京皇家宫殿的房梁和窗花等,都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出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充分展示了地域特色。这些地域特色与艺术作品的融合,也是设计者们创新思维和艺术细胞的发散,是艺术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作为文化瑰宝的传统文化,在未来必将得到更加广泛地运用,并一直传承和发展下去。

三、传统区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统区域文化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并不是设计者们刻意为之,而是时代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环境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笔者也总结了几点传统区域文化的优势所在。

(一)有利于民族稳定

文化会对人产生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会养成非常团灭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精神也为民族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各地区的文化会有所差异,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论文化如何发展,民族团结始终是国家壮大的保证[4]。

(二)有利于文化传承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仅仅依靠具体的途径,例如图书馆等。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而展现出来的,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可以有效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展现地域特色,并不断发展下去,发挥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

艺术设计的发展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同步进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给了环境艺术设计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底蕴[5]。这些对于艺术发展来说是珍贵的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是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沉淀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艺术事业的发展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同步进行。通过研究,不难看出传统区域文化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所以这也给设计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艺术作品中如何有效融入传统区域文化,将会成为未来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历史瑰宝,将会为我国艺术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一直传承,实现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者:王丹凤 张志辉 宋红延 单位:衡水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玲.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02):40-41.

[2]温耀龙.传统区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3(25):91+93.

[3]刘宇.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5,08(23):74.

[4]张玲.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5,10(45):92-93.

[5]刘卫东.环境艺术设计中我国传统元素的应用探讨[J].群文天地,2012,18(14):104.

第五篇: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

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以及岗位职责,对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从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以及实训条件等方面着手,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艺术设计;能力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城市化以及现代化建设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同时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从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开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条件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准确定位

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是专业教育发展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是将市场行业需求作为导向,并面向室内建筑装饰设计、景观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生产一线,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使其全面掌握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基本知识,具有室内设计以及景观设计方面的职业能力,能适应环境艺术设计施工工作,成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1)构建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明确专业课程结构,邀请园林景观设计行业以及建筑室内装饰行业专业人员,组成讨论小组,完成专科核心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以及培养方案制定,并针对上述内容,展开专家讨论会,作进一步审阅修订。构建模块教学、项目递进互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实境教学以及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定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对应用能力、应对能力进行规范,完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2)教学过程项目化。针对不同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完成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重组。利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将市场经济需求作为导向,在项目教学法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学习过程与项目过程,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对于实训部分,可以邀请技术人员或者是设计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

3)工作室教学模式。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同室内设计企业合作,共同建立项目工作室,采取工作室教学模式,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实训中针对实际案例,把控风险,并针对市场需求作进一步调研,将学生分配至企业中,分阶段循序渐进,由平面计划、风格设计、制作效果图至制作施工图、软装配饰,不断细化设计方案。

4)岗位分析。在目前各大高校教学改革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获得认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工作岗位与工作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在岗位分析过程中,能获取现实工作过程的最新资料,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合理、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保证项目化教学过程顺利实施,将工作任务作为导向,从岗位技能着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纵观教学全局,合理排序、有效组合、选择配置教学模块,为社会与企业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

1)青年教师培养。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鼓励青年教师不断提升学历层次以及自身素质,不断完善有关制度政策,为其深造提供坚实的保障。对青年教师加强指导,并对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岗前业务培训进行不断完善,使其及时胜任教学工作。针对青年教师展开评课活动、教学研讨,以完善、改善、提高等原则为导向,开展学生反馈、教师自评以及校内评价等课堂教学多层次评价,不断提升青年教师业务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与项目合作,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骨干教师培养。选拔骨干教师,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并且有计划的选派骨干教师出国研修或者是研究,提高骨干教师科研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材建设能力、课程建设能力。骨干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提高自身技术应用研发能力与实践能力。

3)专业带头人培养。可以通过社会服务、教学改革项目、科研以及考察学习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以及高科研水平专业带头人。由企业专家、行业专业人员、专业带头人成立教研小组,主要负责科研实践、教学、实训、课程、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

四、实训基地与实训室建设

目前,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获得一定成效,尤其是德国双元制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需要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教学。针对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创新,一方面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在课堂中展开实践教学,学生也可以参与项目,走进现场,实现能力递进与双进融合,更好完成实践项目。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实训条件是一项重要环节。需要在校内积极建设实训室,建设模型制作实训室、设计实训室、制图实训室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项目设计实训室、材料工艺实训室、装饰构造实训室等,吸引有关项目以及专家,使其走进课堂,构建开发、培训、教学三位一体校内实训基地,对专业社会化服务功能进行拓展,不断提高校内实训室设备,并积极联系环境设计行业,与企业联合,共同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中心,便于实施课程项目教学,同时也能为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以及场地支持,提升教学水平。

五、结论

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继而实现能力递进与双进融合,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同时需要不断完善创新教学实践模式各环节,加强实训基地、课程开发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标准体系、对应机制,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作者:郭鑫 郭春方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子奇.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湖南师范学院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8).

[2]张怡.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设计,2016(07).

[3]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曹国洪.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0(14).

第六篇:新教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法

摘要:

本文将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论述新教改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具体变化为研究基础,通过结合现阶段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考核等方面对基于新教改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法与对策进行简要分析研究,以便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并为其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新教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法;对策

在新教改的环境之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考虑到现阶段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当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忽略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尽快调整教学策略、丰富教材内容,以培养出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具备高素质的优秀复合型应用人才。

一、新教改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变化

1、课程结构变化

在新教改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以某高校为例,其四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总课时数与新教改之前相比减少了五百多节,同时课程之间的比例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1]。为了能够有效保障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课程数量大大减少,同时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课程的数量有所增加。

2、教学发生调整

在教学方面,许多高校从低年级开始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当中分设了专业方向,并且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尽快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新教改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增加了许多与市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多样化需求,还增设了许多学习和交流前沿建材知识的课程。

3、师生要求变化

在新教改之后,由于该门课程的课时量骤然精简,因此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和讲解最多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思考的关键问题。同时由于高校扩招以及传统单一的美术应试训练使得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无法完全适应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模式。

二、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轻视实践

无论是在教材还是具体教学过程当中,注重理论轻视实践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教材内容看似知识丰富且十分严谨,但实际上实践性的知识内容寥寥无几,并且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与当前不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要求相符合。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也更加倾向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这对于提升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阻碍。

2、忽略学生的创造力

在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当中,许多教师过于重视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对作业技法、程序步骤、工具材料等进行严格明晰的固定,并且以学生在空间表现图方面的表达效果和整体版面布局设计情况等作为衡量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设计思维的空间发展,使得学生在该门课程的学习当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性[2]。

3、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在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当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通过向学生单向传输该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采取消化理解或死记硬背的方式牢牢掌握知识,将学生打造成知识型人才。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缺乏同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之间的联系。

三、基于新教改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对策

1、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认真观察世界,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新教改下的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出学生对该专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多借助启发式的提问和创设问题情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出疑问,进而有意识地提升其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兴趣。另外,为加大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力度,在课程开设当中也可以适当增加艺术创新概论、艺术创新设计等课程,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2、灵活开展各实践活动

新教改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作为重要素材,通过设计的形式将其灵动地表达出来,进而使得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吸收和借鉴他人优秀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等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4];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在教师适时的指点与引导下独立自主地完成作品策划、材料选用、创意构思等,进而有效锻炼自身的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彻底突破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框架的种种限制。而教师在活动当中也能够对自身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综合的检验,以便寻找出其中不足之处,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改善。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在活动当中的突出表现进行重点表扬,从而不断增加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进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后的学习当中。

3、需改革课程考核机制

在传统的教学考核当中,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教学重点的方式在考试中获取高分,但此种方式不仅无法准确考核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也会逐渐使其学习思维僵化。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各种创造性行为,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行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艺术,寻找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问题进而借机完成理论知识教学。通过分析、鉴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此完成对学生的教学考核。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当中还存在包括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而新教改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对于师生的要求、教材、课程结构等均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等方式,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作者:张兴旺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谢欧,涂元生.新教改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法与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40-43.

[2]钟妍.桂林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与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吕屏.广西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4]刘俊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方向的探索[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

第七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的步伐,和世界信息化的潮流,我国的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飞快发展,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很多的改变。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与日俱增,再者,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生活范围逐步增大,这就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与环境的艺术设计相结合不仅仅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改进作用,而且就现在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有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下面,我们开始就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分析。

关键词: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城市环境关系

拥有一个好的环境不仅仅是对当代人的福音,更是我们以后的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的福祉。他的实行对以后好的城市环境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好的城市环境更是对现在和以后的发展城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美好和谐,干净健康的生活环境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城市建设的时候,建筑师和设计师还有环保专家可以共同作战,互相讨论,关于城市建设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中适当加入一些环境艺术的成分,这样做的原因不仅仅是对已经遭到破坏的城市进行一定的补救,缓解他现在的状况,更是因为艺术设计一经融入城市环境,便会产生一种有艺术气息气息的城市环境。人们会对这种有艺术气息的城市环境产生好感。更加愿意到这里居住。城市化的过度发展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环境问题。现在全球变暖,水资源匮乏与城市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的钢筋水泥,路上的车水马龙,对环境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而且城市的不断发展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也开始愈发关注,所以这就对我们进行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减少当下环境越来越差的问题,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适宜、安全、干净、健康的生活环境。我们就要把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对于接下来的环境建设与城市环境设计相结合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城市建设要与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概念。

一、以城市环境为依托的城市环境设计

目前来看,城市环境应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没有任何人为参与的自然环境;第二种是人为改造的人工环境。第一种自然环境,它是纯天然的,一点人工改造也没有,但是它是有利有弊的。好处是它没有污染,是一方净土,没有现在的工业污染、废气污染。然而她并不一定适合人们的居住,热带雨林就是自然环境他没有污染但是它的环境并不适合人们的生存,湿热的环境使人非常难受。像桃花源记中说的那种环境已经几乎不存在了,只因为人们对地球的大肆开发利用。所以想要适宜人类生存又不会受到太多环境问题的困扰只有第二种人工改造的环境,而且现在的城市环境几乎都是指的是人工改造的环境,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全面解决,全民小康社会,人们的注意转向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深入人心,就像刘德华给自己的女儿房间安装了四台空气净化器,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奢侈。但是,这就是现实,人们对环境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他们会自己试着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就想安装空气净化器一样。所以设计师一般是根据居住的人所提出的要求,按照要求对环境进行一定的改造。城市环境设计也是在已经有的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一些设计和改造工作。设计师们在进行艺术设计之前,应该对城市的现有环境作出了解,并设计出比较可以实行的设计办法,这样就可以使设计师的理念较好的在城市环境中实行。城市现有的环境和设计师的艺术设计理念是共存的又是相互促进的。现有环境不能失去设计师的艺术设计,设计师的艺术设计也离不开现有的环境。只有将城市环境作为城市环境设计的基础,在城市环境上做出艺术设计工作,城市环境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依托才能使居民对城市环境的需要得到满足。当然城市中也不乏那些只想着在城市建设中体现艺术价值,而不关心城市环境和艺术设计息息相关,他们忽视了这里的居民才是最重要的,应该根据居民的需求和他的居住环境进行对比,进行艺术设计,才能使艺术价值在城市环境中得到充分体现。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设计者找到合适的设计理念,还能使居民的舒适度得到提升,同时,有助于城市未来的发展。由此可以对参加城市设计的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使他们对于城市环境和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之间产生一种共识,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还有城市设计方面都有好处。这样对居民有好处,让居民住在自己满意的房子里,在自己满意的环境中,增加他们的幸福感。这样使城市环境更上一层楼,与大的环保趋势相适应,不会因为跟不上潮流而被淘汰。对于今后的城市环境,还有城市的经济都有带动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使城市环境艺术气质和质量水平得到提升

在对城市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跟随城市的发展脚步,应该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文化背景,还有当地的一些历史、文化。不能说在北方建筑吊脚楼,在南方安装双层玻璃,让南方人住蒙古包,这样就会闹出天大的笑话,应该设计符合城市自身的东西。所谓艺术设计,有人认为它是为满足人们审美而进行设计,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它并不只是要满足人们的对美的感受,更大程度上,它应该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当地居民的需求。也就是说艺术设计既要考虑人们对美的需求,更大程度上它需要考虑当地的民风民俗。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该城市的发展的作品。换句话说,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以保证城市环境为基础,进而保障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不受干扰,该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公共厕所,健身器材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环境设计对他们进行拆除。而且环境设计要根据当地的历史背景因地制宜,以该城市真正的历史背景为依托,进行环境设计,这样不仅仅可以提现当地的历史背景,而且可以避免别的城市进行抄袭,或以假象蛊惑人们。设计师们需要设计出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形象,这样的话,当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环境艺术设计会推动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一个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对环境有好处,他还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对城市的经济也会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这家设计的好,人们会选择他作为自己的住处,这样他便可以适当提升自己的价格,促进城市资金流动。当然,他如果做得很好的话也可以作为景区,并且根据这座城市的特点吸引游客,当人们到达这所城市时,不仅可以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氛围,而且可以感受到这所城市的历史背景还有他本身的艺术特点。他可以让到这里的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传十十传百,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观光游览。这样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其他行业的繁荣发展。当然,现在中国已经有很多的大小城市,已经开始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进行城市艺术设计。并且,这些城市还把艺术设计放进自身规划的重点项目进行工作。这种行为不仅仅对于城市融入艺术特色有帮助,而且,对于城市丛及以后的很多地方的发展都有促进和带动作用。

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作为一个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者而言,他应该知道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把城市环境作为基础。而且他必须对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关联了解得非常深入和透彻。只有对他们了解的非常深入透彻才能进行关于城市环境的工作。如果他们并没有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得十分透彻的话,他们就不能进行创作。因为他们并不是以环境为基础的创作,他们的创作有可能会脱离城市环境这个重要的主题,如果他们脱离了环境这个主题的话,他们的作品就是毫无价值的,并且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他们必须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作出自己的设计之前必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文化背景,还有当地的一些历史、文化。尤其是要切合环境这个主题。不仅仅是这些,设计者必须了解当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在城市建设中适当加入一些环境艺术的成分,这样做的原因不仅仅是对已经遭到破坏的城市进行一定的补救,缓解他现在的状况,更是因为艺术设计一经融入城市环境,便会产生一种有艺术气息气息的城市环境。人们会对这种有艺术气息的城市环境产生好感。更加愿意到这里居住。它会让居民感到一种舒适感,更乐于这种有花草树木相伴的环境,对城市的经济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这样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会推动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一个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对环境有好处,他还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对城市的经济也会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把城市环境作为基础,这样才符合环境这个大的主题艺术设计应该与大的环保趋势相适应,这样就不会因为跟不上潮流而被淘汰。对于今后的城市环境,还有城市的经济都有带动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城市的今后发展。

作者:周楠 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董峻岩,金虹,康健等.基于使用者特征的居住区公共空间交通声环境评价研究[J].建筑学报.2013(S2):124-129.

[2]林程.浅谈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09(8):348

第八篇:图书馆建筑环境与艺术设计

摘要:

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里,信息飞速发展而知识在爆炸,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传播的中心,其地位越发重要。而图书馆建筑的环境以及艺术的设计,是图书馆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和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对此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

图书馆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图书馆建筑与一般的建筑有所不同,作为知识传播的使者,图书馆集中出现在市中心或者高校内。其周围环境和谐独特,有着天人合一的艺术风格,给现代人带来舒适和便利。本文就从图书馆建筑的本身出发,进一步探讨其周围的环境与艺术设计,希望让大家对图书馆建筑有全新的认识。

一、图书馆建筑的相关内容

提及图书馆,人们自然会想到图书,而忽略了图书馆建筑。事实上,图书馆建筑是图书馆并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即便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让网络数字图书馆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它不会取代现实图书馆的地位。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快速发展,国家对图书馆建筑越来越重视,其规模在不断增大,数目在不断增多。据初步的统计结果现实:全国百分之八十的高效都重建或者扩建了图书馆,北京大学的图书馆现已扩大到2.72平方公里,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已扩建到2.8万平方米,而普通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占地面积也能达到上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方面,上海图书馆占地面积达到3.1公顷,深圳图书馆占地面积达到2.96平方米,东南沿海地区发达省市的图书馆也达到了上万平方米的规模。而国际上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规模堪称宏大。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美轮美奂和管内图书的书卷气息给人们舒适的阅读体验,往往会让阅读者沉浸其中。现代的大多数读书馆都实用又具有艺术魅力,让人感觉到舒适亲切,从而让他们很愿意进入到这个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想必这就是图书馆的价值所在。

二、图书馆建筑的环境

对于图书馆建筑的环境,建筑设计师首先要从建筑和环境的协调着手,只有处理好图书馆建筑与周边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让图书馆建筑与地方的特色以及文化氛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图书馆建筑的真正作用,营造出一种满足现代人们追求的新环境。其次,建筑设计师要关注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特点,让现代人的内心和图书馆建筑的环境有所感应,给人们营造出身心和谐的阅读环境,激发出人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从而净化心灵,提升效率。

1、图书馆建筑和环境的协调关系

要想建造一座理想的图书馆,建筑设计师首先就要顾及周边环境的选择。对于图书馆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诸多传统的图书馆建筑符合“依山傍水”和“择胜而处”的设计理念,比如处于漓江之畔的桂林图书馆,还有坐落于荔枝公园的深圳图书馆,以及黄龙山脚下的浙江图书馆。而现代的图书馆建筑则更趋于社会化,绝大多数都会建在区域中心的繁华地段。对于图书馆建筑和环境的协调性质,具有民族特色而又处于黄龙山脚下的浙江图书馆就是最好的例证。图书馆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协调,让图书馆本身更具人性化的特色。

2、图书馆建筑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我们知道,“天人合一”是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强调人和所处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图书馆是文化场所,而图书馆建筑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往往会引发人的情感共鸣,让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苏州图书馆就是这样,设计巧妙,在整体的构思和局部的处理中,“天人合一”的理念都有所体现,在其建筑的设计中引进了古典苏州园林的精髓,体现出了源自于自然,又反映自然,最后还融于自然的精神境界。

三、自然与人工艺术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从二十世纪开始,新型图书馆建筑中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环境艺术。从理论方面来讲,图书馆建筑的艺术处于自然和人工艺术的中间状态。自然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形态和声色等,而人工艺术则包括建筑的艺术、工艺美术以及环境雕塑等。从图书馆建筑的时空观方面来讲,要把握图书馆的整体,就要对建造图书馆建筑本身和其内部以及外部的设施布局有清晰的思路。对于与图书馆环境艺术相关的元素,要相互制约,相互渲染,在体现其艺术风格的同时也要体现出建筑设计师的意图,换言之,建筑和周围首先要形成有机的整体,在艺术化的加工之后,达到图书馆独有的艺术风格。比如说,一座布局严整、气魄宏伟的建筑物,就能够让所处的地域的艺术价值有所提升,同时建筑本身那漂亮而又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外观,还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内部构造,都是吸引阅读者的焦点所在,它们的相互关系让图书馆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再比如,北京图书馆举世闻名,其南侧为风景秀丽的紫竹分,地处一组浓郁民族风情的建筑群中。而北京图书馆建筑的主体采用的是仿古形式,其管内的大厅中有大型壁画装饰。管内的外部配有雕塑,周围还有中国式的庭院,这个空间整体的组合布局严整,错落有致,不仅秉承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而且还与周围的建筑浑然一体,正体现出了国内图书馆建筑典型的艺术风格。再如法国的国立图书馆,它的外观就像是一本张开的大书,在塞纳河畔巍峨耸立,其四周是巨大的玻璃幕墙,宛如茂密的森林,给人宽宏舒畅的体验。这种图书馆建筑的高超艺术境界,着实让人赞叹不已。

四、新时期对于图书馆建筑环境艺术的要求

在新的时期,时代对于图书馆建筑的环境艺术提出了新要求。在图书馆建筑中,图书馆的环境美不容忽视,因为这种建筑的环境艺术能够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其实,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图书馆满足阅读者需要的基本职能始终不会改变,而阅读者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图书的质量,他们更关注图书馆建筑的环境艺术。高尔基曾经这样说:“对于天性而言,人都是艺术家,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会希望把美带到所在的生活之中”。在二十一世纪里,图书馆正迎接着具有独立思想和全新观念的阅读者,他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对图书馆本身也持有全新的态度。现代的阅读者正在以批评的眼光和挑剔的态度审视着图书馆中的一切事物,他们的视角会触及到美学、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如果建筑师在建造图书馆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艺术,必然不会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图书馆建筑在今后的设计中会更为注重环境艺术,这正是时代和人对于美学追求的必然选择。

作者:苏文聪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亚.论人文关怀理念在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202-203.

[2]吴晓燕.论图书馆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的美育效应[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8,04:69-70.

[3]崔永梅.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艺术设计与人文环境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9:108-109.

第九篇:产品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摘要:

为什么西方的许多建筑大师都是经典产品的设计师呢?例子屡见不鲜,本文就是研究做好环境艺术设计是否会对产品设计有启发。

关键词:

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国内外许多有名的产品设计大师同时也是建筑大师,而国外的建筑师也同样是室内设计师,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专业,却神奇的在历史当中融合到了一起,有颇多让人不解之处,本文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两个专业之间的关系。

要说建筑设计,那其历史追根溯源就要说到很远了,但是要是说产品设计,我们的历史就可以推进到工业革命开始时算起了。最早刚开始兴起工业革命的时候,社会上是有两种声音的,一种声音认为美学在工业设计中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对传统手工业者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大批量的工业生产取代了他们的生计,产品的实用价值在当时社会来讲是要高于产品的艺术审美的。就像当时美国的工程师柯本,他在一篇题为《机车工程与铁路机械化》的论文中,表明了一种毫不含糊的实用主义,“商业上的成功是工程的主要目标,因此不必虑及与此无关的因素。”他藐视美学的作用,坚持任何一位渴望成为工程师的人都不应鼓励在纯粹机械的形式和比例上玩弄花哨,而应专注于最佳的机械方式,使得任何既定的目的得以实现。我认为他的观念是偏执的,是目光短浅的,工业刚开始兴起,人们的生活要求和经济水平都不能达到一定高度,对产品的需求自然只是停留在功能满足一切得高度上,但当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时候人类必定不会再满足于纯粹的功能;而另外一种声音,则是认为应该正视艺术与工业的关系,就像德国的建筑师、艺术评论家戈特弗里德•散帕尔,他在1852年出版的《科学、工业与艺术》中提出:新艺术应建立在接受和采用机械化的基础上。所以当时发明的蒸汽机的框架上就应用了古典柱式——塔斯干柱式作为装饰,这也是最早将建筑装饰元素应用到产品中的例子,可见那时建筑和产品之间就有了联系。

后来,随着时展,又出现了很多顺应时展变迁的优秀产品设计师,他们的身份都不单单只是产品设计师而已,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建筑大师,例如密斯•凡德罗,说他是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也不为过,他设计的巴塞罗那椅至今仍是经典并有销售,他少即是多的理念更是很多著名产品设计大师所信奉追随的理念,DieterRams就是其中一位,还有后来的乌尔姆布劳恩等。DieterRams是德国现代主义之父,拉姆斯曾经阐述他的设计理念是“少,却更好”,他与他的设计团队为百灵设计出许多经典产品,包括著名的留声机SK-4,素有“白雪公主之棺”之昵称,和高品质的D系列幻灯片投影机D45、D46。他也为家具制造商Vits?设计606万用置物柜系统(1960年)而闻名。他的许多设计,诸如咖啡机、计算机、收音机、视听设备、家电产品与办公产品,都成为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包括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还有像与密斯•凡德罗齐名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他设计的工业产品如真皮沙发、躺椅、扶手工艺椅、咖啡桌与LC7椅等,至今也是极其经典的家具产品。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是第一代现代建筑经典大师,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教育家,他在1923年为包豪斯校长办公室设计的一件扶手椅,也是当时的经典产品。什么是好的产品设计?好的产品设计就是能抵制得了时间的推敲,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能适应时代市场,这其实也是产品设计的生态观,不用更新换代的产品自然能够节约成本,节约资源。而这些产品都是建筑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为什么呢。其实,不论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产品设计,都是跟艺术分不开的,只要人类的艺术理念一样,那么他们就是共通的,就会使拥有同样艺术观念的人之间产生共鸣,因此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产品设计,肯定也是互通的,当环境艺术设计没有想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优秀的产品设计理念上找灵感,当产品设计没有灵感时我们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找观念。有时往往用这种方法可以找到更好的创意创新,找到仅限于单一专业时找不到的好理念,这也是为什么建筑大师设计的家具产品能经典流传的原因了。设计也不是艺术人所独有的,是涉足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而工业产品设计指的是把设计导入到工业产品学科之中,建筑设计则是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与格局。不论是产品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设计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业产品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经济与文明更好更快的发展,非常时期甚至能帮助国家走出经济的萧条局面,例如德国的魏玛包豪斯学院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对当时德国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峙”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的提出,带动了当时德国的经济发展。工业产品设计同时具备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其科学性来自于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还来自于先关学科的研究,如人体工程学;艺术性则来源于共通的艺术审美高度,不但与环境艺术设计共通,甚至可能与音乐和纯美术共通,不论是什么专业什么设计,他们在艺术一点上都是一样的理念,同一时代采用的更都是出自时代产物下的艺术理论;实用性更是体现在所有设计之中,不论什么设计,第一服从都是功能性与实用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的需求产生了。

设计的多样性主要来自对人们需求的探索,需求在不断推动设计领域向前发展,影响和制约设计领域的内容和方式。发现人们的需求却也是设计师的主要思维方向,新产品、新建筑形式装饰形式的出现,大多数是从需求角度发现的。设计由简单实用的生活化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在环境设计上,他们都是在生活化的基础上注入人性化元素,都是人类需要的自身特点对设计的内在要求,这就是产品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为什么共同的原因了。

作者:苗凌童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