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探析(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探析(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探析(8篇)

第一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探索

【摘要】

设计专业是在我国高校相对发展较晚的专业,就业择业范围比较宽,是一门知识交叉并且操作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创意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用人需求,各院校大力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促使艺术类专业迅速发展,并不断进尝试教学改革。根据我院艺术专业教学的工作室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认真的分析与总结,能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工作室模式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的变革,高职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在最近十余年来发展的更快。也由于办学发展的速度的过快,与国外相比缺乏经验,这就导致艺术设计教学仍然具有一些缺点。例如在设计专业教学只是简单的讲授课程内容,忽略实践并且缺少与行业的沟通。因此,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的,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才。

一、艺术设计教学的不足

从九十年代开始,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发展。但是在专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一定的问题。首先,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缺少实训教学,或是实训操作与行业现状脱离;其次,教学应注重实践性内容,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忽略学生平时的实践性内容,把学生关在课堂训练,直到毕业在即,才让学生走到社会进行短期的实习。这样的毕业生很难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学生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在学校课堂中完成,不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工作过程,不能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与内容。在这方面国外的教学方式更加先进,尤其是德国的高职业教育更加具有借鉴性,利用校企合作完成校内工作室教学制度。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社会和行业的设计趋势。国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恰恰说明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工作室模教学式就成了各大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艺术设计专业引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目前各大院校通常采用的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主要包括三个因素:班级编制、课程、时间。在固定时间内把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以课为单位,形成连续、完整的课程体系。这种教学形式更适合传统专业教学,但并不适用于创意人才的培育。为发挥学生个人特点和培养专长,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采用工作室模式更加合适。

1.提倡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一种理解错误,把设计与被动的绘画、制图等同。实际上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角,并且自主探索式学习也应该成为专业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学场所应该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在专业教师启发下完成学习任务,并且逐步理解设计的原则,培养解决各个环节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不应该单纯的理解为画画、画图纸,大作业中还应该出现灵活的社会调研、实习、项目研究以及艺术行业交流与评价等。这种“大作业”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后期阶段的主要方式。

2.加强艺术设计的学习过程与现实的联系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育只是纸上谈兵,例如过于重视技术技巧,忽视设计创作,甚至是脱离了行业与市场的变化。专业教学应该注重社会性与实际作用,提高实训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的趋势。第一,专业的教学内容须与一线产业有相沟通,例如发展校企合作,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第二,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实践性的重要性,让学生对实践应用进行研讨和反思,在设计实践中对艺术设计原则进行探索研究。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使各门课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将课堂教学、专业比赛、项目课题、社会实践等融为一体;更加重视吸收知识的过程和操作能力,这种突出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精英人才的培养。工作室模式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艺术教学模式相,更注重交流,教学场所也偏向了专业公司的工作氛围,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具备钻研精神,体会职业道德、敬业、责任等职业素质的真正内涵。

3.设计工作室制能有效促进工学结合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胜任设计、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适当的解决了传统设计专业的理论与操作分离的问题,很大促进了人才的层次完整性。实用性设计类专业是多门知识交叉、现实性很强的专业,高职艺术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能力和技能与行业的紧密结合的应用人才上。

结论

工作室制是一种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模式。完成常规教学计划的同时,又能为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软件与硬件条件。通过工作室与社会接轨,更新行业信息,让教育、科研、实践三位一体,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作者:韩丽萍 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乔相臣.平面设计软件教学的工作室模式探讨[J].软件,2014.

[2]陈林彬.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闻界,2010(04).

[3]张景虹.高职院校计算机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软件,2011.

[4]钱原平.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1,9.

第二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改革

[摘要]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高职院校迅速兴起。艺术设计专业旨在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的创新型人才。针对我国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教学的创新改革。

[关键词]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艺术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融合了经济、文化、技术、科学等多种领域交叉的综合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的创新需求,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工业设计,都成为了高考扩招的热门专业。在许多本科与专科院校都有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基于院校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有的院校专门成立艺术学院。艺术设计教育目前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笔者就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教育创新改革。

一、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型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下,依据高职教育的特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服务于社会,是高职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按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显自身的办学特色,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现行的传统教育观念束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上,教师通常授课的思维空间局限于课堂,在实际授课中以设计案例为范本模拟真实的设计环境进行教学,集中课堂时间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从理论认知到技能实践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手段存在一定局限,学生的思考空间仅限于课堂层面,专业实践技能范围也是限于书本范围内的重点、难点。艺术设计本身是一个与现代社会生活形态密切相关的综合学科,是集审美、地域、人文、经济等因素融合升华后的艺术形态。学生仅掌握课堂模拟层面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而较少接触社会生活中艺术创造设计,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型思维能力。传统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已不符合现代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社会需要人才的量化并不意味着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社会生活创造中,“闭门造车”的教授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模式机械化、单一化,缺乏创新理念内涵。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远不及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例如在实践课程设置上,课程与课程之间紧密度不够,课程内容较分散。面对每学期艺术设计专业安排诸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合理性、统一性。在多课程安排下,学生没有精力去消化吸收所学内容,对于设计实践中每个小环节更是没有用心完成。而且在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方面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本体范围内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形态的创造设计中,脱离了社会实用性的设计,使艺术设计本身失去了原有的设计价值。大部分学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专业配套设施,就工业设计而言,很多学校没有模型实训室,在实践课程教学中不能实现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产品模型制作的工艺实操能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问题,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与校外的企业缺乏良好的双赢合作关系等社会因素制约着实训基地的发展建设。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转变

在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趋势背景下,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人才的职业技能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艺术教育作为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综合学科,必须从以往层次单一的美化装饰领域过渡到多学科渗透的综合领域中。无论是的教育目标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做出科学、有效地改革,才能顺应时代背景的发展。面对现状,以社会需求、职业岗位为导向,及时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优化专业方向,艺术教育要结合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上积极推行专业素质教育,可以增设传播类、建筑类、人文类、史学类、经济类等相关课程,整合与完善知识结构。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中,我们还必须创构建国内学交流平台,通过聘请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知名教授担任兼职教授,邀请艺术设计领域中知名设计师到校内举办艺术设计专业学术讲座,定期开设艺术设计专题的学术论坛,学习国内一流设计公司与优秀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特色理念和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艺术设计视野。

(二)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1.突破传统课程设置,构建艺术设计课程群

为适应国家对艺术设计人才职业素养的不同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市场对一线设计师的要求,必须大力拓展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领域,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突显高职艺术教育的技能型、应用性的专业特色。在实践教学中,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体系,遵循以职业导向需求为原则,使其课程安排形成具有延伸、拓展趋势的综合课程群,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意义。在课程群的整合过程中,体现了人文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商业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综合型的素质教育内涵。通过课程群建设,突出学生岗位职业素质的培养理念,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设计运作的课程群构成特色,构建现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色的课程群体系。

2.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CDIO教学模式改革

CDIO是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来源于工程教学的教育领域,强调“做中学”一种情景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执行能力的培养,它与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一致的。因此,CDIO教学模式对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具有的引导深刻意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行CDIO教学模式。以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学生课外专业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下为指导学生课外学科竞赛活动项目,如:刘泽培,学生组获三等奖,广东省‘美霖杯’室内装饰设计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孙亚楠,2014。从以上竞赛的实践过程来看,他们实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目标,在真实实践情景中,锻炼自己在实际创作设计中实践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CDIO现代工程教育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室内设计手绘线稿到室内设计造型装饰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指导学生根据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为主线,让学生以主动、创新、链接式的方式进行学习创作,构建一个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案。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方案进行艺术设计的综合能力。

3.实行校企交互循环的实训教学模式

完善的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长效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鼓励支持高职院校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吸引企业对学校的技术、师资和设备支持,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技术设备先进、资源共享的实训平台。依托校内与企业两个实训基地,促进实训基地实践技术含量的提升,在校内实训教学设备设置上,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加大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实训室、工作室的建设,将企业设计的大环境融入课堂,指导学生模拟仿真练习;在校外展开全真式实践工作,使学生切身领悟到社会与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设计人才;同时,学校与企业联合筹办设计项目研发、专业技能竞赛等方法,共同培养出高技能的职业人才,毕业后被公司实习留用,为企业快速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通过人才资源共享,形成学校与企业交互循环发展的关系。

(三)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人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极强的特色要求学生具备高素质的职业技能素养,这也决定了高职艺术教育的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行业实践技能、职业顶岗能力、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在经济快速发展趋势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关注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新动态,正确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模式、内容的改革,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1.注重教师职业实践能力培养

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多数是毕业于师范型、综合型大学,自身专业领域中,具备较完整的理论知识与学术研究能力。在经济发展与高职艺术教育同步发展的趋势下,教师仅教授现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不符合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要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培训,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一线设计领域的生产设备、设计工艺等设计运作的环境。教师与企业一线的设计师共同参与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等项目的设计与研发,通过项目的市场调研、核心策划、创意设计等流程的学习与研究,在企业实践中及时弥补自身专业技能的空白点,也可以向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请教相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并重,不断拓展教学以外实践技能的深度,逐渐掌握多重专业实践技能,不断丰富行业实践经验,锻炼自己在社会实际生产中实践技能操作能力与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结合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只有具备先进的专业实操能力与丰富的实践指导能力,才能适应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

2.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鼓励院校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渐提升兼职教师的比例。艺术设计专业在职的专任教师,除了校内开展的实践培训活动之外,要合理地分配假期时间进行自身专业技能训练。高职院校要将把“双师型”师资制度融入到学院发展规划中,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践的制度,定期安排在职专业教师到企业、公司进行实践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报名参加专业的技术资格考试,取得技术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高职教师由传统的教学型逐渐转变为“双师型”的教育人才。同时,要加强教师教学团队建设,鼓励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教学大纲的规划与设计。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三、结语

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职业要求,基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突破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素质培养,以职业素养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普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适应时代经济发展新常态。

作者:孙亚楠 单位:广东南方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10(1).

第三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改困境及对策

摘要: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对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中,更应该结合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发展问题,着力从创新性改革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意思维的养成。面对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种种困境,为此,艺术设计教育从发展转型理念、内容、模式、评估等方面来展开对策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

高职教育;艺术设计;课改困境;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更趋明确。“全面育人,育全面的人”不仅需要从文化艺术素养上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还要从学生艺术审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中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1]。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但在课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学生艺术理论基础教学过多,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与社会就业岗位脱节问题日益严峻。为此,开展高职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不仅要从艺术设计教育环境上进行优化,更要从课程专业教学方法创新上,从专业动手实践能力和特色化专业工作室的建设上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这种背景下,着力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改困境分析中,来探索有效的改进对策,促使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能够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岗位的有用人才。

1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改工作必要性研究

高职教育在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实践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特殊专业,更应该从专业技能提升上来满足社会岗位需求。然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反馈显示,很多学生在艺术修养上表现不佳,对手绘能力认识不足,仅仅以软件操作为主,与用人单位的人才期望差距较大。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创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阶段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有既定的目标,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是这些目标中的基本要求,然而,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袭本科教育中的专业学术性研究,忽视了高职阶段技能型培养的实际,也使得更多毕业生在能力上与市场脱节[2]。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能力教育,作为高职教改工作的重心,迫切需要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重新梳理和调整。如积极开拓“企业+教室模式”、“工作岗位+教学相互渗透模式”等,围绕学生的专业岗位来安排整体的课程计划。另外,对于艺术设计师资力量优化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知名设计专家的邀约,来完善和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用人企业的设计师,拓宽兼职教师队伍,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企业实际工作中来认识学科内容,明确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如利用项目设计教学法,围绕具体的设计项目,从创意技巧的筛选和碰撞,再到具体的设计方法,将项目整体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从文化理念上、学科知识上、动手能力上参与实战训练,强化对学科相关知识的针对性学习。同时,在艺术设计课程整合上,除了专业课教学,还应该从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艺术创意能力上进行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创意能力[3]。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一方面要从设计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上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要从学生文化素养、艺术审美上进行提升。构建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推进课改工作,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化,能够从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锻炼基本的技能,使学生在未来岗位竞争中胜券在握。

2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改面临的困境

人才是发展的主要力量,高职教育应该培养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从高职艺术设计课改工作实践来看,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动手实践能力依然不容乐观,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节问题依然严重。总的来看,其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人才目标定位不明确

与本科教育层次相比,高职阶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侧重于职业性、岗位能力。而对于多数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中,对职业岗位体现不够,专业设置要么趋同,要么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未来岗位对多样化艺术设计人才的可变需求,以致于学生的职业能力较低,岗位竞争力不强。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学科特点上,要围绕职业化目标来重组课程体系,摆脱传统专业学术理论知识的束缚,能够从教学方法上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提升课程的技术前沿水平,拉近课程内容与社会岗位实际之间的距离。另外,对于高职艺术设计课改中的课程设置问题,多以相近专业为主,毕业生能力具有趋同性,难以体现各院校的特色和差异化。因此,应该从人才目标定位上,从学校学科专业实际进行中长期规划,着力优化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定位与方向。

2.2对课改理念的认识不足

课改工作的推进离不开有效的教育理念,从研究制约艺术设计课改工作的文献中发现,很多因素归结为生源质量低、师资队伍不强、教学内容脱离岗位需求,教学设施落后等方面。然而,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很多方案和规划流于形式,缺乏真正贯彻与有效执行,浮躁之风应该成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因此,从教育教学理念上,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课程方案落实中,确保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每门课程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师要从自身能力和教学创新上,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环节的多样性。一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另一方面不断钻研课程教学模式,摈弃普通本科艺术设计教育思路,强化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2.3课程设置上脱节现象严重

打造职业教育特色是高职教育的价值所在。高职教育人才不仅要从技能上具有岗位能力,还应该具备职业道德、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随着高职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改要从知识、技能、素养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然而,当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基础面相对狭窄,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过于单一,无法与社会职业岗位进行全面对接;再者,缺乏就业心理辅导,对就业认识和就业观念缺乏正确理解,很多院校都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教学,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特别是当毕业生面临就业岗位与自身期望之间差距较大时,身心不适应而做出不理智的选择,更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就业。

2.4教改工作机制缺乏灵活性

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改实践来看,由于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不足,对教改工作推进重视不够,很多教改实施方案虽然制定好了,但未能进行有效落实,从而导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协调。如在推进校企合作实践中,对于项目教学与学科专业教学的衔接存在矛盾,在课时、学生实践、实训等环节缺乏细化,教学纲要及教学课时被人为约束。另外,教改工作机制应该体现动态性,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与管理衔接上,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缺乏有序对接,校企合作工作教学实效性不强,难以实现合作共赢。

2.5专业学科实践教学薄弱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随着社会对技术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加大,各高职院校更应该认真对待实践教学。当前,很多高职在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上处于被动,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各学科实验室、实训室建设落后,要么设备技术落后,要么实训基地不完善,学生实践课时、实践内容无法获得应用。艺术设计本身的实践性教学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教育改革应该体现技能、技术导向,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同时,对于实践教学,不能仅从职业工作任务的训练上来满足,更应该从学科发展、岗位需求、技术与教育多方关系协同上来体现。开展校内实训基地,依托实训平台来强化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要从校企合作良性循环互动机制中来实现共赢。

2.6双师型教学队伍不足

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迫切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上,构建双师型团队。无论是基础知识教学,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不能忽视学生职业素养、文化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团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要善于从协作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4]。双师型队伍的营建,一方面从双师型师资的引进中来补充,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实践,加大教学、科研、产业间的协作,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水平。

3改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改难题的对策和建议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将学生岗位能力与企业用人需求相衔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能够从沟通、协作、独立认知中实现全面发展。在当前信息化社会里,对知识的接受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改,要积极从社会发展需求中调整改革思路,面对当前困境,着力从创新性教学改革中来纾解。

3.1树立艺术设计创新教学理念

创新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创新能力是增强人才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高职艺术设计课改工作在实践中,首先要从教育理念的转变中,树立创新意识,将就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积极走进用人单位,迎合市场化人才发展需求,尽可能从教学改革中来满足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为此,以就业为导向来构建课程资源,从市场化人才培养上来推进订单式发展。强化现代教育理念的渗透,让学生能够从知识、技能、素养提升中把握真实岗位能力,优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3.2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模式

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实践教学基础上的职业化教学,要从教育理念上充分认识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积极从课堂教学方法上,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并从师生间的互动中来完成知识、能力的构建。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语言沟通、学科知识深化、动手实践制作上拉近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导地位,以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融合知识与技能,体现艺术设计的实践性、应用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特征。

3.3优化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推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工作,要善于从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综合中,突显学生的实践应用,优化课程衔接,整合课程内容,制定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对于当前课程,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衔接中进行优化,超越单纯的技巧训练。如将调子素描归类于设计素描,让学生能够从视觉分析中提升审美能力;在专业课中强化动手操作,促进理论向实践的养成。

3.4完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评价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仅仅从分数上来衡量,难以保障评价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评价,要从学科实际出发,多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上,来优化教学力量,增强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学习热情。如从小组学习上增进学生的协作精神,从项目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进行改革,从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中来强化艺术设计教学的评价实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应用能力和素养。另外,在教学组织评价上,通过引入多元化评价目标,从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3.5构建双师型人才培养队伍

面对当前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问题,艺术设计师资整体素质提升最为关键。一方面,教师要从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上切实跟上时代要求,以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来为学生示范,增强艺术设计课程构思的新颖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中,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自我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能力上,加大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的实践学习,通过组建设计工作室、工艺美术作坊等方式,切实提升艺术设计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

作者:陶应红 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克祥.高职教育要定位准确、供需对路———浅谈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27-29.

[2]邓华,黄海英,周劲廷.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93-95.

[3]陈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改革实践性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62-64.

[4]徐亚,徐甜甜.课改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考核模式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5,(02):47-50

第四篇: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现实问题与对策

摘要:

文章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并提出了相关的教改措施。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各大高校相继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其越来越成为热门专业并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人才,专家学者已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设性方案,但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过程复杂,为了使其符合我国国情,增强其可行性,我们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使改革措施更加完善。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问题分析

第一,培养机制存在缺陷。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在培养机制方面存在缺陷,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技能不匹配,即“重课堂,轻社会”。第二,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设计思维偏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而且需要具备宽广的艺术视野,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能综合、变通地使用。目前,我国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复合型人才欠缺。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存在问题,其师资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种途径:成人高校教师转型、中专教师升级而来、近年来引进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这些教师要么缺乏扎实的实践工作能力,要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我国对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有差距。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教师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多渠道、多方式相结合地使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创意与技能并重”的教学理念,以市场指导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

1.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

(1)改进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技能培训,这样学生凭空想象设计出的作品没有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太大的实用性,是不可取的。艺术设计教学既要注重对设计原理的讲解,又要注重实践操作的运用。为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教师应多采用相关视频、图片等能提升学生直观感受的教学工具。另外,教师应多带领学生到项目设计现场进行观摩、考察,并拿出真实项目要求学生反复训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作出创意草图、提交完整的设计作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作图速度,又能增强其设计能力,使其设计出的作品与市场接轨。

(2)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采用应用性特色办学模式,如积极推动与本地设计企业的合作项目,体现创意与实际技能并重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日常学习中,做到“实题实做”,即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设计、制作和管理,使学生能够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修正设计方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工作室模式的建立

以工作室模式进行教学,是现代社会艺术设计个性化需求的良好体现,它是一个有助于知识获取、学术共享的创新学习平台。此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教与学得到了良好互动。工作室以项目个案设计任务为教学特征,改变了以往“理论在课堂,实践去公司”的教学方式。

2.教学多样化的实践方式

当今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催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应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去书店、图书馆或者在网上学习各种相关资料,以自主学习探索为主,教师适当辅导。同时,可让学生成立小组进行市场调研,共同完成调研报告,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应该经常开设各种相应讲座,聘请国内外著名设计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参与工作室的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市场动态,把握设计潮流。

结语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各项改革,必须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创意与技能并重”的教学理念,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并用,努力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使艺术设计师资队伍更加完善,为我国经济建设不断输送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唐劲羽 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浅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4).

[2]孙宁.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长春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3]袁泉.对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问题分析.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夏建红.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1).

第五篇:高职艺术设计类学徒制教育研究

摘要:

从学徒制教育模式的特点和艺术类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进行适用性研究,可以找到双方的耦合性,得出了学徒制教育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适用的结论。学徒制教育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优势,这种教育模式的推广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学徒制;高等职业教育;艺术教育;耦合性;适用性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今天,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在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作用凸显。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又是高职教育的典型代表,具有动手能力强、设计理念新等特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和教学如何探寻、更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一直是高职教育者不断探索追寻的研究内容。2015年10月19日,教育部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试点。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开展,为职业教育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一、学徒制教育模式的特性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即“手把手”教育模式。从国际教育形式看来,学徒制已经被纳入了职业教育的体系中,已经成为正规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学习地点的转换,学校与工作场景的互换和互动,以及学院老师和企业专家的有效交流与合作。从我国近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来看,学徒制还没有得到普及和应用,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矛盾和问题的关键环节。学徒制的特征鲜明,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学生和学徒身份互相交替,招工与招生互相结合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学徒教育的结合,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校招生的同时,也是招工的过程,受教育主体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工厂的员工,学生将分阶段地在学校与企业交叉进行理论和技能学习,从原来单纯的理论学习或者技能学习转变为工学交替学习,完成学院学业,最终通过企业考核。

2.校企深层合作,共同创造教育学习环境

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专业课程,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资源,工学交替,各尽其职,分工合作,共同培养。

3.教师资源的共享

企业的“师傅”成为学校教育师资的补充,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授课任务。学校教师进企业授课,企业“师傅”进学校教学。教学团队的充实多样,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大更多的效益,实践操作能力更显突出。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特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以“应用”为主旨,在构建内容和教学体系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教学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设计师等)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企业相结合、师生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艺术类专业教学的特性

艺术设计教育,其本质就是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作品,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别。艺术设计教育,更强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个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艺术设计教学的授课方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学生边学边做,边学边画;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在指导学生实践环节中是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学;再次,教学成果多以实物展示,画作,设计成稿,手绘或是电脑设计。因此,艺术设计教育无论从人才培养模式来讲,还是从其艺术教学的基本特征来讲,都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教育,也正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一直重视的“理实一体化”式的教育。技术总是很具体的,它能帮助领会许多设计中存在的细微之处,同时对于设计问题的解决也能达到实际和有效,学生通过实际性的操作,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加务实的把握,因此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符合设计教育的本质。由此可见,艺术设计教育在尊重受教者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运行机制的柔性和灵活性,形成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艺术设计的潜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成长。

三、学徒制教学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耦合性

从学徒制教育特性和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特性不难看出,二者具有高度的耦合性。

1.教学目的的耦合性

高职教育具有典型的“职业性”,注重高技术、高技能型等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合作互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适应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更注重创新能力、设计思维、个性化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设计能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只会运用设计工具进行惯性操作的员工,较之拥有创意能力的设计员工,其个人价值具有一定差异性。而这种设计思维的培养,依赖于合理的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定位。学徒制教育同样也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更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创造力,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从“师傅”那里,得到更多的创意思维的开发;从学习环境、教学场地中,树立更规范的遵纪守法的道德观念,具备严肃的纪律性和原则性;与其他同伴互动交流,团队合作,使得实际操作能力显著提升,团队协调能力、为人处事能力都相应得以提升。从双方的人才培养目的看,具有耦合性。

2.教学过程的耦合性

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更注重实践操作性,强调知识在现实客观世界中的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任务型和实践性。在课程设计中,更多地加入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在理论课程的进行中,配合重要的实训环节,采用讲授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双边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相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同样也是实践紧紧配合艺术理论,很多专业课程都是边讲边练,教师在指导性实践教学中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不停止地练习、设计、绘画、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设计和创意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学徒制教育,教学过程同样也强调“工学结合”,强调实践教学,在课程项目化的原则上,实施以“师傅带徒弟”式的职业技能训练,利用校企合作以及社会资源优势,形成教师、师傅的角色复合,学生、学徒角色合一,达到学做互通、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效果。从双方教育教学过程看,具有高度耦合性。

3.教学考核评价的耦合性

高职教育的考评形式,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考核内容看,更注重考出学生的综合型应用技能,如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同时注重过程考核;从考核主体来看,考评团队由院校教师、企业技师、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实践考核主要在企业中进行,从而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点。而艺术设计专业考核,以考出学生的“创意能力”“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从考核形式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根本上也更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学徒制教育模式下考核评价学生的方式,同样也是主要基于任务和问题过程的评价,强调在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活动的评价,从而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从双方考核评价形式上看,具有耦合性。

四、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施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意义

学徒制教育适用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提供更适合的教学模式,更融合的学习环境,更贴合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能够更好地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发挥个人特长

对艺术类专业教学而言,创意思维是培养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接受了三年的高职教育后,往往只会简单操作绘图软件,或者简单手绘,却缺乏创意,缺少创新,往往被用人单位抱怨“只会工具,不懂创意”。学徒制教育模式,“师傅”教授的不仅仅是技艺,更多的是思维方式,言传身教,同时,教学过程也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思维的培养,大量的企业实践、项目制作,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也教会了学生独立设计制作完成完整的实践项目,积累了更多更宝贵的设计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更好地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团队协作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独生子女过于自我的特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些缺乏协作意识,特立独行,缺少人际交往、团队沟通的能力,这必将影响其进入职场后的工作状态。学徒制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能够更加和谐,好的团队合作状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3.促进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优化

根据学徒制教育模式,可以在院校建立大师工作站,聘请高级技师入驻院校,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吸纳更多更优秀的企业技师到专业教学团队中,有利于兼职教师队伍的壮大;同时,在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指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提高的机会,使得专业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从而有利于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优化,有利于专业教学团队的丰富和完善。

4.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看来,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培训和考试的过程中,还存在没有脱离课堂应试教育的形式,依旧无法摆脱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而学徒制教育的本质就是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与岗位对接的问题,使得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内容,成为学徒制教育模式下的自然产物,从而实现了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的顺利对接。

综上所述,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和学徒制教育存在耦合性,学徒制教育也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适用的教育形式。如何使学徒制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更贴合地应用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更有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也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认真钻研的课题。

作者:黄卓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育教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廖瑜.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51.

〔2〕徐群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3.

〔3〕黄瑞,邹霞.认知学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6):49-52.

第六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思考

摘要: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具有综合性较强、科学体系完整、实用性与实践性的特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从扩大教育的延展性、以产代学、从实践基地改革入手、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全方位的构建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展现具有现代特征意义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

此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ZJC1214056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以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具有综合性较强、科学体系完整、实用性与实践性的特征,是融汇了科学、艺术学、市场营销学、人文科学、应用技术等各大领域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层次性较强的学科。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失去高职院校特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人才,高职教育正在国家的政策下高速的发展,很多专业和院系未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匆匆开设,本身就中国高职现状而言就缺乏有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经验,所以大都以本科院校的模式为参考。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观念未完全建立,教育没有建立起紧跟社会、市场的观念,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就业优势,导致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

(二)教育教学管理缺乏弹性制度。

其实,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在学分制度上灵活运用,应多以职业技能运用为参考,实践成果为标准,来建立多元化的灵活制度。而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虽然以“开放办学”为主旨,但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人才定位盲目,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两方面,第一是学生对于岗位需求缺乏认识,第二是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或者就业指导未针对专业而进行。

(四)实践课程缺失,知识与技能脱节。

这一点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实践课所占的课时偏少,相对于理论课所占的比例严重缺失,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观念下这种情况很容易产生,在高职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这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失调的问题曾经得到过重视,但一直没有从根本问题上去解决,从而使学生无法体验到真实的设计环境,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的课堂模式。第二种情况,就是高职院校设计教育缺失实践环节,从课程的内容和课时安排没有高职院校特色特点,在注重设计思想和设计的理念的同时,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技巧的掌握。没有熟练只谈思想,只能使想法变为空谈。

(五)实践设施建设缺乏。

其实就这点来说有一定的社会原因,高职院校对于本科院校来讲,生源数较少,生源层次较低,在现行的财政拨款条件下经费紧张,难以集中精力去建设实践设施并形成良好的内需循环。

二、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调整并确立适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灵魂。教育学的观点指出“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学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自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这段话为我们明确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同时更可以作为我们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依据。地方行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要根据地方经济需求的职业岗位随时修整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地方的设计人员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地方设计行业的特点和发展倾向需要我们及时研究,更应该注意国际设计行业的的信息,在这种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中确立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制定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有特色、有发展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为了弥补本科艺术设计教育的断层。那么,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来说,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学生在有限的两三年时间里无法建立完整的设计知识体系。市场需求才能决定应该学什么,并培养怎样的人才。其实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用技术手段来实现创意,因此,有技术手段的人才市场一定会需要。而本科类艺术院校则会觉得这个培养层面过低。所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有了发展的空间。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适度的理论知识,主要利用实践去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在岗位中的应用。降低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以技术型职业化为准。

(二)改革原有教学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设计类专业课程应摆脱本科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影响,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第一,以能帮助学生适应工作岗位为基准开设课程,如设计中用到的技术方法、设计的技巧和能独立完成项目的综合能力;在工作中遇到技术问题能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去解决;在原有设计基础上能有一定的创新;能随时跟随社会发展进行自主学习。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重新接轨。第二,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每个知识点,应与实践内容相衔接,不应只演示实例,更应该让每个学生参与实例,制作实例。而对于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直接解惑答疑。第三,开设多科目综合实训类课程,实行弹性制考核模式。建议每一段实践进行一次多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由各门课程老师全体参与辅导,按照项目的步骤,多科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虽然现在学校是学分制,但可实行一定的弹性制度,能够独立完成项目的学生应给予高学分绩点。这样才能完成让学生从设计到制作的工作流程,为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搭建合理知识框架结构。

(三)建立工作室制的授课形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使专业建设真正走向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有效的利用工作室的模式,采用同工同学,以工带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导师以引导者的身份,以师带徒的模式,来引导学生去完成工作。而学生更以职业者的身份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转化度,促进工学结合。目前,国外的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采用这种工作室模式进行教学,这种符合职业类教育特点的并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是未来专业发展的趋势。学生可经过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后,根据自己的擅长方向和兴趣特点选择专业方向、选择工作室工作方向跟随导师进行工作学习阶段。

(四)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联系,利用现有教学工作室建立良性经济内循环

现阶段高职院校办法学经费有限,各个方面的投入与建设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即使有足够的电脑设备,学校也未必能将整个实践教学所有设备配置齐全,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可有计划的完成必备项目的建设,供给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另外,与地区企事业单位联系,采取互惠互利的方式,如订单人才培养项目的建设、企业导师进行授课,应充分利用区域性社会资源,尤其是能够使企业获得实际受益的项目,长期进行合作加大人才输送的力度。另外,根据区域需求建立的设计工作室,工作室导师可带领高年级学生进行商业设计项目,承接校外的设计工作参与各类设计比赛和竞标,以此来创造的经济价值再应用到工作室的建设和专业的发展中来,如此建立一个与社会不脱节,且能进行有效沟通,并能创造经济受益的稳定内需循环模式,更能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提高知名度,从而吸引学生。在近年来,这些实践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已经严重的限制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所以,这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应尽快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进程,适应岗位需求,跟随区域性特征变化进行随时调整,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模式,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并能持久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最终突出展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特色。

作者:刘金石 单位: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袁恩培.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自觉观,合肥,教育与现代化,2008,02.

[2]黄彬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研究[J].美术大观,2010,2.

[3]张春秘,董宝华.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率先走进“社会实践课堂”[J].艺术教育,2007,5.

第七篇: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主题设计研究

摘要: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要遵循艺术设计教学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动手应用能力等。1.重视教学主题设计方法的使用;2.重视概念与主题之间的关系;3.重视教学中的主题设计训练。只有经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之后,学生才能课堂学习中所掌握的“无形”知识构建和实践操作中的“有形”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设计时才能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激发出想象和创意的火花。

关键词:

高职;艺术;创新;主题

在我国众多的高职学校中,通常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计,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创造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创新性非常强,它把学生个体智力、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生艺术创新能力整合于教学过程中。所以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要遵循艺术设计教学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动手应用能力等,把课堂学习中所掌握的“无形”知识构建和实践操作中的“有形”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时就要从主题设计的教学方面苦下功夫,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一、重视教学主题设计方法的使用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图形设计是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只有掌握了此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在专业设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时才能“随心所欲”。当学生掌握了主题设计的方法时,学生才能够根据不同设计个性的需求,完成个性化的主题设计,才能积累更多的设计经验,和学习的专业知识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观察、分析以及思考之后,去主动地探索设计,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二维———基本元素与创意的训练。在此主题设计中,学生如果能够深入认识到基本元素在作品主题设计的“生命力”,就能充分展现其视觉的轰动效应。在基本元素与创意的训练中,可以把不同的视点角度下的多个元素与所要设计的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设计主题时,要注意人体元素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人体元素也人体元素之间的构成关系,在构想它们之间的关系时,主题设计的灵感可以充分地激发出来,主题设计的结果必定会很理想。为了对学生主题设计的方法进行考核,我设计了一项主题设计任务:当今,稍有积蓄的人群在穿着方面比较注重,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皮草”,请从图形主题设计的角度,以“反对皮草”为设计主题,把你的设计结果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学生花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上交了四十多份图形设计,挑选了几幅比较满意的图形设计。设计1设计2设计3这三幅设计图的设计思路为:设计1,以拉至半截的V形拉链图代替人们穿的衣服,拉链在下拉的过程中,血迹斑斑,说明这些服装的原料来源于自然界中的动物,人们为了自己的私欲,不顾动物们的生死,和本设计图的“时尚的牺牲品”主题非常符合;设计2,把美元$作为主题的载体,S由各种动物组成,两根竖线代表缝纫针,两根缝纫针穿刺动物的身体,寓意着用来缝制皮草。由各种动物组成的$另一层含意为:自私的人类为了私欲,为了谋取利益,不惜牺牲动物,和“时尚的代价”主题相吻合;设计3由三组图片组成。在这三幅图片中,人类把动物的皮草剥下来,制作成自己所喜欢的衣服,披在身上后“风光无限”,可是这些动物被扒掉皮草之后,痛苦万分,人类却无动于衷,并且变本加厉,无限止地摧残人类的忠实朋友———大自然界的动物。通过上面三幅设计图可知: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把基本元素融入创意设计的方法。领会到,只要使基本元素具有了生命力,具有了视觉语言的效果,观众一定会关注、青睐这些主题设计。由此学生也更加会关注生活当中的诸多基本元素,寻找符合主题的素材,为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概念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方式的完美和目标的混乱似乎就是我们的主要问题。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这一句话道出了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主题设计的不足之处。教师和学生在设计主题时,往往重视设计方式的完善,而主题设计的自身通常会被忽略,设计的目标也较混乱。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理清概念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概念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入手,浅谈在重视概念的情况下,如何解读其主题设计。

1、提炼概念,确定主题。

进行主题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挖掘、提炼出设计任务中潜在的创意概念,对创意概念进行一番思考后,才能确定设计的主题。所以教师在执教此教学内容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捕捉其隐匿的信息。正如英国著名艺术总监尼尔•戈弗雷所说: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后,不能简单地把我们的产品展示给大家,还应该把设计的主题信息准确地告诉给大家。所以,应该让学生明确:当一个设计项目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一定要对其概念进行分析,准确地提炼出概念,把握好主题设计的思路,并且查找大量的基本元素体现设计的主题。例如为“绿色主题餐厅”为训练课题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此“绿色主题餐厅”所推荐的产品必须具备“纯天然的”、“无任何污染的”的特点,然后再把这些特点进行延伸,分析提炼概念———“禁止”,再从“禁止”这个概念中,结合饮食规律、饮食行业发展的特点,再确定本训练课题的主题———“绿色”。学生在提炼的过程中,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以培养,能够准确地确定主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设计问题。

2、复述概念,创新主题。

英国百比赫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约翰•赫加蒂说:当世界朝左的时候,请朝右。可是在主题设计的创意过程中,很多设计师都在“朝左”走,不敢往右走。所以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务必让学生熟悉概念,复核概念,对概念进行深层思考后,把学生从“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如果学生的思维深陷于固定的模式中,那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就有可能循规蹈矩,不敢有所创新,缺乏原创性。教学时,当学生对概念准确理解之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各种想法全部列举出来,再把这些想法进行错位思考和整理之后,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创新主题产生的跳板。2015年,我在一次课堂教学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堂作业:“设计一张椅子”。要求学生在复述“椅子”这个概念时,要多方位地延伸这个概念,打破常规思维模式,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我把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六到七个人。经过半堂课的思考之后,所设计出来的方案分成了两大思路。1)局限于“椅子”概念。这类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没有打破常规,被“椅子”的概念和简单作用所捆绑,没有作深入的思考,所设计出来的方案和生产常见的商品太过接近;2)拓展了“椅子”的概念和功用。这类学生在复述概念时,“花开别枝”,不但从椅子的作用角度进行思考,而且还从人文的角度去考虑椅子的功用,延伸了椅子功用,从“享受”“隐私”“柔软”“自由”“放松”等概念词出发,聚焦于整体环境的营造,而不再是一个单一对象的重现,最终寻求到的答案兼顾到物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愉悦,明显更具有对于影像、气味、声音、环境等多方面更宽广深入的思考,从而将思维拓展推向了更开阔处。所以,对于同一任务的设计,只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假设,一定能够把学生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激发出想象和创意的火花。

三、重视教学中的主题设计训练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把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的设计能力,设计主题训练是其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设置训练主题时,一定要结合本专业知识的特点,把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设计到训练主题当中去。同时在设计主题训练时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兴趣、思维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情况,设计出合理的主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设计主题训练时,分为教师命题设计训练和学生自我命题设计训练。笔者认为,学生自我命题设计训练的效果最佳。学生自我命题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学生在设计主题训练时,不可能草率了事,一定会命题的事物作多方面的思考,才能找准主题设计的准确切入点,教师在学生自我命题设计过程中只须指导其设计的方向,尽可能不使主题的冲突和散乱等诸多问题出现。学生自我命题的好处为:学生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知识量,无法设计具有特色的主题训练,所以必定能够增强理论知识的掌握量,能够帮助学生理性地分析问题,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和多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刘华柏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院基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琼.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6,01.

[2]尹亮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知识经济,2014,03.

[3]周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第八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研究

当今是一个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的时代,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日新月易。本文力图通过对高职环境设计艺术教育的现状的研究,从而提出创新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来解决现阶段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观念为: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的新型高职教育观念、不断学习西方环境设计的教育精神,试图以此更好的帮助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成长和促进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一、前言

纵观东西方历史可知杰出的教育学者不胜枚举,教育的发展也因此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而以“师承”方式针对美术进行的教育却出现的很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只是经济,学术界也是“美美与共”,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美术教育体系逐渐建立、发展,经历了从美术到工艺美术、从商业美术到设计的过程,如今,艺术实践方面体系已经比较完备。倘若按按功能和形态划分艺术设计,那么其可被分为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这几种类型。其中,在这几种类型中环境艺术设计是发展最晚的类型,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问题。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创新的研究,是高级职业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未来教育和实践的发展趋势。笔者回顾这些年在高职的教学实践经验,并结合考虑高职历届毕业生的反馈的信息,发觉我国现阶段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正在由纯粹的艺术设计层面转化为与我国的物质文化、产业文化等多学科相交融的驱使,在这期间出现一些艺术设计教育的的新问题。其中包括:当今科技信息知识更新迅速的新时代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怎样达到与市场相符合,以求帮助毕业生更顺利的在社会中就业?在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爆的今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教学软硬件资源、现阶段的师资人才培养引进情况和国内外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资料,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的新方向提出以下创想,期望能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观念有所改进,也算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增力。

二、高职院校要构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新型高职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同样面临此问题。笔者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人员意识到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只为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将环境艺术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观念创新相融合,以此来改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专业知识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观念。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宝贵经验,构筑以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新型高职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以高职学生为中心、强调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现代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新理念。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不是只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一定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对学术们的教学中需要体现个性化的教育,在做好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下,必须重点加强工学结合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考虑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性,其是一个与众多学科融合、要求学生动手能力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在整个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建立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产学研)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选校相关部门要建立各个专业能桂圆相互交流的途径,打破其原本固有的内部约束机制,促进各学科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无障碍沟通。在实际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的专业来创建不同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教育教学平台。其次,院校要大力尝试设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为中心,支持学校产学研项目的运转,未来有望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成果的主要孵化基地。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涉及的项目在不同程度上讲引导学生广泛了解并参与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设计课题,从而有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学生往高精深方向有所成就。

三、学习西方环境设计的教育精神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东西方环境设计教育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其发展历程都经历了从单纯的空间装饰艺术向整体居住环境的综合思考的过渡,由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具体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关于环境设计的教育观念值得学习和借鉴。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鼓励多学科交流是必要的。鼓励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各个学科的交流,尤其是与罗辑思维强大的理工科的交融是必不可少的。鼓励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交融,有助于发挥环境艺术设计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潜力。其次,要着力培养设计思想。设计思想是指艺术设计者在设计前与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逻辑模式。注重个性与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授课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上,鼓励学生以与众不同的思维进行创作。此外,要引导反馈与反思。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要明白教育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传授,其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双系统的反馈与交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环境设计教育中观念的改变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艺术设计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要想向更高水平发展,院校对该课程进行资金技术以及精神等资源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愿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价值,促进国家艺术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刘静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