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艺术设计研究(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学艺术设计研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教学艺术设计研究(6篇)

第一篇:艺术设计高校教学管理特色研究

摘要:

在高校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效的进行教学管理,可以使得教学管理的特色得到进一步的体现。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更加需要做好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艺术设计高校教学管理得到长远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艺术设计;高校教学管理;特色研究;应用策略

最近几年,我国高校教学的发展相对较快,尤其是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其发展的速度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开展,为我国各个艺术设计领域提供了大量多元化的人才。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特色和实际情况

相较于其他的专业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学生与专业之间需要加强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够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高校开展艺术设计教学,主要是为我国的相应艺术机构和文化机构提供必要的人才,针对艺术设计教学实施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长远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艺术性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艺术设计教学相较于其他的专业教学来说,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蚕蛹的那一刻的方式或者是传统的方式来实施管理工作。现阶段,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且是沿用的其他专业的管理模式,并没有构建属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自己的管理模式,这样就使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发展上很容易受到限制,而且还会使得管理出现严重的问题。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专业管理人员匮乏,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很多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并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而是采用的非专业和兼职人员,这些人员针对管理工作并没有较高的责任心,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也较为落后和单一,所以,很多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凸显出艺术设计教学管理的特色。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并不受教育部门的关注,没有得到各方的支持,无法满足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过于严格

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其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但是却很少采用相关的辅助性管理手段,最近几年,在高校教学中,采用行政管理手段来展开管理工作,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还出现了较大的争议。虽然行政管理在过去为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提供了优质的条件和动力,但是面对现今的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说,其已经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艺术设计高校教学管理特色应用策略

(一)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的依照相应的规律展开艺术设计教学管理

要想使得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就需要选用综合性的管理人才,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在遵循艺术管理特殊性规律的基础上,有效的展开艺术设计教学管理,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要注重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社会各界均需要加大关注的力度,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就业和人生规划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并获得这些方面的支持,从而使得人才实现多方位的培养。同时,要合理的选用适宜的管理手段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造力。

(二)合理的采用柔性管理模式,高效发展艺术设计教学管理

就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管理形式就是行政管理。艺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想使得艺术能够凸显出其特性,就需要保障管理不能够过于严格,而行政管理却在管理上过于严格,这样的管理方式对于艺术设计发展有着极大阻碍作用,限制了艺术设计教学的自由,并且违背了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的规律。通过研究发现,在很多注重研究性、创新性的机构的管理实践中,特别注重对人员的柔性管理,从艺术的特点分析,引入柔性管理方式是给予艺术类学生自由创作空间的有效手段。柔性管理与艺术教育行为相联系,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除了要在管理工作中,重视柔性管理与艺术设计教学管理的结合,同时也要针对管理进行实践处理,在实践管理中,融合艺术设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有效的将管理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凸显两者的特点,利用柔性管理来更好的推动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得高校艺术类学科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现高校教学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到,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上所具有的特色进行详尽的研究,可以使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通过实践研究分析可得,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实施管理。然而,就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其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依据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是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发展的未来走向趋势。

作者:韩旭 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崔雄.高等艺术院校的管理特色探讨[J].艺术教育,2014(11).

[2]谭皓中.高等艺术院校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变探讨[J].齐鲁艺苑,2012(04).

[3]张金亮.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艺术教育教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4]叶丽霞,盛晨霞.艺术院校管理队伍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5]朱东星.应用型大学艺术类学生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10(04).

[6]花晓东.专长培养模式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24).

第二篇:高校本土化艺术设计学科教育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过于追求西式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提出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亟需本土化的改革,重点从本土化的意义、资源保障、可行性分析、有效的教学改革和方法等方面阐述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本土化之路。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皮影

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专业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发展于日美,国内高校的学科教育多是以三大构成、空间设计为主的西式教育体系。这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初期是没问题的,任何专业和学科在起步阶段,借鉴和参考他国先进的经验、已经成型的体系,对本专业和学科的发展都起到突飞猛进的推动作用。当时的艺术设计学科,就是在这种拿来主义的观念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这些设计人才分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强国中崭露头角,民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长,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有本土文化和本土精神的艺术设计师显得非常稀缺。此时有地方色彩的设计,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为别国所注意[1]。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河南的本土工艺美术和技艺被载入优秀民间文化史册,这些优秀的本土资源和文化理应纳入到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体系中,才能形成河南艺术设计学科的地域个性和文化特征。

1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目前河南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仍然延续着西式教育体系,专业设置有平面、色彩和立体的构成设计、空间形态的训练和透视的学习,这是一个重视技巧锤炼和逻辑严密的理性过程。把一个艺术表现行为分解成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结构过程,很显然,这跟我国传统的美术观念完全相反。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树立“重技巧而轻艺术”的观念,更无从谈起设计作品对文化的表达和具有地域特色作品的脱颖而出,这对于身处美术生源大省的河南高校来说,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和学术悲哀。另一方面,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在新时期的经济冲击下,长期不被人重视以致出现萎缩甚至即将消亡。这些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大多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本土的美术资源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表达和处理方法,以及深厚的地域文化,是进行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和学习蓝本。既然身边就有鲜活的即将消失的艺术资源宝库,作为高校,为什么不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运用起来呢?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民间艺术的热爱,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更能通过参与民间技艺的实践,提高对艺术的创造力和感悟力。对于教学来说更是福音,可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凸显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特色,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对本土民间美术资源来说,通过民间艺人、高校学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拓宽民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的一种保护和继承。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与本土美术资源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成长的发展局面。

2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本土化教育的资源保障

千百年的中原文化孕育了河南地区璀璨的民间艺术。河南民间美术资源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民俗风情及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连。河南的民间工艺处处渗透着中原文化、盘古文化、黄河文化、楚文化的精华,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风格独特、品种繁多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原始艺术一样,民间艺术的创作动机不是纯审美,而是实用[2]。河南民间艺术是在辛勤劳动过程中创作完成的,大多数本身就是劳动器具,这些作品造型淳朴、形象可掬、栩栩如生,处处流露着中原人的质朴和纯真,寄托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将河南本土文化中的民间美术资源进行粗略统计,根据艺术表现形式分为平面类、雕刻类、宅居和古建筑类及器用类;从地域上,多分布于豫东、豫西和豫北。平面类的以民间年画、剪纸、汴绣和皮影为主,其中开封朱仙镇年画最具代表性。开封朱仙镇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线条粗犷奔放,构图饱满匀称,造型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另豫南罗山皮影是河南民间艺术中皮影的典型代表,罗山皮影造型质朴,外简内繁,线条紧凑,生动有力,人物挺拔秀丽,整体造型圆润饱满。色彩多以五行色为主,大胆使用对比色和互补色,艳丽而不混乱,统一而不单调。雕刻类主要有民间泥玩、玉雕、石雕和汉画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外界誉为“中原泥玩三绝”的淮阳“泥狗狗”、淮滨“泥叫吹”和浚县“泥咕咕”。中原人民自古对土有着深厚的情感,认为土是神圣的,土可以孕育万物,怀着对土的敬畏和依赖,用黄河古道中的泥土捏制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灵气十足的艺术品。这些民间艺人多用幻想性写实手法———不是简单、客观地描写对象,而是主客观相结合将自然形态与愿望想象中的形象同构在一起[3]。泥塑艺术品大多造型神秘而夸张,有各种像人祖猴、九头鸟、人面狗、人面鱼、猴头燕等夸张而怪异的动物形象,在泥塑的基础上匠心妙用地增加了可以叫吹的功能,叫吹清脆明亮而悠长,增添了趣味性。宅居和古建筑类主要以庙宇、寺塔、故居和庄园为主,其中南阳社旗的山陕会馆,在河南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山陕会馆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动工,由清代民间商人联谊建造,历时136年才建造成这个占地面积7758.5平方米的辉煌建筑群。山陕会馆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东西南北风格于一体,既雄伟壮观,又玲珑剔透,突出了清代商贾的经营理念,是融合儒、佛、道三哲理念的典型代表。山陕会馆在空间布局上,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中轴线为中心向两侧辐射,布局合理严谨,殿堂楼阁疏密有致,北高南低,气势浑厚。他拥有除北京皇宫畅音阁、颐和园、德和阁之外的国内唯一的一座三层戏台,在当时民间有极高的声誉。大殿上的石雕、砖雕、木雕,深雕、浮雕、圆雕,雕刻着形象各异、神态逼真的人和物,用细线巧妙勾勒出了人、物、马、龙、花、鸟、石、水浪的细部,更使之呼之欲出,跃然于青石之上。器用类的主要有瓷器、砚器和锡器,其中以禹州的钧瓷最具代表性。禹州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著称于世,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展现出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这些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品,都是当地人民长期生活和积累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作为本土文化和本土艺术是一种重要的学科资源,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振兴地方经济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3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本土化的可行性分析及教学方法———以罗山皮影为例

罗山皮影是中国四大皮影流派中河南皮影的典型代表,罗山皮影隶属豫南,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受中原文化、楚文化的浸染,形成豫风楚韵、磅礴温婉的独特风格。罗山皮影造型独特,内简外繁,外轮廓线条挺拔有力,概括性极强,内部装饰繁简对比,阳雕阴刻交错使用,头饰上的特殊材质与通体的牛皮材质的搭配与对比,敷设高纯度大面积的对比色,显得温婉俊秀、朴拙雄浑。下文从艺术设计学科宏观上的分类切入,以“自然—人—社会”为分类坐标点,从视觉传递设计体系、生产产品设计体系和空间环境设计体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3.1罗山皮影在视觉传递设计体系的运用

民间工艺美术作为生活世界的认知和诉求,是群体意识与思想认识的一种反映方式,不仅包含了大量原生态艺术图形和工艺技法,还体现了人类本原的思维意象、审美观念和情感表现[4]。罗山皮影采用多视角的空间造型方法,结合适当的变形和夸张,运用隐喻和抽象使其二维平面增加了立体感和空间感。罗山皮影人物的面部一般采用正侧面的五分像,衣冠和服饰采用四分之三侧,也就是七分像,在具体的演出时也不分前后上下,依靠艺人持杆操控完成动作。而这种刻画也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在旦角的头部造型中常会出现整个头部其他部位都是正侧面,只有嘴巴是七分侧。在造型的堆砌中,常常出现平视、仰视、侧视和俯视等多视角,这在西式的教学体系中是不可思议的,但出现在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却显得如此恰当娴熟,这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视觉传递设计体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手法,提取相关元素,巧妙融合进设计作品中。如在2004年靳埭强设计大赛中,《皮影字体挂历》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铜奖,这一作品提取皮影元素,跟字体巧妙结合,借用皮影的多视角多拼接的手法,设计了极具皮影韵味的现代字体挂历。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的设计,他以“中国印”的形式出现,本身就是诚信的象征,同时将中国书法中的“京”演绎成正在奔跑的人,颜色选用代表生命和新的开始的中国红。

3.2罗山皮影在生产产品设计体系的运用

若从设计承载形式看,皮影本身是一个演唱活动中的道具。罗山皮影要经过十二道工序制作完成,除了要具备自身的视觉审美外,更要满足在演唱过程中依靠艺人的持杆操控完成各种动作,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皮影本身就属于产品设计的一种。一个皮影要经过十一部位连缀工艺去实现灵活自如,配合着艺人操控持杆,完成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这也正是皮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有很多从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创作的作品被业内公认,如2008年在德国“红点设计大奖”中获奖的“上上签”牙签盒,这是一款随身携带的小盒子,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标志性建筑天坛,以天坛做盒子外体,用手轻轻一推即露出一个个象征建筑内部承重立柱的牙签,取名为“上上签”,既有中华民族的祈福文化又有谐音之趣。色彩上,盒身选用象征中华民族悠久而沉重历史的墨黑色,底部露出朱红色盒芯,就这样轻轻一推,寓意着中国文化正在崛起。这类体现中华文化元素的设计还有很多,如SOLUX松霖卫浴设计的《星雨》雨淋花洒设计在2012年德国IF全球设计大赛中获奖,他的设计理念引用的是《周易》的天圆地方说。

3.3罗山皮影在空间环境设计体系的运用

可以将皮影的元素通过借用、结构、重置、异构等方法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如屏风、玄关的装饰隔断,电视背景墙等。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擅长“东情西韵”,将西方现代简洁的线条与中国传统元素气质精妙细腻地融合。代表中国元素的鸟笼、印章、笔墨书卷、窗棂构造,空间布局、人文精神,他都能信手拈来,化作具有现代感和国际风范却不失传统风韵的品牌形象,在2002年东京“东情西韵”个展中,更达到他创作理念的巅峰。他的作品擅长在点滴之处精雕细琢,而这些细小的部件却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他的设计作品用“四两拨千金”之力为商业空间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4罗山皮影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中的教学改革和方法

“中国本土化的设计教学体系就是要以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方式为基础,通过对本土文化中的图形语言、造型方式、创意思维方式的整合”[5]将本土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中,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一是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增加本土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将本土民间工艺美术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来开设,学时安排宜等同于构成课程或概论类课程的学时,开设时间宜安排在构成课程之后、专业课程之前。教学方式上,要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配合实地考察和动手制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功能与审美的结合能力、对材料的把控能力。二是挖掘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的文化内涵,保持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在艺术设计作品中的魅力和价值越来越被认同。可以从本土民间美术作品中挖掘文化内涵,学习这种文化内涵在民间艺人手上呈现出的物象特征,以及他们在创作这种物象特征时所用的表现技法和形式方法。三是成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工作室,定期举办展览和讲座。一方面承担起本土民间美术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作为教学课程基础教研室和校园协会的“第二课堂”而存在。可以将本土民间艺人“请进来”,实现与艺人的“手手相传”,寻找学院派与田野派的差异性和共融性,以启发自身作品的设计灵感,完善设计理念。定期举办传统民间艺人作品展览与本工作室的优秀教师和学生作品展览,定期开展针对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的讲座。四是结合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师生“走出去”,真正深入到田间野地,感受原汁原味的本土民间美术作品。加强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感性理解,培养对本土民间美术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化的认同感,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者:徐曼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系

参考文献:

[1]鲁迅.致陈烟桥[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概说[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286.

[3]沈雯晔.传统民间艺术对设计教育的启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74.

[4]赵洋.民间工艺美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5(1):149.

[5]李岩.论中国本土化设计教学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8.

第三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课探索

摘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高校艺术院系中的重要专业之一,现阶段有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课程,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从整体的教学模式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改革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制的改革力度不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现阶段艺术院校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将艺术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阶段,虽然有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一些学校在教学体制的改革上缺乏力度,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只是简单的进行临摹、写生,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停留在写实与绘画上,限制了学生对艺术的认识,这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相背离。

(二)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上升,这就使得院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大量的扩招,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招生的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严重影响了高校中学生的质量,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个工作增加了难度。此外,大多数中学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这样等到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缺乏审美技巧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无法在正常的学习中产生良好的艺术素养。

(三)忽视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

在高校教学中,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课服务的,所以基础课程应该与专业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写实能力以及回话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所创造出来的作品缺乏想象力。此外,还有一些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来进行基础课程的讲解,并没有对学生起到艺术启发的作用,这样的基础课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二、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教学体制改革

首先,教师要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其次,要重视对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尽量减少学生写生以及临摹练习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独特的魅力,并从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最终激发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在招生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招生模式,提高招生门槛,自主命题并组织报考学生进行考试,招收一些有艺术功底的学生或者对艺术充满兴趣的学生。此外,还要限制学生的数量,将学生的质量作为招生首要考虑因素。

(三)优化课程改革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第一,对素描设计教学进行改革。素描设计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个重要课程,其要求学习者以线条勾勒的形式展示出索要描绘的物体。其绘画的主要勾勒手段有虚实、曲直、轻重、粗细等,绘画者通过这些勾勒手段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不仅有很强的立体感、空间感,而且还能够突出绘画的感染力。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传授这几种勾勒手段,并加强对这几种勾勒手段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功底。

第二,对色彩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色彩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艺术课程,而在进行色彩设计的教学时,主要是从临摹开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而学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绘画的内容以及绘画的色彩这两个方面。

第三,对课程安排进行改革。就现阶段高校对艺术环境设计课程的课程安排来看,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如课程安排缺乏艺术性;课程安排不科学;课程安排没有做到对学生艺术的启发作用;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对艺术学习的需求。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则要对课程安排进行改革,首先应该安排具有艺术性、科学性以及艺术启发性的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其次,还应该引入现代比较流行的、全新的内容来充实单一的教学内容。最后,在课程内容中,可以适当的加一些传统的文化以及古典艺术理论,虽然传统的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距较远,一些理论与现代的艺术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传统文化中任然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流行元素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总结

面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首先应该明确专业的培养理念以及培养方向,加强教学体制的改革,其次还要努力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做好课程改革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

作者:敖芳 张艳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敬威.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戏剧之家,2015,72.

[2]王欣远.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第四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转型发展探讨

摘要:

现代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与现实社会脱节很大,艺术设计专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很多毕业生很难找工作,就算是找到了工作,适应岗位的周期较长,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用人单位更加接受应用型的毕业生,他们的岗位适应性很强。因此,本文从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和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展开论述,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希望能够有效推动专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应用型;艺术设计;转型升级

一、引言

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现很多问题,就业问题一直困扰高校的就业部门。虽然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很大,但是不是企业不需要人才的输入,而是对人才的选择更为苛刻,现代企业更多的希望引进应用型的人才。毕业生上岗之后可以迅速投入岗位角色之中,开展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美学功底,创造精神和审美眼光,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悟性和情商。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学校学生的入校素质不佳,加之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性较强,就业面不是很宽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后的就业主要是一些动漫产业、美工设计、产品外观设计等。以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将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割裂开来,理论教学中更多的是专业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学习得主动性不强,很好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又偏重作图技巧和手法的运用,没有将学生的创新性和审美能力培养纳入其中。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地与现代社会相脱节。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迅速地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不能用较短时间适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进一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要进行一次转型升级,突破专业发展瓶颈,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

三、措施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的升级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体会,阐述一下转型措施。

1、课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一,教学方法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就是教,学就是学,相互之间没有很好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积极研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探索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模式,例如,素描课程中可以使用任务教学法,将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利用任务案例连接起来,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受到老师的帮助。师生关系有效改善。第二,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进一步升级。在很多高校里,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可能要使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进行更新,很多专业课的教材几十年都没有变化。这些就是严重阻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专业的骨架,受到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它的更新需要层层审批,工作繁琐,专业课教材当年都是一些专家精心编制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人不可能达到编教材的水平,所以教材的修订,是十分慎重的。虽然这些人才培养计划经过几十年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虽然这些教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经典性,但是它们的时代性不强,与现实社会脱钩不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优化,教材内容案例的更新势在必行。第三,现代适用技术的不断引进。一根粉笔一堂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多媒体技术,老师上课开始使用幻灯片教学,不需要在找来挂图讲解,幻灯片中什么图片都可以展示,大大拓展了教学案例的范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网络生活日益丰富。手机微信、飞信社交软件一大堆。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有效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实现老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交流学习心得。一些需求学生自修的内容,老师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布置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的作品发给老师点评。

2、教师队伍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教育的关键是在于怎么教,教什么,教材是死物,老师可以灵活掌握其中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论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升级,还是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现代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对当下流行的艺术思想的准确把握,更能够熟练地使用虚拟的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教师队伍的升级优化一方面要从入口把关,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准入门槛,不仅要有过硬的学历,更要有实践经历;另一个方面要从队伍本身抓起,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他们开展进修学习,开展校企人员交流互动。将一些具有潜力的教师送到企业锻炼培养。

3、细化教学管理,实现因材施教

学生是有差异的,一方面表现在对艺术的理解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专业的兴趣上。很多学生可能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有了一定的目标。也许这个目标不一定是艺术设计,可能是考研或是考公务员。这时候,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一些选修课程,帮助学生,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因材施教的做法,帮助他们毕业之后可以从事自己喜欢干的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应用型的人才具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的特点,他们可以很快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在的岗位之上,至于一些暂时不太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学提高能力,从而完善这种不足。基于此点,高校开始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美学的分支。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绘画功底,较强的审美眼光和创造精神。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和高校扩招引起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双重不利因素。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变化,该专业只有进行转型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实现一种升级换代的新突破。

作者:文娟 单位: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缨,罗萍嘉,陈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34(29):111.

[2]易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0(3):33-34.

第五篇: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性研究

摘要:

如今,我国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新媒体艺术专业。虽然该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在新媒体艺术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了如培养目标尚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完全符合企业需求、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教学;教学改革

新媒体艺术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艺术是设计师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构建的数字信息技术平台,并结合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影像等形式进行综合创意设计,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与人机交互的体验过程,它体现了当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以及IT产业的进步,融合了多元文化理念,使技术与艺术实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形成了21世纪极具艺术魅力的创意文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向艺术设计专业的渗透也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新媒体艺术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创意空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与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青睐。同时,其也带动了我国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继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创建了数字媒体专业之后,不少地方高校也都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或课程。基于这一背景,同时也为了深化高校新媒体艺术教育,加速人才培养,我们必须对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给予特别关注。

一、新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媒体艺术在国内刚刚兴起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它毕竟还未形成一种完善的教学体系,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新媒体艺术和新媒体技术之间的区别缺乏清晰的认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徘徊于艺术型人才或技术型人才之间,容易导致相关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矛盾。因此,在新媒体艺术教学中,教育者需要对其进行深刻认识与反思,明确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满足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

1.新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目标尚不明确

对于高校的新媒体艺术专业建设来说,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科建设的立足点,也是该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一切相关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这在整个教学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国内有不少高校陆续开设了与新媒体艺术相关的专业,但是教学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院校盲目跟风,一看到新媒体艺术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受到市场的青睐,便一哄而上开设这一专业,似乎认为只要有了它就走在了艺术教育改革的前沿,甚至一些院校还未搞清楚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特性,也没有明确培养目标,学科基础相对薄弱,授课教师往往从其他专业转来,他们本身就对该专业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在教学中很难让学生做到既懂艺术又会技术。这必然会导致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目的模糊不清。

2.新媒体艺术课程设置的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相对简单

作为新兴专业的新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平台,借助计算机将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信息进行融合的生成物。它既有一定的科技成分,又保有其艺术本质,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因此,在高校新媒体艺术教学中,既要涵盖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又不能减少艺术理论的内容。然而,就目前国内整体的新媒体艺术教育而言,一些院校在专业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上还存在明显不足,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存在重技术轻艺术、重艺术轻技术两种倾向。前者认为新媒体艺术等同于计算机软件操作,只要增加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就可以进行数字媒体设计,忽略了学生的艺术理论学习与实践,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只能称得上是低端的软件技术操作人员,他们可以熟练操作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但对于深层的艺术审美与艺术认知则毫无头绪;后者虽然认为新媒体艺术不应失去艺术性的本质特征,但对于计算机软件则认为是次要因素,甚至可以通过自学即可完成创作,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多以艺术创作型或艺术研究型为主,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然而数字技术与软件操作是其弱项,依然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两种倾向显然都是不符合新媒体艺术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往往运用板书或多媒体等常规形式进行讲授,课堂偏重理论教学,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与新媒体艺术的团队合作性,这种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因此,高校对新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思路首先应有明确的科学定位,其次要设置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充分体现出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特色。

3.新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随着个人电脑在国内的普及和IT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由于新媒体艺术涵盖了计算机技术、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设计、音乐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其具有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较强的实践性等专业特点。在这个既年轻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建设过程中,有一批从计算机、信息工程、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专业转行而来的青年教师,尽管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但相对于新媒体艺术复杂的知识结构而言,他们的教学素养毕竟还只是该学科领域内的某一部分专业知识与技能,尚不能满足该专业的整体教学工作的需要。在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的教学中,他们虽然也能培养学生一些有关新媒体艺术基本工具的知识,但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既不能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相提并论,也无法像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那样富有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此外,由于这些青年教师从教时间不长,就教学经验而言,他们也有待提高。因此,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仍需加强。针对上述新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不能只看到新媒体艺术带来的生源人数上升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短期效益,而应该注重加强对教师的再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以提高新媒体艺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新媒体艺术教学改革的应对措施

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新型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达语言,但另一方面也对设计师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艺术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首先要符合其自身的复合性、交叉性、互动性、前沿性等特征,其次要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计算机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1.依托社会产业,发挥院校特色,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不少院校都开设了新媒体艺术相关的专业,但由于高校之间的办学背景、教育规模、学科结构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便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学科平台。因此,各校都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本校的学科背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以社会产业为依托,加强专业教学与企业间的联系,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以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教育应以培养对社会、企业有用的人才为根本目标。这就需要高校在新媒体艺术教学改革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市场为导向,牢牢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第二,善于利用企业的力量并依托企业实现团队合作;第三,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技能、沟通等方面的能力;第四,还可以根据企业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尝试,及时调整学科结构,促进新媒体艺术教学的发展。就艺术类院校而言,由于学生的艺术素养普遍较高,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这类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应在保持其优势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适度加强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学习,从而使传统艺术通过这种新媒介载体更好地发扬光大。而对于工科和综合类院校来说,则应该充分利用本校计算机专业的优势资源,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应的资源共享平台。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对学生的审美修养、艺术素质以及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特色与教学资源优势,从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2.根据实际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

新媒体艺术是突出艺术与技术协调发展的特殊艺术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自然就需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虽然新媒体艺术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但是艺术是其本质所在。因为新媒体艺术通过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使人们在听觉、视觉等方面获得一种全新的、互动性的体验,从而使视觉艺术实现了从传统的二维、三维空间向四维甚至多维空间的转换,同时也为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因此,在新媒体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突出艺术的主导性原则,加强学生对相关艺术领域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数字技术是新媒体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数字技术在教学中占有一定比重,它不仅涵盖了计算机软件操作,而且包括与新媒体艺术创作有关的一些设备的使用。各高校应该通过自己所建立的相关学科资源的共享平台,为学生对新媒体艺术工具的使用创造有利条件并提供信息支持。另外,相关院校还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调整知识结构,精简课程内容,避免面面俱到,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压力。再次,新媒体艺术教学还须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学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或将项目引入课堂,或建立工作室制以形成合作团队。社会实践或工作室制的建立,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企业领导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检验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试验场所:第一,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第二,加深了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理解与感悟;第三,使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获得了正确的认识。此外,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了解当前社会与企业对新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动向的重要渠道之一。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正是高校新媒体艺术教学改革所提倡的。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师资力量是各高校学科实力的象征之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了新媒体艺术教学改革的有力保证。首先,新媒体艺术教学的跨学科性对相关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专业教师既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又要善于融合多元文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知识库,才能使自己成为具有较高素质和活跃艺术思想的复合型教师,从而更好地胜任新媒体艺术的教学工作。其次,高校要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因为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的生力军。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有些人甚至还具有海外求学或工作的经历,他们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乐于接受和学习新鲜事物,知识结构也相对较新。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参加进修、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之尽快得到提高,以便真正成为新媒体艺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最后,高校还应注意引进企业的相关高级技术人员或部门主管走进课堂。他们能够为学生带来校园课堂学习所学不到的更为生动的实践知识,使学生真正领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也为日后学生的工作实习、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大大拓展了传统视觉艺术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社会、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这一背景,改革新媒体艺术教育就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关的专业教学中,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教改经验,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科结构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促进我国新媒体艺术的良性发展。

作者:郭菲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

适用于新时期广西特色经济的新媒体视觉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2012JGB142。

参考文献:

[1]王福阳.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的生存语境及其应对.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4).

[2]李鹏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黄龙.试论高校新媒体艺术的特性与教学.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2009(5).

第六篇: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翻转课堂探索

摘要:

西方现代设计史是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探索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是推动其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更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将以本门课程为例探索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从对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资源设计,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反馈与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西方现代设计史;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翻转课堂

基于翻转课堂的特点,艺术设计专业极其适合在教学中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以适应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活跃以及艺术设计专业推陈出新,永远居于时代前沿的特点。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存在基础差,学习缺乏积极性的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起他们“尘封”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翻转课堂更能触发现代大学生热衷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的神经,学生很容易专注于这种“时髦”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探索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是推动其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更是时展的必然结果。西方现代设计史是一门以理论为主,以实践为辅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本文将以本门课程为例探索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

一、翻转课堂简介

翻转课堂也译作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传统课堂旧有模式的反转。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后被世界各地中小学效仿,但开展的不尽如人意,反而在高校的教学领域中起到积极作用,因为高等学校更具备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和环境。翻转课堂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利用课下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网络视频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而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仅对教学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将课下的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进一步巩固课下自学的成果,这种模式无疑会提升学习效果。由于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大大增强自我管理意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对哪方面专业知识更感兴趣;课堂交流的增多不仅拓宽了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翻转课堂在西方现代设计史教学中的实践

1、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资源设计

1)内容的选取

由于西方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殊性,西方现代设计史教学在课前视频资源内容的选取上就要具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在理论方面,不应以时间为线索来确定授课内容,而是应当将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对现代设计产生影响或对现代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风格流派、代表人物提炼出来,设计成专题性的讲座。

2)课前学习任务设计

课前自主的学习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前有效的预习课程的内容,通过各种题型设计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点展开思考。课前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出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与之配套的除了微视频外还应该包括相关课程资料的链接。在西方现代设计史课程的课前任务设计中应当设计出关于所讲授的风格流派或人物的思考,专题讲座中涉及的设计实践赏析,学生优秀设计的分析,以及关于本专题国内、国外设计网站的链接。此类学习任务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对课堂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特别是本专题设计网站的链接,省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有效解决民办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存在惰性且不掌握学习方法的问题。

2、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设计

1)重点内容讲解

课堂内容的讲解要紧紧围绕着课前专题性的讲座,并且是课前专题讲座视频的拓展和延伸。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在网络上反馈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讲授流线型设计风格时重点讲授流线型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将这种风格结合到设计实践中,讲授时间所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即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所以课堂内容讲解不应当仅局限于任课教师,每次课还应让学生将课前观看视频、收集资料所预习的知识整理、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讲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互动与讨论

针对课前学习任务中所布置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上要展开讨论,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讨论,选择代表发言。教师应想尽办法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根据课堂出现的状况临时设定问题,还可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辩论。例如在讲到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水晶金字塔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就水晶金字塔所代表的现代和卢浮宫所代表的传统之间的矛盾与统一进行辩论。当然,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于课堂中的互动与讨论较为冷漠,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调动课堂气氛和奖励制度上多下功夫。

3)设计实践交流与指导

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业是构成西方现代设计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设计实践也是检验这门课程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设计实践的指导。而设计实践的指导也要调动全部学生都参与到其中,选出具有典型问题的或是优秀的设计实践作品,要求设计者在课下将设计作品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讲解其设计灵感和设计理念,然后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对该设计作品做出评价,并给出修改意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集思广益不断完善作品。

3、翻转课堂教学反馈与评价

对于西方现代设计史翻转课堂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局限于一张试卷的评价早已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现代教学的不断变革,所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方现代设计史翻转课堂教学作评价:第一,对课前的各种学习和思考情况做评价,主要反映在ppt的制作和课上知识点的讲解中。第二,对学生在课上的互动与讨论的表现以及对其他同学的设计实践所提出的建议情况作出评价。第三,对学生的设计实践完成和修改情况做评价,这也应该是西方现代设计史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核心部分。

作者:赵佳 郑新兰 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JG2013010003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7期.

[2]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