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园林工程艺术设计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如其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等都极大的赋予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古典美及自然美,不仅蕴含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亦包含了我国的民族精神以及文化精髓。基于此,本文主要在分析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基础上,探讨园林工程对其的继承和应用。
关键词:
园林工程;园林艺术;继承;应用
园林艺术是美学的集中体现,而中国园林艺术则是中国美学的完美诠释。与西方园林艺术设计相比,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最大特点在于,园林设计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即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是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共生性,实现的是园林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使人流连于期间时,能够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舒适感以及全身心的放松以及美的享受。
1中国园林艺术设计
1.1园林布局艺术
中国园林艺术在设计上追求的是和谐、自然,强调的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而和谐以及科学合理的园林布局则是园林设计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来讲,中国园林艺术布局主要体现如下:主题布局,在中国园林艺术布局中山、水、石、花灯各种要素既可作为单独的主题,亦可相互组合、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和谐共生的主题;欲扬先抑布局,该种布局模式强调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通过障景等手法将人的主视线挡住,营造一种晦暗、狭小的空间感,之后在主景区进行精致的布局,从而给人带来豁然开朗之感,如留园在布局的过程中就采用了此种布局格式;对比照应布局,即借用其它物体突出园林的风格或者是主题,如苏州园林在设计的过程中,常用自然画作来突显出园林自然景观的的和谐、优美。
1.2植物配置艺术
植物配置艺术是突显中国园林自然美、和谐美的关键。在中国园林艺术设计过程中,常用对比及衬托植物配置艺术来达到突出园林主题及布局风格的目的,主要是充分利用植物在色彩、高低、姿态等方面的差异为园林营造出主题及风格分明、独居自然特色的良好园林文化氛围,主要有3种配置手法:水平与垂直对比手法,如青翠欲滴的草地与垂直高大的法桐之间的对比;体形大小对比法,如通过应用绿草、低矮灌木以及高大乔木营造出的鲜明层次感;色彩与明暗对比法,如姹紫嫣红的花朵与绿色树木、草地之间强烈的色彩对比。
2园林工程对园林艺术设计的继承与应用
2.1对中国园林艺术思想精髓的继承和应用
“造园艺术,施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思想精髓,并贯穿古今,一直影响着中国园林艺术设计。所谓“天人合一”,其主要是指,在园林艺术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园林布局,还是植物配置都要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建筑、植物以及山水等各种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间的统一性,实现人、园林景观及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而在中国现代化园林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其也被用作核心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中国园林工程设计及建设对自然元素的引入,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和建造,就在结合本地独特文化韵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水、地方特色鲜明的花草树木等;对自然地势的遵循,“因势借势”以及“因地制宜”是中国园林艺术设计“天人合一”理念的发展,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的设计和建造明显体现了对自然地势的借鉴和遵循,该园林工程主要是在基于黄河这一地势特点基础上设计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出炎黄二帝像以及黄河湿地等景观,带有明显的黄河地势文化特征。
2.2对中国园林艺术设计形式的继承和应用
布局及植物配置是中国园林主要的艺术设计形式,而借景、障景、景观小品等则是为实现某种布局或植物配置主题、风格等而采取的相应设计手法,园林工程对其的继承和应用主要体现在:园林工程对布局形式的继承和应用,如中国天津的热带植物园、河南郑州绿博园等都采用了主题布局形式,前者的主题为单一性因素,即热带植物;后者的主题为植物、山水等因素构成的城市主题;对植物配置形式的继承和应用,这一继承和应用体现在众多园林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如河北秦皇岛红丝带公园对植物配置中对比及衬托手法的继承和应用,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草地与色彩艳丽的红丝带形成明显的对比,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了“万点绿中一点红”的园林景观。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无论是“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还是独特的布局及植物配置形式都对中国古典以及现代化园林工程设计和建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基于此,在钢铁水泥般的现代化都市环境以及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的猛烈冲击下,中国园林工程设计和建造依然要在遵循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古典与现代、中西以及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与和谐统一。
作者:王燕 单位:国有通江县铁厂河林场
参考文献
[1]于文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技巧在风景园林工程中的应用[C].“中国建筑发展论坛—建筑与科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5.
[2]林正考.园林工程中的中国园林艺术设计体现[J].科技传播,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