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用(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方高校是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人才为主要任务,学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时,以培养应用型为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学艺术设计的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实践应用上还是没有能力独立的去驾驭。身为教育工作者,又从事艺术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的是一项充满感性思维而又要求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它对视知觉感官要求特别高,拥有现代科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艺术设计所起到的作用相当的大,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利用数字技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创作出科学、实用的、丰满的教学模式。它将文字、声音、音乐、图像、影像、动画以及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与教学过程中完美地结合起来。
1数字技术改变了教学关系,增添了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学生传送一定的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善于创新与突破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能,电脑、网络等技术的引进,为教学增添了互动性,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尼葛洛蒂曾这样描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有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但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作品。”可见,互动性与交互性已成为当代艺术的热点,更是改进教学模式的新举措。如:一个网页案例,它的图像是可以变换的,变换时会伴随着音乐或声音,感同身受。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愉悦、兴奋、渴求知识的最佳状态。改变了教师讲课,学生被听课的,被学习的心理,拓宽了教与学的空间,颠覆了教学关系,为师生带来了不同的教学体验。教学进一步的科学化、合理化、艺术化。
2数字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掘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教学只是讲授理论知识、相关案例讲解、幻灯投影等手段完成讲课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在短时间内可以大量的搜集和传送信息,通过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等先进技术手段引进课堂,有效地刺激学生多个感官,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师与学生合理互动,而这些传送到学生大脑里的大量的形象信息加之我们传授的理论知识的结合,往往能够产生质的飞跃,对激发学生的艺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上模型制作课程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把原来抽象、复杂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制作成图形,变传统说教为直观生动的演示。作为学艺术设计的学生,涉及的专业课与多媒体软件有关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体展示、交互,来激发学生对多媒体软件的兴趣,以此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加强自身专业的修养,熟练地将软件操作技术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3数字技术在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数字技术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技术运不在是一味的讲、写、问,艺术设计数字教学的关键之一是教师所做课件的量,即知识含量和信息量。教师要具备充分的理论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收集大量的资料,确保课件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的科学化、合理化。加强课件技能培训,熟练使用演示文稿制作、网页编写、课程制作、动画制作、教学软件制作等是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利用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寓人。
4数字“交互”技术拓宽“教与学”的空间
在艺术设计数字技术交互性教学中,它打破了“静态“的教学模式,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根据实际案例的模拟、设计制作出具有不同创新意识设计稿。数字技术拓宽了“教与学”的空间,教师不再局限于讲台,学生不再局限于听讲,把讲台拓宽到虚拟空间中,运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案例,即在计算机上用3d、flash、等动画软件制作出相关实体,边理论边实践操作,增强了对实践的认知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的欲望。例如:制做陶瓷,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交互”技术让学生真实体验从捏练到成型制陶过程,这样学生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操作,整个教学过程生动、直观,创建一种学用结合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制造出更多元的艺术体验,达到了“学”的目的。数字技术应用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促使知识高效率的被学生掌握,加深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教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之为教学的最优化服务,以此实现教育的目的任务。目的二:能够促进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的综合性上进一步发展,较快提高自身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探索出通过有效地利用数字技术设计出新颖、高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李蒲洁 单位: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
第二篇:高校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管理研究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基地建设管理现状
1.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基地建设的需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践体验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才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教学的内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设充分的环境,以独立的实践空间和完善的教育设置条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满足学生知识和技能拓展的需求性。对于高校的建设而发展而言,随着社会需求性的提升,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的激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现了学校的发展实力,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提升学校的建设发展的需求性,让学校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专业化的管理,让社会看到高校发展的实力。对于社会企业而言,艺术设计专业时代性非常强,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高校范围内进行实训室基地建设能够满足实践实习操作需求,让艺术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实现更好的过渡和衔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只有满足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发展需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基地才能够体现其实践意义。
1.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基地建设的原则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基地建设管理应该讲求一定的原则性,不能盲目的进行建设。应该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进行环境建设,在设备管理和仪器的维护都要实现精细化,注重责任的归属,让专业特色得以充分的体现,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基地建设管理中应该体现时代性的特点,体现与时俱进,在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升教学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先进的艺术设计专业理念和技术,通过实训操作适应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需求。同时,实训室基地建设和管理应该和企业实现对接,模拟企业的运营环境,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更好的发挥,以创新实践能力充分的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性,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工作的环境,提升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契合度。
1.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基地建设的问题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建设和管理上标准不一,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管理水平上来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责任归属不明确,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员。在设备的维护和工具的管理上,学校和学院没有达成共识,因此不明确需要哪些符合专业发展的技术设备,在教育环境创设上存在缺陷,经费浪费,利用率不高。在实训课程安排和设置上缺乏一定的教育引导,教、学、做没有实现统一,学生在实训基地中的实际操作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教学思维收到的禁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发展。教育体系设置不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内容和管理形式都没有实现发展,教育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室分布杂乱,缺乏合理的安排,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专业的人才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有效的推动力。
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基地建设管理思路
2.1拓展思维模式,顺应教育改革发展需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基地建设和管理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发展水平,管理模式应该实现突破和创新,重视对于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市场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如果没有预见性的发展眼光作为指导,实训室基地建设和管理很多地方都是在做无用功,管理效率无法得以提升。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建设管理应该首先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体现专业的特色,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其次,实训基地的管理应该注重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提升艺术设计的专业性和市场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为创新实践提供充足的环境,支持艺术设计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创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体现是流动性和一体化的过程,需要实现因地制宜的改革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2.2完善教育体系,丰富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教育体系的完善需要从课程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上入手,通过规范化的引导,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在课程安排上应该以基础教育内容为依托,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让课程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丰富课程教育实践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在多重感官体现下实现能力提升,注重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积累进行实际的才做体现。在实训集体的管理安排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完善责任归属制度,具体的将实训基地的管理权落实到每一个学院班级。在管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保障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在教育支出上应该有明确的规划,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上有充分的效率,合理的规划资金的使用,实现管理效能的最优化。注重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管理反思,注重学生和企业的反馈,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及时的作出调整,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在经验积累中不断的完善管理。
2.3寻求多方合作,扩大实训基地建设规模
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因为是面向学校、学生和企业需求而创设的,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应该考虑到多方的建议,积极的寻求更大的合作,努力的完善实训基地的功能性,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在质量上和规模上都有所提升,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满足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发展。在基地的建设上应该和企业配合,对于艺术设计行业的工作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实现和企业的对接,在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实训基地的建设。考虑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上一定要贴合实际,密切的联系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创新力和行动力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应该细化其功能性,尤其重视对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内容有重要的丰富,带领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内容,在企业和学校教育的双向动力下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动力。
3.结论和展望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秉承着为学生负责,为学校负责的原则,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性人才。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体现高校建设发展的特色,以有序化的管理、责任化的归属和创新性的教学安排丰富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主动吸引社会企业的管理参与,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内容的学习,更好的了解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性。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逐步的形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品牌效应,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影响力,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室基地建设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进,以目前的教育实践改革发展为总体的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实现规范化的合理引导,在保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特色的基础上不断的推陈出新,在实训室基地中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当然,我们高校也应该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很多的挑战,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能力,对于市场的把握应该有精准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基地建设和管理需要实现精细化、市场化的管理创新,让学生和企业都参与到其管理中,形成多方合作的共识,从而实现对实训基地发展不断的完善,在不断的总结和创新中寻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汪慧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第三篇:MOOC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
0引言
随着高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入发展,教学管理成为信息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伴随MOOC的出现,传统的教学管理改革迫在眉睫,由于MOOC教学的本质是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不应仅停留在学校建立电子信息网站、网上学历认证、无纸化办公等等方面,而且还要从开课选课、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到组织学生答疑、师生交流、批改作业、课程考试等方面实现网络化、信息化。
1MOOC对传统教学管理的影响
MOOC对传统教学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备课、授课、答疑。而MOOC教学实行了网络在线和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2/3教学课时安排为学生自己在线学习知识点;1/3为面授形式,即每隔一周组织次学生讨论。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认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利用MOOC资源,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学管理应当顺应MOOC的发展潮流,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积极探索将在线学习、混合学习以及翻转课堂之类的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去。第二,在教学方式上,MOOC教学是从课内转向课外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观看课件视频完成,不局限于学习场所,可以自由选择校内和校外,使得教学方式有以前的集中式转向分散式学习,而在课堂上主要侧重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讨论、解惑等。而在MOOC教学方式中,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时间要占据整个课程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约有70%-90%的学习是通过非正式的课堂授课形式完成。而且随着MOOC的发展,在美国一些高校中开始通过网络在线学习考试,获得学习证书,可以增加学分。但在我国通过MOOC的“非正式”高等教育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因此,在MOOC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第三,在教学质量评价上,由于MOOC的大规模发展,必然冲击大学的学校教育、班级课堂授课制度,使得传统的集中式授课逐步转向分散式的虚拟化的网络在线教学,从而使教学质量评价主体难以掌握MOOC教学的全程,导致MOOC教学质量评价很难开展,使得教学评价标准要与MOOC教学相适应。总体上讲,随着MOOC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影响,不如教育观念、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等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MOOC教学需求,迫切传统的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作为一所新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理所当然积极探索在MOOC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改革显得更为重要。
2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管理理念有待更新
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专业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相比,侧重于应用性,为满足社会需要,与社会市场发展相结合,具有标准化、集体化的专业特征。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上都有纯艺术化的倾向,缺少设计教育因素。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般在大二以后画笔使用较少,但具有灵敏思维,选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做出很好的效果,过于强调绘画基础已经不适合了。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管理中,不要过分强调造型与技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教学资源缺乏
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集中于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专业,而这些专业的教育实践性很强,特别是对教学设备要求比较高。在学生扩招的过程中,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设备没有受学生的人数增加,而增加教学设备和维护的投入,导致教学设备缺乏,从而严重影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2.3教学实践减少
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导致教学实践课程减少,再加上部分任课教师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对社会市场需求缺乏灵敏,对目前的工艺流程、设计材料生疏,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生产实践存在差距。在强调素质教育,削弱专业性教育的影响下,艺术设计专业在被塑造成一种动脑不动手的专业形象。由于新生的应用型高校实验条件不具备,从而减少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长期发展下去,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懂材料与设计工艺,不了解用户与市场需求。
3MOOC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MOOC平台具有无处不在的网络化平台,在大数据下广泛在学习与云资源背景下的知识共享三大特征。本文主要从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视角探讨MOOC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3.1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翻转课堂。
MOOC课程中的微视频使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实现变得容易,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是由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利用相关软件制作教学视频,通过网络传递,解决了缺课学生无法正常学习的困惑。MOOC课程可以实现课前学习、课中交流、课后反馈与评价等翻转课堂,这种视频教学实现课前学习,课中互动交流,课后反馈与评价等翻转模式。翻转课堂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知识传授和内化进行翻转,其主要特点是在课堂中缩短授课时间,增加师生互动活动时间,加强学习活动的真实情景教学,再互动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个性制定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制定适合应用型高校学生差异化学习计划。
3.2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高校办学历史不长,双师型师资缺少,需要共享。而MOOC平台能实现优秀师资共享,MOOC课程建设中组建以名师为支撑的教学团队,实现优质化大规模网络课程的有效建设,让教学团队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使广大师生能共享名师团队创造的教学成果。另外,应用型高校教师本身也可以转变为课程建设组员,通过研究应用型高校课程特点、学生心理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提升教师整体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原有艺术设计专业师资体系,让传统以办公室空间为主的师资圈变为以网络空间为核心的师资云平台。
3.3建立艺术设计专业MOOC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生成性是实践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MOOC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没有界定,学习知识内容丰富。从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为主的思维考虑,MOOCH课程不仅强调源知识内容的传授和理解,还注重实践素养的培养,MOOC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因此,MOOC让学习者在知识与技术生成中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从而解决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技能的偏重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同时,MOOC课程资源通过以源知识作为探究学习的动力点,激发学生在网络化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思维、新内容与新观点,这些都将成为网络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新资源。
3.4构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组织
应用型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以课程管理为主,以学校教务处为管理核心机构,各个院系教务办公为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管理主次分明,但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去核心化强社会化”的特性。通过MOOC平台,可以将“非核心”教学组织社会化。目前应用型高校普遍设有思政部或类似部门,通过MOOC平台选择共享性与社会化应用,可以解决“非核心”课程教学师资的专业发展问题,也可以使教务处实现“组织更加专注于教学业务管理”。所以,MOOC可以先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组织与实施管理的进行变革,改变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和课程呈现方式,实现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重构。
4结语
总之,利用MOOC平台进行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变革与创新,把艺术设计专业管理者、组织者与学习者等沉浸于复杂网络环境中,通过翻转课堂、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等技术结合相关移动终端,建构具有应用型高校特色的MOOC教学管理模式,给广大师生提供泛在化、个性化、联通性、生成性的微教学空间,并在新型教学空间中进行开放式、协作式互动,实现师生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应用型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更加精细、准确、开放与有效,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新模式。
作者:向小兵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第四篇: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正加快结构调整,逐渐提升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了学生校外见习与实习的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仍旧沿袭传统模式,即以教师说叫式灌输为主,其模式创新相对匮乏。这造成学生知识体系与实操技能同市场联系不紧密,学生毕业后就业受阻或是不能胜任岗位实际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促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构建一种适用于当前地方高校学情与就业市场行情的教学体系,探索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艺术设计是一门服务型学科,其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实际影响。社会中物质水平、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都会为艺术设计提供灵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应当紧随时代步伐,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理念,方能不断激发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但受传统教学体制影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仍停留在“闭门造车”阶段,学校采取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方式授课,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由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派生而来的,其很多教学模式均沿用美术教学的模式,不甚重视教学同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这造成许多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输出的学生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
2.专业重复设置,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设置基本沿用以前工艺美术设计的方案,其细分类无非是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艺术设计所涉及的生产领域也在不断拓广,以往各院校的学科设置已不能满足现阶段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雷同,院校之间特色不明显,这造成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产生了许多无谓的竞争,人才浪费现象严重。
3.实践教学条件不够完备
艺术设计是一门横跨艺术、人文、历史、工程、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在学习与实践当中不仅需要各种软、硬件条件的支持,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设计原材料。然而,由于地方高校资金有限,各种场地、设备的投入也相对不足,一些原材料供给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部分学校教学设备陈旧,甚至不愿花费成本去购买和维护。加之,地方高校同当地企业联系不足,学生的校外实践场地、经费亦不能得到保障。上述因素综合起来,制约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型,不利于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全能型”教师
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扩招后,地方高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然而,在师资水平和师资结构上却没有跟上专业发展的步伐。现阶段,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上世纪60年代毕业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专业毕业生,二是80年代前后毕业的绘画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生,三是90年代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这三类教师来源中的大部分毕业于纯绘画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其美术理论功底扎实,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设计实践培训和实际工作经验,导致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弱,面对与实际工作结合的艺术设计问题,不能带领学生妥善处理和解决。
二、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发展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尤其比较受高校艺术设计院校的青睐。“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师与课外实践高度融合在一起,以工作室为主要载体,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能为实际操作核心,在专业教师以及企业技术工人的指导之下,充分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宏观上,“工作室”由不同方面构成,既包括学校,又包括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二是微观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合而成,包括本校专职教师、校外特聘教师以及企业技术师等;三是课堂模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全面化,“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共同进步。与传统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而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通过下述几点表现出来:第一,教学环境具有真实性。“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否定了传统教师模式,将教师打造成各种实验基地,模拟各种工作场地,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真实的企业氛围和实践效果。现代“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既为学生灌输了基础理论知识,又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第二,教学内容极具针对性。传统艺术设计专业常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现代化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则充分利用了工作室制的教学优势,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实际教学项目,并将社会上的最新专业动态及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避免了教学内容的僵硬化、大体化。第三,教学安排上的机动灵活性。“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学年、学期、月、星期、章节、课堂环环相扣的死板的教学安排,而是以项目成果展示来做教学安排。教师可根据项目所涉及到的内容来灵活安排教学要点,并据此折算出相应的学分与学时。亦可将一些新兴的相关学科以及最新的行业需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扩大教学面,提升教学安排自由度。
2.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首先,要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实现专业交叉与整合。在新世纪,复合型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于相关艺术设计企业也是如此,因此艺术设计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社会现实,在办学思想、办学目标、课程设置上都要紧密围绕复合型人才建设开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以“融合性”为教学原则,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基础,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强调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互通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前两年或一年为基础课程教学阶段,这一阶段要向学生灌输较为广泛的基础知识,不可局限于课本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电脑艺术设计知识和操作能力;中间一学年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最后一年为实践阶段,让学生面向社会,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实践。其次,增设艺术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自解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生产基地,如长春的一汽、杭州的丝绸、上海的轻纺等。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艺术也保留了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如苏州刺绣、杨家埠木版年画、无锡泥人、景德镇陶瓷等,各地都具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和传统工艺。所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增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选修课,充分利用当地艺术资源,更好地辅助专业课教学。如此,不仅扩展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水平,而且还有效解决了实践基地不足的难题,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再次,加强主干课程建设,进行项目性教学。以主课程为中心,建立“课程环”,每个“课程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层面,集中解决一个层面的艺术设计问题。不同的“课程环”又相互渗透,环环相接,不断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与此同时,要开展项目性教学,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课程环”的知识进行应验和深度挖掘。
3.优化教师结构,建设“双师型”队伍
教师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往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主要采用的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双轨制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应用型与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为了进一步适应本土教学情况对包豪斯设计学院双轨制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改进,形成了我国艺术教育特有的“双师型”师资结构,这更有益于现阶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双师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不仅要承担授课教师的角色,还要承担设计师、技师角色,二是,聘请社会上的设计师、技师,经过一定的教学岗位培训后,让其担任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这两类“双师型”教师来源能够有效解决地方院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技能现状,将更为先进的设计思想带到课堂中来。除了采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调整策略外,地方高校还可采用“二部制”的教师队伍组建模式,即在固定教室编制的基础上,加入一些专家学者、设计师、技师的配合,共同分担课时任务。其中,固定教师承担艺术设计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并设定为两年一周期轮岗;设计师、专家学者、技师等非固定教师可采用短周期的、非固定时间、非固定地点的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实践、专业操作课程的教学,需注意的是,这类教师的教学课时安排不宜过长,一般以1-3周为宜。
三、结语
总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学院要围绕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将优秀的社会资源引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化、一体化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此,才能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任务、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的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孙大力 温泉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