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间手工艺术设计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中国高校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一)现代主义设计源流
现代主义设计,即功能主义设计,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重视功能和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则。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从建筑领域开始,影响到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艺术设计领域,形成了一场现代艺术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由欧洲席卷全球,并形成了众多的设计流派,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国际设计主义”风格。然而,在现代主义设计流行近一个世纪里,这种过分强调功能的设计形式逐渐受到了质疑,人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的复制时代中,从建筑到产品都是千篇一律,富有民族化特征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不复存在,世界趋于单调同化。
(二)西方文化主导下的艺术设计教育
中国高校的设计教育起源于近代社会,从清末民初开始,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图案教育传入中国,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便走上了向西方的学习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现代设计教育再次掀起了学习西方教学经验和方法的热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到国外了解先进的办学经验,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办展览,翻译西方的设计教育理论著作和教材,德国包豪斯时期创立的“三大构成”的基础构成教学体系也在这个时候引入并推广开来,至今长盛不衰。同时,《世界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概论》《销售学》《广告学》等教材通过翻译传入国内,“材料学”“产品设计分析”“商业摄影”“商业插图”“商业漫画”“影视广告”“广告文案”“包装结构”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也逐步开设起来,对原来高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以图案写生为主的课程教育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当时设计教育落后的背景下,借鉴西方先进的现代设计教育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变革之初,这种引进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的利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老一辈工艺美术家郑可曾在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上指出,现在一些新东西,什么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等,是否能适合于中国的需要,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市场的检验,你的东西没有人买账迟早会被淘汰。高校进行现代设计教育改革是必然的,但是否适合还需要看实践和市场的检验。在以西方设计教育模式为主导的背景下,各校也纷纷进行了社会实践化尝试,建立了设计工作室,配备了生产车间,使计划经济时代的工艺美术教育逐步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的转型。20多年的实践表明,这种从西方引进的现代设计教育方式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所需要的。
(三)高校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包豪斯开创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物质生产高度繁荣的今天,包豪斯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一度引起人们的反思。这种完全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的设计模式,使民族文化全部瓦解,以往的文化差异不复存在,到处矗立着钢筋水泥结构的混凝土建筑,生产的产品完全一致,世界越来越小,它是技术复制时代西方主流话语霸权全球化的结果,是欧洲原则和西方主流理性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中国曾在清末民初引入西方的工艺、图案教育,改革开放初期引入以构成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设计教育,是因为同时期西方设计教育的先进与我国落后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教学源于日本设计界、教育界对包豪斯基础设计训练方法的整理,使之系统化、公式化,以便于掌握,但也存在将灵活的教学实验转变为教条主义教学方式的危险。20世纪末,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扩招,高校纷纷兴办艺术设计专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培育出的艺术设计人才不断增加,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设计人才输出国,尤其以中东部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居多。随之而来的矛盾也较为突出,一方面设计院校同质化严重,缺少自身特点,照搬照抄国外和先进院校的办学经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下降,难以适应社会及市场需求;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不足,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西方设计教育模式在国内不断的复制中,变成了满足国内教育市场的工具,存在模式化、教条化的问题;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院校资讯落后,对国际现代设计趋势及西方设计教育经验认识不足,仅停留在对中东部院校的学习上,加上经济发展落后,其教学水平不高,仅仅对西方现代设计进行模仿,缺少民族文化内涵。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带来的问题一度引发了高校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56个民族的文化大国,如何走出自己的设计教育特色之路,如何植根传统、学习西方、办出特色,成为高校设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云南高校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云南省的本科高校共有65所,其中开设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有:“视觉传达设计”20所、“环境设计”19所、“产品设计”12所、“服装与服饰设计”8所、“数字媒体(技术或艺术)8所”、“动画”7所、“戏剧影视美术设计”2所。从资料看出,开设设计相关专业的院校约占省内高校总数的1/3。“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由于社会需求量大,开设院校最多。在这些院校中,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立最早(1984年),从工艺美术系发展为设计学院。云南高校设计类专业起步较晚,建设之初学习国内外高校的办学经验,并逐步摸索,开设新专业,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二)反思与探索
云南处于边疆地区,设计专业如何办出特色,现代艺术设计如何教学,高校的设计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反思。认为西方的设计教育方式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重要的是把外来经验内化,形成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方式。民国初年,我国在学习西方学制经验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当今改革之时,我们对于国外学制的经验,应该明辨择善,决不可舍己从人,轻于吸收。对外来经验应选择吸收,并使之中国化。然而,我们在选择时未能做到去粗取精,各院校纷纷兴办设计专业,互相借鉴,同质化严重。艺术家何怀硕在《传统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真正具有世界性的艺术,绝不是诞生在民族艺术贫乏颓萎的地方,而是诞生在民族艺术繁荣茁壮的土壤上。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只要加以开发利用,无疑是设计艺术茁壮成长的土壤。云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物产、众多的少数民族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有多项世界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由于地处偏远,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保护。云南高校相对于中东部地区的高校,对外学习、交流不占优势,但却有丰富的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在办学过程中,云南高校的设计教育工作者将办学目标投向了民族艺术,扬长避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针对云南旅游热门而旅游产品却存在特色不足的状况,发展较早的云南艺术学院于2000年开设了“民族艺术与特色产品设计专业”,尝试将民族艺术应用到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中。从2004年开始,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喜洲、富民、峨山、香格里拉、石林等地考察自然景观、民族文化、手工工艺,并以现代设计方式进行全方位的阐释,注重体现云南特色的民族和手工艺文化。2013年开展了“美丽云南”主题活动,2014年将“校地合作”升级为“校企合作”,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效益,并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云南艺术学院的主题创意活动办出了特色,体现了对专业建设的反思和探索。
(三)方法和成效
云南开设艺术设计的高校实施了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人才培养方法,包括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学习并将其元素吸收、应用到现代设计中,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将民族民间手工艺导入到课程中,建设民族民间工艺实验室,并完成现代设计作品;进行主题性实践教学;请非遗文化传承人、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进课堂讲解民族民间艺术,学生到工艺大师的作坊中观摩手工艺生产;以民族文化艺术为依托打造艺术设计特色专业。这种方法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民族文化艺术得到了较好的整理和吸收使用,设计专业的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有了深入的认识并进行再设计,使设计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不再是市场上简单拼贴民族图形的作品;课程中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将传统手工技艺应用到现代设计中;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和学生到工艺作坊中考察,使民族艺术和手工艺能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依托云南民族文化艺术打造特色专业,办出了特色,为中国特色设计教育改革之路提供了借鉴。
三、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民族化价值体现
(一)文化反思与民族自信
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地区间的差异化逐渐缩小,“全球化”越来越突出,在“现代主义”功利化的泛滥之后,差异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地域和民族文化再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以开放的视野将西方的现代设计精神和设计教育方式融入到传统的民族文化之中,并进行创新发展,使传统文化之精神在设计文化创意产业中传承下去,并以创意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高校设计教育肩负的重任。文化反思与非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更是科学认识全球化的人文精神的展现。
(二)对外借鉴与对内重新认识
一方面应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教育方式,并灵活运用,不能模式化地照搬套用。中国近代闭关锁国以致落后挨打,足以说明封闭之害。鲁迅先生曾以南亚锡南岛上的昧达族为例,说他们始终不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于是人口年年减少,几乎灭绝。对西方的设计教育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办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竞争下,世界各国都在形成自己的设计文化,以差异化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而华夏五千年文明创造了优秀而丰富的设计资源,我们没有理由不使用这些资源。对云南来说,既要继承和发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审慎的继承,注意创新发展,认识其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和照抄照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陈劲松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过去的生活状态,满足过去时代生活要求……,要活化传承,必须符合当下的生活方式,否则只能变成死东西,进到博物馆。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没有传承就没有基础,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失去自我;没有创新,文化就不能发展,而只能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在创新时,要在保存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创造,并体现设计作品的意境。如在当今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中,存在着手工艺人重传承轻创新、重技艺轻意境、重经验轻文化的现象,原因是民间手工艺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系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且认识不足。在高校教育中,在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名、形、质的同时,要重新认识传统,增加设计教育中的本土民族设计内容,从而克服这些问题。“设计形式乃是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设计的灵魂。”优秀设计中的民族元素,是对民族精神的宣扬,而民族精神的注入,使设计不再浅薄。目前,本土民族文化的吸收利用已经广泛应用在云南的高校设计教育中。
(三)对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导入
民族民间手工艺是各族劳动人民创作、生产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技艺。云南民族众多,民族民间手工艺丰富,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形成了大量的手工艺村落,成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汉族的紫陶、乌铜走银、斑铜、珐琅银、斑锡,白族的木雕、银器、扎染、造纸、瓦猫,彝族的刺绣、剪纸、月琴制作,傣族的慢轮陶、手工纸,藏族的黑陶,摩梭的编织,苗族的蜡染,拉祜族的背包,壮族的织锦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至今长盛不衰,深受游客喜爱,成为当地的经济来源之一。将这些手工技艺用于设计中,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西方现代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相统一,开设工作室生产的现代设计教学方法也是统一的。在手工艺的导入中,云南高校在设计教育中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请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进课堂,到民间工艺作坊考察、实习,建立实训基地,开展特色工艺研修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在云南高校开始扎根,学生结合手工艺完成设计作品,并将作品推向市场,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并频获各类设计奖项。
(四)对民族元素的吸收
将民族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中,展示本土民族艺术的魅力,可弘扬民族文化价值。民族元素主要体现在民族图形上。“民族图形是各民族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和认知方式下,为传达民族的审美情趣、文化主旨和哲学观念,借助一定的载体,以工艺美术的手法表现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景物、天象、神话、宗教、意念等的图画形态。”民族图形以神话史诗、器物、宗教活动、民族民间习俗、工艺美术、课堂教学为载体在民间传承,存在于建筑装饰、服饰、民族器皿、民族美术作品、民族宗教中,种类繁多、形态多样,是丰富的设计资源,其他如民族神话、少数民族文字也是可用的民族元素。民族图形和少数民族文字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设计中,民族神话则可为动画的发展提供素材。对民族元素的吸收使用应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应用现代设计手段进行创新设计,并在设计中合理使用,切忌盲目照抄、生搬硬套、胡乱应用。
(五)丰富的主题性实践教学
主题性实践教学,即以本土民族化为基础设定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设计实践训练教学。主题性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有针对性地对本土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环节进行专题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识。云南高校设计专业针对云南本土文化,结合民族民间手工艺,在主题实践教学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古滇青铜文化、曲靖爨文化、文山壮族文化、大理白族文化、丽江东巴文化、迪庆藏族文化等等。
(六)传承民族民间艺术
民族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然而,当今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艺人在逐渐减少,很多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再从事劳累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民族民间艺术正在从实用中衰退,走向博物馆和故纸堆中。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整理研究上,而应当应用到市场中,通过设计进行传承。“保护应该是让传统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的生存环境中找寻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高校设计专业承担了这一任务,通过设计增加其价值,进行活化传承,使民族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七)走艺术设计特色教育之路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依托民族民间手工艺,吸收民族元素进行设计教育,形成了“人无我有”的特点,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各方面水平较高且具有特色的专业,是办学水平的体现。如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艺术系在创建时,对于地处滇西北腹地的现代设计专业如何办学,系主任刘春老师说这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最好的资源。他提出了“理论结合实践、实践结合市场、现代设计结合民族元素”的理念,建设民族工艺教学实践示范中心,请民间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带领学生考察民族艺术并完成主题设计,五年来申报了“艺术设计”省级特色专业,开拓了一条特色教学之路。
四、结语
现代艺术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西方文化主导的现代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导入民族民间艺术培养艺术人才,是时展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需求,云南高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构建中西文化共融的现代艺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作者:段剑源 刘春 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