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论文(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艺术设计论文(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6篇)

第一篇: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与其艺术特征

一、影响环境设计理念与艺术特征的因素

1、影响传统设计理念与艺术特征的因素

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没有高新技术的辅助,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存在大片的留白,设计理念主要依据自然环境顺势而建,并受到来自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多方制约。首先来自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常说“因地制宜”,在生产与技术相对落后的先人时代,人们未有环境设计的概念,但所行所为却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谋而合。古代中国以中原地区为尊,而中原地区处于温带地域,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物产丰富、水源充足、男耕女织、生生不息,在这种温润的外界条件影响下,先人们的思想大多渗透着“和”的理念,即“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留下了许多渗透着生态理念的佳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先人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和谐优美的画卷,即便在今日,环境设计依然追求这种人与自然共生统一的态度,将人的存在融入山水之中,融入花草树木之间,融入鸟兽虫鸣之中,以自然观念反映人类初心。、其次是来自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束缚,我国由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发展而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与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农民顺应自然,希望风调雨顺,建筑物选址时也会优选水土肥沃之处,若说军事防建是对自然的征服,那生活之所便是与自然的平等对话,其间渗透着“师法自然”的环境设计理念。而19世纪以来,伴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文明得到了极大发展,人类大踏步进入了机械时代,对自然的开垦力度与强度急剧增加,甚至于追求极致的利润与效率,当人们沉醉于征服自然、成为世界主宰的美梦中时,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环保理念、生态理念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2、时代赋予环境艺术设计的新理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生产力提高至一定程度后,与时代相契合,环境设计也被赋予了许多新理念。首先是人性化设计理念,在现代哲学观中,认为人是自由的个体,要求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个性化特征,新世纪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是人的个性充分得到彰显的时代,这种转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住环境的改变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性化设计也从最初简单的功能性绿化与人机工程的形式主义上升为关注人真实需求的观念,尊重生活习俗、社会文化,充分体现人文情怀。其次是可持续发展理念,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得到确立,环境设计生态理念受到普遍认可,并作为一项整体的、多样化的系统工程得到广泛推广,依据生态学、环境学、艺术设计学等多学科综合性知识,将人工材料与气候、阳光、动植物、土壤、空气、水源等自然材料有机融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与原则

1、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1)多学科性与多层次性

环境艺术设计自发展之初便是一门融合了建筑学、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美术及工程结构设计的交叉学科,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内涵得到不断扩充与延伸,向着系统化方向不断迈进。同时,环境设计又是一门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工程,具有层次特性,其中最底层的便是功能性需求,利用各种自然或人造材料,将环境改造的安全便利、舒适美观,例如卧室与客厅都需要良好的日照和通风,但卧室设计以温馨柔和为主,客厅设计则要整洁大方,设计对象不同的情况下,所选用的设计方法与原材料会有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环境设计突出艺术特征与氛围创设,满足人的感官体验与情感需求,我们常常有在外居住不如家里舒适的感觉,这就是情感氛围的重要性,严谨利落的线条让人更多地联想到工作、任务而非家的温馨。故进行环境设计工作时,应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设计风格与材料选择。此外,环境艺术设计还应力求蕴含一定的文化底蕴,试图在充斥钢筋水泥的冰冷与理性麻木思维的环境中增加一些调剂,丰富人们的视野,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是城市形象的代言人,优秀的作品可以使人们心境开阔,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实现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统一。

2)关联性与统一性

有这样一种说法:环境设计本身就是在创造第二自然,其设计对象跨度非常广,从一个房间到一栋高层建筑,从一所园林到一座城市,每一个对象有其独立性,更有着与其他事物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关联。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应注重同一空间内建筑的关联特性,运用多种过渡、融合方法实现其有机统一,否则就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如西湖旁的建筑群普遍体量巨大,严重破坏了其原有风景,造成了文化损失。

3)实用性

如前文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最基本的便是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而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用功能中也要求包含一定的美感,符合人的行为习惯与精神感知,各种机械设备的穿插也应避免出现生硬感,应以流畅的设计实现对人们的积极引导。

2、当代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1)追求生态价值

传统的环境设计强调人的利益,但具有片面性,过于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效益,为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需求肆意挥霍自然资源、损害自然环境,造成了诸多生态问题,某些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这种片面的理念亟待转变。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呼唤生态价值观念,需要人们跳出以人类利益为核心的束缚圈,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尽量弱化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秉承着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施行环境设计工程,将环境负面效应降至最低限度。

2)强调生态伦理

自工业时代以来,人们过于强化“人定胜天”的理念,环境设计中强调人至高无上的地位,将自然环境视为人类的附属物,认为可以肆意践踏其他生命,但新时代的生态伦理观对此有了全新的定义,将人类负责的道德对象扩大至地球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从人类自身上升到对整个自然界负责,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的权利。

3)符合生态美学

传统设计理念追求的美流于表层,追求富丽堂皇的外观与繁杂多变的设计带来的奢华感,追求以环境设计彰显地位与身份,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则呼唤回归自然,追求简约时尚,以生态平衡为核心,将人的活动融入自然界客观规律之中,实现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既不是征服自然、俯视一切的唯我独尊心态,也不是对自然力的畏惧与妥协,而是人与自然的真正“合一”,是新理念下的生态美。

3、当代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环境自身就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要求以系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细节,又不能舍本逐末,小的方面应当为整体服务并服从系统需求,短期目标必须有长远眼光作为支撑。将环境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就可能呈现一加一大于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将无机环境与有机生物、文化传承与自然风光进行合理的安排,构建出运行良好的“二次自然”。

2)地方性原则

即便是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仍要以地理因素为约束,力求融入地区特色与文化,比如北方的建筑应注重抗寒,南方的建筑应注意防潮。地方性原则是生态理念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要求,期望设计者深入实地考察,设计过程以实际生活为导向,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与人情理念。真正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时尚性与新鲜感,经历了岁月的冲刷之后愈发历久弥新,切合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最小干预最大促进

环境艺术设计既然率属于人类活动,势必给自然环境带来一些影响,而生态理念则希望从设计上弱化这种影响尤其是不良影响,从技术上削弱这种不利因素,尽量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有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体系,保持当地原有生态格局。可以4R理念为指导,减少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对原有景观构建进行再利用,并建立回收体系,巧妙利用回收的材料创造新功能。

4)艺术科学发展原则

生态理念下的环境设计要求实现科技美与艺术美的融合而非简单的叠加,不是科学技术的简单运用,而是强调科学为环境艺术服务,是在各种先进技术支持下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过程。通过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创造高质量的现代环境,同时,在每一环节与整体设计中渗透入艺术美感,使其符合人类审美追求与情感体验。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运用方面

相较于传统设计观,生态理念指导下的环境艺术设计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将生态学原理渗透至技术应用与设计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生态格局,使其充分融入到原有自然景观中,同时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回收再循环,实现节能减排的环境友好型设计,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态设计与生态保护

生态设计将生态学原理直接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的过程,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物种丰富性为目标。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设计的理念已渗透至日常生活中,其设计方法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巧妙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可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充分挖掘环境条件的有利因素,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如先进的主动呼吸式双层幕墙技术,它不仅防尘通风、采光合理、隔声降噪,还能在夜间蓄冷以减少第二天的空调系统工作负荷,科学利用了气候变化因素,节约了能源消耗。

2、生态恢复功能

若是在自然状况下,生态系统拥有着高度的自愈能力,但人类活动对其施加的影响超过其本身所能承受的限度,如废弃耕地、垃圾场等被人类生产活动严重破坏的地区,想要依靠生态系统自身完成恢复是极为困难的,设计师必须采取积极手段对其进行恢复与生态促进工作。例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设计时,设计师面对满目的报废设备,没有急于处理,而是选择将其中能展现工厂历史的设备保存下来供人参观,种植适宜气候环境的树木花草,以鲜艳颜色点缀灰色机器氛围,既实现了系统生态功能的恢复,又有效降低了资金耗费,一举双得。

3、生态补偿功能

经历了漫长的只顾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效益的历程,自然界的非可再生资源已经被大量消耗,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危机,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应综合运用各种新兴技术手段,试图寻找可再生资源并合理利用,如德国林依斯伯格商务促进中心的设计中采用透光绝热材料,可吸收阳光进行辅助能源供应,同时利用自然空气形成冷却循环,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与自然风,有效降低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环境艺术设计已然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一所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标志,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应该秉承可持续、人性化、多元化思想,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实现技术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为促进地球大家园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

作者:霍迪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第二篇: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发展浅谈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环境艺术是对空间的一种改造,将科学与美感融为一体,以和谐为设计理念,具有长远发展的潜力。艺术设计以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为载体,通过对比例的重新设定、建筑材质以及结构的选择优化,来实现艺术呈现的目的。涵盖范围广阔,包括城市园林设计、建筑规划、室内装饰等,都属于环境艺术分类。回顾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早在1985年这一概念就以被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标志事件是这一年在首都召开了建筑师交流会议,人们第一次将建筑与环境相结合,并确认了可互相影响的关系。从此以后建筑业优秀设计作品展中无一不将建筑、环境、美学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环境艺术按照人类的感官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划分,分别是人类居住环境、生态环境、人工改造环境。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系统,包含动植物、自然山川湖泊,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共同存在并进步。人类的生存活动与这些环境因素密不可分,对其进行艺术设计同时具有双重目的。首先是改善原有环境,为各类生物提供生活所需,其次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众多,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对美的感官要求随之升高,常听到的“自然美”正是这种生活需求的体现。自然美指的是感官和谐,而并不认为未经改造就是美,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对人类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作为一种艺术载体与生活密不可分,对其进行科学设计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同需求。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环境艺术与其他种类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功能性,不单满足了人们的感官需求,最大的特点是更具有科学的使用价值。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倡流畅性,各项设计在建设后形成一个整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不会显得突兀。与传统设计相比更注重作品的独特性,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将地方人文特点表现出来,在观看过程中更直观的体会到当地文化底蕴。根据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研究,将其基本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设计中更注重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形成统一的环境体系。环境艺术本身带有一定的使用性,因此设计要考虑到的因素更多,在对结构表现形式进行优化时要将使用的便捷性放在首位。现代环境设计的显著特征是不会对环境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将其称之为优化更合理,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服务性能,不存在明显的刀斧痕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积极性与无害性的统一

艺术设计都会拥有一个主旨,环境方面也不例外。现代环境艺术所表现的主题都是积极的一面,例如人类对大自然的感激敬慕。在设计中更具有科学性,将人类需求与自然容纳量进行权衡,具有无害性的显著特征,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循环,改善恶劣的环境,实现艺术性与使用价值共存的设计理念。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追求的是新颖,对传统理念进行彻底的改革。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在同一环境中甚至会出现多个主题,将其串联后会发现整体性并没有被打破。这样即使在小环境内也不会出现视觉审美疲劳,由此可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科学性,既能保障和谐统一又不失特色,为地方建设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4、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现代社会以和谐为首要发展原则,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环境优化,都主张与自然协调发展。对环境艺术进行设计后,具有更强的实际价值,不但各方面性能有所提升,所选用的材质必将是最为合理的,在诸多优点中又增加了审美价值。将美感直接体现在人们生活中,同时满足多重需求,自然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之一。

三、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设计问题的概述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向着个性化发展,这是基于科学技术上的一次艺术创新。这种个性化设计理念被提出的时间较短,运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首先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以个性化为目标,但在对环境艺术进行设计时仍沿用传统的方案,并且表现形式较为单一,设计出的作品较多,真正应用在环境中的却寥寥无几。设计人员理论知识丰富,所提出的想法新颖独特,却缺少结合环境现状的思考,在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因素,不得不对原有方案进行整改。造成最终环境艺术设计结果与方案相差甚远,出现了既不符合审美又不实用的失败结构。其次是整体性问题,个性化设计归于追求独特,而忽略了和谐发展的主旨,在完成单一项目与区域内的其他项目时出现冲突,并不能满足使用者的各项需求。例如在对一些工厂进行设计时,并没有将自然容纳量加入方案中,虽然在艺术审美方面有很大的突破,短时间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却没有考虑未来发展规划中的建设需求。这种环境艺术设计项目随着地方的发展必然会被淘汰,最终造成资源浪费与运营成本的增大。

四、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1、环境艺术设计中风格化的制约

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将当地的自然人文特点作为参考依据,遵从生态环境发展规律。在对城市环境进行设计时受这一特异性的影响,并不能完全按照设计师的理念进行建造,要将人们的使用需求放在首位。艺术个性化并不能符合所有人的审美,更注重艺术上的发挥与创新,风格中更重要的是整体性。在使用设计方案进行建筑时,风格化对个性设计起到了一定的制约。

2、空间使用功能提高的需求

环境设计首要目的是提高使用性能,对建筑的架构空间有很高要求,并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具有框架性的衡量标准。空间功能体系的完善对个性化设计产生了阻碍,而且设计人员的方案受到了使用价值的约束。根据实际调查可以发现,不同设计风格对空间使用功能的促进能力存在很强的差异性。

3、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冲突

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是将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进行统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设计人员要重点考虑这部分内容。其作品中的各项结构应将科技创新体现出来,包括材质的选取,色彩的搭配等,每处方案的存在都是具有实际价值的。这是衡量设计人员艺术修养与专业知识的有效方法。

五、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个性化

通过对个性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基于地方的人文特点之上不断做出创新。个性化设计不单是设计人员思想先进性的体现,更是对以往工作经验的一种考察,不可将原有方案生搬硬套,更注重科学性与创新性的表达。多数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哲学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这一理念早在上一世纪就被欧洲国家所提出,那时设计人员崇尚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要独特,以为人类服务为首要标准,并衍生了很多抽象派建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理念已经落后于环境艺术的需求,当今社会更加主张将人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求同存异的设计标准。即保障整体的协调性,追求各结构的个性化发展。这种基于人文基础上的艺术设计符合不同阶段的需求,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可根据实际环境情况快速对方案进行调整,不会影响整体使用与欣赏效果。

1、个性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中风格化的协调

传统艺术理念中个性化设计与风格化是相对存在的,促进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在设计过程中成立一个整体的主题,各个项目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以环保主题为例子,首先建筑所体现的感情色彩可以是哀伤的。如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濒临灭绝的动植物,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官冲击将环境恶化的危害进行表述,在结构设计中加入科学元素,使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但增强了实用性,更突出了主题。其次可以是积极的,增加环境中的色彩元素,使人们在生活中仿佛回归了原始自然,这种美可激发人们对环保的热情,同时也满足使用与欣赏的双重需求。由此可见个性设计与风格化具有一定的关联,可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进步。个性化设计是基于自然之上的改造项目,并不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可将环境规律作为设计线索。由于自然界的变幻并不在掌控中,为个性设计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在对使用性能进行评定时心理因素占有很大比重,因此设计人员要同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感官世界会对人的思维产生影响,长期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会缓解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对艺术效果的评价也随之增大。设计人员不必过分强调其个性化的凸显,将使用者需求放在首位,顺应这一线索不断进行优化,使地区的发展更具独特的风格,并且经过时间的积累个性设计理念也随之被体现。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设计人员要对地方的历史文化进行学习,将此作为作品的基础。掌握多种文化形式并将其应用在方案中,可使作品更具同样人文风格,并得到使用者的喜爱。空间设计可体现的文化包括民族历史、时代特点、艺术思想等,人们通过对环境艺术的欣赏可推断出出自哪位设计师之手,由此可将风格的形成与个性设计相结合,并使其相互促进。

2、个性化的室内设计会不断提高空间的使用功能

在对环境进行设计时,加入个性化元素可有效提升其功能性。这要求将科学技术与艺术思想相结合进行设计,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对空间的使用需求存在较强的差异性,因此在设计时要独立进行。以满足需求为基础加入个性化元素,如房屋的主人是一位书法家,在对空间进行设计使要添加一些古玩元素,并且整体色调不可出现冲突,装饰物以清淡典雅为主,避免出现过于复杂难懂的结构。多使用木质材料进行修饰,使业主在居住及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与兴趣爱好相符的风格。另外在艺术上和技术上都要有独到之处,更应该注意环境质量的提高。融入环境意识,是环境设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设计应该满足不同业主的要求,在空间使用功能上由于业主的文化程度、个人爱好、从事职业、阅历的不同,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业主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合理的进行规划、创意,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服务于不同业主。也可以在大量传统符号的基础上点缀、强调极富现代感的某种元素,这样处理是在强调拓宽文化背景,,缩短时代空间距离,同样会使空间变得温馨。相同空间不同风格的个性化设计都会提高空间的使用功能。

3、个性化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西欧出现了反对或修正摩登主义建筑的思潮,提出了与现代摩登派针锋相对的理论主张。其特点是采用的装饰符号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外围环境融合。一方面,面对外围环境,一方面面向大众,提倡多元论。中国古代的“异步换景”、“借景”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天人合一,强调人生活的空间与环境的互动。在公共厅堂设计和商业空间设计中,设计者的设计风格,投资数额都应该认真研究,并融入到设计师的设计企划、设计构思中。拉美风格的设计火爆而激情;中式装饰风格古朴、典雅。它们都存在不同的美的旋律。不同文化艺术的内涵从一开始构思到设计、装饰、陈设,包括每件艺术品的摆设都应是思考元素,优秀的设计师都会很好的把业主的最初想法加以润色,进行艺术处理。

六、小结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向往城市和自然的高度和谐。面对设计的“绿色”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们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来协调人与自然的空间环境,需要个性化的语言来丰富人们的视野,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丰富多彩。对环境艺术设计本质的研究就是研究产品如何体现人对环境的把握,如何创造人性化的空间以及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环境艺术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这也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责任。为了创造人们心中理想的、美好的室内环境,需要设计师与人们心灵的沟通,需要设计师的艰苦创造。设计要以人为本,21世纪的环境设计、环境氛围将会更有意义。

作者:陈阳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第三篇: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代设计意识培养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现代意识

环境艺术设计指的是对包含人所处的外部空间以及人与空间关系在内的系统艺术,其注重的是将人类的自然生存环境与意识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艺术空间,以此来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美好追求。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新的现代设计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意识,指的是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结合当前人们的精神需要,开展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使设计产品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二、我国与国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

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而且大部分教育成果都是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距离,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环境艺术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视程度很高,所以在相关的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开展也积极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服务;而我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没有形成全面环境艺术设计氛围,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第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可以从单纯的产品设计上升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层面;而我国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仅仅是借鉴国际经验,虽然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但是在艺术体系的完整性方面还稍显欠缺。第三,在环境艺术设计使用的材料方面,国际上普遍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而且材料的更新速度较快,但是我国在材料的应用方面较为单一。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现代设计意识的培养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人性化设计是现代设计领域中的根本原则,也是现代设计意识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具有人情味,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需求。因此在欢迎艺术设计领域中,要始终尊重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树立人性化设计意识,将人视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才能使设计产品更具有价值。

2、融入生态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包含了城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任何一种学科的设计理念都需要以整体环境设计为基础,而且要相互适应、相辅相成,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整体性理念,避免因为其中任何一个单体设计而对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破坏。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坏境之间构成和谐的发展状态,才能突破传统的设计观念,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持续发展。

3、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可以使设计产品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可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手段的丰富。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以计算机为支撑的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从而缩短产品设计的周期,增强产品设计的特点,在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一种艺术文化,所以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将民族文化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各个层次,可以为产品设计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也有利于通过环境艺术设计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拓宽道路,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发扬。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将现代设计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可以在参与环境艺术设计时,坚持现代设计意识,以此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向着人性化的方向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新的精神生态环境。

作者:秦高峰 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第四篇:审美心理与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关系

一、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文化建筑是一个泛指,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宽泛,即人们参与的对素质提高有益的场所,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酒吧等,这些都是文化建筑,此外,著名学府、历史遗迹等也慢慢归到文化建筑的范畴内。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建筑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此,城市的发展不但要保证文化建筑的数量,还要保证文化建筑的质量。环境艺术设计以环境为背景衬托,结合一系列物质技术手段、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室内外环境。文化建筑能够将建筑的文化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出来,创设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涵;其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重视人的实际需求,旨在让人从中得到满足的环境体验。文化建筑设计不但要考虑建筑内部的自然环境、人的存在环境和生活质量,还需要考虑环境内部的视觉秩序,使其和谐一致,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在环境设计中,文化建筑环境设计是比较广阔的领域,也是最具魅力的部分,其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中艺术性的层面。

二、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一)审美心理

人们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对精神与美的追求,从心理角度来看,人们对美最直观的理解感受无非包括两种,一种是事物引发的感知觉,另一种就是事物引起的心理波动。文化建筑体现出的美感并非表面深层次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矛盾的体系。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对影响、制约,在两者发展的过程中,美学享受以及美学价值的概念也在发生改变。由此来看,文化建筑受到审美心理很大的影响,这些感情因素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生理机能。所谓的审美,指的就是美感的产生和体验,是人的知、情、意的有机结合。审美心理学以美感的产生和知情意的体验为研究和阐释对象,并研究其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介乎美学与心理学之间[3]。心理学能够更好地将一些涉及创作的理论问题阐明,在一个文化空间中吸引人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在空间活动中怎么更好地通过自身的感觉来反映接触对象,这些都需要心理学予以解释,并将这些经验归纳、整理,总结人们对审美心理的共性和倾向,借以对文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指导,并发展多元化的艺术设计语言,将其有效地发展和应用于各种富有时代感的文化建筑,增强人们对文化建筑的审美感受。

(二)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审美,都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不但体现出人对规律的把握,还表现出极强目的性。正是艺术设计创造这种属性,才彰显出其审美的创造意义,才能创造合乎自然,顺应人性的环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劳动是活的,是塑造形象之火。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里的劳动划为重复、机械劳动的范畴,而应该将其看作有目的、有规律的劳动,其首先是经过优化设计的,其次需要具备创造性。越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就越是离不开艺术设计,若是不在艺术设计上下功夫,那么这些劳动也就缺失了审美创造意义。环境艺术设计汲汲于美,是一种有追求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它的灵魂就在于创新,若是缺失了创新,艺术设计的生命也就不复存在。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时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十分关注流行性、公众性,对公众流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是十分在意的,这是因为艺术设计必须植根于人,若是缺少了人的认可,那么再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也就沦为了虚妄,不具备了实用价值。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前瞻性是必须要考虑的一点,只有预见公众审美观念以及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推陈出新。如意大利前卫设计集团孟菲斯的李特萨斯曾经指出,“当查理•依姆斯设计出他的椅子之时,他其实并不只是设计一把椅子,而是设计一种坐的方式”,由此可见,对人生存方式的设计才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质,这种生存方式包括一切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不但包括工作、休憩、交往、交通,还包括劳动、娱乐、饮食等,这是艺术设计对社会最重要的审美创造。

(三)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欣赏

所谓的审美欣赏实际上就是指在对审美受体的体验和感受中获得心理美的感受,包括审美愉悦和享受,这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包括建筑的色彩、是否符合审美要求,还包括建筑设计与居室是否和谐等,只有将这些方面考虑清楚,才能更好地彰显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意义。至于这种意义的大小,和感觉的满足程度一致。虽然审美欣赏建立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但是其之所以具有审美观赏意义,直接原因却在于它的形式完善地表现了它的内容,这种内外形式的合理、悦目。

(四)环境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

为了加深人们对环境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关系的了解,笔者以中国首都博物馆为例进行了分析。作为文化建筑,博物馆是较为常见的。首都博物馆是综合类博物馆,在诸多环境艺术创作语言上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以下分别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1.设计思维方面

文化建筑的服务功能是传统设计比较注重的,而具有审美观念的文化建筑则不仅如此。其不但注重环境艺术的内涵,而且将审美理念和规范的融合作为一个重点内容。环境艺术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性,这不但体现在相反的艺术理念,还体现在不同的艺术情感上。故而在文化建筑设计的时候,要融入创造性思维,不断破旧立新。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将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心理相融合。首都博物馆展厅宽敞明亮,建筑格局布置和物品的陈列十分和谐,过渡十分自然,不会让人产生突兀的感觉。室内的文物,在设计的掩映下更是显出了几分历史的厚重和积淀。博物馆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故而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设计环境与文化思想的契合度,要通过设计来衬托出陈列物品的历史价值。为此,在主展厅设计上可以加入浮雕、模型等元素,并通过带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因素来表达情感。让人们在观看物品、文字的时候,也能有听觉上、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博物馆想要展现的主题清晰地表现出来。

2.公众需求问题

物质价值只能满足公众的一部分需求,建筑与思想上的共鸣难以彰显出来。为此,在文化建筑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突出的是设计的文化和思想功能。只有在设计中融入艺术情感,提高设计本身的精神价值。具体来说,就是要让设计贴近公众的生活,使其设计结构能够更好地承担文化服务职能,使公众从中受到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人的思想会影响设计师的判断和设计,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更好的思想传达效果,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将人与环境融合到一起。这样不仅可以带给观众更为周到的服务,也能为其提供新的审美角度。结合首都博物馆的例子来看,其本身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馆藏也有着很大的文化价值。为此,当我们按照时间、类别等对这些馆藏加以分类,并使其有序地陈列在博物馆相应位置的时候,不但能够更好地体现文化的收藏价值,而且能够实现文化效用的最大化。从认知角度来看,文物的排放、陈列本身就能给人一种艺术享受,通过不同的专区,公众的思想也会融入到这些文物中去,更好地认识其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3.审美传达问题

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要融入复杂且简单的设计理念。信息具有多样性、延展性、扩充性等特征,依据这些特征,我们不但可以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思想文化内涵,还可以提升文化建筑的价值,将文化建筑交流的意义充分凸显出来。总之,设计师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种审美需求和审美习惯。结合不同的理论倾向,设计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艺术设计重点。一般来说,在现代设计中,审美文化的创造一般都是通过主客体物质性、艺术性的融合来实现的。也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掘创造的逻辑中介。环境艺术的终极目标就是空间表达,通过对空间环境的改造,可以加强文物与建筑结构的关联,不但能够满足文物的使用要求,还增加了空间的使用功能。博物馆空间功能增加,能够为观赏者带来更加多元的观赏体验,避免单调的观赏空间使其感到乏味和无趣。首都博物馆利用璃墙壁建造成的中空墙壁,不但能够增强参观者的感官冲击,也有效地消除了观赏者的审美疲劳,增加了观赏者的思考、情感活动。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建筑,首都博物馆是一件艺术品,无论是设计,还是陈列都古色古香。在文化建筑中,并没有太多的传统设计理念,设计的时代感很强,陈列方式也别具一格,生活化的排列,不但增强了观赏者的亲身感受,也增添了博物馆的生活文化环境。

三、结语

在文化建筑环境设计发展过程中,审美心理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人们的审美往往和现代科学技术、时展紧密相联,而这正是文化建筑艺术设计进步的源泉。为此,我们在对文化建筑艺术设计进行研究的时候,应该拓展视野,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研究,而应该汲取更多的审美元素。如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要真正促进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不是单纯利用高科技手段、借鉴国际风格就能实现的。我们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将审美心理与环境艺术相结合。大量的实践表明,审美情感不但可以影响信息交流质量,还能提高观众的认知深度。为此,在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注重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加强对审美主体大众性的把握。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们时刻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开放式的艺术形式。文化建筑最大的审美主体就是人民群众,并不是特定的群体。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审美主体大众性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其二,加强对信息传达发散性的把握。信息表达的发散性本身是多元艺术需求的表达形式。在实际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审美上,人们往往不再停留于特定审美状态的感知,感知方式日益多元化、发散化,这种传达的发散性是文化艺术表现的一种趋势。其三,加强对文化传达融合性的把握。文化和艺术本身就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这种交融不但影响着文化艺术作品,也影响着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为人们带来了更为多样化的形象,也使得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阐述了文化建筑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的关系,以期加深人们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了解,并指导人们的环境艺术设计审美欣赏活动,更好地促进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作者:张雅舒 单位:广州大学

第五篇: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陶瓷材质优越性探析

1陶瓷材质和公共环境艺术空间

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陶艺这古老的艺术门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传统工艺美术陶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陶瓷,有了新的创作方向和表现形式。现代陶瓷壁画、雕塑、现代陶艺等被广泛应用于室内外和公共环境中。融合了建筑环境空间的环境艺术陶瓷,不但美化了建筑环境,提升了环境空间的品位,同时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满足了现代人丰富的精神审美需求。如今陶瓷材料在公共环境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内容涉及室内外公共空间里的各类建筑、景观壁画、雕塑、陶艺墙、主题性景观陶艺等。陶瓷与空间的结合不仅是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要考虑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现在环境建筑空间和材料实用性结合的思维符合现代设计艺术的理论层面,陶瓷材料广泛的应用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艺术、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改善美化公共环境的同时还可以营造地域历史内蕴以及文化氛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实现其实用性的前提下使人们有一个良性循环的公共栖息空间。这种源于自然的可塑性材料终究会在公共环境空间艺术中找到属于它的位置,为人们所再度认知。

2陶瓷材质原料的优越性

作为制作陶瓷的主要原料黏土,石英、长石等天然矿物,经粉碎、成形和烧结而成。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而且存储量巨大,就是这样随地可取、无处不有的泥土为陶瓷材质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行性,而且黏土价格低廉,能够给予更高的容错率。同时黏土具有可塑性,延展性,其甚至可以打制成泥浆,可以提供给设计者各种各样的造型发挥空间。如今的陶瓷有了更细化的分类和特点,除了传统概念的工艺美术陶瓷,更有建筑陶瓷、纳米陶瓷、电子陶瓷、结构陶瓷等。在烧制成型后,具有不氧化、不变形变色、易清洗等特点,陶瓷复合材料的应用在原料上具有别的材质无法比拟的优势。

3陶瓷材质的色彩装饰优势

几千年的积累和传承使得陶瓷的釉色形成了千变万化的色谱,有类银类雪的白瓷,有类玉类冰的青瓷,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钧瓷,也有万千组合的颜色釉。陶瓷独特的釉色给设计师无穷的想象空间,能够作为装饰的点缀,也能作为撑住场面的主体。现在技术的进步使得釉色能够做出其他材质同样的效果,如防石材或木材等的陶瓷,甚至在一些表达上超越了原本材质的质感。例如,景德镇的金属釉,不仅表现了金属的光泽,其表面的流动纹理也给欣赏者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种浑然天成的表现是其他材质无法媲美的。现代颜色釉的存在也给设计者更多选择,不同的釉色的组合,能够形成不一样的观感。在光和阴影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模糊状、条纹状或者不规则的效果,液态般的规则纹理可以表现更柔和的天然抛光特性,陶瓷的釉色一旦烧成具有不褪色,耐腐蚀的特性,能够永久保存,其色彩的优势无疑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凸显出来。

4陶瓷材质的造型优势

陶瓷材质在造型上具有的容错性,兼容性,可装饰性还有独特性是其他材质无法比拟的。陶瓷是由黏土烧制而成,硬度高但可塑性差,但在未烧制之前,它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黏土柔软的特性可以通过泥条盘筑、压制、拉坯、手捏、雕塑等方法成型。相比于石雕,陶瓷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雕刻,而且拥有较高的容错率,后期还能进行修补;相比于金属成型,陶瓷具有耐腐蚀,不变色等特点。陶瓷可以和其他材料混合成型后再进行装饰,景德镇西客站的《昌江之水》雕塑就是运用混凝土和陶瓷结合而成的,先用混凝土成型,再用白色的和蓝色的瓷片贴敷于表面,成为水滴的形状,灵性而富有美感,成为景德镇标志性雕塑之一。

5陶瓷的实用性优势

陶瓷最早是作为生活器皿使用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上升到审美层次。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陶瓷材质能够起到装饰的同时还能带来实用性,古时一些四合院结构的建筑,必不可少的是防火盛水的大缸,在平时是用作养鱼,养荷花,关键时候用作防火。现在其防火功能已经逐渐削弱,但是人们保留了其装饰功能,同时传递着中国文化的庄重,防患于未然。如今公共空间环境里的陶瓷艺术发挥了最特殊的表现性,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实用价值,无论是在公共环境设计艺术中陶瓷材质本身,还是在作品传达的意蕴内涵上都有很大的优势。从构成陶瓷的自然要素——水、泥、火这样最原始的角度去探求陶瓷的本质,其对于公共环境空间艺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6陶瓷材质的文化优势

陶瓷在中国建筑史上和艺术史上的运用源远流长,中国的文明史也就是陶瓷的发展史,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瓷材质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材料,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沉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使得其在公共环境装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轻易地传达文化思想,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中国古建筑中的大殿、庙宇喜欢用琉璃瓦进行装饰,因材料坚固、色彩鲜艳、釉色光润,一直是富丽堂皇的代名词,建筑陶瓷材料中流芳百世的骄子。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到元代时皇宫建筑大规模使用琉璃瓦,以至沿用至今。瓷器上的绘画装饰是其他材料无法达到的,从青花到五彩,粉彩,瓷砖画,可以装饰各个方面,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是其他材质无法达到的。景德镇的主干道都有青花手绘陶瓷大灯柱,它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形象。在体现景德镇瓷都传统陶瓷文化底蕴的同时,利用釉下彩、青花高温颜色釉等装永不褪色、易清洗等特点,将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美化了公共环境,形成了瓷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7总结

陶瓷材质拥有着远比金属、玻璃、混凝土等更加久远的传统历史,目前在公共环境设计艺术中陶瓷材质的应用已经遍地可寻,但是很少把它单独作为一种独特的材料来使用。虽然过去在技术上很多方面无法使用陶瓷来进行装饰,但是综合考虑陶瓷材质的优势,近年来建筑科技方面的发展和陶瓷材质的广泛应用,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陶瓷作为建筑材料应该成为关注的对象。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其本身特性优势,陶瓷材质对于设计者而言是永远无法忽视的。中国有着深厚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陶艺传统,继承优秀的陶艺传统,将传统陶艺融入现代建筑,是中国陶艺家们的神圣使命。可以说,将极具民族特色的陶艺应用到现代城市建筑空间,会使当代的公共环境艺术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富有生命力。还可以说,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城市建筑空间,既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创造出了一个地域特色文化,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新路。

作者:段亚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第六篇:艺术设计符号学环境艺术运用研究

1艺术设计符号学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研究意义

符号学的实质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符号与实际事物之间的特定联系,符号学理论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革命,构建了人类想象世界空间。通过符号学理论的应用,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成了许多先进思想的产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家将符号学理论应用到了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的环境设计艺术主要通过调节建筑空间的布局,来表现环境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而符号学的应用促使环境艺术设计向人性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将空间的审美和功能性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环境设计艺术所遵循的设计格局,形成了全新的空间布局结构。与此同时利用设计艺术符号学的特点,实现了设计形式与设计文化的完美结合,丰富了环境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展现了环境设计的功能性。由此可以看出艺术设计符号学具有深刻的内涵,对艺术设计符号进行深入的分析,不仅能够体现环境设计艺术的表达特性,还能实现环境设计艺术的创新。

2艺术设计符号学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研究成果

环境设计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设计艺术符号学作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段,是环境设计艺术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传播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内涵与精神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随着环境设计艺术不断发展壮大,相关学者和艺术家对艺术设计符号学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

(1)艺术设计符号学拓展了环境艺术的发展空间。

人类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在广阔的自然当中,人们通过符号来相互交流。所以说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包含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和愿望,在大多数人看来符号只不过是简单的形态,事实上符号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不同符号在不同环境与场合下的应用,传达了不同的信息。与此同时为环境设计艺术赋予了更加鲜活的形态,延伸了环境设计艺术文化,体现了现代环境设计艺术的象征意义。

(2)艺术设计符号是环境设计艺术文化的传播者。

时代的发展特征是决定环境设计艺术形式的关键,没有文化内涵的环境设计艺术形式过于空洞,缺少打动人心的元素。艺术设计符号作为环境设计艺术文化的传播者,将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不同符号语言的组合与排列表达了环境设计艺术中浓厚的历史气息和人情味,实现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丰富了环境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保持了环境设计艺术的鲜明特性,与此同时为环境设计艺术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设计艺术符号学是环境设计的最佳工具。

符号元素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元素,为设计者处理设计环境空间元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艺术符号具有形式多变,状态多样的特点,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充分利用符号的特点,通过符号自由的组合罗列,打造独特的空间效果,在最大限度上发挥符号的点缀作用[3]。(4)设计艺术符号是设计师想象力的具体表现。设计艺术符号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赋予了环境设计艺术生命力,让环境设计艺术展现了其内在的具体价值,而不是单纯表达个人感情的无意义的设计形式。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根据实际的环境状况,选择能够准确表达当时情境,还能够被大众接受的符号元素,同时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符号元素与环境设计要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遵循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营造文化氛围。

3艺术设计符号学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表现

3.1设计艺术符号的具体形象

图像性艺术设计带来了一种主观感受,通过艺术符号的具体形象直接表达环境设计的主旨思想,图像性设计艺术符号作为最基本的环境设计元素,在简约风格的环境设计中应用得最多。虽然图像性符号是最基础的装饰因素,但是在实际的环境设计中,却包含了深刻的内涵价值,在使用基本符号元素做装饰时,要注重调节光线和建筑背景之间的关系。比如日本大阪城郊的光之教堂,设计者对光线的穿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之后,选择了最佳的环境设计位置,并且在教堂的十字架上安装了适当大小的玻璃,每当太阳光照射进来的时候,教堂十字架就会发出绚烂的光芒,营造了教堂应有的神圣的氛围,进一步感化了虔诚信徒的心,与此同时光之教堂也被称为最令人感动的教堂。

3.2指示性设计艺术符号

指示性设计艺术符号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设计空间之间的关系,是设计环境总体空间结构的具体表现,通过研究指示性符号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了解设计空间的功能意义。指示性设计艺术符号的应用,实现了设计环境空间结构与区域功能的完美连接,与此同时承载了设计空间的内容信息,体现了环境空间的设计形象。指示性艺术设计符号是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元素。以现代地下乘车建筑为例,在地下设计空间里,人们无法依靠方向感选择前进的方向,这个时候就需要指示性的符号表现出关键位置,比如出口和入口,以及换乘路线的具体方向。通过辨识相关的指示性符号,人们可以迅速的做出判断,掌握地下设计的空间结构。

3.3象征性的设计艺术符号

每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在环境设计过程中,选择象征性的设计艺术符号能够更加直接地表现设计的价值意义。象征性设计艺术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分为两种,一种是设计符号的直接表达方式,另一种是设计符号的含蓄表达方式。其中直接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利用符号自身的特性传达信息,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给人们造成视觉上的冲击,继而让人们意识到环境设计的特点,了解符号引用的内在含义。含蓄的表达方式主要利用了符号之间的联系,通过不同符号之间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多种隐形语言,其设计的内涵文化需要人们在了解基本常识的基础上,结合环境设计的暗示信息与自身想象力去发掘。

4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艺术符号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艺术符号不仅仅是装饰设计环境的元素,也是表现自己设计思想,营造环境设计氛围的重要工具。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充分发挥设计艺术符号的特点,在实际的环境设计过程中,具有极强的空间把控能力,能够合理地运用现有资源,统一环境设计的美学价值和象征价值,继而展现环境设计的内涵文化。

作者:马博 朱函兵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