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艺术设计论文(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课程的设置应该注意连贯性
学生在高校中学习专业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具体安排方面必须做到连贯性,素描和色彩作为艺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新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一学生必须学习素描与色彩课程,学习造型和色彩的艺术表达形式,对于日后的设计专业会有很大帮助。在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素描色彩课程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绘画,之后让学生接触一些设计基础课程,如三大构成等,让学生对设计有一个大的概念之后再开设素描色彩的提高练习。比如通过素描课后期的精细素描练习,可以让学生在产品造型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和更细致的设计;在色彩课中的色彩归纳练习,能够让学生在视觉传达专业中设计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色彩。有部分高校会有一到两年的大类培养,之后分专业,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会更明确自己的兴趣或者专长在哪一个专业,对学生选择专业有很大帮助。现代的设计离不开计算机软件,而最常用的最普及的是《Photoshop软件设计》,所以在很多高校中都开设了该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软件课,应被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前。但目前有很多高校都把《Photoshop软件设计》课程安排在新生入校时学习,有许多学生在入高校前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并没有太多认识和了解,所以在刚入校的时候学习《大学计算机》是必要的,而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基本软件的时候接触Photoshop软件,会很迷惑,很无奈,这对将来的学习有很大的阻碍。若在《大学计算机》结课后再接触Photoshop软件效果会更好。所以,同样是基础课,在课程安排上也得分先后顺序。
二、课程的安排要合理、科学
普通高校的传统课堂都是两节/次地安排,而在课堂上基本都是老师单方面给学生灌输知识或技术。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不仅仅需要教师的灌输,更多的在于自己动手设计。同时,设计课程是一个开放性思维课程,不推荐学生闭门造车,在课堂上学生需要针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讨论,也就是说传统课堂两节/次安排会使得课堂时间不够用,所以通常设计课程会以四节/次的形式来安排,这样在教师讲授之后学生可以分析讨论,并进行一些动手操作和设计。很多高校会将专业课与文化课程同时安排,大部分课程都是由学期初到学期末一直存在,还有些高校会将专业课程集中安排,如一周五天的课程中,两天半集中上一门专业课,课时修满即结束,一周的另外两天半则平均分布公共文化课。这两种方式都有利有弊,前者各专业课程不能被合理地连贯性安排;后者虽授课弹性较大,学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充分发挥创造力和设计想法,但通常课时修满也只需1个月左右。本文建议根据不同的课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排,比如艺术理论课程,不需要设计或太多讨论,考虑到授课教师的精力问题,可以以两节/次的形式安排;专业设计课程可以按照几天集中授课的方式安排,因为设计本身是需要灵感的,学生通过几天连续接触某专业某课程会激发更多设计灵感,同时因为时间连贯,学生可以带着老师灌输的知识和自己的灵感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之后再将调研的总结带人设计中,这样各个方面都合理的融合在一起,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有一些技术方面的课程,比如设计手绘课,需要学生长此以往地练习才会出效果,故这种课程需要贯穿整个学期,甚至可以每个学期都安排。
三、实践教学需多样化
几乎所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安排一到两次集体实习,一次是针对基础绘画方面的实习课程,另一次则是针对专业设计所安排的实习。通过外出实习,学生能开拓思维,尤其是很多高校会在实习期安排学生参观设计公司或生产工厂,这会促使学生对于自己想要从事的专业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和思考。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次两次的集体外出实习,更多的在于跟所学的课程相结合。近年来很多设计专业的院校都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应在每门课的教学中都参与实践活动,如《室内设计》课程,在讲授的同时应教师应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室内设计以及材料市场;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应带领学生到植物园认识植物,并参观比较有设计性的公共景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应带领学生到印刷厂等场所了解出图的方式等等。通过此类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各设计元素之间的连接和关系,对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设计行业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并不是个人设计就可以完成的,很多时候需要团队合作,所以在学习和实践活动安排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以分组的形式来设定完成,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在一个设计团队中的分工与配合方式。
四、设计专业课堂上应加强学生之间对于设计想法的交流
艺术设计的作品都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要在乎其他人对于设计作品的态度和想法,现如今很多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设计出的作品都只有自己或者同组人以及指导教师了解,其他同学也都只对自己的作品比较了解,而此时同学们更应该多听听同水平的设计者们对于自己设计作品的意见。所以建议在专业设计课程中多设立类似于答辩形式的环节,让同学们对于其他人的作品多提出建议。
五、结语
目前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设置和安排上都没有足够的弹性,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的艺术专业,基本上都是按照理工科课程的设计思路来安排艺术教学,所以有很多的课程设置还需改进。
作者:毛艳莉 单位:江苏省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
第二篇:数字艺术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分析
一、本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1)本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改革方开放不断深入,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初具规模。然而看似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秩序井然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某些环节仍没有达到自身的完善和相互连贯统一,然而,真正要培养出既懂艺术又精于科学的复合人才,着实不易。本地区有的高等学校“媒体制作与传播”、“动画”等数字技术专业的学生们,入学时大多是文科生,进校时英语、数学相对于去其它科目都较弱,四年间将计算机和艺术两个专业课程叠加起来学习,就显得比较难,又要学专业,同时更要兼顾英语和数学,因为所涉及的一些专业课程的软件是纯英文版的,如:AdobePhotoshop,AutoCAD,Ado⁃beIllustrator,MacromediaFlash,3DSMAX等,学生学起来会很吃力,对软件感兴趣的同学还能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相反的学生就会厌学!共同的体会是学得既累又不精。多数学生对数码技术一知半解,对艺术规律的掌握也不透彻,这是阻碍他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走得更远的主要因素。
(2)专业教师的观念有待转变,目前大家认为计算机只是图形设计的一种辅助艺术设计的技术和手段,认为只是工具,一些造型基础课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手工绘制。没有将其两者有效结合,以此来促进教学。要知道随着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硬件、软件水平的提高,它已不是工具,而是成为一种“独立”完成艺术设计的主题——数字艺术。凡是数字化的艺术应用都可以称为“数字艺术”,而数字艺术设计是其中的一项,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绘画(数字插画、卡通、漫画)、数字动画(二维、三维等动画)、网络艺术(网页、网站设计、网络游戏)、多媒体艺术(光盘艺术、互动多媒体、多媒体舞剧)、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等,以此看来传统艺术设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这一新兴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科学技术发展对教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如:我们使用挂图,由胶片投影仪到光学幻灯机倒数字液晶,而投影仪也由固定式延伸到便携式一体机,查阅资料由到图书馆改为电子阅览、互联网、手机上网;印刷由手刻板到胶版发展到数字印刷,上课纸质讲义,也被多媒体笔记本电脑所代替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一切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已不再是传统艺术教育,今天的设计已经不是单纯的艺术行为和文化行为,这就要求艺术院校不断整合新的教学资源,形成新的设计教育体系。我们作为设计学科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用发展的眼光把我们的设计专业科学化。
二、针对本地区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几点思考
(1)改变课程设置强调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对于数字艺术设计教学,我们要持有“保持继承、借鉴与创新”观念,首先必须学会“继承”,在立足继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髓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和专业课程这样才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设计,应该深入研究艺术设计本身的规律和艺术设计教学的方法,借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学习体系和相对科学的教与学的评价与评估体系。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应适应当代设计学科发展呈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融会其他相关学科的原理、理念、方法,产生新思维用于解决各类设计学科存在的问题。合作能力来自于多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交融及创新。
(2)数字艺术对教学体系的影响不仅体现以上几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与地方文化艺术产业对接,以实践教学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是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联系,更是艺术学科生存和发展的拐点,其发展必须以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需求为宗旨,以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发掘、传承与创新为己任,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艺术创作等领域积极与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互动。
三、总结
综述,要提升本地区教学内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强大的数字艺术教育与产业技术整体实力支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教育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21世纪视觉艺术的主流,也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新的文化产业的增长点,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进行能够非面对面的授课普及教育。数字艺术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的角度来看,从医学到科研,从工程到军事等等,数字艺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宽广,数字艺术走的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路,是发展的路。相信在越来越多数人的关心、参与、支持下,未来本地区的数字艺术设计教育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作者:李蒲洁 白石 单位:蚌埠学院
第三篇: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实践
一、理论依据
1.包豪斯工作坊的教学模式
懂一些作坊的人都听说过包豪斯,他是过去那个时代作坊设计的领军人物之一。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对当今仍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他之所以把作坊作为艺术的基础,是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是很难学得会的,但手工工艺是可以学得来的。而且他还特别重视实践能力,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多与有经验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并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在前辈的指引下能够作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这就是包豪斯的教学理念。
2.包豪斯工作坊的教育启示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为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所提出的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所包含的三个方面有:研究、教学以及实践。也就是说在教学工作结束之后,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要在实践的过程中研究出可靠的理论依据。而这套理论,在很多西方国家被广泛采纳,延续至今。
二、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人才
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使其成为全方位的人才。
1.在民办高校中,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以重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
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员。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通常都是只注重理论基础,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而这种教育思维,应该在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学科中坚决的摒弃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坚持的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而且还要大胆创新,创建出具有民办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学理念,这样不仅可以为民办教育事业争光添彩,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并且要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要能够让学生从发现的问题中寻求解决的办法。
(1)技术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以及计算机和外语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加方便的获得更具价值的专业信息。
(2)实践方面:
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在遇到问题后的公关能力等。
(3)科研方面:
主要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应该如何解决,以便丰富学生的设计经验。还有就是要以技术开发为主要方向,这样才能够为所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三、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民办高校的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所以说教师队伍是民办搞笑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达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创建一个结构科学、具有明显特色,并且工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目前民办高校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若想让民办高校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那么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具有过硬教学水平的教师团队。1.专业教师队伍特点因为行业特点的缘故,导致艺术设计类的教师资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对于本科生来说,对实践与理论的要求都相当的高。而且学生若想体现出艺术设计的能力,往往又与学历不成正比,而是与学生的天赋有直接的关系。而这种情况的出现,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评判的标准上与别的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准确的人才观才可以。
2.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
(1)要在全国的范围内寻找优秀人才。
在人才观方面要摒弃过往的观念,这是民办高校必须要做到的。并且要把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的能力当作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这样的话才能够构建一个拥有一定水准的教师队伍,以便增进教师队伍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拥有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而在目前,依然存在着师资队伍年龄、学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完善。而在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好老师本人的素质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好一个能够带领团队向前发展的引路人,并且尽可能的挽留住业务人才。
(2)区域性师资资源共享。
“借船出海”是民办高校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通常都是根据当地高校作为基础,然后招聘些有能力的教育家作为主干,这样就能够建议一个具有弹性的教师团队。而在这样的方式下,很多民办高校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发展的一些相关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在全国的民办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速度比较慢。其原因在学校高层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视程度不高,认识程度也比较肤浅。所以,要想让艺术设计专业能够得到重视,那么就一定要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对此专业有所了解。为此,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作品展览,以此来加强学生的鉴赏水平。
2.加强专业特色建设
要依照社会需求培养设计人才,同时,也要求根据一些地方的特点,来实行教育计划,这样就可以有机会为各城市提供优秀的设计人员。另外,要依据学校的专业特点来对教育计划进行制定,而且找到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并最终根据教师的教育特点来进行教学。因此,这就需要民办高校要尽可能的运用好教师的特点实行教育指导,以此来培育出优秀的设计人员。国家若想在科学文化方面发展的更加出色,就必须要做到精神文明与文明相结合。而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今天造福,同时也归纳和表现了艺术设计的自身魅力与悠久传统。并推进了现代艺术设计更好的向前发展。而在今后的教育中,教师团队应该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能力,运用集体智慧,在艺术设计专业革新的轨道上,紧追当下的潮流,推陈出新,从而让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迈向新的高度。
作者:张慧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第四篇:地域文化下的高校艺术设计发展探究
一、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很多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从表面上看,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实际上,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同质化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一,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不符,办学定位缺乏科学性和必要的教学特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二,一些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较为相似,缺乏地域性特点。其三,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较为关注,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四,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较为缺乏,学生对于企业实际需求了解不够,实践能力欠佳。
二、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走辽宁艺术设计特色教育之路
1.创新思想的培养
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想,一方面要传承好辽宁民间艺术,加强辽宁本地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改进其目前的传承方式;另一方面要在高校中积极建立好良的教育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与此同时,还须注意有机结合民间艺术中的优秀设计元素,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辽宁的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于辽宁地域文化的了解和感知。
2.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引导学生对一些民间艺术造型进行创新设计,并将其引入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一些合理的专题实训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包装的艺术设计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地方特产、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专题,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学习各类民间艺术的制作流程和工艺,进一步提升其创新能力。在民间艺术实践中,学生能够解读其文化背景,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民间艺术视觉语言,实现传统与创新、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对辽宁地域文化的了解和科学运用,进而实现民间地域文化资源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3.构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须注意充分融合地域艺术元素,从中提炼出区域特色元素,全面整合艺术文化课程体系。第二,课程体系应与文化艺术理论实现有机结合,加强实践教学,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与产业经济相连接,实现校企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第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全力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优秀教学人才的引入。第四,建立并完善艺术设计教育数字化数据平台,跟踪调查地域文化创新人才的发展状况,以此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调整与改革。
三、地域文化资源对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1.促进地方高校新型教育教学理念的建立
辽宁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帮助地方高校建立教育新理念。地域文化资源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地域文化资源可在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也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地域文化的逐步融入可以增强教师对于地域文化与艺术设计间紧密关联的重视度,在教学中逐渐建立完善、新型的教育理念。艺术设计领域发展在于推陈出新,满足社会需求,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是其生命的活力所在。所以,地域文化资源与高校新型教育理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地域文化资源的发展可以帮助促进新型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建立和完善。
2.促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变革
地域文化资源还可以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中,地域文化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帮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辽宁各地区应依托人才、区位、资源特色优势,积极利用各类特色文化资源,为经济与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助力。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围绕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特点进行创新。
四、结语
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入可帮助地方高校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促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最终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作者:高昕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第五篇:高校师生提高实践能力途径探析
1目前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
当今社会正在从工业化社会迈进知识型社会,高等教育的角色也在发生着转变。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走在教育转型的前列,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型向大众型再向普及型方向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近些年也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从1999年开始逐年扩大了招生数量,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比从原来的5%左右提升到了20%~30%,高等教育慢慢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然而,在这改革转型的时期,国民实现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矛盾,那就是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对等,出现了人才供需脱节的现象。学生在高校学到的知识不能满足社会生产所需,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还要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才能真正上岗。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出现在国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这样的问题,这是世界经济往知识型阶段转型中出现的一个结果,是新时代下社会需求向传统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在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探索新的教育改革模式,尝试更为科学的培养策略,以应对新型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2我国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至今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社会需求量大,艺术设计学科就业局面曾一度供不应求。但近些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市场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渐渐出现,输出的设计人才与需求方的预期出现一定的错位,许多学生毕业进入单位后表现不够理想,尤其是在实践项目的理解与设计表达上表现不足。究其原因笔者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
2.1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
在设计教育领域,传统教学方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绝对主角,学生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统一讲授,学生整体的被动接受,中间缺乏对知识理论的理解与思考,更缺少问题的提出。这种施教方式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创新意识薄弱,如何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科打造多元的、能与当今社会人才需求对接的培养模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2招生规模的扩大对生源及教育质量的影响
艺术设计学科而言,短时间内生源的明显扩大必然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这一点从近些年学生入学的专业水平就能看出。学生数量的增加同时也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为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的针对性辅导很关键。为了满足小班授课的需要就得增加教师数量,而符合条件的教师资源并不丰富,所以只能降低教师的招聘标准,因而影响了师资专业化的层次。事实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教师自身能力的缺失所致。教师能力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下,许多大学生在刚毕业后就选择了进入高校任教,没有在社会中经历过实践性的工作历练;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教师因岗位的需要进行跨专业任教,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不能与专业的社会需求对接。
2.3高校教师传统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
现在大学与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知识的获取渠道非常丰富,过去高校独占的资源优势在今天被完全颠覆。当今网络技术日臻发达,零成本的享受文化资源成为了可能。许多高校教师自身储备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能否跟上社会技术发展的速度是教育革新成败的关键。
3艺术设计学科师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通识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强化专业实践技能,是设计教育连接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对教师定期进行职业培训。
艺术设计学科知识更新较快,教师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除了自身的不断学习外,也需要学校制定相应的职业培训制度来完善。职业的培训必须与社会企业或设计单位建立联合,可以通过对市场的调研考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进驻设计单位参与实际设计项目实现实践能力的学习等。
第二,开展校内外实践项目的合作。
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服务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学术研究与人才资源优势,多开展校内外服务项目的合作,通过项目的不断合作提升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就像社会思想家彼得•F•德鲁克所说,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也就是“做”——才能够获得。
第三,适当增加实践成果的绩效考核。
目前高校绩效考核制度多以论文、科研(科研结果也多以论文形式出现)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由于实践项目的管理和考核方法还有待完善,致使实践项目内容在考核比重中偏少。在绩效考核时可以考虑适当加重实践成果的比重,以刺激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工作室制度,强化实际课题的训练。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从头到尾都是整班上课,在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难以保证对每个人的质量控制。目前许多高校参考国外的经验,实行工作室制度的授课模式,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按兴趣对学生进行专业工作室的分流,然后再进行更为深入的专业教授。这种模式尊重了大部分学生自身的兴致,有效保证了学生后期学习的质量。
第二,改进培养方案,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
根据社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学科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中可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加强实践过程的训练。
第三,加强与校外企业单位的合作培养。
在建立了与校外企业单位相互联合的机制后,一方面可以直接聘请企业一线专家来校兼职适合的专业课程,交流市场一线信息和社会所需;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进入校外设计单位进行定期的实践课程培训。
作者:王增成 孙红梅 刘洪彩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城建大学城市艺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教育
一、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当前艺术教育起步时间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发展势头逐渐迅猛,表现出的突出内容则是各类院校纷纷增设艺术学科,实现艺术门类的充分融合。结合历史原因分析,国内具备影响力的艺术院校,或多或少的受到苏、美等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致使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趋同化,无法实现自主创新。世界范围内对于艺术的诠释形态不同,存在明显差异。美国因民族开放性的特点,使得艺术设计类型更加倾向于对学生个性意识的培养与分析;德国人的思辨方式能够为艺术设计提供更加严谨的线条;日本传统艺术形式倾向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注重文化传承。总而言之,在国际角度转向国内艺术教育,更应该积极发挥本民族所具备的文化传承模式,运用创新思维教育模式提升艺术设计教育水平。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教育举措
创新思维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当中的作用不置可否。开展思维教育模式,需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开展: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培养在教育开展中作用明显。当然,兴趣也能够最大限度上的提升想象力与创造力,满足创造愿景的提升。高校开展艺术设计教育,艺术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诱导学生发现与发展自己,激发学生创造。首先,艺术设计开展中,将主体进行明确。结合培养目标与具体规划,避免由于单纯激发兴趣造成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其次,发挥艺术设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创作激情的提升。例如教师提出选题,学生可依据主题内容开展想象,构造一个艺术空间;最后,教师制定具体策略,根据策略开展教学。兴趣需要培养产生,当然创新思维也是,在引发兴趣资源探究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创造出思维火花。
2、革新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的革新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开展创新思维教育的有力措施,该校艺术设计的实践性较强,长期的教学模式当中主要包括“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对于教育模式的探究与更新,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方面,教学手段创新。创新思维教育的开展,倡导互动式、民主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寻找一种平衡机制。启迪、鼓励、引导学生开发想象空间,进而能够在良好的空间环境中发挥出创新思维的才能。打破常规,多角度探析设计艺术的深刻内涵。例如逆向思维的教学模式,实施价值明显。确定设计主题,让学生直接进行创作,运用个人能力差异寻找感受点的不同,在完成创作主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及技能方面的缺陷并不断弥补。另一方面,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与更新。运用该手段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探究终身学习的原动力。个性因素作为主观能动性宝贵资源,深入挖掘并探究宝贵的艺术魅力。开放式、导师制的教学方法简单可行,在高校艺术教育思维教育模式中应用效果良好。
3、增强教师素质
艺术设计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状态,同时也成为高校开展创新思维教育的坚实后盾。优秀的人才培养环境需要制定适合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出“人才强效”机制,加大培养力度。首先,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名创新者。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创造出个性化、独特性以及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同时,不断学习,革新传统的观念与教学思想,保持教学活力与教学激情,发挥想象力。其次,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名实践者。创作实践,是教师锻炼自身的一次发展契机。对于不知道学生手中的作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现进行设计,在锻炼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发挥出指导以及榜样作用。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对教学成效进行设计与预见。最后,教师所表现出的示范作用能够直观的为学生呈现技术要点。教师具备专业素质,掌握较高的设计水准,能够发挥出创新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思维,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实效性奠定基础。
4、完善实践教学
实践教育是思维教育开展的重要渠道,但实践教育也是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现状而言,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设计愿景与社会实践脱节,无法真正意义上满足实践要求。基于此,高校应该具备应有的重视程度,探索实践教育渠道的革新,为创新思维教育提供保障。课程实践、创作实践、项目实践、行业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等各个门类,能够让大学生更加直接的接触到社会,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提高设计水平的同时接受社会新鲜事物,使得创新思维得到升华。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学院设计学院推广的基础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结合的模式,值得推广与应用。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最终提高学生认知的深度,满足创新意识与市场意识的培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在我国研究的起始时间较晚,涉及到的各项因素正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当前已经存在很多高校开展艺术设计教育,但教育实效并不明显,存在雷同现象,艺术设计的实质内涵无法得以发挥。此次针对教学改革阶段提出措施,旨在探索创新思维教育新模式,优化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格局。在未来的研究中,依旧需要探索创新思维教育新方法,并拓展其研究深度与广度。
作者:付帅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