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微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育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中国以前,国内高校开设的是工艺美术专业,其人才培养注重技能训练,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中国以后,虽然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借鉴了西方经验,但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一时还难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新要求,难免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沿袭传统的技能培养理念。调查发现,国内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多是从专科层次起步的,教学的核心就是技能培养,升格为本科层次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仍普遍存在着偏重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培养明显不足问题,以至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独立从事设计工作,只能是流水线上的一名操作员,这种状况不仅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少问题,也直接导致地方设计产业低水平发展。可见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地方性高校提升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水平的当务之急。因此,地方性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当前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状况,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认真研究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自身的办学条件,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集思广益,统一观念,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首要任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合理制定地方性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找准自己的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标准是实现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方性高校的发展环境、服务对象、生源状况等均具有特殊性,其培养的人才应与当地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因此,要制定出一个能够适用于地方性院校自身条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就需要充分把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通常人们会认为技能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特点,只要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就具备了艺术设计应用能力。事实并非如此,技能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理论是技能的指导和规范,而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首要的是创意,其次才是技能,没有创意的设计无论是多么华美的表现形式也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设计,缺乏创新能力,纵然掌握了一定技能最终也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当然,没有熟练的技能,再好的创意也很难表达出来,因此,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缺一不可。我们在制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加强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构建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仅要体现“地方性”、“应用型”的基本办学定位,更要牢牢把握“创新型”的规格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上应坚持“理论”与“技能”协调发展、“应用”与“创新”并重的培养规格。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
具备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有着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外,还与自然科学、哲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联系紧密,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知识结构应充分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也应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自现代艺术设计引入中国以来,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采用的都是绘画、传统工艺与设计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单一技能训练而忽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且教学形式刻板,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经验至上,感性为先。不可否认,以往我们实行的单一型、强化型、机械式的训练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甚至对艺术设计至关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会起到阻碍作用。为了满足当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对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当然,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做些局部调整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从本专业的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
作为地方性院校由于不具备部属院校的办学优势,同时又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满足地方市场需要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技术设计上难度更大。如何满足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如何体现地方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色?这些问题都是地方性院校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那么,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就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大创新思维训练,强化自主探索意识,实施一种有利于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即:“探索式”、“过程式”教学模式。所谓“探索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为目的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课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围绕课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过程式”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从过去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对实践过程的体验,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亲身实践来验证相关理论,从而促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此,教学过程应从以“理论讲解为主”转变为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行真课题进课堂,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迅速提高学生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既然我们认识到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在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以下我们将针对地方性院校如何实施教学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做进一步分析。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应侧重于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几个方面。为此,应对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结构性调整,实行课程体系模块化,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等五大课程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及公共选修课程模块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适度缩减理论学时,增加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时,加强学生创作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接下来就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前文我们已提到:“探究式”、“过程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是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不过要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比较,找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以及“探究式”、“过程式”教学模式具有哪些优点,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教师讲解演示、学生临摹写生、教师辅导、学生综合作业、教师评分等几个环节;而“探究式”、“过程式”教学模式则是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宗旨,通过教师讲解基础理论、学科专业前沿信息设计课程模块;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收集资料完成学习内容,进行随堂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结合模块内容完成本门课程的综合作业,进行课堂陈述,教师再次点评这样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的是经验教学、灌输式教学,教师是课题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主动思考的机会,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而“探究式”、“过程式”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这种主客位置的互换,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显著增强。另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通常包括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等三个环节。以往我们的实践教学仅限于课堂的模拟训练或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这种实践只是一种预设的实践,学生的操作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步就班的模仿操作,无法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设计课题,尤其是要把课堂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与企业合作,通过直接参与企业实习训练形式来加强实践技能培养。这就要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硬件建设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改革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训学时,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管理,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相关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创新型、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是适应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人才的新要求,为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过于偏重技能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地方性高校,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结合自身特点,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探索一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艺术设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胡飞 万惠玲 单位:蚌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