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旅游民宿环境艺术设计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振兴下旅游民宿环境艺术设计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乡村振兴下旅游民宿环境艺术设计探索

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产业兴旺一直都是最为核心的支撑。而产业振兴的布局中优先以乡村本土资源作为撬动发展的杠杆,如现代农业、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等。其中,相比其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尚有较大空间,蕴含着巨大的耕耘契机。因此,近年来乡村产业的着力点大多置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其中对于民宿的打造更是成为风光无两。由此,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民宿环境艺术设计探究也成为了乡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民宿一词,源自于日本,本质上是一种共享经济。即所在地居民自用住宅或闲置房屋,结合当地自然、人文元素,为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民宿的含义并不局限于“宿”,更多在于一种生活方式的提供,因此民宿往往与餐饮、休闲配套。与传统酒店和农家乐相比,民宿的特色落脚于“民”字,它是一种个性内容的提供,蕴含着每个民宿主人对乡村生活独特的认知、见解及态度,因此民宿设计尤为重视独特体验感的建立。然而,对于民宿环境设计环节而言,要真正将这一旨意和理念落实到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现实桎梏。一方面,乡村民宿市场化的繁盛使得民宿在设计环节中文化效益让渡于短期经济利益,进而导致民宿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削减。另一方面,民宿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嵌入元素的标准化和程式化也使得地域性特色和本土化资源边缘化。“千乡一面”的民宿设计无法深耕当地的乡土风貌,与连锁的精品酒店并无二样。此外,部分乡村民宿在借鉴经典的过程中也没有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而是对他地设计案例的照搬照抄,使得乡村民俗设计既在本土化的嫁接中水土不服,也在市场化的竞争中不伦不类。

没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支撑的乡村民宿经不起市场的检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旅游民宿环境设计必须因地制宜,应基于乡村独特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挖掘,变“千乡同面”为“一乡一品”。首先,基于民宿规划与环境层面,设计目标主要是打造独特的生活形态和审美情趣。故而做到建筑、景观及室内设计三者的有机统一,迎合周围的地理环境以作出融合性的设计,使得不同空间达成自主性和整体性之间的平衡。如广西大明山的木群屋、湖南云溪杉舍的家庭园林式景观等均较好地实现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其次,基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层面,既要考虑当地的建筑本身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如建材使用习惯和建筑设计风格等,也要考虑当地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及意识形态等非物质层面的内容。融合物质与非物质二者设计民宿体验项目,可以将民宿之中的文化符号进一步显性,使消费者由“观看”变成“参与”。再者,民宿设计的环节并非是孤立的,设计思维和营销思维的碰撞拓宽了民宿设计的边界,民宿同样可以借助文创产品为自身打造独特名片。此外,民宿形象塑造与传播层面同样重要,借助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技术实现矩阵化的宣传是提升乡村民宿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民宿设计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辅相成,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振兴的有力注脚。乡村民宿要想激活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农村产业增值,还需要从民宿环境艺术设计层面注入源头活水。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20年1月出版的《宿在民间——民宿设计之道》一书不仅从设计师的专业角度提供了设计参照和风格切口,也从旅游者的角度提供了如何更好提高民宿体验性的指南。无论是从个体民宿经营还是乡村整体民宿建设来说,优秀的民宿设计都不能仅依赖外部移植,而是需要根据环境的新变化、市场的新需求、消费者的新感官来调整对策、拓展进路。从民宿发展的历程出发,该书剖析了诸如酒店型民宿、原舍型民宿、自然原始型民宿、旧房改造型民宿、创意型民宿等不同民俗类型的特点,并通过“溯、造、续”3 个步骤来赏析民宿,以优秀民宿设计案例为准绳展示了民宿的背景、设计手法与使用状态等,总结了民宿设计的15个关键词。此书为我们探索乡村民宿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视角,对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者:吕惠中 单位: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