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下艺术设计学科课程思政的内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文科下艺术设计学科课程思政的内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文科下艺术设计学科课程思政的内涵

摘要:培养有正确思想观念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必要手段。该文作者通过学校“四个一”试点项目实施,探索了艺术设计学科课程思政的实施措施,如挖掘素材、精彩诠释、做学结合、全域覆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新文科;艺术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一、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回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指出要想在大国博弈竞争中赢得优势与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人。高等文科教育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两份文件有共同之处,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其实,“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课题,而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命题。早在2000多年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家就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与“才”,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政治、国家服务。历朝历代的执政者也都把德育置于教育的显赫位置,这也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民国时期,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首次明确把“世界观教育”纳入全面人格培养范畴[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对各级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提出了教育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做到“教书育人”。改革开放之后,多元化思想一方面打开了国人的眼界,使人们可以看得更高、更远;另一方面,一些消极的思想也渗透进来。因此,教育部十分重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98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强调“马列主义理论课和学校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组成的“两课”建设开始走向规范化,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伴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部分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专业知识的讲授,很少同步开展课程思政,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单纯依靠以往的“两课”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社会主义人才建设质量的高要求。未来我国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更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的情操。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梳理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课程思政理念被正式提出。课程思政要求通过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显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隐性教育”(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2],开发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久发展培养政治、思想、品德可靠的优质专业人才。

二、课程思政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文科”建设概念体现了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发展。文科教育不仅影响文科本身,而且将影响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关乎高等教育的全局。新文科的“新”,首先是教育理念之新,就是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为新一轮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新文科建设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十四五”期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不仅要有拔尖的一流人才,而且要有一大批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专业能力均衡发展的专业人才,需要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创新教育模式。如今,年轻人身处的时代环境变化日新月异。一方面,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便捷的生活方式,让年轻学子眼界开阔、思维灵敏、接受能力更强;另一方面,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个别学生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对国际环境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知,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改变以往简单直接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模式,摒弃理论灌输,将思想观念、法治意识、职业操守、优秀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以此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三、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意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广州商学院开展了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工作,即在每个二级学院至少有一个试点专业,每个试点专业至少组建一个课程思政团队,至少要有一门专业课程开展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作为“四个一”试点专业,深入领会学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要求,积极创新教学理念,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

1.挖掘鲜活的课程思政素材,强化专业课的育人功能

艺术设计的前身是工艺美术。改革开放之后,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吸收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工艺美术学科也转型为现代艺术设计学科,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强劲需求中迅速发展起来。但部分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往往沿用西方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课程也多以西方设计理念、设计案例开展教学。如,在一些基础的入门课程设计概论中,无论是课程中涉及的设计史还是设计理论都以西方素材为主,缺少中国特色。而在其他专业课程中,个别教师在讲授优秀设计案例时也以介绍西方设计案例为多,这无疑需要加以改进。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物质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如,在中国古代造物活动中,“制器尚象”“师法自然”“文质统一”等设计理念至今都是较为有用的设计准则;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这些思想观念落实到设计实践领域,使我国的艺术设计也独具特色。建筑、服装、电子产品、交通工具、广告、新媒体等各类设计助力中国制造,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针对以上现状,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教师要认真梳理本土设计优秀案例,融入各门课程。按照“四个一”试点要求,除了思政团队和完整的思政课程建设,其他课程至少要有一个思政课堂,即至少有一个章节要融入思政元素。通过这些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工匠精神,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2.将思政元素柔性融入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授课,避免生硬拼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挖掘鲜活的课程思政素材,而且要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元素,精心组织,巧妙穿插。好的素材还要配合好的诠释,才能被学生吸收。为此,广州商学院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研相结合,通过科研深入研究专业课题,再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如,饰品设计课程获得广东省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教学团队积极投入科研工作,先后获批了校级重大课题“广州十三行时期首饰艺术风格研究”和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广州十三行时期首饰艺术风格流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团队成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系统梳理了广州特定历史时期十三行首饰的造型、风格、审美特质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心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饰品设计专业教学中补充了鲜活的教学素材。教师把这些研究成果以讲座、研讨的方式带入课程,结合实地考察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十三行广府首饰和相关工艺,被广府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感染,增强了文化自信,也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设计创意思维。设计概论课程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入门课,该专业选用的是由课题主持人杨晓旗等人主编的教材[3]。这本教材是国内较早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编撰的教材,自2008年出版以来受到持续好评。该教材第三版于2020年12月入选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第三版改版的主要内容配合课程思政,增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优秀设计案例,并且以二维码方式为学生带来了数字化的阅读体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做中学,使思政元素活化成学生的设计创意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亲身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边做边学。在饰品设计课程中,教学团队除了以讲座、实地考察、研讨的方式讲授岭南传统文化元素,还将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发表见解,并以十三行的相关艺术元素为灵感开展创意设计,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学生在理解吸收的基础上,利用十三行首饰艺术或岭南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首饰设计,在毕业设计、专业竞赛、校企合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作品获得了2019第六届“工美菁英奖”的金奖、银奖和铜奖,2019中国(广东)新锐首饰设计师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020“中国有IP”珠宝设计新星大赛的优秀奖、全国百强入围奖。同时,在相关赛事中,团队指导教师获得了最佳指导教师奖,教学团队获得最佳组织奖、全国十佳院校奖等。设计概论作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灌输式讲解方式,而是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首先,教师给出教学大纲和要点,让学生挖掘我国优秀的设计案例,并在课堂上以小组讲演的方式分享,大胆表达观点;接着,教师通过点评的方式,提炼思政要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案例,并结合我国国情,理解“设计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手段”,警惕“为了设计而设计”等错误设计观念的影响。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设计观和审美观,才能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正确的认知基础。

结语

作为“四个一”试点专业,在产品设计专业获批的省级和校级示范课程的先行实践中,笔者所在团队总结经验,对本专业所有教师开展培训,使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到位,同时修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把课程思政贯穿到每门课程中,实现了全域覆盖。教师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从价值观、审美观、绿色设计、美丽乡村建设、中国速度、工匠精神、为人民美好生活而设计等视角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学提倡实施中西互补的教学理念,既要正确讲解国外前卫的设计理念和优秀案例,又要大量引入我国优秀的设计思想,让学生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发自内心地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和新的设计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信,用好中国元素,使立德树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产生实效,回应时代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今后,笔者所在团队还将进一步探索,努力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凸显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参考文献:

[1]曾成栋.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54.

[2]陈华栋,等.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26.

[3]杨晓旗,黄虹.设计概论(第3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杨晓旗 李诚 蒲艳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