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谈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思考

摘要: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设计实践能力具有指导作用,但因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庞杂性、知识覆盖的广泛性、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现阶段艺术院校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史论课程教学实践,该文作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考核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以寻求最合适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思考;艺术类院校

一、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设计学科的公共课程,在综合型院校和艺术类院校均有开设。其课程名称由于不同院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有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中外工艺美术史等名称[1]。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同行的交流经验,发现部分学生对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难以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进而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学生来自各大美院附中或美术学校。这类学生接受过长期正规的美术技能训练,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但文化课成绩相对薄弱。第二类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在这类学生中,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对美术感兴趣,将美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定期参加美术培训机构的培训,进入高中后,因文化课成绩不够优秀,鉴于自身的美术基础,参加专业的高考美术培训机构集训,进而考取理想的院校。一部分学生对美术兴趣淡薄,没有参加过美术专业技能培训,但因文化课成绩不够理想,考取理想中的本科院校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升学选择以美术生的身份参加高考。这类学生在高中阶段甚至高中后期阶段才参加专业的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经过长期或短期的美术培训或集训考取相应的院校,在大环境下接受艺术氛围熏陶,对艺术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作为一门知识内容丰富、庞杂,涉及面广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部分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思想较为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不足,难以理解与掌握复杂、系统的艺术史论知识,久而久之容易对美术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习艺术史论知识的信心和兴趣。

2.课程课时设置少,导致轻视态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部分学校在开展艺术设计教学时以传授技艺为主,对设计与社会、设计与经济、设计与文化、设计与市场、设计与科技、设计与思想、设计与心理等的联系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对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知识的庞杂性、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知识积累的长期性的认识不够深入,在设置课程时,仅仅将其当成是一门公共艺术课程,没有认识到该课程的复杂性及其对艺术设计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由于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在学分、学时设置上都低于艺术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由此导致部分师生较为忽视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甚至个别教师只专注于钻研专业技能,忽视对艺术设计史论知识的研究和探索,部分学生只重视学习专业技能,轻视对艺术设计史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认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对艺术设计的作用不大,只要有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就能设计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未认识到艺术设计史论对艺术设计实践的重要性,对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不够重视,甚至忽视或放弃对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大纲不够合理,授课课时与教学大纲不匹配

一些院校对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的指导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编写课程大纲时,未结合学生的学情、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及课程的实际课时量,盲目参考甚至直接搬用其他艺术院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如某些院校将某艺术院校教学大纲中72学时的内容改为32课时,以致教学大纲与实际授课课时失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教师采用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未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难易程度,未介绍综合性、前沿性的设计与研究成果,压缩了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与讨论的时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前瞻性不足,与现有的设计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兴趣较为淡薄。

4.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试形式与设计实践脱节,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部分院校艺术设计史论的课时只有32课时,有时因节假日、学生外出写生等占用了部分课时,实际的课时量只有24~26课时。个别教师习惯采取合班教学,人数众多,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受课时和学生人数的限制,教师难以开展多元化教学,如实践性教学或开放式教学,考试形式难以体现多样性。有研究显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模式分为两种:一种以系统的理论知识讲授、课堂讨论、参观等形式为主,学生使用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学习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创作与设计实践过程中体会理论概念;一种以纯理论的教学为主,教师通过讲史实、论史观、谈概念,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2-3]。这两种教学方法均是理论学习大于实践学习,考试多以期末闭卷考试或期末论文的形式呈现,以致学生的课堂实际参与度较低。部分学生忽视过程性学习,史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联系不紧密,难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史论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预期目标。学生的史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相脱节,部分学生因理论知识抽象、难懂、枯燥而产生畏难心理,学习兴趣也变得淡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二、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安徽艺术学院为例

安徽艺术学院是一所地方性艺术类本科院校。近年来,安徽艺术学院结合国家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办学目标。安徽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在学院办学目标的指导下,遵循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根据教育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的教育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三个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与之联系紧密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设计学概论、视觉传达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基于设计史论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如何解决前述设计史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就显得尤为紧迫。为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安徽艺术学院的学校背景及其相关优势,积极思考与探索该课程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设定、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如何选择等一系列问题。

1.教学目标的定位

安徽艺术学院虽然是一所新成立的艺术类本科院校,办学经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但摆脱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吸取了国内外的教学经验与教训,学院和教师在一流教学设备等的支持下不断进行教学探索。安徽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面对艺术设计多元化、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综合性设计发展的趋势[4],通过分析国内外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经验与教训,面对学生文化知识基础与专业技能不平衡的情况,不断分析该课程教学如何定位等问题。安徽艺术学院以安徽本地文化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安徽特色的专业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办学目的,吸取国内外试图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建构学生艺术设计史论的知识结构,实现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技能特长、授课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系统的史论知识储备的优势,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如打破传统的艺术设计观念,以跨学科、交叉性、多维度的艺术思考和实验进行设计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设计实践,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能力的相互促进、均衡发展,达到培养专业应用型设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设定

安徽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课时设定为32~36学时,但因节假日或学生外出写生等情况,实际授课课时多为28~32学时。根据这一特殊情况,如果以以往的系统理论讲授为主,与案例结合讲史实、谈概念、论史观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让学生掌握多元的文化知识,而且会使教学内容过多,课程内容与课时量难以匹配,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在不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不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设定课程教学内容是其关键。因此,教师应当因势利导,根据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发散性、跳跃式的思维特点,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开展教学。首先,以安徽本土传统文化或民间艺术为立足点,利用安徽本土的文化优势,如徽州砖雕艺术、阜阳剪纸艺术、池州傩戏面具,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社会历史沿革、工艺技术,当前跨学科、交叉学科、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等理念,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设计审美心理等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设计作品,记录收集、整理素材的过程和想法,以及每一步设计、每一个元素、每一个设计灵感的来源及其心得体会;其次,将前沿的研究成果或设计作品、优秀学术论文纳入教学,让学生跨学科、多维度、多视角地分析相关问题,鼓励学生用批判的、审视的、思辨的思想看待课程内容,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一研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一些热门的话题、具有代表性的现象为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结合时代主题创作反映典型事例的设计作品,同时记录下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一多元的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思辨的思想方式,引导学生在艺术设计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既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又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深度,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传授了学生相关的研究方法,实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和培养专业应用型设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3.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因此,根据前述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设定,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的科研反哺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模式上选择以小班教学,主题性、专题性、分组设计实践、研究、讨论与项目制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知识平台,微信公众号、网络教育平台、数字资料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如实地考察、课堂汇报、作业展示、主题演讲等。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优势选择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如设计作品以多媒体、手绘、电脑制作、剪纸、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形式呈现,鼓励学生以完成主题性设计、参展为目的进行艺术设计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获取理论知识,克服艺术设计史论知识学习的畏惧心理,增强艺术设计史论学习的自信,激发学习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兴趣,提高其设计实践能力和水平。

4.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合适的教学考核方式对于促进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考核方式必须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教师应打破以往闭卷考核或论文考核的方式,以过程性考核、实践性考核、课堂展示、课堂汇报、线下自主学习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将过去过程性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的比例,调整为过程性成绩占50%~60%,期末占40%~50%的比例;将以闭卷考核或论文考核为主,调整为课堂展示、前沿设计研究成果现状分析、设计实践作品结合设计说明的形式进行考核,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又提高了其艺术设计史论知识的理解、研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专业应用型设计人才的目的。

结语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结构复杂、学科综合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教学现状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新媒体形式、师资力量,结合学生学情的特殊性、地域文化艺术,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开放式、创新性、突破性、科学性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规律,不断思考和探索,由此使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盛丽 单位:安徽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