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程实践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程实践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程实践初探

摘要:指出了设计构成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后续课程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现在大部分的构成基础课程形式是延续包豪斯学院课程体系,分课程、分阶段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架构,容易与后期的设计实践课程脱钩。为此,提出了构成课程不拆分阶段授课,将构成知识与创意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引入“RAP”教学法,多维度进行构成解析,结合专业方向的特色通过体验式训练提升构成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构成基础课程;知识架构;设计实践

1引言

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后续课程的构建意义不言而喻。尽管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教学设置和教学模式也各不相同,但是现在大部分的构成基础课程形式是延续包豪斯学院课程体系,将3大构成课程拆分开,分阶段讲授学习。这种分课程、分阶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基础构成知识学习的很扎实,但是课程内容间的联系应用较弱,构成基础理论的学习容易与后期的设计实践课程脱钩。在课程实践研究中通过不拆分阶段授课,将构成知识与创意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从纯艺术的绘画思想逐步过渡到理性化的设计思维。[1]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在“设计构成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设置中,一是侧重于对已有构成理论的解释和学习,二是应用构成理论指导学生临摹优秀构成作品,三是学生理解构成的原理自己进行构成设计。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法则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现有课程问题

2.1课程分阶段难以建立系统知识架构

如果需要“吃透”一门课程内容,那么需要学习者对课程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理解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清楚每个部分如何去应用。构成基础课程通过讲解依据形式美法则、根据美的视觉效果等原理,综合现代物理力学、光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因素,探讨对视觉元素进行重新编排和组合的方式和方法。课程内容跨界几个学科,包括点、线、面、色彩及构成规律的理论知识,知识点繁多。而构成基础课程一般设置的课时不会过长,课程涉及如此多的知识面和学科领域,在分阶段的教学设计下,传统的分课程、分阶段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的知识构架。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因此学生在后期设计实践时对知识点转换成方法应用无从下手,知识学习无法转换成能力表达,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后期专业设计时灵活分析和应用。

2.2课程作业多依赖网络资源

构成基础课程作为设计的基础课,传统的教学设置中每一构成形式均有对应的构成设计训练。大部分的初期构成训练资源多来自于网络,学生也只是在网络已有的作业基础上进行改变,特别现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资源,课程训练再全部来自于网络,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构成法则的应用手法和构成设计训练的实际意义。

2.3课程训练与后期设计实践脱节

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是为后期设计实践打基础的课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的构架,同时也是一门过渡性课程,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纯艺术的绘画思维转换成理性的设计思维。现有的构成基础课程过于偏重基础构成训练,手绘训练内容较多,绘画性过重,学生在课程中的设计思维培养不够,学生在进行后期创意设计时,仍然是以传统绘画的思维指导设计,那么就会导致设计缺乏理性美,构成课程的延续性不够,容易与后续设计实践课程脱节。因此,在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系统知识构架问题和与设计实践课程有效链接的问题,是设计构成基础课程需要解决的教学探索。

3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

3.1整合构成基础课程知识,多角度构架知识体系

教师应该在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将构成基础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理解彼此之间的构成关系,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解析构成法则,在渐进的训练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同时在课程实现方式上实现多样化、多角度,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把“设计构成基础”整合为二维构成分析与三维实物剖析相结合的课程,既有网络资源的二维学习,也有三维实物的亲历体验。

3.2实践训练的方式和环境多样化

加强设计构成基础课程中实践训练,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实践训练,选择不同的教学环境实现与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一是构成基础课程中引入“RAP”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大大促进学生的设计思维形成,提高学生对构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应用能力。二是在实践环境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了解现实生活中构成法则的应用,让构成基础教学更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及创新性设计意识,并最终为后期的专业设计实践课程打下基础。

3.3与专业方向结合进行实践训练

构成基础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通识基础课,但是艺术设计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方向,不同专业方向在后期的设计实践中对构成设计的应用需求也不同,在构成基础课程的实践训练中考虑与专业方向相结合进行对应的实践训练,将大大提高后期设计实践课程中对构成基础课程理论的有效应用。

4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

4.1设计构成基础知识构架

构成基础课程中包括点、线、面、色彩及构成规律的理论知识,综合现代物理力学、光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因素,通过各种案例分析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构成基础知识框架,在后期设计实践中能够及时有效地应用这些设计理论。

4.2引入“RAP”教学法,以经典名作多角度解析入手

“RAP”教学法就是在学习之初首先要引入具象的画面,利用具象的形象引导课程内容的学习。在构成基础课程中,我们进行整合性的内容设置,以经典名作入手,选择画面布局要灵活多变,疏密有致。以经典名作的布局位置作为我们指导点、线、面构成教学的切入点,完成“RAP”教学法中第一阶段的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化。构成分析阶段从经典名作入手,多角度多维度解析名作的优点,并进行模仿性的构成训练。经典名作从几何角度出发,进行曲线分析、黄金分割比例分析,黑白灰分析、点线面分解、色谱分析。通过对一张作品进行详细多角度分析,让学生切实理解在实践中,设计理论的应用方式和手法。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分析替换转变训练,画面的构成形态完全转变了,构成布局也从具象实现了抽象的突破。但是训练转换的每一步分析替换可以说都是在前一步基础之上进行的微调,真正做到循序渐进。学生经过几个名作的分析替换转变训练,最后一步转换的画面表达越来越丰富,对构成法则应用的理解也随之加深。学生看到自己的构成基础作业也逐渐对构成课程学习产生了兴趣,真正实现由传统具象造型训练向抽象形态表达的转换。当然在每一步的转化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构成形式在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提高基础实践能力,还要提高设计创意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图1经典画作解析的课程训练中,曲线分析、黄金分割比例分析,主要以分析为主;黑白灰分析、点线面分解、色谱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践训练,从原型的保留直接铺设黑白灰色调、到提取原作中的颜色铺设原作设计几何图形,再到转换成色块体积的形态转化,训练实践的能力要求逐步提升,同时五个步骤的实践训练都是以原画为基础,学生有据可依,不会失去训练方向和训练目的。

4.3户外写生亲历体验训练

在构成基础课程中加入实地考察的环节,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运用讨论、个别案例研究、实景构成转换等各种方法来创造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学生长期依赖于网络资源,观察到的都是他人眼中的世界,在构成基础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去户外写生,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世界,运用前期学习的构成基础法则,来重新绘制实景。课程通过互动体验,师生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构成基础课程的学习质量。图2色彩分析小稿是学生在构成基础课程外出写生的色彩小稿,通过接触不同地域的生活环境,提升学生的兴趣度,学生对色彩的敏感性提升,对形式感和比例都会关注度提高,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完成构成的转换训练,学生的兴趣十足,课程学习效果也十分不错。

4.4结合专业方向进行构成实践训练

构成基础课程是所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但是每个专业方向对构成法则的应用点各有不同,在课程设置时要针对专业方向的侧重点进行有效训练。图3产品实物构成训练是专门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构成实践训练,实地考察地区文化特色产品,要求学生分析文化产品的结构、材料、造型和色彩搭配,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对构成法则的分析就不仅仅限于二维元素,要考虑三维空间环境元素,同时,类似的课程训练也为后期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课程打下基础。

5结语

通过不断地设计构成基础课程实践改革,学生的构成课程学习积极性有较大提升,对后期的设计实践课程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后期的课程中将进一步完成实践改革,研究出更加适用于设计构成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稳.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2).

[2]席亚娜.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多元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

[3]刘统泉蔡英华.“构成”基础教学研究———“RAP”教学法[J].大美术,2013(8).

[4]章波.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2(6).

作者:王鑫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