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前卫艺术融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前卫艺术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前卫艺术融合

摘要:作为视觉文化的前沿,前卫艺术虽然不直接作用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但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分析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前卫艺术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提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应融合前卫艺术,利用其创新性思维模式,构架高等艺术设计与时俱进的设计观念;依据其实践过程性经历及设计文化,构建高等艺术设计育人体系;利用其表现内容、表现风格,建构高等艺术设计交叉性的学科知识体系。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前卫艺术;融合

1问题提出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以满足经济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作为育人主要目标,包括以设计概念为主导的基础设计学类、不同专业互相交叉状态下的艺术设计学类,以及针对就业创业的应用设计学类。当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众多因素飞速发展时,社会文化需求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势必影响艺术设计教育发展。19、20世纪工业大发展,资产阶级社会地位得到巩固,社会科学成果取得巨大进步,为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探索提供了条件,无论印象派、后印象派,还是立体派、未来派,以及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都是艺术家为满足社会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探索。为了顺应这种文化需求,包豪斯应运而生,并探索了一整套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1]。当前,现代科技高速发展,进入一切为商品的网络时代,创新、科技和大数据引领社会文化潮流,艺术设计教育必然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谋求立足之地,必然要紧跟社会文化需求,与媒体时尚文化互动,努力提高专业知名度,在育人观念、育人体系等方面改革创新,尽快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新需求。自1998年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正式确立以来,培养出的艺术设计类人才数量逐年增加,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然而,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过程中注重绘图技巧的训练和培养,教师按照指定教材授课,且授课结构单一,对学生知识的拓展有一定的局限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表达技巧及创新思维等设计观念的构建[2]。其次,艺术设计教育大都强调统一的基础技法训练,往往忽略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培养;相对封闭的校园学习环境,阻碍了对社会现象中多元艺术形式的接触和感悟;个体的创造力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较弱;过于“专”而“精”的纵向知识传授,与当代社会多元文化人才需求产生矛盾。再次,高等艺术设计相关的研究趋向某种艺术形式、语言及思想的纵向研究,而“真正与现实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与其他学科结合衍生的新的艺术专业和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则明显暴露出数量和能力方面的不足”[3]。“‘前卫艺术’是时代艺术的急行军,在标新立异中颠覆传统,促成艺术观念的转变,并为新艺术的产生奠定基础”[4]。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势必受到前卫性艺术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前卫艺术”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意义重大,如何将前卫艺术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将是当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的前沿课题。

2前卫艺术对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前卫艺术”是一种艺术流派,具有开拓性的艺术观念、边缘性的内容,以及多样性的思维,形成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后的波普艺术和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技巧、题材处理和使用材料上都进行了创新尝试,如彻底颠覆架上绘画框架的《泉》;通过作品与作者交流,给予观众新感觉的《7000棵橡树》;用调侃、幽默、解构的态度和波普艺术并置处理画面的《大批判》;造型夸张、色彩艳俗、个人符号强化的“光头”和“大脸”等。“前卫艺术的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一面,它与当代视觉文化、视觉经验,甚至科学技术,都有紧密联系,是当代视觉文化的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对于当代艺术的问题也反映得最充分、最激烈”[5]。开拓性的艺术观念、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体现了前卫艺术变化的是艺术观念,而非艺术本身和表现技能的提高;实践过程性的经历说明前卫性艺术来源于现实社会而不是“象牙塔”中的想象;多种样式的绘画材料与表现风格,展示了前卫性艺术广阔的专业知识涉及面。因此,在正确解读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前卫艺术特性,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前卫艺术的角度,探寻科学的、合理的解决途径。(1)前卫艺术家反主流、反制度化的艺术观念及文化精神,展现了对制度的批判、对自我表现的遵从,采取新的风格、符号,以及民间艺术等表现语言,制造真幻的场景,创造新奇的形式,形成怪诞的风格,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符合国家培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人才的教育方针,遵循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对专业设置的“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将有助于当下我国高等艺术设计观念从现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面,明确设计代表着当代视觉文化发展方向,并作为一种现代观念取代了造型艺术,需要的是创新性的设计观念。(2)前卫艺术注重实践的过程性,强调观众参与创作和作品评价,利用自身原有经验判断作品,参与判断的行为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利用观众融入作品、左右作品结果的经历,唤起人们对生活空间、行为、环境等现实社会的思考,并以一种超然的艺术方式关注、揭示着社会现实,利用前卫艺术存在语言突破既成艺术表现空间、表现语言和空间惯例。实践的过程性关注、丰富的现代艺术设计表现语言,有助于培养学习者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3)前卫艺术具有多样性的表现内容、丰富的表现手法,“从平面的到立体的,从静止的到动态的,从传统的到现代科技的,涉猎了绘画、雕塑、装置、摄影、行为、表演、媒体制作等众多领域,集声响、玻璃钢铁、光电火药、科技工业材料于一身”[1]。多样性的表现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可以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和领域,模糊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界线,把来自不同专业知识乃至于生活常识的种种启示都用到设计思维中,将有助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跨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以及边缘学科的发展,强化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联系,引领艺术及其教育的发展方向。

3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前卫艺术的融合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需要融合前卫艺术,利用前卫艺术观念的开拓性、内容的边缘性及思维的多样性等特点,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的实践者和创新者,从而满足社会文化需求。(1)遵循“前卫艺术”的批判性、继承性等创新思维模式,以及超然的艺术形式,构架高等艺术设计与时俱进的设计观念,秉着一种艺术上的纯粹去探求设计的未知领域。任何一种设计理念,都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体系,其意义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包含了多种诠释,重点在于如何解读。可以将前卫艺术作为一种现象,按照各种缘起和结果进行多方向比较,诠释前卫艺术的批判、反抗及与时俱进的历史和现状,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点、线、面的作品选择,分析其发生、发展及衰败的历史特征和背景,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和设计思想。如包豪斯能够培养出众多思想新锐以及有影响的优秀设计师,就在于聘请了当时最优秀的前卫艺术家康定斯基、克利、蒙克等人,把前卫性创新性思维模式带入教育过程中,改变了艺术教育课程一成不变的状态,转变和创新了学生的设计观念。(2)依据“前卫艺术”丰富的、动态性的现代艺术设计表现语言及实践过程性经历,构建高等艺术设计调查、协商、讨论等多元化育人体系,以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应建设开放性弹性高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6]。前卫性艺术观念在不断变化,这种动态的思维模式可以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生的经验,扩展学生的生活方式,延长学生探索的触角。“人的各种生活方式是活跃在生活的最底层的,最基本的生活文化,看似松散,无关紧要,却是最普遍的、最大多数人的设计及文化现象,是设计的主流,并联结着宗教、民俗、个人、心理不断浮现,与上层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互动”[7]。这种互动的需求预示着现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注重实践性的综合素质培养时代。其育人体系最能折射出时代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变化。艺术设计教育应不断改革创新,思考当下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从艺术设计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上升到切实可行的实践认识层面,在现实生活中提炼设计思想,形成个人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3)利用“前卫艺术”多样性的表现内容、丰富的表现风格,建构高等艺术设计交叉性学科知识体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完善宽泛的知识储备。前卫艺术以独特的立场和特有的高度,寻求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复杂性的内容,努力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处境和面临的问题,其作品内容、表现风格和画面蕴含的寓意,不仅有益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开阔思路,促使创新、进步,还弱化不同专业界限,引导无限丰富的跨专业潜质和底蕴的创新。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以“前卫艺术”的立场和高度设计命题,训练发散思维。同时,可以借助历史上有意义的“前卫艺术”作品的过程性,锻炼发散性思维,如在环境和生态保护背景下的先锋性作品《7000棵橡树》,它是德国艺术家博伊斯创作的地景艺术作品,体现了“艺术=生活”“艺术=人”,艺术的全球观念是唯一的革命手段,将导致多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观念的诞生。从博伊斯的立场来讲,只有艺术才可能是革命的,尤其在当前的网络化、商业化时代,艺术范围走向“反艺术”,扩展到人们的动作和行为,从而把艺术的概念从传统的技巧意义上解放出来,使得艺术内容、表现手法的多样、开放,从而促使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进行跨专业的交叉和融合。

4结语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理性的思维与感性的思考是一条融合道路,生活是前卫艺术的营养,前卫艺术是现代艺术的斗士,如果设计只是简单的源于单一专业知识内容,或者多专业知识的叠加,那么艺术设计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如果艺术创作的目的仅仅在于运用直接的或者类比的方式把自然再现出来,或是仅仅在于愉悦人的感官,那么,她在任何一个现存的社会中所占的地位,都会使人感到茫然不可理解”[8]。设计的功能性在于其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设计的作品也会因这种创造性构思而获得特有的价值。因此,不能抱着传统的理论、技法传授式的教育不放,应与当下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艺术发展趋势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设计的作品,才能来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提炼。设计代表着当代视觉文化发展方向,是一种创新概念的实现,成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主流。然而,高等院校的基础教学还放在造型艺术的训练上,不能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理念和思想,相对于传统院校的基础训练,前卫艺术给人们提供很多形式感受,人们无须专门的绘画学习也可以掌握形式、色彩、图像等表现技法。前卫艺术在形式的背后提供了创造性的观念,而不是从传统学校的技能训练中派生的。更有艺术性的作品往往来自非专业出生的艺术家,如广告画出生的美国波普艺术家沃霍尔、卡通画出身的利希斯坦,以及毕业于黑山学院的劳申柏等,他们是非专业出身,但他们的艺术成就往往超过专业艺术家。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信息化社会、全球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进一步深化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把前卫艺术融入教育,培养满足当代社会文化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文海红.前卫艺术在美术学院的教学初探[J].美术研究,2006(4):81?85.

[2]田园,田卫平.中英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76?78.

[3]王海华.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误区与思考[J].艺术百家,2005(5):184?185.

[4]贾阳果.论前卫艺术与艺术创新[J].艺术探索,2008(5):72?73.

[5]易英.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J].大艺术,2004(2):46?47.

[6]丁维佳.英国艺术设计教育跨学科教学方式解读[J].大众文艺,2014(7):216.

[7]李立新.我的设计史观[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1):8?15.

[8]王燕安.文之悦•画之乐[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25?126.

作者:刘传龙 冯艳 单位: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