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建设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在教学信息化课程建设上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强,跨校修读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跨校修读教学模式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方法、考核、课程链衔接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跨校修读模式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建设方案,并对其课程实施过程进行了阶段分析和总结,指出了课程实施过程中检验与修正的重点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经验,为专业通识教育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完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设计基础;跨校修读;通识教育;设计色彩

随着国家人才战略决策的推进,精品资源课的网上资源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通识教育的发展。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指出了新的方向。目前,跨校修读课程体系中的设计色彩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专业方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出发,针对跨校修读教学模式下相关教学目标、方法、考核、课程链衔接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探索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机制,构建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跨校修读教学需要、符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跨校修读课程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跨校修读教学模式的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教学目标、培养目的不明确的问题;跨校修读课程学习的考核评价的标准问题;基础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过渡与衔接问题;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的网络教学课程结构调整问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上,由于各个设计专业、各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方向不同,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培养的目标、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不同。高校应该总结共性与差异,制定课程建设的教学目标,建立适用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动态教学目标调整机制。在考核评价的标准问题上,应针对不同院校的评价机制与教学目标,调整信息平台课程的考核标准。通过对考核的依据、考核的模式、考核实施手段等方面进行实践分析与创新性探索,创建“进程式”考核、“动态式”评价的课程成绩评定体系。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过渡与衔接问题上,依据视频公开课的教学实践、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动态与教学特点,针对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教育的通识性、开放性、适应性等特点,研究具体教学环节中课程训练的目的和内容,使基础课程切实有效融入专业设计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链。在网络教学课程结构调整问题上,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把握课程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环节,进行深入研究。

二、跨校修读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建设

1.教学理念、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理念方面,需要分析设计基础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确立符合跨校修读模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结合跨校修读的新型教育改革模式,利用模块化组织架构。信息化平台跨校修读模式的人才培养特点与国家人才战略发展需求,对设计教育尤其是设计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完整的、适合设计专业不同方向的跨校修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单纯依靠教师讲解难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训练目的和用途,容易造成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与训练课题,重点解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训练中采取案例式教学和workshop等教学方法,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课程体系的建设

建立信息化平台教学示范课程,即在跨校修读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指导下,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合理、教学考核方法适用、课程体系衔接融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课程,形成跨校修读灵活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针对以往教学体系中仅注重课堂讲授而难以有效掌控学生课前、课后学习的连贯性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于课程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环节设定不同内容。课前,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学生积极获取信息化课程内容;课中,教师运用动态导入讨论、案例式学习模式和workshop机制等手段开展教学;课后,教师引导学生灵活选择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拓展学习材料,强化学习效果。

三、跨校修读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三个阶段

跨校修读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分析研究阶段、课程教学实践验证阶段、理论动态修正与体系确定阶段。在理论分析研究阶段,针对教学培养目标、课程成绩考核机制、课程链体系的过渡与衔接等主要理论内容进行深化研究,形成跨校修读专业基础课的初步理论指导依据。在课程教学实践验证阶段,针对前期研究得出的理论,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检验,将理论研究成果具体落实在跨校选课修读的教学实践中,并深入研究教学完成质量、学生修读效果等方面的问题,筛选、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归纳理论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效果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不足之处,从而得出有待完善的理论调整的机制和计划。在理论动态修正与体系确定阶段,依据上一阶段实践检验的成果,针对理论调整的机制和计划,结合课程的具体特征进行调整、修正。在教学实践的检验中,依据效果为导向的理论调整机制,强化提升跨校修读教学效果的指导性理论;对于效果提升不显著的相关环节的问题,进行理论的修正;对于没有起到提升教学效果或在实施过程中操作困难等问题,进行理论整改和创新研究,寻求突破点。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修正理论成果,并最终确立跨校修读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以指导实践,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与拓展。

2.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检验与修正

基于跨校修读模式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检验与修正以下四点内容,以形成切实可行的专业基础课程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即:跨校修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适用性研究;建立跨校修读专业基础课程成绩考核机制;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链的过渡与衔接研究;建设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多方向性的网络教学平台。

3.跨校修读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案例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作为美术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国内外各院校均对其开展了广泛研究。但由于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往往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相比之下,视频公开课《设计•色彩•艺术》主要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了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作用。其次,教学内容涵盖了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到专业应用的整个学科体系,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设计专业紧密结合,课程主题设置结构合理、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分析、表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选取、设置课程主题和设计案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创造潜能。最后,课程教学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针对跨校修读的适用性、操作性进行系统研究,创建了新型考核标准,即“进程式”考核、“动态式”评价的课程成绩评定体系;创立了新型课程全程修读模式,即通过对课程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导入,增强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模式。

四、结语

文章研究跨校修读教学模式下相关教学目标、方法、考核、课程链衔接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以视频公开课《设计•色彩•艺术》为例,总结信息化课程建设的重要经验,为专业通识教育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完善和推广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波,李景春,郑逢美.机械设计课程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方式和授课艺术探索.机械设计,2018(S2).

[2]薛明智,吴祥恩.省域内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的实践与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

[3]江红霞,段玉玺,袁玲,李竹林,王兴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研究与实践——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7).

[4]谭冬平,王君妆.区域内高职院校跨校选课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施.教育现代化,2017(19).

[5]纪常鲲,冯文艳,纪常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的研究与实践——以辽宁省大学生跨校修读学分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6(3).

[6]郑淑媛.高校资源共享背景下跨校修读的人文课程建设思考.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7]段金明.新媒体背景下跨校修读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为例.艺术科技,2017(4).

[8]朱春玉,马菲璐,刘美辰,孙朝黎,郑方亮.微生物学课程跨校修读学分的实践与探究.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

作者:李少宏 高宏博 孙明磊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