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

摘要:公共艺术作为高校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校园风貌、传递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承载者。本文在南京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艺术在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及南京高校中公共艺术设计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公共艺术建设之于高校整体校园环境建设和学术氛围营造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当代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艺术;高校校园;空间环境

1高校公共艺术概述

1.1公共艺术的概念

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态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这是对公共艺术概念最直接的表述。可以说,公共艺术是伴随着人类远古时期艺术萌芽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政治经济发展而逐渐壮大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从其本质上看,公共艺术最开始的创作便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即满足公共需求,美化社会环境,体现集体精神。公共艺术设计,是指以人为核心,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公共设施、公共艺术装置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艺术手段,创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的设计。公共,是指服务的对象;艺术,是指它的精神性、文化内涵;设计,主要指它的物质功能。

1.2公共艺术与校园环境

高校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因其存在于大学校园而有其特殊之处,首先,它面向的群体是当代大学师生,这一群体象征着青春、活力和未来,在审美、价值观、生活态度等方面不同于普通公众群体。区别于工业、商业和居住空间的公共艺术,高校校园内的公共艺术应起到教育、启迪和文化引领的作用。其次,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校园形象,传播着校园文化,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校园之间的距离,以其独特的造型、意蕴化作学生与校园之间的精神纽带。大学作为一个包含了学习生活、社会关系建设及日常生活的大熔炉,其环境注定与平时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满足物质条件的同时更加强调精神文化生活的建立。所以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外,校园公共艺术所承载着的是整个校园的学术氛围、艺术氛围建立的重任,是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建设元素,它反映了学校的底蕴,反映了整个学校的师生对于“美”的基本素养。如果校园仅作为一个学习跟睡觉的地方,那么我们在大学中的世界就被困在了一桌一床之上,人的行为就是几个方盒子之间的转移,思维就被框在了这种小空间中,而校园对于学生的作用只是两种行为的转化媒介,是不利于去建立整个校园文化系统。当人们走进一所学校,看到的都是相同的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操场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每个校园都有、人们都司空见惯的。而整个校园中最吸引人们眼球、引起心里共鸣,且直观体现校园文化的,往往都是一些公共艺术品,其中包括校园景观空间。所以,大学需要公共艺术来体现整个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去建立一个群体向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倾向,把校园中的人群的思维以及行为活动联系起来,直观的反映大学的文化,历史等精神元素,使学校的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受到公共艺术的熏染,最终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淀。

1.3高校公共艺术概念与发展

高校公共艺术设计,字面上理解就是依附于高校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大到自然景观,校园文化,以及师生在校园里的各种行为,小到校园里的一花一木,以凳一椅,都属于校园公共艺术的范畴。二战结束后,经济发达的国家开始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出现了以功能性为核心的设计模式,将师生生活,校园文化融入到高校建设中,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交互的公共艺术,这就是高校公共艺术设计的来源。高校公共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依附于高校出现,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知识不单单由老师授予,校园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审美观与文化素养。我们应当认识到,校园公共艺术不只是单单的艺术品的堆放,而是对校园学校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的诠释,更加注重高校背后的文化内涵;也不是简单的景观设计中的点缀,应当是高校人文主义的结晶,能够融入到师生学习生活当中。它是物化的校园文化,在构建多元化的校园景观的同时,引导师生学习,了解该校的校园文化。

2南京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现状及问题

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是闻名世界的六朝古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作为全国教育重点城市,南京学术氛围浓厚,高校林立,综合性大学的代表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理工类大学有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艺术类院校有南京艺术学院。随着经济发展和教学建设的推进,各高校也日益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公共艺术作品成为校园成为校园内不可或缺的装饰和标志。小组成员在走访了南京各代表性高校进行了调研后,对南京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现状做了如下总结:

2.1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南京许多高校都建有多个校区,有的老校区尽管建成已久,但在建成之初,无论校区规模大小,都会在校园内设置一些公共艺术作品,如起装饰作用的雕像、墙绘,实用性较强的凉亭、座椅等。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公共艺术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观赏功能和实用功能而没有及时得到修整,导致它们在校园的角落里被腐蚀、被遗忘。与此同时,在校园翻新、改造的建设过程中又不断有新的公共艺术加入,新旧之间往往缺少联系,相互交错难免显得杂乱。此外,各类公共艺术在布局和摆放上也缺少一定规划,未能真正起到融入校园、美化校园的作用。

2.2形式单一且缺乏个性

目前高校校园景观越来越趋于雷同化,不同学科、不同特色的校园区域内,设置的公共艺术在材质、造型等方面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或是特点展现。不仅是同一高校的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之间的公共艺术作品也是缺少个性,使得大学校园总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形式不变的喷泉、雕塑、长椅、巨石等造成人的审美疲劳,忽视了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学科优势与公共艺术的共存关系。

2.3缺少教育和校园文化传承作用

大学校园内的公共艺术是容易被忽视的隐性教育的极佳载体,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通过适当的艺术教育可以促使每一种智能开发到更高的水平。而当今高校校园内的公共艺术往往在追求外观和形式的过程中忽略了其教育作用。南京的不少高校都有悠久的办学历史、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独特的校园文化,遗憾的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通过公共艺术展现校园风貌,传承校园文化,这也使得校园内大部分公共艺术作品显得单薄,没有辨识性。

3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3.1多元化

这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各种设计审美元素融会贯通。公共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姿态,尤其是在有来自各地的学生的高校校园。当今人的审美思维是受到了多民族多文化的影响而非单一的评价体系。公共艺术的设计强调公共性,注重的是与人的交流,所以必须尊重文化差异接受多角度的呈现方式。今天的公共艺术表现方式可谓是丰富多彩绚烂夺目,材质、灯光、高新技术等层出不穷,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必趋向于多元化。

3.2人文化

所有的人为艺术都是由人创造最后由人去欣赏,公共艺术更加不例外,所以设计必须关注公众的普遍思想感情,设计思想上应以人为本。高校的公共艺术小到面向校园师生工作人员,大到面向社会公众,必定要让设计融入到大众,以创造高校校园独有的文化。

3.3综合化

公共艺术是走出纸面的艺术,是一次艺术的革命。当艺术走进公共的空间走向大众的视野,就意味着他会朝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公共艺术受到建筑、材料、视觉、心里、民族、宗教等多角度综合化的影响,此外设计师还应根据学校原有的地形、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考虑到其功能性的问题。公共艺术受到外界的影响越多,他的综合化性质就会体现的越发明显。

4对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改进的策略

4.1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应起到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

艺术作品本身是具有美感的事物,公共艺术所展现的美应是普通大众师生能够欣赏和认可的美,是校园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出色的校园公共艺术不仅能够体现出校园环境自身具有的自然美和诗情画意的艺术美,而且可以营造出校园环境的社会美。同时,学生对校园的第一印象是从感知校园环境开始的,优秀的公共艺术能给学生们带来视觉享受和艺术熏陶,在德智体美的人才发展要求下,校园公共艺术不失为一种便捷的美学教育途径。

4.2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规划应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设计校园公共艺术时,应从校园整体规划出发,根据绿化、湖泊、平地广场等不同场所环境的条件,以及校园师生学习、思考、休闲、娱乐、集会等诸多活动的需求,设计符合校园相应文化意境的公共艺术。此外,各公共艺术作品个体之间也可保持一定关联,可带来趣味性和校园整体环境的统一性。在处理新老校区和不同地域校区的问题上,由于各教学、生活建筑群体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环境氛围的主要营造者,校园公共艺术应首先与校园建筑风格融合,从而使建筑特点和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不可使公共艺术孤立于校园环境之外。

4.3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应体现时代精神和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是传道受业解惑之场所,亦是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引领者。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校园公共艺术作为校园整体形象的缩影也应紧跟时代脚步,反映社会和国家各方面的“新”。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即将从校园求学者转变成为社会劳动者,因此,在高校校园环境中适当展示当代社会生活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校园公共艺术也承担着发扬高校自身传统文化的责任,例如纪念名人校友和历史事件的雕塑、建筑,以及各种亭、碑、桥、池、石、树等,能够加强校园的人文积淀和学术氛围。

4.4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应具有文化教育和启迪作用

在现如今的高校公共艺术建设中,可以紧密结合各高校的自身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让学科知识融于公共艺术品中,以此间接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学校园设有众多不同学院,校园公共艺术可以适当与学科知识相关联,潜移默化之中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

5结语

当代高校校园作为传播文化的育人场所,存在于此的公共艺术品更是一种特殊的美学景观、一种带着信仰的“文化符号”,在创作中必须从学校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出发,遵循育德育人的文化语境,坚持时代创新与历史传承相结合的基本观念,让身处其中工作、学习的教师、学生不由自主地享受、思考、憧憬、记忆和怀念,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认知和塑造学校独特性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松涛,王宇石.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

[2]江哲丰.高校校园环境中公共艺术建设的原则与方法[J].学术论坛,2003(3):44-45.

[3]降波.论高校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J].美术大观,2011(5):193.

作者:施嘉颖 肖铭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