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深化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该文针对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已进行大类招生的设计基础课程进行研究,涵盖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问题。
关键词:大类招生;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设置
大类招生是指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招生,学生经过一年或两年的基础学习后,根据本人意愿、兴趣、就业去向、社会需求以及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校后先按学科大类进行培养,一定时间后再将教育对象按照培养目标的不同分系、分专业分别进行教育。
一、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1.艺术设计课堂现状
(1)课程设置
艺术设计学科主要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其研究方向和内容有别于纯美术类专业和多数传媒类专业。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市场等诸多方面,教师教授学生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使之既具有审美功能,又具有实用功能。
(2)课堂形式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课堂形式根据专业课程的不同也呈现出多样化状态。一种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广泛。课程划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包含教师对教材讲解、案例分析、操作演示等;实践课程包括对学生课上操作的指导、外出调研和参观等。另一种为校企合作形式,以企业一线人员为讲授者、以工作室项目模拟教学和项目订单为主要任务。
2.课堂教学现状反映出的问题
第一种模式的好处是环环相扣,课程有较好的延续性,课堂秩序较好,还有严谨、成熟的教学评估体系。缺点是容易限制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存在不足,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就业单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第二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课程设置更为集中,课程安排灵活,不受课时量的限制,创作时间充足,学生可以快速提升实践技能。缺点是过分强调时效性、表现性,忽视专业知识的储备。学校课堂的实践内容不像企业的真实项目一样经过了市场的检验,项目订单的核心部分依然由企业员工承担,学生多作为辅助角色。这导致对工作室教学的教学评估准确度降低。片面以就业作为评价标准不够科学、严谨。
二、课堂存在问题的原因
1.基础能力制约专业提高
设计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源自欧洲,后来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又结合各自特点融入了部分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体系比较科学和成熟。现代设计教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学科门类已有多年时间,但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变化不大,依然有一些课程一直沿用欧洲设计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这些课程虽然在培养、锻炼学生用理性和逻辑创造形象,研究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固有的教学方式课程冗长,学生完成作业难度大,而以手绘技法优劣作为考量学生创作能力的方式相对保守。在专业课程方面,部分课程呈现通用化特质而非突显专业化特质,如Photoshop、创意速写等。
2.课程结构模式的局限性
设计基础知识和设计专业知识重叠。以速写课程为例,动画专业偏向人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偏向建筑,视觉传达设计偏向花卉。由于各专业的需求和侧重点不同,同一门课程所呈现出的面貌千差万别。学生刚刚步入高等学府,在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面对专业性较强的作业难以得心应手,知识掌握情况也不理想,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这导致教师需要大量时间解决本应在基础课程中完成的造型、归纳、虚实处理等能力的培养,造成了本末倒置、课程设置冗余、资源浪费等问题。
3.课堂效率
艺术设计专业的作业多为以实物作品、制作案例呈现,每件作品都应有主观再造的体现,因此具有强烈的多样性。在实践课程环节,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在课外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则限制更大。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单凭经验和稳妥的教学手段授课已经无法适应行业需求、社会变化。
三、创新思路
1.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新认知与科学定位
(1)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方向
艺术设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艺术的认知有其独特的思考模式。究其本质,始终要与国家、社会的整体建设相适应。这就要求专业建设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在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深入生活的各方面,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2)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和学生就业的价值体现
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等方面无法匹配社会需求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重新定位以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原来诸多行业相匹配的专业核心课程需要调整,但行业的模式和认知并不能取代艺术的形式与本质。视觉传达专业应深挖专业内涵,更多体现其内在价值,让学生在就业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优势,摆脱专业局限。
2.正确定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
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为从纯绘画追求的审美属性过渡到设计追求的功能属性,解决与设计专业相关的如造型、创意、色彩等问题。设计基础课程并非一成不变,要随着行业变化和社会发展进行功能性调整以适应专业课程的需求。
3.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途径
(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其实是微课的一种形式,学生先通过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做实践性练习,并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样做有诸多好处,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将以往的教师教学转化成学生的主动自学,增加了与教师交流互动的机会,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2)合理配置课程、归纳模块化的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在招生环节按设计大类招生,不设定具体专业。用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进行统一授课,第二学年开始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或结合平时的成绩考核选择专业。这就需要严格、科学地梳理各专业课程中呈现的广泛通用内容,将通识课程纳入基础课程。将原有专业基础课中无法单独作为专业特色发展的课程梳理出来,如Photoshop、Illustrator。最初,这两门课程一直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主干课程,用于招贴、包装、VI设计、画册设计等。由于产业调整变化,单一的软件教学已经无法满足行业需求。但软件本身的性能可以很好地对接环境艺术设计的图像处理和动画设计的原画创作。又如,3dsMAX一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AfterEffects是数字媒体专业的主干课程。近年来,其他专业对这两款软件的使用需求逐年递增。视觉传达设计由于自媒体的兴起和动态设计需求的不断增加,对上述课程的知识、技能储备亟待加强。动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Photoshop课程时尤其注意侧重点,主要结合数位板进行创作。笔者在接触动画专业的学生时,他们很愿意讨论软件本身的诸多性能。究其原因,此类课程在原有课程中所占比例很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专业需求。如3dsMAX、Illustrator、AfterEffects、Photoshop、中国画、书法等课程,可以对其他专业产生重要影响,并且适合在平台中进行基础课教学,应重新确立教学标准。要将原有专业基础课部分不适合在平台教学中继续沿用的课程,纳入其专业课。目前,基础课程拟设置为: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3dsMAX、Illustrator、AfterEffects、Photoshop、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艺术概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创意速写、艺术赏析、中国画、书法、速写等。
(3)教学模式的更新、提高
如今,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扫清学习障碍,协调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更加突出和紧迫。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课堂效率是其中的重要举措。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等课程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用案例说明,学生用勾线填色手绘练习,一幅作业需要一整天时间。如果采用Illustrator进行授课,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讲授、操作、演示在四课时左右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熟练操作软件的前提下,在四学时的实践课程中至少可以完成4至6幅作业。这样,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提高了许多,教师的授课效率和质量亦大幅提升。这就要求基础课堂不仅要丰富相关的软件课程,而且在课程开设的顺序上要做到先行,为后续课程提供技术支持和知识储备。数字课堂教学的课程通常为3dsMAX、Illustrator、AfterEffects、Photoshop、色彩构成、平面构成、计算机基础。
四、结语
按照调整后的基础课程,教师亟须提高教学手段,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做到事半功倍。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确保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提高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各方面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强大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参考文献:
[1]裴锐.艺术设计专业中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改革.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
[2]何如利.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设计基础课程新理念与实践.美术教育研究,2017(6).
[3]谭平.艺术设计基础实验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余继平.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思考.大众文艺,2011(18).
作者:赵庆旸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